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未來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

2020-12-23 新華社新媒體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

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還有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這些都是建設新農科的底氣所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偉

「宏農學,揚國光」,華中農業大學(下稱「華中農大」)因農而生,視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

新農科新在何處?要對傳統農林學科進行哪些升級迭代?如何在助力脫貧攻堅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農科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不斷提升農科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力

《瞭望》:農林類高校天然肩負著強農興農的使命,請介紹一下華中農大在擔負這一使命中的貢獻和特色。

李召虎:華中農大已走過122年辦學歷史,育人興農是我們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追求。從19世紀90年代末倡導「手腦並用,知行合一」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唱響「勤讀力耕肩重任,立己達人圖自強」,再到21世紀初凝練「育人為本,崇尚學術」的辦學理念和「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多年來學校不斷與時俱進擔負強農興農使命,塑造了一批知農愛農人才。

截至目前,學校已培育20餘萬畢業生,包括新中國第一個農學博士、第一個果樹學博士,還有13位兩院院士,且在農業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產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比如,在國際上率先發現紫雲英根瘤菌的共生體是一個獨立的互接種族群,發現世界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波裡馬細胞質雄性不育材料,還培育出暢銷市場的杜湖豬,研發出防控重大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動物疫病的方案及產品,此外,選育的柑橘良種更是造福廣大革命老區、庫區和貧困山區。

《瞭望》:回看華中農大一路走來的時間軸和成就史,你認為今天的華中農大走到了什麼階段?當下華中農大的發展定位是什麼?

李召虎:華中農大是一所具有重要國家戰略地位的高校,只是過去大家印象中的華中農大主要輻射長江流域的湘楚大地,而現在學校要將視野擴大到國家戰略層面,研究諸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等大問題,不斷提升農科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力。

進入新時代,學校倡導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為中華復興而讀書,堅持五育並舉,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自主學習力、實踐創新力、全球勝任力的一流創新創業人才。2019年4月,學校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這也是華中農大在新時代的新定位。

華中農大園藝林學學院學生正在採茶 劉博文攝

擘畫新農科藍圖

《瞭望》:2018年8月,中辦、國辦聯合發布文件提出發展新農科,華中農大作為全國屈指可數的高水平農林類大學之一,當仁不讓承擔著建設新農科的重任。你怎麼理解新農科建設在當下的時代背景?請談談華中農大在新農科建設上有哪些特殊優勢。

李召虎: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業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組織方式上發生了深刻變革,這些都對高等農林教育提出了迫切的改革需求。

一方面,現代農業產業鏈大幅延伸,農村向多功能化空間演變,但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偏低,成為國家現代化的短板之一。

另一方面,農科高等教育與農業產業「兩張皮」現象突出,農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難以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農科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新農科建設就是要破解這些現實問題。

在具體建設方面,我們一方面著力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特色學科,促進農理、農工等交叉融合,發展生物醫學與健康、信息科技與智慧農業、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等新興交叉學科。另一方面著力實行農科人才本碩博貫通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分類培養,大力培養美麗鄉村規劃、農產品深加工、特色產業發展、現代鄉村治理等鄉村振興人才。

華中農大的學科優勢特色比較明顯,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還有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

此外,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統計,我校9個學科領域已進入ESI前1%,2個學科進入前1‰,分布於農學、生命科學、理學、工學、醫學等5個門類。其中,進入前1%的學科實現了農學、生命科學2個門類全覆蓋;進入前1‰的學科實現了農學門類的全覆蓋,這些學科優勢正是我們未來建設好新農科的底氣。

《瞭望》:在你看來,建設新農科要對傳統農林學科做怎樣的升級迭代?

李召虎:我認為要做三方面升級迭代。一是要以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和一輩子幸福為中心,以培養社會責任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創新力、全球勝任力為重點,重構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個性化培養,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知農愛農的一流創新創業人才。

二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推動科研組織模式創新,加強新興交叉研究機構建設,推動產學研用融通發展,通過組建大團隊、建設大設施、培育大項目,爭取產出大成果、解決深層次系統性問題。

三是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構建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的新農科集群,為促進天藍山青水淨、食品安全、生活恬靜的美麗幸福中國作出歷史性新貢獻。

實現這些升級,需要學校在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和組織機構三個方面重新布局,激活育人動力,貫通育人環節,進一步深化本研貫通、產學研協同、國際合作培養。

《瞭望》:在培養適應和引領未來農林發展需要的人才上,華中農大有哪些進一步的動作和計劃?

李召虎:今後幾年,學校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加快「雙一流」建設,學校將實施一流人才培養行動計劃,進行課程體系再優化。具體而言,就是要強化多元化課程體系,補齊美育、勞育教育短板,同時對專業結構再做調整,布局更多的新農科專業、交叉學科專業。此外還打算再次深化「三全育人」,實現從教到育,從管到育,從服到育的轉變,構建師生「教·學·育」共同體。

華中農大將繼續行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華中農大獅子山廣場 謝焱攝  

貢獻脫貧攻堅「華農方案」

《瞭望》: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任務,全國各行各業都投身到脫貧攻堅主戰場,在高校領域農林類高校與「三農」聯繫最為密切,發揮的作用也更突出,你怎麼評價華中農大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作用?

李召虎:應該說,從上世紀學校服務《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參與實施「大別山道路」,組建宣恩扶貧開發團、紅安扶貧開發團,持續服務「三農」,再到2000年以來學校全面實施「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幾輩學人在三峽庫區、贛南老區等地開展產業扶貧。

近年,學校於2017年在全國率先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2018年成立「綠色水稻、綠色水產品」研究院(雙水雙綠研究院),更是加大助力扶貧力度。

特別是學校2012年啟動定點對建始縣的精準扶貧以來,我們探索出「六個一」模式,即圍繞一個特色產業,組建一個教授團隊,設立一個攻關項目,支持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有效破解了山區貧困縣農業產業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諸多限制因素,形成了科技助力產業精準扶貧的華中農大「建始經驗」。

《瞭望》:新冠肺炎疫情給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新挑戰,華中農大在助力湖北脫貧攻堅上有哪些行動?

李召虎:今年疫情期間,學校就已倡議全校師生就地幫扶春耕生產,萬名師生採用指導生產、技術幫扶、諮詢報告等方式支農助農,相關視頻網絡總點擊量達1.3億人次。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不到一周,學校就和建始縣召開一場雙會場的線上脫貧攻堅年度工作會議,5月就有一批校領導和專家隊伍到建始,到產業、企業、老百姓當中。

今年7月,學校還正式啟動鄉村振興荊楚行,聚焦疫後重振、災後重建,主動對接湖北省17市州,實施楚才服務農業產業行動、疫後重振調研宣講湖北行動等五大行動。幾個月以來,300餘位教授學者參與活動,走訪調研地方企業、專業合作社310餘家,舉辦各類培訓講座50餘場,在線培訓各類人員4000餘人次。4600餘名大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荊楚行,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瞭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後,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起點上,還有更艱巨的鄉村振興任務,華中農大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有哪些計劃?

李召虎:我們將加快積累一批農業生產的技術成果轉化,以鄉村人才培養作為總抓手,針對基層一線的幹部、新型主體,發揮專家隊伍作用,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我們將繼續寫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建好鄉村振興示範點。強力推進黨建扶貧,開展黨建1+1共建行動,繼續實施「六個一」產業精準扶貧、「三個一批」教育扶貧行動。

下一步,我們還將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機制、群眾穩定脫貧和防範返貧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全方位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貢獻「華農方案」。□

相關焦點

  • 「雙一流」農科聯盟暨學科建設研討會在華中農大舉行
    華中農大高度重視本次會議,除做好會務,所有校領導、中層幹部悉數到場聆聽大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聯盟就是要聯合起來」,高翅希望大家「和而不同」,集體把中國的「農」以及與之相關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這塊「蛋糕」做大,「惟有我們把蛋糕做大,才能不負歷史重任。聯盟交流和研討活動,一定能推動高等農業院校發展。」
  • 新農科建設全面展開
    「北京指南」對全面建設發展新農科、全面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改革作出了全局性、系統性、前瞻性回應,涵蓋一個理論基礎研究板塊和4個人才培養要素改革板塊,覆蓋人才培養各環節,著眼解決長期制約高等農林教育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探索麵向未來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新路徑新範式,注重分類發展、特色發展、內涵發展,重在實踐,推動「真刀真槍」、實實在在的改革。
  • 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全面推進新農科人才培養 浙農林大獲批5項教育部...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昊昱 通訊員 陳勝偉)近日,從浙江農林大學獲悉,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關於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名單,對407個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予以立項。浙江農林大學獲批承擔5個項目,獲批數量居全國高校第三。  據介紹,2019年浙江農林大學承辦了全國涉農高校召開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
  •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加入「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並成為...
    【消息來源:植物科學學院】11月29日,由多家國內綜合性大學涉農學院聯合發起成立的全國性高校合作組織「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在浙江成立,34所綜合性大學的涉農學院加入聯盟。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加入「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並成為副理事長單位,植物科學學院院長都興林教授當選為聯盟副理事長。
  • 浙江大學「四個聚焦」推動新農科建設發展
    浙江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落實新農科建設「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三部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聚焦一流目標、人才培養、教師隊伍、社會服務等方面,著力推進新農科建設發展。  聚焦一流目標,統籌謀劃把方向。
  • 新農科建設有了「施工圖」
    面對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新要求,面對全球科技產業革命奔騰而至的新浪潮,迫切需要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而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大而不強」,農林專業吸引力不足,面對農林教育自身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與嚴峻挑戰,同樣迫切需要創新發展。  去年8月,中央文件提出高等教育要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
  • 浙江農林大學等20餘所高校發起浙江省新農科教育聯盟
    浙江農林大學等20餘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了浙江省新農科教育聯盟,攜手推進新農科建設,培育卓越農林人才。本次會議由浙江農林大學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分會承辦。會上,聯盟發起單位、大會承辦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的沈月琴副校長介紹了推進「新農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全面實施一流本科行動計劃,構建 「1+X」的系列政策體系,大力推進新農科建設「五個一」行動,5個項目獲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認定;著力進行專業結構與布局調整,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SWST國際認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大力發揮林學學科優勢,促進傳統專業的轉型升級,林學學科在2020
  • 「北京指南」發布 新農科建設啟動「百校千項」新項目
    人民網北京12月5日電(李依環)今日,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55所涉農高校150餘位黨委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共同推出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正式提出新農科改革實踐方案。
  • 西南大學:8個領域18項計劃建設新農科
    光明網重慶6月28日電   6月28日下午,西南大學召開新農科本科教育創新行動計劃啟動會。《農科本科教育創新行動計劃》明確學校將加強農業情懷教育,著力構建新時代綜合性大學框架下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農科人才培養體系。
  • 西南大學:8項行動18項計劃全力打造新農科
    在《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發布一周年之際,6月28日下午,西南大學召開新農科本科教育創新行動計劃啟動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農業農村委員會領導到校出席會議並講話。
  • 培養一流農林人才,河南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
    近日,河南省發布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方案,啟動實施新農科建設八大行動,預計到2025年,形成河南特色、國內一流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  方案提出,「新型人才培養行動」強化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建設,實施涉農高校課程思政「雙百」工程。
  • 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範式必須要進行改革創新,要通過建設新農科提升國家生態成長力、建設新工科提升國家硬實力、建設新醫科提升國家全民健康力、建設新文科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四新」建設促「四極」增長,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 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發布,高等農林教育改革踏上新徵程
    12月5日,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奏響了新農科建設的「第三部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副司長徐青森、副司長王啟明、以及全體處長,農業農村部科教司二級巡視員李芹、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人事司副司長路永斌、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姜沛民等同志出席會議。來自全國55所涉農高校的150餘位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參加會議。
  • 「北京指南」在中國農大發布 新農科建設唱響「三部曲」
    新農科建設要順應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發展的趨勢,對標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新要求,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推進,為「三農」事業發展培養充足的優秀人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加快推動新農科建設,2019年,中國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唱響三部曲,新農科建設從「試驗田」走向「大田耕作」。
  • 科學網—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發布
    本報訊 12月5日,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
  • 「北京指南」發布,新農科建設全面展開
    會議研究了新農科建設發展舉措,提出了新農科改革實踐方案,推出了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據悉,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北京指南」)共涵蓋5大改革領域、29個選題方向。「新農科建設發展理念研究與實踐」領域重點在回答「理念怎麼新」;「專業優化改革攻堅實踐」領域重點在回答「專業怎麼優」;「新型農林人才培養改革實踐」領域重點在回答「人才怎麼強」;「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實踐」領域重點在回答「協同怎麼聯」;「質量文化建設綜合改革實踐」領域重點在回答「質量怎麼提」。
  • 從新農科建設看農業科技現代化——對話吉林農業大學校長馮江
    其實,農業不只是養豬、種地其實,農民不只會埋頭苦幹、靠天吃飯國家剛需,新農科建設 " 新 " 在哪?提檔升級,現代農業如何加上科技的翅膀?本期嘉賓馮江,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農業大學校長,東北師範大學仿吾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態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新農科建設工作組成員,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動物學會理事長,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從「試驗田」到「大田耕作」 「北京指南」發布 新農科建設三部曲...
    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現場 攝影 張德奇  涉農高校是強農興農的「國之重器」,建設新農科是振興高等農林教育的重大戰略。農林教育肩負著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幸福中國建設的重要使命。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範式必須要進行改革創新,要通過建設新農科提升國家生態成長力、建設新工科提升國家硬實力、建設新醫科提升國家全民健康力、建設新文科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四新」建設促「四極」增長,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 《安吉共識》發布 新農科建設唱響發展「三部曲」
    「第三部曲」將在首都北京推出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啟動一批新農科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發出新農科建設的「開工令」。唱響了「三部曲」,新農科就將在新時代揚帆起航,全面掀起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為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帶來改革發展的春天。活動現場,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負責同志,就建設發展新農科分別作了交流發言。
  • 「北京指南」發布 新農科建設從「試驗田」走向「大田耕作」
    層層遞進 環環相扣   新農科建設奏響「三部曲」  2019年,新農科建設已奏響「三部曲」,「安吉共識」從宏觀層面提出了要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發展新農科的「四個面向」新理念;「北大倉行動」從中觀層面推出了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