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10時56分,臺灣復興航空公司一架航班號為GE235、編號B-22816的ATR-72-600型民航客機在從臺北飛往金門過程撞到高架橋,在基隆河墜機。事件共導致43人死亡,15人受傷。其中,遇難人員中有28人為大陸遊客,另有3名大陸遊客受傷。此外,事故波及環東大道上一部計程車致2人受傷。
- 事件詳情
2015年2月4日10時51分13秒,松山塔臺頒發飛行許可。
2015年2月4日10時52分33秒,臺灣復興航空GE235客機在臺北起飛飛往金門。
10時52分38秒,駕駛艙就出現警告聲響。10時52分43秒,組員提及將一號發動機油門收回。
2015年2月4日10時53分,組員開始討論發動機熄火程序。
10時53分06秒,組員再次提及收回一次發動機油門,確認二號發動機熄火。10時53分12秒,駕駛艙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時53分19秒,組員提及一號發動機已經順槳並斷油,10時53分21秒,駕駛艙再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時53分34秒, 組員呼叫發出"Mayday"的呼救訊號,表示緊急熄火。塔臺則回復:"請再飛一次,這裡是臺北塔臺,近場臺頻率是119.7"。
2015年2月4日10時54分09秒,組員多次呼叫重新開車。10時54分34秒,駕駛艙出現第二次主要警告聲響。
2015年2月4日10時56分,機身發生傾斜,機翼呈近90度直接撞擊到南湖大橋,迫降南港經貿園區後方的基隆河,機身斷裂,飛機殘骸散落在國道上,一輛計程車受到波及。
----
事故調查
據臺灣「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公布的復興航空GE235班機墜河事故調查報告指出,飛機2號發動機螺旋槳出現自動順槳後,飛行員誤收回並關掉正常運作中的1號發動機油門,最終飛機高度不足,無法及時成功重啟發動機而導致事故。
期間駕駛員雖多次嘗試空中開車但均失敗,在墜毀前8秒才發現「油門收錯了」,此時航機高度309英尺(1英尺約=0.3048米),時速105海裡(一海裡約=1852米)。
報告還指出,既有證據顯示,2號發動機自動順槳單元與扭力傳感器的間歇性訊號不連續,可能是因2號自動順槳單元內部焊接點瑕疵所造成。
那麼,這是飛機墜毀的根本原因還是另有隱情呢?下面我們繼續講解一下。在飛機右引擎失效的時候,機長是怎樣操作的呢?因為,接下來機長的一系列操作,讓人目瞪口呆。
ATR-72這款客機一共有兩個引擎,右引擎熄火了,還有左引擎,同樣可以支持飛機正常飛行。因為飛機在設計的時候,是支持一個引擎飛行的,並且飛行員在平時的飛行訓練中,也經常進行單引擎的練習。
但是,在調查後發現,飛機的1號引擎也就是左引擎被人為關掉了,那麼執行此操作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機長廖劍宗,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在航班和地面空管的最後一段通話中找到了答案,是因為在緊急的情況下,機長廖劍宗關錯了本不該關掉的左引擎,從而致使兩個引擎同時熄火。所以造成最後悲劇的發生。
在錄音中還發現,當右引擎熄火的時候,機長接著關掉了自動駕駛模式,改為手動。這一操作犯下了很嚴重的錯誤,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飛機是支持單引擎飛行的,在發現右引擎熄火以後,只需要更改為返回松山機場的路線即可,自動駕駛模式就可以使飛機安全的返回機場,而機廖劍宗卻關閉了自動駕駛,改為手動。
其次,由自動駕駛改為手動駕駛,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必須要有過硬的飛機駕駛水平,按照廖劍宗的飛行經驗來說,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在飛機右引擎熄火的情況下,卻錯誤的把左引擎的油門收回,從而致使另個引擎都失去了動力。那麼,副駕駛張自忠這時在幹嘛呢,為什麼沒有阻止機長廖劍宗的操作?
其實在錄音中發現,實際上副駕駛張自忠,這時有阻止機長廖劍宗的。因為按照正確操作,飛機遇到問題的時候,需要進行交叉檢查,而這時,機長廖劍宗卻二話沒說就把1號引擎的油門關閉了,當副駕駛張自忠問為什麼的時候,卻被機長打斷了,讓他馬上找出返航的路線,在飛機失去動力下降的時候,機長意識到了自己關錯引擎了,但,這時已經太晚了,最後飛機掉了下來。
因此,調查員把方向轉移到機長廖劍宗的身上,他為什麼會犯下這麼離譜的錯誤呢?由於他的錯誤操作,最終葬送了43人的性命。在調查廖劍宗的飛行訓練檔案資料中顯示,他在其中一項關鍵訓練考核不合格。
教練培訓員給出的評估結論是:他很容易緊張,尤其在緊急情況下容易慌亂,而且經常在沒考慮清楚的情況下就做出反應。並且,他還因為某種原因被上一個公司辭退了。機長廖劍宗在當軍機飛行員的時候表現非常優異,但是,在他民航客機的飛行生涯裡卻是問題重重。
---
事故模擬推演
最終,調查員重新梳理了飛機失事的全過程。
因為傳感器上的一個焊接點損壞,導致2號引擎也就是右引擎槳葉順間熄火。
但,這並不能直接造成飛機墜毀。
機長在1號引擎失效的情況下,機長廖劍宗犯下了一連串的錯誤。錯誤的關閉了自動駕駛模式,改為手動。如果,在出現引擎報警的時候,他不做任何的操作,飛機同樣可以安全返航。
但不幸的是,在2號引擎失效的情況下,他錯誤的關閉了1號引擎。導致飛機雙引擎都熄火,從而失去爬升動力。
綜上可以看出,最終的造成事故的真正原因就是,機長廖劍宗錯誤的關閉了1號引擎,從而致使飛機墜毀。
---
復興公司結局
那麼復興航空公司為什麼,把這麼一個劣跡斑斑的飛行員招了進來呢,並且還讓他當上了機長?
原來復興航空公司作為以支線為主的小型航空公司,很難留住優秀的飛行員,為了在競爭激烈的亞洲市場佔有艱難的一席之地,因此他們在吸收飛行員的門檻上,並沒有那麼嚴格。
臺灣復興航空公司於1951年5月21日成立。提供臺北、高雄、花蓮及臺東的航空客貨郵運輸,與金門、馬祖不定期包機業務,並代理各國航空公司客貨郵運業務。1958年10月1日,因一架由軍方包機失事,遂改變經營方向,1966年在臺北興建航空餐飲業務,供應國際航線班機。
1983年復興航空由國產實業集團改組後,於1988年恢復運營臺灣島內航線,於1990年代陸續開闢國際定期航班;復興航空與廈門航空、上海航空、海南航空及澳門航空聯盟,提供兩岸三地聯程轉運服務,開闢臺澳航線經澳門轉機至福州、廈門、昆明和上海、海南等地。
復興航空235號班機的空難事件,是復興航空的最後一起事故。
每名遇難者賠償20萬元慰問金、120萬元補助費與1350萬元和解金,總計1490萬元(約合295萬人民幣),賠償總金逾6億元(約合1.19億元人民幣)。
因為空難事件帶來的沉重打擊和巨額賠償,致使公司經濟出現嚴重虧損。2016年11月,復興航空公司因為入不敷出,最終不得不宣告破產倒閉。
部分資料來源|航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