用「雙面繡」的絕活保護和利用好歷史建築

2020-12-21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一、蘇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發展現狀

  (一)城市概況

  蘇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時也是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之一,整個城市文化底蘊深厚,建築遺產數量多,類型豐富,人文情懷濃鬱。

  (二)蘇州歷史建築的特徵

  1.年代悠久;2.面廣量大;3.類型豐富;4.地域風格清晰;5.傳承香山匠藝。

  (三)蘇州歷史建築保護發展歷程

  蘇州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便已開展,大致可分為6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3年~1984年):前期研究階段——控制保護建築概念的誕生(控制保護建築是蘇州概念形成最早、價值較高的歷史建築)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前期):試點啟動階段——古宅新居工程

  第三階段(二十世紀90年代前期~2000年初):成片更新階段——待坊更新改造

  第四階段(2000年~2009年):重點打造階段——平江、山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工程和古建築社會化保護

  第五階段(2010年~2017年):優化提升階段——多項並舉,古建老宅保護利用工程成效尤為顯著

  第六階段(2018年~    ):承前啟後階段

  (四)相關法律法規

  自2002年以來,蘇州市政府為加強對古建築的保護工作,先後出臺了《蘇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辦法》、《蘇州市古建築保護條例》、《蘇州市古村落保護條例》、《蘇州市古城牆保護條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

  為了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同時加強古建築在利用方面的成效,能夠使各階段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市政府也出臺了《蘇州市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實施意見》、 《關於市屬國企實施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的補充意見》等政策給予有力地支撐。

  二、蘇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概況

  (一)6項舉措

  1.建立保障機制

  (1)成立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協調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2)加強資金保障,確保試點工作順利開展。(3)建立歷史建築日常巡查工作機制,加強監督管理。(4)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加強宣傳,促進公眾參與。

  2.公布第一批歷史建築名錄

  2018年8月蘇州市政府將已公布的321處「控制保護建築」及吳江區去年公布的61處歷史建築列為蘇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共382處)先行對外公布一批歷史建築名錄。

  3.梳理前期工作形成調研報告

  各板塊、部門、企事業單位進行現狀梳理,包括研究成果提交,總結保護利用的經驗,理出保護利用工作中的制約因素,最終形成市級層面的工作調研報告,便於在繼承經驗的同時更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4.開展第二次歷史建築普查,逐步完成建檔掛牌工作,建立資料庫

  組織第二次普查,分區、分類型進行調研,完善基礎資料,形成準確詳實的數據。匯總調研和普查成果,逐步完善歷史建築名錄。各縣市各自開展歷史建築普查,逐步完成建檔掛牌工作。

  建立歷史建築動態資料庫,匯總相關數據,實時記錄歷史建築的現狀、保護過程和利用情況,探索工作的延續性和系統性,形成長效工作機制。搭建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平臺和建立傳統匠人和建造技藝資料庫。

  5.開展蘇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專題研究

  結合產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保護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雙修、城市設計等現有成果,合理確定歷史建築在各片區的功能定位,優先考慮公共資源的補充,並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作為試點進行實踐。

  6.完善規章制度健全有效機制

  通過總結經驗,探索審批機制創新,破解政策、標準瓶頸,拓寬思路,制定《蘇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管理辦法》、《蘇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技術導則》、《蘇州市歷史建築認定評估標準》等規範,並出臺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多元投資主體、社會力量和居民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使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可借。

  (二)10項成果

  1. 《蘇州市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專題研究》

  2.《蘇州市歷史建築認定標準》

  3.《蘇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管理辦法》

  4.《蘇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技術導則》

  5.《蘇州城市空間和地域建築特色塑造規劃設計指引研究》

  6.《蘇州傳統建築特色調查和傳承研究》

  7.《傳統建造技藝調查和傳承研究》

  8.第二批歷史建築普查工作全面開展

  9.建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管理信息平臺

  10.建立傳統匠人和建造技藝資料庫

  (三)六大亮點

  1.系統性開展保護利用工作

  首先從理論和學術的層面,進行了「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專題研究。對蘇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辦法進行探索性研究,研究中探討了符合蘇州歷史建築價值認定的評價體系,提出「核心價值」的概念,並且確定了蘇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應按價值分級制定不同的技術措施以及實施策略的路線。

  其次從法律法規層面,制定了《蘇州市歷史建築認定標準》、《蘇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管理辦法》、《蘇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技術導則》等政策法規。

  最後從實踐層面,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開展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第一批歷史建築試點項目總共13處,總建築面積10875平方米。

  2.建設「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管理信息平臺」

  建立·信息平臺,匯總相關數據,實時記錄歷史建築的現狀、保護過程和利用情況,探索工作的延續性和系統性,形成長效工作機制。信息平臺共分政務端和公眾端兩個版本,其中:政府端實時記錄歷史建築的現狀、保護過程和利用情況,滿足主管部門對歷史建築數據和相關業務進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提高各部門協同工作效率,形成長效的工作機制;公眾端主要通過網際網路和行動裝置,以數位化方式向公眾傳遞歷史建築的相關信息,通過網絡擴大了文化宣傳,也為公眾參與開闢了新渠道。

  3.建立傳統匠人和建造技藝資料庫

  在全面、準確、真實的原則下,探索蘇州傳統建造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方式,引進新技術、發展新材料,探索傳統技藝的保育工作。資料庫的建立,通過統計整理,分析歸納,分類驗證,突出信息的系統性和查詢的便捷性。資料庫共分構造篇、工藝和材料篇,其中施工工法編寫內容包括:工法特點、適用範圍、工藝原理、施工工藝流程及操作要求、材料與設備、質量控制、安全措施、環保措施、效益分析和應用實例。

  4.試點項目廣受好評——樣板工程脫穎而出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順利開展,第一批共13處,範圍涵蓋到名城、名鎮、名村,目前大部分試點項目已經完成,並投入到使用之中。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其中倍受關注和好評的是潘祖蔭故居保護利用工程。

  潘祖蔭故居位於古城平江歷史街區,是一座三路五進的清代院落式民居,建築的歷史、社會、藝術價值較高,結合平江歷史街區對精品服務型商業的需求,活化利用功能為:精品酒店。通過一系列的改造措施,保護了歷史建築本體、延續了傳統文脈、一座古宅蛻變之後重新展現他的價值和文化風採。潘祖蔭故居保護利用工程成為傳承和保護蘇州歷史文化、新時期蘇州進一步探索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良好樣板。

  5.試點平江片區成為古城保護更新示範區

  平江片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隅,面積約2.48平方公裡,涵蓋古城54個街坊中的12個,包括5個歷史文化街區的2個(拙政園、平江路),是蘇州古城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歷史文化成片保護區。片區內歷史遺存豐富、保護對象集中,具有較強代表性;傳統風貌保護完整,具備良好整體性。

  該試點工程以「古城復興」戰略為引領,堅持 「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特色塑造與品質提升、環境治理與設施配套、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業態轉型與文化興盛」,按照「蘇式居住」和「全域旅遊」功能定位,將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古建老宅等連成一片,形成「大景區」格局。同步開展該片區城市設計,引入「微更新」的古城可持續再生理念,探索微循環、漸進式的有機更新模式。同時,兼顧保護更新,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分類管理,實現整體提升,將平江片區打造成古城保護的試驗田和樣板區。

  6.在規劃中創新性建立「傳統民居」的保護和利用體系

  在蘇州眾多歷史建築中,「傳統民居」面廣量大,其濃厚的地方建築風格,成為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蘇州市針對「傳統民居」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保護利用工作。首先,2017年12月《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獲批,正式將「傳統民居」納入蘇州建築遺產法定保護體系;其次,在「全面保護古城」原則和不斷實踐的基礎上,蘇州市在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創新性地提出「傳統民居(Rr)」這一用地性質,使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靈活性,更有利於傳統民居的保護和利用。「傳統民居(Rr)」概念不僅是對蘇州古城傳統建築風貌的概括和凝練,也是蘇州古城保護與規劃管理的重要經驗。

  (四)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遇到的難點和問題:

  1.在現有名城遺產保護和國家法定保護體系中,結合蘇州歷史建築的情況,如何建立針對蘇州歷史建築的最完善的保護利用體系。如何將蘇州的歷史建築區別於文保單位、進而釐清與控制性保護建築的關係,建立一套即獨立又與文物保護體系相輔相成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任重而道遠。

  2.對於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不僅要有完善的保護體系、多層次的甄選標準和保護利用模式,如何建立最長效的保障機制以保證對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的順利實施。亟待解決產權置換、消防要求、功能定位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和問題,才能使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得以真正順利落地。

  3.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利用是關乎整個城市歷史和發展的大工程,單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在運作資金方面往往捉襟見肘。如何運用最合理的市場力量,讓更多的歷史建築能得到保護並加以活化利用,從而實現歷史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雙贏局面。

  「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我們將本著習總書記的指導方針,堅持以「尊重、善待、保護、活化利用」的態度對待歷史建築,攻克工作中的難題,以政府為主導,鼓勵全民參與,共同將這些歷史建築:找出來——保起來——活起來!

                                   蘇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1月4日

相關焦點

  • 蘇州古城旅遊「雙面繡」現象解讀
    今年仲夏,隨著本報記者採訪範圍的擴大,不同採訪對象不約而同提到的蘇州「雙面繡」現象,逐步成為解讀其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之路的基礎。作為蘇州社會和經濟「雙面繡」中的重要一面,蘇州古城旅遊業發展的自身又有著哪些「雙面繡」?保護與發展「雙面繡」伴隨中國旅遊產業的發展進程,保護為先的觀念早已成為業界共識。
  • 歷史建築如何保護和利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給出答案
    此次修訂給出了更加明確的答案,明確責任「誰來保」,設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創設保護責任人制度;明確措施「怎麼保」,包括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核心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新改擴建活動;明確規範「怎麼用」,歷史建築可以轉讓、抵押、出租等。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福州城市記憶
    2002年5月,《福州古厝》公開出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為該書作序中指出:「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的優良傳統。」多年來,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這一指導思想,一以貫之地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一以貫之地重視文物和歷史建築保護,圍繞「找出來、保下來、用起來」,積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2017年底,福州市被住建部列為全國第一批10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之一。福州在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不僅延續了福州的歷史文化脈絡,留住了城市記憶,而且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軟實力。
  • 歷史建築應該怎麼保護利用?重在「合理」
    原標題:歷史建築利用重在「合理」山東省日前發布的《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徵求意見稿)》明確,在符合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將鼓勵和支持對歷史建築的合理利用,包括開設傳統作坊、傳統商鋪、民俗客棧等。
  •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福州路徑
    古城總體格局「三山兩塔一條街」未湮可辨,古城中軸線保留至今(全國唯一),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歷史文化街區保存較為完整……7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為福州帶來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澱,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古蹟。目前,全市擁有19處歷史地段,已確定和公布的歷史建築共4批654處。
  • 合理利用歷史建築就是最好的保護
    原標題:合理利用歷史建築就是最好的保護  經過專業部門普查、推薦、申報、反覆徵求專家和相關單位意見、市名城委審議,廣州市政府於今年先後確定了兩批歷史建築名單,其中第一批有398處,第二批有80處,兩批共計478處。
  • 福建加強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築等保護利用
    原標題:福建加強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築等保護利用 福建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明確要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等9項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切實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 廈門:保護+利用卓有成效 讓歷史建築「活」起來
    自2000年啟動歷史建築普查工作以來,廈門市陸續開展各區的歷史建築保護名錄認定和價值評估,並劃定紫線進行規劃保護,使得大部分歷史建築得以較為完整地保護下來。  「積極、合理的利用是對歷史建築的最好保護。」
  • 浦江縣年度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程開工
    6月12日上午,第15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暨浦江縣年度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程開工儀式在檀溪鎮舉行。
  • 泉州市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城市記憶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全市上下長期以來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圍繞「找出來、亮出來、保下來、用起來」,積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傳承泉州城市記憶,還原歷史風貌,既能留住「鄉愁」,也能留住「城愁」。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全國「城市雙修」試點,隨著泉州「古城雙修」試點工作的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 福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匯報材料
    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為《福州古厝》一書作序中還指出:「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前瞻性思想和觀點以及開創性實踐,為我市文化傳承和復興注入時代活力,也為後來者薪火相傳鋪下堅實的道路。
  • 歷史建築如何保護和利用?住建部四個專項意見出臺
    住房城鄉建設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做好歷史建築的確定、掛牌和建檔,最大限度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不拆除和破壞歷史建築,不在歷史建築集中成片地區建高層建築。   加強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利於展示城市歷史風貌,留住城市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特色,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樹立文化自信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進一步做好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既要保護古代建築,也要保護近代建築,既要保護單體建築,也要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城鎮格局。
  • 蘇州刺繡研究所完成國內最大雙面繡《蘭花》地屏
    蘇州刺繡研究所完成國內最大雙面繡《蘭花》地屏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12月21日電 近日,蘇州刺繡研究所完成蘇繡歷史上最大的高檔雙面繡藝術品《蘭花》地屏,本月底將送往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
  • 住建部: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 嚴控周邊建築高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22日訊 住房城鄉建設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做好歷史建築的確定、掛牌和建檔,最大限度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不拆除和破壞歷史建築,不在歷史建築集中成片地區建高層建築。通知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歷史建築保護工作。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弘揚城市記憶
    注重建章立制 構建「全專細」體系以《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為主幹,創設了普查前置、預先保護、適時評估等8項制度,強化政策法規的創新性和可操作性;以編製程序指引和技術標準為抓手,編制建築景觀設計、老舊小區改造、嶺南特色建築等工作指引,將名城保護工作要求納入城鄉規劃、城市更新、房屋管理等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環節;編制歷史建築修繕利用規劃、修繕監督管理、電氣、白蟻防治技術等規範和指引
  • ...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
    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重要論述,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從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與發展經濟同等重要。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經省政府同意,制定以下措施:  一、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
  • 新書推薦 |《福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案例指南》
    「N」代表更深層地激活歷史建築,探索其當代的文化、社會和經濟價值,包括:5價值挖掘展示;6拓寬資金渠道;7創新產權模式;8創新運營模式。最後,作者依次介紹了18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型的福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典型案例,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從理論到操作層面,對各個方面的工作要點進行了系統性梳理。
  • 織好工程黨建「雙面繡」!
    織好工程黨建「雙面繡」! 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之際今天,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深入吳江區、姑蘇區和蘇州工業園區
  • 福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簡報(六月)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2018年7月2日下午,市委王寧書記聽取市名城委關於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情況匯報,並對我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進行指示,要求我市試點工作必須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典型經驗及案例,以進一步提升我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影響力、知名度。
  • 歷史建築如何保護和利用?住建部規定「不拆除」、「不建假古董」
    法制網北京9月24日訊 記者 萬靜 今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做好歷史建築的確定、掛牌和建檔,最大限度發揮歷史建築使用價值,不拆除和破壞歷史建築,不在歷史建築集中成片地區建高層建築。    通知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歷史建築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