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鎮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
「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特別策劃了大型融媒體系列報導《山中青年》,今天推出第九篇《蔡文君:讓農民「做個幸福的人」》。
央廣網金華8月12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杜金明 魏煒 金華臺方靜萍 李靜 通訊員張新宇)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今年超長的梅雨季將大山裡的樹木洗得更加青翠欲滴……這是記者來到浙江省磐安縣盤峰鄉採訪時的第一感受。
盤峰鄉的村莊散布在大山深處,鄉裡2/3以上的農民常年在外務工,留守鄉裡的主要是年邁體弱、身體殘疾及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他們面臨著「外出務工無門路,在家創業缺資金」的窘境。而如今的盤峰鄉卻從一個落後山鄉,變成浙江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地方之一,全鄉農民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4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20000多元。這背後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
這一切的改變,都得從一個叫蔡文君的人說起。蔡文君,80後「新農人」,磐安「我的幸福計劃」總設計師,浙江品尚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2012年,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盤峰鄉引入工商資本參與鄉村發展,鼓勵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蔡文君就是其中的領頭雁。
蔡文君(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幸福計劃1.0版 從土法種養到現代銷售 幸福滋味「來敲門」
黃土泥房、小橋流水、翠竹搖曳……盤峰鄉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87%,但山高路遠,遠離縣城,以前是磐安縣最偏遠落後的鄉村。由三個鄉合併而來的盤峰鄉(2018年2月,磐安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盤峰鄉、維新鄉、高二鄉建制,合併設立新的盤峰鄉),人口不足五千人,之所以曾經稱為「高二」,是因為磐安縣第二高峰位於此地而得名,因為海拔高,被稱為磐安的「西藏」。
作為土生土長的「高二」人,在山外,蔡文君的事業發展得風風火火,在上海、杭州、金華等長三角地區建立有完善的農產品銷售網絡。2012年初,為幫助家鄉發展,蔡文君回到高二鄉下初坑村。談到回村時的感受,他說:「全村14戶人家光露天廁所就有13處,村民家裡都很窮,沒電視,沒冰箱,但卻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我。村民非常淳樸,對我觸動很大,就暗下決心要讓他們的日子好起來,過上幸福的生活。」蔡文君的「我的幸福計劃」由此誕生。
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村,原來高二鄉的51個自然村,大部分都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可耕種的土地資源都散落在環抱的群山中,村民仍保留著傳統的耕作方式,怎麼樣才能實現村民的增收致富?
「這裡的空氣、水質、土壤都是純天然無汙染的,很適合發展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種養,但山林耕地零散,難以發展規模農業。」經過反覆論證、研討,從2012年4月開始,令人振奮的「我的幸福計劃」正式實施。
記者在下初坑村採訪時了解到,「我的幸福計劃」是依託農民房前屋後有限的土地資源,由蔡文君的公司免費提供優質種子、豬苗、小雞仔等,採用「政府搭橋+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先與村民籤訂種養合同,堅持以傳統農耕方式生態種養,農產品成熟後再由蔡文君公司以高出市場價格統一收購,最後通過蔡文君公司自有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將這些優質生態農產品送到城裡人的餐桌上。
高二營地公園的雲海縹緲如畫(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稻穀收購價2.8元1斤,普通米市場價才2元,不可能啊!」高二鄉村民郭林明起初怎麼也想不通。剛開始,也有人說,蔡文君就是個騙子,稻穀比米貴,忽悠誰呢?
但是,事實證明,原生態的高山水稻,口感香甜軟糯,在城市中的銷售價可以高達8元1斤。作為「我的幸福計劃」的第一批受益者,郭林明看到了希望:「沒參加蔡總的項目之前,我種水稻每年收益才兩三萬元。剛開始種10多畝,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我一共種了50多畝,預計收入能達到13到15萬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採用傳統農耕的生態種養方式,以全新的銷售渠道進行加持,對這個偏遠落後的山村產生了奇效!「我的幸福計劃」開始實施當年,就吸引了近400戶農戶參與,人均增收1100多元。
高二營地公園裡民宿整齊排列(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幸福計劃2.0版 從農旅融合到返鄉熱潮 山村有了煙火氣
看到首批參與的農戶都增收了,其他農戶坐不住了,「我的幸福計劃」聲名遠播,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進來。但是,高二鄉可用於耕作的農田也逐漸趨於飽和,另外,「五水共治」等環保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客觀上限制了農戶的無序化規模生產。如何持續擴大增收?這道難題又擺在了蔡文君的面前。
「將城裡人引過來!」這是蔡文君給出的答案,「城裡人對綠色生態的環境嚮往已久,他們來了,就需要吃、住、玩等等服務。」蔡文君的想法與當時農村農旅融合的政策趨勢不謀而合。
炊煙嫋嫋,雞犬相聞,下初坑村恬靜地臥隱在山的環擁之中。2014年,蔡文君著手將下初坑閒置的10間泥土房租下來,租期30年。經過一番改造,10棟各具特色的鄉間民宿在當地引起了轟動,蔡文君還為民宿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泥廬。
「這些本來是豬圈、牛舍、柴火房……像我們這樣的泥牆屋,竟然還有人會出錢來租?」當聽到蔡文君要租用她家房屋時候,今年54歲的下初坑村民張蘇琴大惑不解。經過蔡文君的遊說,她爽快地將一間「正屋」和一個豬圈出租給他們,拿到了她家歷史上首筆房屋出租收入——3.6萬元錢。
高二營地公園內種植的花海(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2016年,下初坑「泥廬」正式開業,天然氧吧的環境、頗具鄉愁特色的民宿,一下子抓住了城裡人的心。「泥廬」漸漸名聲鵲起,前來旅遊住宿的遊客日益增多。
根據蔡文君的設想,「泥廬」專營住宿,將經營農家樂的餐飲效益留給農戶。蔡文君一家一戶地去鼓動村民開辦「農家樂」,剛開始,村民普遍認為,這窮鄉僻壤怎麼可能有人來吃飯,不要做夢了。
「不要怕,你們先幹!」張蘇琴和丈夫戰戰兢兢地按照蔡文君的吩咐,在村裡第一個搞起了叫做「自家人」的農家樂。張蘇琴做菜,食材全部是自家的產出,農村原汁原味的燒法讓食客贊口不絕!良好的口碑不脛而走,回頭客摩肩擦踵。
因為「泥廬」,因為「我的幸福計劃」,下初坑村貧苦的命運,得到徹底扭轉。下初坑的14戶人家,有13戶都回來搞種養殖或農家樂,人均收入也從2015年的5500元增長到2019年36358元,甚至還有仙居等地的「外鄉人」紛紛趕來創業和投資!張蘇琴的農家樂,2019年營業額達到40多萬元,去年外出打工的兒子也回來幫忙了,幸福的滋味湧在她的心頭。
下初坑村「泥廬」民宿內房間裝修別具特色(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幸福計劃3.0版 從經營村莊到經營山水 幸福日子更紅火
2017年,「我的幸福計劃」再次迎來升級,蔡文君啟動了以高二營地公園為代表的幸福裡農旅文化產業園建設。經過全面的產業規劃,產業園正在打造浙中萱草園、萱草民宿、成立浙中萱草產業研究院,計劃啟動建設年產2000噸健康食品加工生產線……
從下初坑村出發,沿著蛇形崎嶇的山路前行,茂密青翠的山林散發甜美醉心的氣息,一路海拔也從300米提升到800米以上,行至山頂,一排排沿山頂而建小木屋剎那間映入眼帘,這是蔡文君為未來規劃的幸福計劃3.0版本——高二營地公園。
在這裡,山花爛漫、可住可玩,有省級高山溼地公園「七仙湖」和大片野生高山杜鵑,還有民間各種美麗的傳說,讓八方遊客流連忘返。在大山裡,蔡文君構建的幸福田園、幸福家園、幸福學堂、幸福公社……幸福的印記在山鄉隨處可見。
「引進『我的幸福計劃』這樣的工商資本投資,不僅省下了政府的扶貧資金,還不會產生『懶漢』,把原有政府『輸血』式扶貧改為『造血』式扶貧,讓農民在家門口賺錢。」盤峰鄉黨委書記陳濱潮說。
在磐安,僅蔡文君公司實施的「我的幸福計劃」,就帶動了全縣偏遠地區約3000多戶散戶共10000多人實現家門口增收,每年增收總額在1500萬以上。
「由於幸福計劃的示範和啟發,這種模式在磐安其他鄉鎮和地區,都得到有效推廣和複製,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時任磐安縣副縣長陳新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幾年來,磐安民宿、農家樂遍地開花,磐安的生態旅遊、鄉村旅遊得到深度開發,在金華甚至在浙江都走在了前列。
下初坑村部分農家樂外景(央廣網記者 魏煒 攝)
要讓農村發展富裕起來,人才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偏遠地區低收入脫貧工作,一定要充分發掘本地帶頭人。」陳新森對「我的幸福計劃」這個成功案例,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從2017年開始,為扶持農村創業創新領軍人才,浙江省實施「3030」新農人行動計劃。計劃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載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補助、基金投資等多種扶持方式,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培育30名30歲左右,有志向、懂技術、會經營、敢闖敢幹的農業創業創新領軍人才。蔡文君正是入選者之一,蔡文君可獲得省財政連續三年每年不高於500萬元的項目支持,享受政策性信貸額度擔保,高二營地公園正是「3030」計劃在山鄉的最新實踐。
「從最早傳統訂單農業、生態農產品種養殖,發展到民宿、農家樂,再到目前的農旅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晃9個年頭過去了,當初想乾乾不成、覺得幹不了的都實現了!」蔡文君頗為感嘆地說,「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夢想,有了『我的幸福計劃』,落後山區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獲得幸福,老百姓即使富裕了,但還能保留最初那份幸福的本真。」
對於未來的發展,蔡文君也早有計劃,「幸福計劃未來的組織方式,是培養一大批有能力有專業的農村帶頭人,帶領所有農民致富。這種以家庭戶為單位組織生產,在偏遠山區農村尤其有效。」
都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蔡文君說:「山還是那座山,綠水青山通過轉換,才能變成金山銀山,『我的幸福計劃』,就是這關鍵的轉換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