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揭薈頤(馬來西亞)
視頻:王應程
編輯:姜濟晗
(視頻來自華輿 王應程/攝)
電影《生縫寸尺心》講述女主角繼承了祖母留下來的裁縫店,並且秉承著祖母的理念——給人縫製可以穿一輩子的衣服。
在吉隆坡的蘇丹街,也有一位裁縫師,憑著精湛的手藝讓老店走過一個世紀。這間洋服店位於吉隆坡蘇丹街,叫「鄺福榮洋服店」。
「鄺福榮洋服店」第三代傳人鄺錦流。(文中圖片均來自華輿 揭薈頤/攝)
丨三代人
探訪這家老店鋪當天,天空下起陣雨,溼漉漉的街道在雨停後重新熱鬧起來,遊客的身影穿梭於茨廠街、蘇丹街和諧街。經歷過一個世紀風雨的「鄺福榮洋服店」,就坐落在蘇丹街一座紅白色的騎樓式建築裡。建築外牆已顯殘破,鐵招牌已經褪色。
推開鄺福榮洋服店的大門,門帘上的舊式鈴鐺應聲響起。店裡沒有顧客,身穿西裝的鄺錦流獨自裁剪著布料,儘管已經70歲,他的聲音聽上去仍然很響亮。
「一開始,我跟著父親學習裁縫技巧,後來慢慢有了興趣,到英國留學拿到了裁縫文憑。」
在11個兄弟姐妹當中,鄺錦流排行第10。他告訴捕輿者,年輕時,大家都接受過中英文教育,雖然會到店裡幫忙,但卻不願意接手祖上傳下來的這間老店。
生意最好的時候,店鋪裡的10架縫紉機一齊開工。「以前的人勤奮,早上6、7點起床,吃個簡單的早餐就開工,一直做到晚上7、8點才關門,除了農曆新年休息三天,全年無休。」
店鋪一角。
舊式建築的高度足以分割出一間假二樓,空間雖小,但仍能擺放三架縫紉機。假二樓的設計通風,可透過百葉窗看到樓下。以前,洋服店的員工就坐在這裡縫製衣服,最後一位員工在2年前退休。如今,鄺錦流負責裁剪布料,縫製衣服則外包給在自己家中工作的裁縫師。
鄺錦流還記得,有一位老師傅從17歲就在店裡做裁縫,一直陪伴了三代人,90多歲時仍每天坐巴士來到店裡幫忙。「有一陣子,他兩個星期都沒來,才知道已經離世。」
1894年,鄺錦流的祖父鄺勁卓從廣東來到新加坡。
與眾多「下南洋」的華人一樣,鄺勁卓受教育的程度不深,只能以體力換取金錢。他在新加坡當了兩年人力車夫,因難耐熱帶氣候,移居馬來西亞吉隆坡。當年的馬來亞受英國人管治,西方文化在當地影響深遠。
鄺勁卓感覺到,洋服在上流社會非常受寵,甚至可以說前景無限。他跟隨裁縫師傅學習手藝,並於1915年在蘇丹街51號創立了「鄺福榮洋服店」,寓意「福氣榮華」。
洋服店創辦人鄺勁卓。
這是第一間店面,空間狹小。創業初期,鄺勁卓還接了羅賓森洋行和約翰萊德洋行的外包裁縫工作。這兩間百貨洋行由英國人經營,專門出售英國和歐洲的進口商品。
鄺勁卓與這兩間百貨洋行維持友好關係多年,並賺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不到3年時間,他就買了一輛奧斯丁7開蓬老爺車,還請了一名印度司機。
1945年,獨子鄺秉權接手店鋪。之後的30多年,是這家店鋪最輝煌的一段時期。憑藉一口流利的英文,大量外國顧客來光顧。不僅有當時英國駐馬來西亞的高級官員、士兵,還有商界精英。馬來西亞獨立後,國家最高元首也成了他們的顧客,在這裡定製西服。
牆上掛滿具有歷史與紀念價值的照片、畢業證書以及惠顧過鄺福榮洋服店的顧客回饋的感謝信。
丨大馬首相和毛澤東見面,穿鄺福榮洋服
1974年,馬來西亞首相阿都拉薩訪華,馬中兩國正式建交。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與毛澤東主席會見時,穿的正是鄺秉權親手縫製的衣服。
上圖:馬來西亞第五任最高元首蘇丹端姑阿都哈林到英國倫敦進行國事訪問,身穿的衣服出自鄺福榮洋服店;下圖: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訪華,與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會見時,身穿的衣服由鄺秉權親手縫製。
「阿都拉薩首相回國後,特意送了親筆籤名的照片給我們。他還悄悄透露,毛澤東主席一年才做兩件新衣服,而他每個月都可添新裝……」 在店裡,鄺錦流指著牆上的照片說道。那一年,大馬最高元首阿都哈林訪問英國,穿的衣服也是出自鄺福榮洋服店。官員之間的相互推薦,讓「鄺福榮」的名氣越來越大。
鄺錦流手上的帽子屬於前英國駐馬最高專員鄧普勒,當年鄧普勒結束服務返英,留下了一些私人物品。至於這頂帽子如何落在鄺福榮洋服店,一直無人知曉。
1977年,「鄺福榮」被欽點為 「皇室裁縫師」。這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當時,裁縫業流行使用「粘襯」(即用膠水粘上內襯),但「鄺福榮」不為所動。迄今為止,他們一直堅持「手縫」內襯。在洋服店定製一套西裝,需要花20天甚至1個月。雖然製作時間長,但是全手工製作的衣服不會走樣,也更耐穿。不少顧客,甚至會回饋一封感謝信——迄今它們都被完好地保存著。
「有位姓馮的老顧客,從我父親那一代開始,每次過年習慣到我們店做幾套新衣。幾個月前,他慶祝90歲大壽,特地訂製了一套西裝,還邀請我出席。」 鄺錦流告訴捕輿者。
丨「凡事有始有終」
103年的日積月累,裁縫業卻難逃時代洪流的席捲。在追求生產效率的時代,時間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裁縫業的學問很深,經常會遇到棘手之事,只能邊做邊學,年輕的學徒往往熬不過最辛苦的階段就放棄了。」也有一些學徒,學到本領之後就離開,自立門戶——做師傅的鄺錦流心裡清楚,但並不責備。
店鋪裡的每件物品都使用了好幾代,包括這張木桌。洋服的縫製過程需時約3至5個星期。
學徒容易放棄,家族成員也無意接班,「鄺福榮」的金字招牌,眼見著就要止於第三代。對此,鄺錦流很坦然,他覺得「凡事有始有終」,雖然沒人接班,但自己仍享受當裁縫的樂趣。
採訪當天,捕輿者遇到一對華族父子專程來拜訪鄺錦流。其中的父親鄺志勝,自小就住在蘇丹街附近,現在的他已滿頭華發。
洋服店老顧客鄺志勝。
「鄺福榮洋服店可以說是蘇丹街標誌性的店鋪,我在這裡做過幾套西裝,手工細緻,穿起來也很合身。今天帶兒子來拜訪,順便看看老朋友(鄺錦流)。」 憶起早期吉隆坡的景象,鄺志勝也很感慨。
「以前這裡有各行各業,需要的東西都能在蘇丹街找到。現在的年輕一輩不喜歡逛老街,許多老店面虧損嚴重,或是因為無人接手而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