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歷史文化名城」金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傳承

2020-12-24 湘湘愛旅行

2007年3月18日國務院正式公布金華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自此這座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傳統文化特色突出的千年古城得以正名,並走上了一條保護與傳承並重的發展之路。

由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保護研究所編制的《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8-2035)》歷時一年多經過調研、走訪、座談等系列工作已進行初步公示。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金華名城價值、彰顯金華地域文化特色、樹立金華文化自信是此次名城保護規劃修編工作開展的初衷,具體有以下三大規劃特點:

充分豐富並完善名城保護內容

增加一個歷史文化街區、

六片歷史風貌片區

擬增的仙橋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仙橋村,距金華市區6.5公裡,隸屬赤松鎮。村落起源南宋初年,沿赤松溪而建,背山面水,呈北鬥七星狀分布,整體方正,是典型的江南婺派古村。

村。

金華市歷史文化街區分布圖

仙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圖

仙橋義質堂(左圖)、仙橋黃大仙寢陵(右圖)

擬增的六處歷史風貌區位於歷史城區及周邊,其中五處在歷史城區範圍,分別為城隍廟歷史風貌區、府上街歷史風貌區、鬥雞巷歷史風貌區、天寧寺歷史風貌區、旌孝街歷史風貌區,一處在歷史城區範圍西側,為老火車站歷史風貌區。

新增六片歷史風貌區

擴大歷史城區範圍

通過歷史研究、現狀踏勘和專家訪談等多渠道研究,進一步明確並調整了歷史城區範圍,主要是將北側已消失的護城河原址及南側婺江三叉口風貌一併納入。此外,為更好實現風貌協調,規劃將老火車站歷史風貌區納入環境協調區範圍。調整後歷史城區範圍達286.4公頃。

金華歷史城區保護區劃

金華老火車站

深入挖掘名城保護價值

價值研究作為重點和難點,是金華名城保護規劃的靈魂。本輪修編基於更全面的視角和廣闊的維度,總結提煉了五條價值:

萬年上山——浙江萬年之源

上山文化是浙江境內目前發現年代最久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早期新石器」的典型代表。金華是最早發現上山文化遺址的地區,也是目前擁有最多以上山文化遺存為核心的遺址地區。

金華市域上山文化遺址分布圖

錢塘江流域新時器時代遺址分布圖

浙江之心——浙江區域要塞、

戰略要衝

(1)金華區位顯要——「南扼括蒼,西控贛湘,北唇嚴杭,東屏臺紹」,又為水路要衝——「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南宋時期,金華商貿昌盛,為重要的運輸中心和造船業中心,沿江碼頭、商埠遍布,為發展成為地靈人傑、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區域中心奠定了基礎。

宋熙寧七年(1074年),分為兩浙路(治杭州)為東西路。浙東路轄越、婺、衢、明、臺、處、溫七州。浙西路轄臨安府、平江府、鎮江府、嘉興府、建德府、安吉州、常州、江陰軍。

(2)金華為浙江省重要的軍事要塞,號稱「銅金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宗澤抵抗金人入侵,金華為宋高宗駐蹕之地;朱元璋佔領金華後,把金華當做立足江南睥睨天下的核心根據地來經營;李世賢攻克婺城,金華成為太平軍重要政治軍事中心之一;抗戰時期,金華成為東南地區的抗戰中心,吸引了大批文化力量聚集於此。

金華軍事要塞分析

營城傑作——山水丘陵城市營造的

典型代表

(1)依託山水丘陵風貌,形成了依水傍山、依山面水的村落布局形態,興建了偉大的水利工程設施,是古代城市營造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

白沙溪三十六堰

中國傳統村落—山頭下村

(2)金華府「據東浙上遊,建瓴吳越,真若天造地設然者」,古城選址堪稱精妙——擇山水形勝之所,據江浙喉襟之地,集天人合一之思想,創風水堪輿之典範,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水思想的布局理念。

金華古城選址分析圖

(3)金華古城南臨水口,壘於高臺,是臺地營城的典範,其自由的空間形態,因勢利導的布局特徵,充分彰顯了古代營城的智慧。

臺地營城

(4)金華古城是中國郡治營城模式演變的歷史見證:經歷了漢末「小城」、唐末「重城」、明清「大城」的發展演變。

金華古城演變:小城——重城——大城

(5)金華子城漸進發展形成了由東向西遞進的空間序列,以金華府衙和文廟為代表構成了子城的政治文化中心。

金華子城歷史空間演變*參考《古子城歷史街區保護規劃》

(6)金華古城重要文化空間與周邊的山水形勢交相呼應,體現了「登屢知敬」、「望樓生感」的人文情懷。

八詠樓望雙溪 (左)、尖峰山——金華人民的鄉愁寄託(右)

人文薈萃——八婺文化融匯之地

(1)自宋元時期始,金華山成為儒釋道三教融匯的典範地區,集中體現了「以道養生、以佛修心、以儒治世」的中華智慧。

黃大仙(以道養生)、劉孝標(隱逸)

(2)八婺文化包容並蓄,孕育出融合多種聲腔的婺劇、聞名全國的百工技藝、陶瓷史上的奇葩—婺州窯、勤業維生的婺商等,彰顯了地域傳統文化的風採。

繽彩紛呈的八婺文化

(3)金華的詩詞文化集中體現了八婺文化精髓,在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佔據了重要位置。

錢塘江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

浙學淵藪——浙江精神孕育發展的

濫觴之一

金華古城是「浙學淵藪」,呂祖謙是浙學(婺學)奠基者,在此孕育、發展出了包容、求實、進取、事功的浙江精神,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與重要的時代價值。

呂祖謙及麗澤書院變遷

(1)呂祖謙是婺學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金華古城創建麗澤書院,使金華成為名噪一時的學術聖地,被譽為小鄒魯;麗澤諸儒的學術活動貫穿於麗澤書院的歷史變遷之中,自宋開始,麗澤書院見證了婺學的興衰;

(2)婺學核心思想中的經世致用與務實作風深入人心,這種包容並蓄、求實創新的思想為浙江精神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系統梳理名城保護格局

保護市域山水格局

生態空間結構:「一心、三屏、一網」

延續金華市域整體「七山半水餘田園」的自然格局,以山脈、水係為骨幹,以山、林、江、田為要素,形成「一心、三屏、一網」的生態空間結構。

「一心」為丘陵生態綠心,是浙中城市群的「綠肺」。「三屏」為東部生態屏障區、西南部生態屏障區和北部生態屏障區。「一網」主要指市域重要水網體系。

金華市域自然保護格局

保護市域古道

現如今,官道大多已改成公路,山間古道網絡仍有較大數量保存完好。

2017年,金華市政協文史委聯手金華日報開展了「金華文化地理金華古道」大型採訪報導活動,出版了《金華古道》一書,其中保存較完好古道共計26條。

金華市域主要古道分布

整體保護金華歷史城區

(1)地形地勢保護

充分重視對古城地貌的保護,梳理了幾片重點保護區塊,包括古子城臺地、萬佛塔原址、天寧寺、東南側石磯巖、明月樓—環城小學城垣段一覽亭原址、鐵頭嶺、北城牆中段等,針對地形地貌提出古城豎向保護要求和相應措施。

金華重要地形地貌分析

(2)視廊保護控制

「一日不見尖峰山,兩眼淚汪汪」——金華地方人的尖峰山情節

增加明月樓至尖峰山的視線通廊,降低明月樓北側的綠化高度,控制視線通廊內的建築高度,確保明月樓上能望尖峰山。

對原萬佛塔—尖峰山視線通廊進行有效控制,對古城內外近遠景的建築層高進行合理統籌,確保尖峰山在原萬佛塔視域範圍以內。

歷史城區視廊保護控制分析

恢復歷史題名景觀——八詠樓看雙溪

(3)恢復歷史題名景觀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李清照·《武陵春》

增加八詠樓至雙溪的視線通廊,對視廊中喬木林冠線進行有效控制,再現登樓詠懷的歷史景象。

《金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8-2035)》是由金華市人民政府組織,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保護研究所負責具體編制。編制期間,我們深刻體會到金華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讚嘆於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無愧於風水寶地、人傑地靈的美譽,同時也為金華名城保護擁有廣大而熱情的群眾基礎感到欣慰,在此預祝金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日實現文化復興!

【來源:騰飛文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金華有著這樣的故事……
    就在這一年3月10日,市委、市政府決定重新啟動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工作。來自市文化局、侍王府、古子城管委會等部門的工作人員聚集到一起,開始為申報成功而努力。△金華府城圖清·呂煥章作群策群力,創名城,復風貌這是我市第二次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基礎上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金華有著這樣的故事……
    就在這一年3月10日,市委、市政府決定重新啟動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工作。來自市文化局、侍王府、古子城管委會等部門的工作人員聚集到一起,開始為申報成功而努力。△金華府城圖清·呂煥章作群策群力,創名城,復風貌這是我市第二次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基礎上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華市
    歷史建築-老火車站 圖片來源:住建部三、歷史文化價值金華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建制歷史久遠 秦始皇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會稽郡烏傷縣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為東陽郡所在地,南朝梁時改置金華郡。文化遺存豐富 境內上山文化已有1萬餘年的歷史,將長江下遊史前文明再度前移。全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4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2項。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古蹟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截至2019年,國務院公布了13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劃定歷史文化街區875片,確定歷史建築2.47萬處。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來說,守護不僅意味著原汁原味保護,更要融入現代生活,繼續為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發揮作用。  而對城市來說,留住這些記憶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延續歷史,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城市古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 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濟南##部門動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斌:健全保護體系 釋放老城活力】經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定於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為切實提高公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營造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  近日,專訪了相關市直部門和區縣負責人,聽聽他們對於如何貫徹落實《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怎麼說。
  • 大連立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條例》對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名城保護中的職責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明確,進一步壓實了相關主體的管理責任,同時提出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負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重大事項的審議、協調和處理。為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實現「應保盡保」原則,《條例》重點確立了三項保護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名錄保護制度。《條例》規定:大連市應當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並向社會公布。歷史城區、歷史片區、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和歷史建築等保護對象應當納入保護名錄。
  • 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2016年12月19日公布  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本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傳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專業性和大眾化
    會議通過的《西安宣言》首次提出了文化遺產環境的定義。「歷史建築、古遺址或歷史地區的環境界定為直接的和擴展的環境,即作為或構成其重要性和獨特性的組成部分。」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特有的,在國際上通稱歷史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理念與國際保護理念是一致的,並且在某些方面是獨具特色的。
  •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專業性和大眾化
    會議通過的《西安宣言》首次提出了文化遺產環境的定義。「歷史建築、古遺址或歷史地區的環境界定為直接的和擴展的環境,即作為或構成其重要性和獨特性的組成部分。」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特有的,在國際上通稱歷史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理念與國際保護理念是一致的,並且在某些方面是獨具特色的。
  • 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濟南##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希望《條例》得到快速落地,助力泉城申遺成功】10月1日起,《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市首部關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豐富內涵。濟南作為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老城市,我們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 佛山堅持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保護 建設嶺南風貌名城
    煙橋村四面環水,是珠三角典型水鄉,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清朝時建成木橋,因早晚霧鎖,如煙霧繚繞,素有「煙橋」美稱。隨著村民先後外出,古村漸漸衰敗。2012年,佛山啟動古村落活化工作後,村民重新修建古木橋,「長橋煙鎖」的美景再次重現。這是近年來佛山市委、市政府開展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建設工作中的縮影。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嘉興
    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當時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曾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的因為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蹟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為出產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於世。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蹟免受破壞,1982年,「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 《太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草案公示
    記者從太原市住建局獲悉,近日,《太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草案公示,將通過保持和延續名城傳統格局和風貌,改善歷史環境,塑造太原歷史文化名城獨特意象,保護太原自然、歷史和人文特色,傳承歷史文脈,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 聊城市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聊城市的一張「金名片」。聊城市以地方性法規形式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與管理,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守護城市的靈魂。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陳廣利介紹,經過前期的審議和徵求意見,目前《聊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已經基本成熟。
  • 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將調整 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每五年...
    生活報4月9日訊 8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聽取了關於修訂《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說明,將對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內容進行調整,增加了「保護名錄」、細化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等內容,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 《太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草案公示
    記者從太原市住建局獲悉,近日,《太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草案公示,將通過保持和延續名城傳統格局和風貌,改善歷史環境,塑造太原歷史文化名城獨特意象,保護太原自然、歷史和人文特色,傳承歷史文脈,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 遼陽入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2月7日,國務院發布公告,正式批覆遼寧省政府關於遼陽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同意將遼陽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是繼瀋陽市之後,我省第二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關於同意遼陽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覆中指出,遼陽市歷史悠久,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特色鮮明,文化遺存豐富多樣,城市發展脈絡清晰,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模式
    2019年3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關於部分保護不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報》,對保護不力的城市點名通報批評,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歷史文化名城一直以來就承受著「舊城改造」式的破壞,例如,1995年,成都的明代蜀王府皇城城牆和城門全部被毀掉;2007年,大理的龍首關古城牆因修路遭到拆毀,等等。
  •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需要制度創新
    強化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意識,需要向公眾廣泛宣傳遺產價值,通過創新型文化創意街區建設和產品推廣,激發公眾參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積極性,也需要強化法律責任,加大行政處罰力度。此次修訂堅持「修復與補救優先,行政處罰為後盾」的原則,為更好處理保護、教育與懲罰之間的關係,確立了符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律的法規界限。《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徵求意見稿)9月6日起公開徵求意見。
  • 市名城辦組織開展「黃岡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普法宣傳活動
    12月10號上午8點,市住建局法規科、名城辦、節能辦在新黃商購物中心門口開展「黃岡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推進建築節能、建設美麗家園」的普法宣傳活動。活動現場,我辦通過23塊展板圍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城保護責任擔當、規劃引領整體推進、全民參與共繪藍圖」等四個方面,向市民展示我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成效。展板上一幅幅熟悉的黃州古城地圖吸引了很多市民駐足觀看,市民李爹爹更是彎下腰來細看每一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