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8日國務院正式公布金華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自此這座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傳統文化特色突出的千年古城得以正名,並走上了一條保護與傳承並重的發展之路。
由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保護研究所編制的《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8-2035)》歷時一年多經過調研、走訪、座談等系列工作已進行初步公示。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金華名城價值、彰顯金華地域文化特色、樹立金華文化自信是此次名城保護規劃修編工作開展的初衷,具體有以下三大規劃特點:
充分豐富並完善名城保護內容
增加一個歷史文化街區、
六片歷史風貌片區
擬增的仙橋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仙橋村,距金華市區6.5公裡,隸屬赤松鎮。村落起源南宋初年,沿赤松溪而建,背山面水,呈北鬥七星狀分布,整體方正,是典型的江南婺派古村。
村。
金華市歷史文化街區分布圖
仙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圖
仙橋義質堂(左圖)、仙橋黃大仙寢陵(右圖)
擬增的六處歷史風貌區位於歷史城區及周邊,其中五處在歷史城區範圍,分別為城隍廟歷史風貌區、府上街歷史風貌區、鬥雞巷歷史風貌區、天寧寺歷史風貌區、旌孝街歷史風貌區,一處在歷史城區範圍西側,為老火車站歷史風貌區。
新增六片歷史風貌區
擴大歷史城區範圍
通過歷史研究、現狀踏勘和專家訪談等多渠道研究,進一步明確並調整了歷史城區範圍,主要是將北側已消失的護城河原址及南側婺江三叉口風貌一併納入。此外,為更好實現風貌協調,規劃將老火車站歷史風貌區納入環境協調區範圍。調整後歷史城區範圍達286.4公頃。
金華歷史城區保護區劃
金華老火車站
深入挖掘名城保護價值
價值研究作為重點和難點,是金華名城保護規劃的靈魂。本輪修編基於更全面的視角和廣闊的維度,總結提煉了五條價值:
萬年上山——浙江萬年之源
上山文化是浙江境內目前發現年代最久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早期新石器」的典型代表。金華是最早發現上山文化遺址的地區,也是目前擁有最多以上山文化遺存為核心的遺址地區。
金華市域上山文化遺址分布圖
錢塘江流域新時器時代遺址分布圖
浙江之心——浙江區域要塞、
戰略要衝
(1)金華區位顯要——「南扼括蒼,西控贛湘,北唇嚴杭,東屏臺紹」,又為水路要衝——「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南宋時期,金華商貿昌盛,為重要的運輸中心和造船業中心,沿江碼頭、商埠遍布,為發展成為地靈人傑、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區域中心奠定了基礎。
宋熙寧七年(1074年),分為兩浙路(治杭州)為東西路。浙東路轄越、婺、衢、明、臺、處、溫七州。浙西路轄臨安府、平江府、鎮江府、嘉興府、建德府、安吉州、常州、江陰軍。
(2)金華為浙江省重要的軍事要塞,號稱「銅金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宗澤抵抗金人入侵,金華為宋高宗駐蹕之地;朱元璋佔領金華後,把金華當做立足江南睥睨天下的核心根據地來經營;李世賢攻克婺城,金華成為太平軍重要政治軍事中心之一;抗戰時期,金華成為東南地區的抗戰中心,吸引了大批文化力量聚集於此。
金華軍事要塞分析
營城傑作——山水丘陵城市營造的
典型代表
(1)依託山水丘陵風貌,形成了依水傍山、依山面水的村落布局形態,興建了偉大的水利工程設施,是古代城市營造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
白沙溪三十六堰
中國傳統村落—山頭下村
(2)金華府「據東浙上遊,建瓴吳越,真若天造地設然者」,古城選址堪稱精妙——擇山水形勝之所,據江浙喉襟之地,集天人合一之思想,創風水堪輿之典範,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水思想的布局理念。
金華古城選址分析圖
(3)金華古城南臨水口,壘於高臺,是臺地營城的典範,其自由的空間形態,因勢利導的布局特徵,充分彰顯了古代營城的智慧。
臺地營城
(4)金華古城是中國郡治營城模式演變的歷史見證:經歷了漢末「小城」、唐末「重城」、明清「大城」的發展演變。
金華古城演變:小城——重城——大城
(5)金華子城漸進發展形成了由東向西遞進的空間序列,以金華府衙和文廟為代表構成了子城的政治文化中心。
金華子城歷史空間演變*參考《古子城歷史街區保護規劃》
(6)金華古城重要文化空間與周邊的山水形勢交相呼應,體現了「登屢知敬」、「望樓生感」的人文情懷。
八詠樓望雙溪 (左)、尖峰山——金華人民的鄉愁寄託(右)
人文薈萃——八婺文化融匯之地
(1)自宋元時期始,金華山成為儒釋道三教融匯的典範地區,集中體現了「以道養生、以佛修心、以儒治世」的中華智慧。
黃大仙(以道養生)、劉孝標(隱逸)
(2)八婺文化包容並蓄,孕育出融合多種聲腔的婺劇、聞名全國的百工技藝、陶瓷史上的奇葩—婺州窯、勤業維生的婺商等,彰顯了地域傳統文化的風採。
繽彩紛呈的八婺文化
(3)金華的詩詞文化集中體現了八婺文化精髓,在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佔據了重要位置。
錢塘江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
浙學淵藪——浙江精神孕育發展的
濫觴之一
金華古城是「浙學淵藪」,呂祖謙是浙學(婺學)奠基者,在此孕育、發展出了包容、求實、進取、事功的浙江精神,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與重要的時代價值。
呂祖謙及麗澤書院變遷
(1)呂祖謙是婺學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金華古城創建麗澤書院,使金華成為名噪一時的學術聖地,被譽為小鄒魯;麗澤諸儒的學術活動貫穿於麗澤書院的歷史變遷之中,自宋開始,麗澤書院見證了婺學的興衰;
(2)婺學核心思想中的經世致用與務實作風深入人心,這種包容並蓄、求實創新的思想為浙江精神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系統梳理名城保護格局
保護市域山水格局
生態空間結構:「一心、三屏、一網」
延續金華市域整體「七山半水餘田園」的自然格局,以山脈、水係為骨幹,以山、林、江、田為要素,形成「一心、三屏、一網」的生態空間結構。
「一心」為丘陵生態綠心,是浙中城市群的「綠肺」。「三屏」為東部生態屏障區、西南部生態屏障區和北部生態屏障區。「一網」主要指市域重要水網體系。
金華市域自然保護格局
保護市域古道
現如今,官道大多已改成公路,山間古道網絡仍有較大數量保存完好。
2017年,金華市政協文史委聯手金華日報開展了「金華文化地理金華古道」大型採訪報導活動,出版了《金華古道》一書,其中保存較完好古道共計26條。
金華市域主要古道分布
整體保護金華歷史城區
(1)地形地勢保護
充分重視對古城地貌的保護,梳理了幾片重點保護區塊,包括古子城臺地、萬佛塔原址、天寧寺、東南側石磯巖、明月樓—環城小學城垣段一覽亭原址、鐵頭嶺、北城牆中段等,針對地形地貌提出古城豎向保護要求和相應措施。
金華重要地形地貌分析
(2)視廊保護控制
「一日不見尖峰山,兩眼淚汪汪」——金華地方人的尖峰山情節
增加明月樓至尖峰山的視線通廊,降低明月樓北側的綠化高度,控制視線通廊內的建築高度,確保明月樓上能望尖峰山。
對原萬佛塔—尖峰山視線通廊進行有效控制,對古城內外近遠景的建築層高進行合理統籌,確保尖峰山在原萬佛塔視域範圍以內。
歷史城區視廊保護控制分析
恢復歷史題名景觀——八詠樓看雙溪
(3)恢復歷史題名景觀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李清照·《武陵春》
增加八詠樓至雙溪的視線通廊,對視廊中喬木林冠線進行有效控制,再現登樓詠懷的歷史景象。
《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8-2035)》是由金華市人民政府組織,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保護研究所負責具體編制。編制期間,我們深刻體會到金華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讚嘆於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無愧於風水寶地、人傑地靈的美譽,同時也為金華名城保護擁有廣大而熱情的群眾基礎感到欣慰,在此預祝金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日實現文化復興!
【來源:騰飛文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