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憑姓氏難斷定是否為華人 洋姓洋面孔華人多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在美國憑姓氏難斷定是否為華人 洋姓洋面孔華人多

  中新網8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長著洋面孔,並擁有洋姓氏Gil的河濱加大就業指導中心首位華裔主任甄少仁(Sean Gil),常遇到不相信他是華裔後代的華人。他指出其姓所以與傳統甄姓英文拼音Gin 不同,是因為他的父親來自哥斯大黎加,西文甄姓拼法是Gil。事實上,在美國若想從姓氏判斷對方是否是華人或是哪裡人,誤判的機率很高。

  不過甄少仁對姓氏與眾不同,也有過不同版本說法。過去受訪時,指出是因父母移民美國時,海關人員不小心將Gin寫成Gil,以致將錯就錯。但他的長相所以比傳統華人更像西方人,是因為其父有二分之一哥斯大黎加血統。

  甄少仁曾前往中國臺灣學習中文,娶了臺灣嬌妻,就一口流利中文。每每開口說中文時,往往讓不熟悉他的華人「目瞪口呆」。

  華裔富豪郭忠信(Steeve Kay)也是一例,他的英文姓氏拼法非常「美國化」,致雖出任爾灣加大理事多年,且出錢出力默默行善,卻幾乎成為中文媒體漏網之魚,也與中文媒體通常是從姓氏猜測對方是否為華人有關。

  他受訪時提及,是泉州人,由於說閩南話,Kay發音與郭姓閩南話近似。

  在報端看到律師陳建友(Kenny Tan)中文名,隨後在華人電話簿找尋他的電話號碼,想聯絡他的讀者李文利說,怎麼找都找不到,後來才發現是因陳建友英文姓拼法是Tan,不是Chen。原來能說流利中文及閩南話的陳建友,是新加坡華僑。

  國會眾議員趙美心(Judy Chu)是另外一例。不熟悉她洋名的當地中國大陸華人,以為她姓氏的英文拼法是Zhao。臺灣華人以為是Chao。香港華人以為是Chiu。新加坡華人以為是Chow。當地來自馬來西亞的趙姓華人,英文姓氏拼法則有Teon、Chew及Tiew。

  趙美心的Chu姓拼法,反而與來自臺灣、香港及澳門的朱姓人士姓氏英文拼法相同。蒙特利公園居民朱約翰說,很少看中文報紙,不知道趙美心中文名字,一直以為趙美心與他同宗,後來才發現此Chu(趙)非彼Chu(朱)。

  另有美國人擁有看來像是華人李姓英文拼法Lee的姓氏。中國大陸李姓留學生說,當地大陸人若姓李,英文拼音是Li ,當地臺灣及香港的李姓人士則有Lee及Li的拼法,因此原以為尚未見面的Lee姓學生顧問是血濃於水的華人,沒想到卻是如假包換的白人。他赴美更久後, 才發現原來不少美國人姓Lee。(王善言)

相關焦點

  • 印尼首位華人市長:山口洋發展需全世界華人支持
    「山口洋的發展需要全世界華人的支持,」印度尼西亞首位華人市長黃少凡16日在西加裡曼丹省山口洋市的家裡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在元宵節即將到來之際,黃少凡的家裡已經裝點出了濃厚的中國傳統節日氣氛,門口懸掛著一串串大紅燈籠,房間裡貼滿了福字和年畫。  黃少凡說,山口洋20萬人口中超過60%是華人,連城市的名字都是華人取的。
  • 美洋店中文譯名搞怪多 華人圈流傳:缺德舅猴父子
    美洋店中文譯名搞怪多 華人圈流傳:缺德舅猴父子   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洋商家店名翻譯成中文,許多企業取發音相近的音譯,例如Wal-mart譯作「沃爾瑪」、Coca Cola譯作「可口可樂」、Macy『s譯作「梅西百貨」,也有中文譯名不止發音相近,寓意也十分貼合商家經營特色,例如Best Buy譯作「百思買」、IKEA譯作「宜家」等,足見中文語言之巧妙。
  • 姓氏橋,檳城活著的歷史,華人最早聚集地!
    檳城可說是馬來西亞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華人移民為檳城的發展做出了頗多的貢獻。因此華人的足跡可謂是遍布檳城的角角落落。既有大伯公街和打石街的富人區,又有姓氏橋的貧民區。檳城姓氏橋,可說是一部活著的歷史,那裡是華人在檳城最早的聚集處,從老一輩人開始就靠捕魚為生。搭建在海上的房屋簡單卻不簡陋。處處洋溢著一股和諧的氣氛。檳城曾是東南亞最重要的海運港口之一,而活躍在海上的這些檳城著名的「姓氏橋」則是活生生的歷史文化遺產。
  • 馬來西亞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代表華人文化的「姓氏橋」必去
    比起一直定位在國際化大都市的吉隆坡,檳城更像是一個偏安一隅,你會時常渴望回去的溫暖小城,它的物價更低,節奏更慢,城市更舒適,華人美食更豐富,甚至某種意義上比吉隆坡更安全。在馬來西亞十三個州當中,數檳城華人比例最高,華人移民遍布檳城的各個角落。
  • 馬來西亞檳城的姓氏橋:當年下南洋華人的聚集地
    檳城的姓氏橋則是當年下南洋華人的居住地,檳城的姓氏橋是沿海而建的高腳木屋,更準確些說,是沿海成片建成的木屋村。當年華人下南洋到了檳城,從事貿易與漁業,以海為生,所以搭起橋板,在上面建造房屋,形成個個獨特的小村落,這便是姓氏橋的來歷。當時,這些下南洋的華人住家的房屋都搭蓋在海上,底部用樁柱支撐,並用木板鋪設成橋梁作為村裡的街道,與陸地相連。
  • 「洋女婿」扎克伯格:抹黑中國公司偷竊技術,他為誰兩面三刀?
    美國議員:中國公司是否竊取美國技術?蘋果、谷歌、亞馬遜CEO要麼答非所聞,要麼轉移話題。輪到了Facebook,扎克伯格果斷說:我認為中國公司從美國科技公司偷竊技術是證據確鑿的。美國議員罕見的對扎克伯格的回答表示滿意,還說了聲「謝謝。」
  • 探訪馬來西亞華人百年洋服店:曾為國家元首縫製衣服,如今卻無人接班
    這間洋服店位於吉隆坡蘇丹街,叫「鄺福榮洋服店」。 「鄺福榮洋服店」第三代傳人鄺錦流。以前,洋服店的員工就坐在這裡縫製衣服,最後一位員工在2年前退休。如今,鄺錦流負責裁剪布料,縫製衣服則外包給在自己家中工作的裁縫師。 鄺錦流還記得,有一位老師傅從17歲就在店裡做裁縫,一直陪伴了三代人,90多歲時仍每天坐巴士來到店裡幫忙。「有一陣子,他兩個星期都沒來,才知道已經離世。」
  • 美華人冠夫姓各有解讀:融入主流未必非取洋名
    中新網11月15日電 綜合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第一代移民要融入美國社會,許多華人出於美國人不會中文發音、方便人際交往等因素,都選擇給自己取一個洋名。但洋名究竟是否為融入主流社會、增強文化認同的步驟?則見仁見智。究竟取洋名、冠夫姓對新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增加文化認同有多少幫助?
  • 歐洲:華人母親與子女姓氏不同 帶孩子出境或受阻
    中國僑網5月16日電 據星島日報歐洲版微信公眾號報導,歐洲不少華人夫婦已經放棄了妻隨夫姓,若妻子獨自帶孩子回國時,因母親的姓氏與孩子不同,或受到邊境人員的再三盤問,甚至令出行受阻。一名姓王的華人女子就在出境時遇到這樣的問題。
  • 中美異族通婚趣事多:洋夫婿用「翻譯機」求婚(圖)
    (美國《世界日報》/張敏毅 攝)   中新網1月2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異族通婚在美國和加州已非常普遍。數據表明全美每12對夫婦中就有一對為異族婚姻。儘管英語流利,語言不是她找老美男友的障礙,但她坦言華人仍是首選。  她先後結識十多名華人男子,但約會幾次後都無疾而終。她說,華人通常很現實,交流時更注重對方職業、家庭背景、有無身份,較少提及個人興趣愛好。她認為與華人相親更像查戶口,注重門當戶對,而忽略最基本的火花。她不得不擴大選擇範圍,把其他族裔也列入考慮範圍。
  • 「中華姓氏要申遺」上熱搜!華僑華人回國尋親關鍵全靠它……
    事實上,無論是罕見還是常見的姓氏,姓氏對於那些漂洋過海、遠渡重洋的華僑華人而言,往往是尋親成功的關鍵。特殊姓氏成美籍華人尋親關鍵74的美籍華人惲振宙,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鄉到美國生活,與親人完全失去了聯繫。
  • 融入主流未必非取洋名 美華人冠夫姓學者各有解讀
    中新網11月15日電 綜合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第一代移民要融入美國社會,許多華人出於美國人不會中文發音、方便人際交往等因素,都選擇給自己取一個洋名。但洋名究竟是否為融入主流社會、增強文化認同的步驟?則見仁見智。究竟取洋名、冠夫姓對新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增加文化認同有多少幫助?南加華人學者亦各有解讀。
  • 「想像的族人」|印尼坤甸與山口洋尋訪記
    當我在山口洋街頭被一位老太太邀請進屋坐坐時,似乎也覺得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兩人坐在屋裡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也絲毫不尷尬。我想起了已故的外婆,不知這位老太太是否也在我身上找到了一些熟悉感? 我在坤甸呆的時間很倉促,我覺得這不會是僅有的一次拜訪。
  • 姓李的華人為何能稱霸加拿大?
    No,是華人的李姓。根據加拿大各地電話簿登記的姓氏統計,排在前20名的姓氏中,華人姓氏就佔了4個,其中李(Li)以71074人排在第一,比排在第二的Smith多出近一萬人,這還不包括排第八的另一個華人姓氏李(Lee),而華人姓氏林(Lam)排在第三,陳(Chan)排第十九。這是不是意味著華人佔領了加拿大?非也。
  • 誰是Mr Ng:海外華人如何拼寫姓名?
    不問吧,怕一開口錯得十萬八千裡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大帽子,問了吧,別人告訴了你也未必讀得像,況且那麼長的印度姓都能讀得溜,被兩個字母的姓難住,面子上實在是掛不住。最終,多數老外會很無奈地讀出個Mr Ing。不消說,肯定和真實讀音差得遠了。 Mr Ng驚嚇洋人也就罷了,就算是對華人也毫不留情。作為華人,你總該知道對方的姓用漢字怎麼寫吧。那麼問題來了,Mr Ng到底姓什麼?
  • 直擊:非洲最小國家,中國人去後有「洋人」的感覺
    後來,由於咱們的民族工業薄弱,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因此許多東西都帶一個『洋』字。這些物件包括: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灰(水泥)、洋布(機織平紋布)等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記得有首歌:《小燕子》「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表現的就是人們對工業化的期盼。
  • 新加坡華人,你到底姓什麼?(Lim 林 (6.6%))
    可參見連結:新加坡媽祖信仰的「社群化」與「一體多面」性新加坡的華人佔其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可是新加坡華人的姓氏
  • 亂港「洋面孔」裡的「生旦淨末醜」
    接下來,港嘢君要揭開的是亂港派裡的「洋面孔」:他們或披著外交官的外衣,頻頻為亂港分子撐臺面;或假借專家之名,為亂港分子出主意、賺取顧問費;或頂著新聞記者的頭銜,大肆勾連亂港分子並做輿論聲援。恰如京劇裡的「生旦淨末醜」,一幕幕「洋面孔」出盡「洋相」之後,他們露出真面孔——西方情報人員。
  • 超市洋水果多無中文標識 給洋水果加中文標識難嗎?
    東方網7月1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刊發《奇異果穿身「洋裝」就稱紐西蘭籍》一稿後,一個問題被提了出來——給洋水果加一個中文標識,讓我們在掏錢時心裡有點數,行嗎?這還真不是件容易事兒。在一些知名超市,不但奇異果沒有,其他洋水果同樣沒有中文標識。而且,我國多部法律法規對此的解釋也各有不同。
  • 【講座預告】百家姓:全球華人姓氏尋根
    主題:百家姓——全球華人姓氏尋根主講人: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特約嘉賓:馮八飛(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時間: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10:00-12:00 地點:首都圖書館A座二層報告廳春節將至,又到團圓季、親情季,騰訊文化《騰訊書院》攜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推出2013年終特別策劃,邀請國學名家錢文忠講解《百家姓》,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極重要地位的姓氏文化為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