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0後黨支書「當家」幸福家園
工作之餘,鄭麗娟時常走訪小區高齡老人。/受訪者供圖
東方網5月8日消息:「共建美麗西子灣」微信群不時閃動著新消息,松江西子灣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鄭麗娟拿起手機,認真翻看著居民們提出的一條條建議。
這位「80」後黨支部書記欣喜地說:「當初大膽地探索『微治理』模式真的做對了。叔叔阿姨們唱歌跳舞不算自治,讓居民們積極參與社區管理,愛自己的家園,這才叫自治。」
「指尖」上的互動
保利西子灣是一個大型的人口導入型社區,有3355戶居民,211家商戶,是一般小區體量的2至3倍。小區外來人口多,青年白領多,高學歷居民多,本科以上學歷佔了70%。要管理好這樣一個大型社區,光憑黨支部、居委會幾個工作人員的熱情遠遠不夠,更要講究方法。
2015年,鄭麗娟和她的團隊有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建立「共建美麗西子灣」微信群,探索「微治理」模式,將黨支部、居委會、物業、業委會人員和志願者、社區居民一起「請」入微信群,入群採用實名制,居民只需標清樓號和姓名就可加入,在群內參與討論社區事務。很快,這個微信群就熱鬧了起來,現已有群成員430餘人。
自從建立微信群,居民有什麼問題,只要在群裡一呼,物業人員就會馬上回應並及時處理,並將現場處理照片反饋到群中,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滿意度。而黨支部、居委會、物業、業委會也會主動將平時的一些工作動態、信息及時發到群裡,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也贏得了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指尖」上的互動,實名制微信群運營兩年多來,不僅提升了居民對黨支部、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工作的滿意度,更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
曾被業主「踢出群」
說起與居民的溝通互動,鄭麗娟說,自己初到保利西子灣時,就曾嘗過「下馬威」。當時她和同事們嘗試進入居民自發組建的QQ群時,沒說上幾句話,就會被「踢」出來。如今他們主動建立微信群,每當小區遇到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或民生改造項目,鄭麗娟還喜歡找一些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年輕人舉行議事園會議,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把一些關注社區工作的在職黨員、企業白領等從線上請到線下,面對面來一場「頭腦風暴」。
鄭麗娟告訴記者,去年小區決定改造北廣場廢棄噴泉時,居民們意見不一。鄭麗娟專門邀請了20多位青年骨幹,舉行「幸福家園」議事園會議,向他們討教。經過一番討論,最終有了第三種方案,將廢棄噴泉改建成景觀雕塑。於是,在小區北廣場,多了幾頭富含松江文化內涵的「鹿」,為小區增添了一處文化景觀。
除了「共建西子灣」微信群,鄭麗娟和同事們還建立西子灣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等方面信息,把各項工作、活動清清楚楚展現在居民的眼前,加強信息溝通,接受居民監督。目前公眾號已有1000多人關注,而鄭麗娟今年的目標,就是公眾號關注人數翻一番。
共同商議社區大事
在多年社區治理的實踐中,鄭麗娟和她的團隊不僅利用網際網路在線上大膽探索了「微治理」模式,在線下同樣也探索總結出了「五步、六平臺」議事協商工作法,提高決策服務水平。依託民情搜集站、黨員代表會議、「多位一體」聯席會議、「幸福家園」議事園、社區成員代表會議、業主大會這六個平臺,建立需求產生、議題確定、方案論證、表決徵詢、實施評估「五步曲」項目形成機制,形成年度《實事項目清單》。
走進西子灣居委會,一眼就看到大廳內幾塊醒目的宣傳版面:《第一季度為民服務清單》上列出了「幸福灣」公益跳蚤市場等16個服務項目;《活動信息表》上,公布了桌球活動、健身舞、圖書閱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信息。
初到西子灣時,鄭麗娟發現社區活動時沒人搭理。她分析說,不是年輕人不喜歡參加,而是活動本身沒吸引力。鄭麗娟將居委會辦公室搬到一樓,騰出二樓提供活動場地,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居民對西子灣這個家園有了更多的認同感。
管理西子灣這個「大家庭」7年,鄭麗娟這個「大家長」每天都很忙。她的電話24小時不關機,保證居民有問題她可以隨叫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