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加強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築等保護利用

2020-12-25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福建加強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築等保護利用

福建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明確要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等9項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切實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和法定程序,推動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根據認定標準,將普查對象分類認定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將文化遺產特別豐富、古建築集中成片分布的重點區域認定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或傳統村落,確保應留盡留、應保盡保。

建立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遺產先普查後徵收制度。城鄉建設中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特別是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不得大拆大建。市、縣(區)人民政府在實施舊城更新改造、組織項目建設和開展徵地拆遷前,要組織對改造或建設區域內50年以上的建築進行普查甄別和認定公布,開展文化資源評估論證,提出文化遺產和風貌保護措施。未開展普查等工作的,不得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建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管控機制。完善建設項目多部門聯審機制,建立文化遺產、建築風貌主管部門提前介入指導、及時跟蹤機制。

建立省級專家技術審查機制。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三級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名錄和工作制度,充分發揮省級專家技術把關作用。各地開展文化遺產普查認定、保護規劃技術評審、保護傳承和環境整治提升項目方案審查時,省級專家委員會專家應不少於三分之一。

建立定期評估監測機制。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對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保護情況進行動態監測,(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向省級主管部門提交上一年監測報告,並將監測結果向社會公開。省級主管部門組織開展定期檢查和跟蹤監測。

建立傳統構件回收利用制度。市、縣(區)人民政府在組織房屋徵收拆遷過程中,要指定專門單位,收集有價值的傳統構件,用於當地風貌或風格相近的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修繕維護。要制定傳統構件回收、存儲保護、再利用等各環節管理制度,嚴厲打擊傳統構件偷盜、違法違規販賣等行為。

創新活化利用機制。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將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融入城鄉建設發展大局,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保護傳承歷史文脈。通過微改造的「繡花」方式,推動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等歷史空間復興,承擔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改善提升城鄉人居環境。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多種方式活化利用。

建立預警退出機制。對保護不力,導致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經省級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估論證後,列入瀕危名單並向社會公布,責成所在地市、縣(區)人民政府限期整改,採取補救措施。整改不到位的,撤銷稱號,並追究責任。

建立問題線索移送機制,加強定期檢查、跟蹤監測,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及時發現破壞文化遺產問題線索,認真組織甄別,屬於職責範圍內的,立即督促整改。(記者 林宇熙)

(責編:陳楚楚、吳舟)

相關焦點

  • 福建出臺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文物建築等保護利用
    福建出臺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文物建築等保護利用 2020-10-19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聊城市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聊城市的一張「金名片」。聊城市以地方性法規形式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與管理,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守護城市的靈魂。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陳廣利介紹,經過前期的審議和徵求意見,目前《聊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已經基本成熟。
  • 鹹陽等14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抽查情況公布
    2018年6月開展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評估檢查,以及對成都、廣州、武漢、青島、太原、洛陽、荊州、佛山、贛州、鹹陽、聊城、敦煌、武威、閬中等14個城市進行的重點抽查情況做出通報。
  • 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全文)
    為了加強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與管理,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永州市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規劃、保護、管理和利用,適用本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對象包括歷史城區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文物,歷史建築,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地名,古道橋,古河湖水系和古樹名木等。
  • ...聯合召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估總結大會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的共同推動下,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在內的眾多歷史文化遺產被搶救和保存下來,一大批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保護修繕,以城鄉規劃法、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為骨幹的歷史文化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得到豐富和完善,指導各地積極實踐探索保護好
  • 歷史建築如何保護和利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給出答案
    此次修訂給出了更加明確的答案,明確責任「誰來保」,設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創設保護責任人制度;明確措施「怎麼保」,包括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核心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新改擴建活動;明確規範「怎麼用」,歷史建築可以轉讓、抵押、出租等。
  • 宜賓市統一戰線在屏山開展「宜賓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發掘...
    當天,呂曉莉一行走進屏山縣書樓鎮馬湖古城,了解古城文物保護、古城保護和建設以及屏山縣未來文化旅遊規劃情況。座談會上,關晶波通報了宜賓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發掘與傳承工作情況。代軍匯報了屏山縣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發掘與傳承工作。
  • 福建出臺措施加強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保護利用
    據國家文物局官方消息,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了九條措施。一是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
  • 莆田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未來這樣保護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 11月17日訊(記者 陳盛鍾 通訊員 謝高峰 黃天壽 文/圖)莆田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譽,我是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數量眾多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築等歷史文化資源。16日上午,莆田市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管理業務培訓班開班,來自全市住建系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所在鄉鎮、街道及村居一線管理人員等70多人參加了培訓。
  • 福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整治現場會在和平鎮召開
    東南網1月8日訊(記者 吳楊珠 通訊員 柯婧)1月6日上午,由省住建廳主辦的全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和整治現場會在和平鎮召開。來自省財政廳、省文化廳、省農業廳、省旅遊局、平潭綜合實驗區相關領導,以及全省各地傳統村落縣(市)住建、規劃部門的分管領導及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負責人等共170餘人參加了此次盛會。
  • 關於加強我省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和歷史建築保護的建議
    「關於加強我省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和歷史建築保護的建議」(第0139號)收悉。經認真研究,深入調查分析,現答覆如下:   您提案中提出的關於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六條保護建議對下一步加強我省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是海南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保護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即保護和弘揚海南獨具魅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守住海南的文化根脈。
  • 義烏髮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
    近日,義烏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促進有序推進保護規劃實施,留住「鄉愁」記憶,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繼承和弘揚義烏市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城鎮與農村人居環境人文品位。
  • 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昆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管理的意見(昆政發...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深入挖掘雲南特色地域性、歷史性、民族性建築特質,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引導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嚴格控制城市文物保護區內的非文物建築,加大對文物保護區及周邊不協調建築、違法建築的清理處置力度。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科學保護古遺址、古建築和近代歷史建築」的要求。
  • 「建築界」加強歷史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甘肅「十三五」建設從這裡出發
    加強歷史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傳承歷史文脈開展歷史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督促指導各市州全面啟動非歷史文化名城縣的歷史建築普查、確定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劃定歷史文化街區26片,均由省政府發文公布;共確定歷史建築124處,均由地方政府發文公告,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數據信息平臺上完成填報。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工作。
  • 河北推進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
    河北日報訊 日前,省住建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提出,我省將繼續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的實施力度,2021年再推出一批保護有效、利用科學、具有影響力的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並重點推動連片保護的實施,2022年連片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 大連立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條例》對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名城保護中的職責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明確,進一步壓實了相關主體的管理責任,同時提出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負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重大事項的審議、協調和處理。為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實現「應保盡保」原則,《條例》重點確立了三項保護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名錄保護制度。《條例》規定:大連市應當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並向社會公布。歷史城區、歷史片區、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和歷史建築等保護對象應當納入保護名錄。
  • 義烏髮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
    近日,義烏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促進有序推進保護規劃實施,留住「鄉愁」記憶,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繼承和弘揚義烏市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城鎮與農村人居環境人文品位。
  • 泉州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
    「華山村大部分古民居為清代、民國時期建築,核心區現存閩南傳統大厝41處、番仔樓7處、石頭房29處。」石獅市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古建築體現了當時建築的特色和風格,在造型、結構、材料、裝修裝飾等方面,保留了典型的閩南傳統建造工藝,構造精細,裝飾精美,藝術價值較高。
  • 江蘇擁有全國最多歷史文化名鎮 保護與利用關係仍需理順
    保護與利用,關係仍需理順 我省現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座,中國歷史文化街區5處,均居全國首位;我省還申報獲批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33個中國傳統村落。數據可觀,但從調研組省內外廣泛調研看,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關係仍需理順。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建桂峰》新書首發
    ·福建桂峰》新書首發式東南網三明7月24日訊(通訊員 洪新瑜 陳杰 文/圖)7月24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建桂峰》新書首發式在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舉辦。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副主任劉德偉、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松、閩江學院副院長吳建銘、省民協主席李豫閩、副主席兼秘書長曾章團,尤溪政府副縣長紀優梓以及我省傳統村落、古厝保護研究的2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首發式。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生態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和福建省二十佳旅遊特色村,素有「小福州」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