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後桃農的酸甜苦辣 凌晨3:20就得起床摘桃

2020-12-18 閃電新聞

十餘萬畝果林,又見桃子新紅

一位80後桃農的酸甜苦辣

□記者劉磊報導 桃農宋增國正在搬運鮮桃

每年七八月份,大量桃子集中上市,也拉開了一年一度桃子的銷售大幕,南來北往的客商雲集桃產地,好不熱鬧。但今年立秋未至,不少地區桃子價格下滑、滯銷的「新聞」不脛而走。山東魯中山區作為我國桃果的重要產區,其真實情況是什麼樣?桃產業發展,又遇到哪些難題?帶著疑問,記者前往素有「桃鄉」之稱的沂源縣大張莊鎮蹲點採訪,看看今年當地的「桃經濟」究竟如何。

凌晨3:20起床摘桃,稍不留神便會「人仰馬翻」

雨越大越要

抓緊把桃賣出去

七月桃養人,八月桃生津。如今正是吃桃的好時節。

8月20日3時20分,天將亮未亮,公雞打過一遍鳴,沂源縣大張莊鎮福峪村桃農宋增國,簡單扒拉了兩口麵條,來不及捯飭,與父親宋丙武打過招呼後,便披上雨衣、扛起傢伙事,直奔桃園。

「開花結果最忌下雨冰雹天,打落果子影響收成不說,雨水多也影響果子口感。」1981年出生的宋增國,話語老成,手腳利索,抹了把臉上的雨水,「六點來車收果,咱還得加把勁」。

雨中的小山村,層巒疊嶂險峰秀谷,清澈的河水蜿蜒逶迤。眼前的風景秀美,但腳下的山路卻是走得糟心。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十多分鐘才走到位於山腰的果園。放眼望去,果樹枝頭掛滿了黃裡透紅的蜜桃,有的把樹枝都壓彎了。

宋增國告訴記者,桃子不似蘋果,不宜存放,基本都是當天摘收,當天發走。即使是發往廣州、深圳等地,也最多在冷庫裡短暫降溫後,便會「直奔」目的地。

桃子採摘並沒有想像的那般容易。除了果園中泥濘的土地,溼漉漉齊膝高的野草也會時不時「下絆子」,稍不留神便會「人仰馬翻」。

大張莊鎮位於沂源縣城西南25公裡處,地處魯中腹地,桃子種植面積多達4萬餘畝。在「溝壑縱橫」的大張莊鎮,「開一片山、栽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

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大張莊鎮實施「分田到戶」,並發動群眾自主開荒拓土。如今,站在山頂四下眺望,一棵棵排列整齊的桃樹,不僅是風景,更是村民們餬口增收的營生。

山裡的雨越下越大,絲毫沒有停的意思,毫無經驗的記者全身早已被雨水浸透,宋增國卻加快了勞作。

「『永蓮蜜』雖比不上黃桃,但今年每斤一塊七八的價格卻還是有點賺頭。」宋增國告訴記者,相較去年每斤不過四五毛錢的批發價,今年雖算不上「大豐收」,但卻能掙個「高工資」。

提起自家的這本「桃經」,雨中蹲在樹下休息一會的宋增國,打開了話匣子。

宋增國告訴記者,作為大張莊鎮福峪村最早種植桃樹的一批「嘗鮮者」,自己的父親宋丙武從事桃樹種植已經將近40年了。

「想要栽活一棵樹就得好生伺候著,冷了怕凍著,熱了怕旱著。」宋丙武孤身一人靠著一把钁頭一把鍬,僅憑一己之力,硬是在原本寸草不生的荒山上養活了桃樹。第一年成熟的黃金桃、寒露蜜桃總共不到4000斤,在宋丙武看來卻是沉甸甸的「幸福」。

為了收穫「金果子」,宋丙武在清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起床裝桃,一個單薄的身軀、一輛笨重的自行車,馱著百十斤桃,去往20公裡外的小縣城賣桃。

「在我的記憶裡,父親總是踏著夜色才能回來。」宋增國回憶,在那個沒有硬化道路的年代,鄉間小道崎嶇不平,一路上免不了磕磕碰碰,原本長相喜人的桃子經過「跋涉」也賣不上好價錢,這大部分時間花在路上的一天,能收入十四五塊錢。

從2畝3分地到30餘畝,畝產翻了三四番

一樣的土地

不一樣的種法

「428斤!」

5點28分,回到村頭合作社的宋增國與宋丙武碰頭後,二人便迫不及待地在電子秤上「檢驗」著今天的收穫。

「四月的一場倒春寒,讓桃花受了凍,能有這個收成算是不錯了。」宋丙武告訴記者。說罷,還不忘與陸陸續續騎著摩託三輪趕來「出貨」的桃農攀談幾句,偶爾拾起筐中的「特級果」比較一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村裡種桃的越來越多,每到豐收的季節,桃販便從外地趕到福峪村收桃子。那時,福峪村的桃子才開始走出縣城進市場。「外來客商在收桃時把價格壓得低,我們其實很被動。」宋丙武說。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且市場單一,桃子只能任憑商販挑揀,價格也只能由別人說了算。

宋丙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直發愁,「那幾年地也開了不少,可就是賣不上好價。」眼瞅著倆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了,溫飽問題解決了還有上學的問題呢!1997年宋丙武一咬牙,把山後種著小200棵慄子樹的2畝地都刨了,全部換成了桃樹。此時宋家的桃樹七七八八達到了10餘畝。

「1999年是大澇之年,大雨連著下了小半個月,當年100棵樹全被淹了。」宋丙武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滿臉心疼。大雨一停,宋丙武開始早出晚歸,在山地上挖出一排排水溝,餓了就啃口煎餅,渴了就喝口涼水,就是這樣那年的桃樹還是沒緩過來,晚熟的2畝多「寒露蜜」基本顆粒無收,還損失了不少錢。

但是老人卻認死理,執拗地耗在地裡,像照顧孩子一樣仔細地侍弄著他的桃樹。

「剛開始缺錢,也缺技術,全憑老經驗、土辦法一點一點摸索,心裡就一個想法,就是把桃種好賣好。」這是宋丙武執著的堅守和不變的情結,「年紀大了也快幹不了了,想著能種幾年就種幾年。」

2005年,剛剛結婚分家的宋增國,一頭扎在了種桃上。與父親不同的是,他敢闖敢幹,自立「山頭」,兩代人種出了不一樣的「錢景」。

「去年3個月收果期,俺家合作社的流水平均一天2萬多斤。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老一輩強。」宋丙武幫著兒子宋增國裝桃,禁不住誇了一句。

十幾年前,遠非現在這般光景。20歲出頭的宋增國在外務工,一年下來收入也有3萬元。也許是父親的特殊的種桃情結影響著他,宋增國的心頭始終有個念頭,就是如何幫助父親和鄉親們把桃賣出去。宋增國這才決定回家「叩」市場。

幾年來,宋增國參加鎮上組織的桃農培訓,施複合肥,打無毒藥,科學管理,精心呵護。他種植的桃只需要3年就能進入豐產期。

為了提高產量,宋增國堅持學習技術,「原來種植不講究章法,我現在是立體式種植。」宋增國一邊比劃一邊介紹道,「這種方式採光好,產出的桃個頭大。」

在宋增國初試立體式種植時,遭到了父親的反對,這種方式靠不靠譜?萬一賠了怎麼辦?直到一個個大桃掛滿了枝頭,宋丙武這才逐漸交出了「指揮棒」,讓兒子當家作主。

2015年,一直幫鄉親們賣桃的宋增國熟知桃品類、需求量、供給量等市場信息,在鎮農經站的指導下,有了現在的華晨果蔬專業合作社。

「不成規模,客商根本看不到眼裡去,你體量大了,說話才有分量,才有還價的餘地。」宋增國說,去年「早生品種」上市時,又趕上大豐收,附近多個鮮桃產區出現滯銷現象,但福峪村附近的鮮桃銷量卻是穩中有增。

客商:「這桃你賣多少錢?」

桃農:「你給多少錢?」

客商:「你這筐下邊都是小的,果品也不好,一塊五吧。」

桃農:「能不能再高點?」

客商:「確實高不了了。」

宋增國:「一塊五毛五吧,常來常往,又不差這五分錢。」

聽到這話,客商和桃農都笑了笑,算是達成了默契。別看每斤只多賣五分錢,今天這一趟桃農就能多掙出半分地的化肥錢。

六點一刻,宋家父子倆在收購點正忙,一筐筐的桃子運到這裡過秤、算帳。

「最近這個把月,合作社基本一天三車,既有就近發往張店的,也有北上南下運往北京上海的。」宋增國說,今年雖然桃子產量下降,但有時候自己一天能接到不少求購電話。

「這幾年,這裡的桃子品質提高了。跟合作社合作,雖然價格高點,但都是訂單式收桃,可以提前跟合作社聯繫確定桃子的品種、大小,還有總量,不用走街串巷收桃湊重量。而且合作社都會提前裝箱,到達後直接裝車發走,省時省力。」來自江西南昌的商販王林說。

由合作社代替農戶跟客商打交道既讓果農們保證了收入,更使福峪村的桃實現了農超對接。

「原來鎮上主要種植花生、地瓜等低效農作物,實施農發工程後,近幾年桃、蘋果等林果面積增加了1.5萬畝,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大張莊鎮黨委書記嶽偉說。

40年堅守傳承,宋家父子兩代人從2畝3分地增加到30餘畝,畝產翻了三四番。

但這在宋增國看來,還遠遠不夠。

跟風種植風險大,品種要豐富還得常換常新

一個鎮的桃子

品種近百個

8點10分,送走第一車四千多斤桃,雨已變小,宋增國才得以喘息,坐在大棚下與附近的桃農攀聊起來。

「去年行情不好,賣不上價,附近有幾戶撂了荒,咱要是還想吃這碗飯,可得緊跟著市場走。『豐味天后』這個品種不錯,今年我先試試水,你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宋增國說。

對於桃市場而言,品種數不勝數,幾乎是一年一更新,十年一輪換,僅在大張莊鎮就有大大小小近百個品種。

「最忌諱跟風種植,而且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即使當年某一品種市場有波動,也不至於全都賠個『底掉』。要想不被市場淘汰,不僅要豐富品種,品種還得常換常新。」宋增國告訴記者,近幾年合作社就搭上了鄭州果樹研究所和泰安果樹研究所的資源,不斷引進新品種試種。

如今在宋增國自家的30畝地裡,常種品種和試種品種加起來,有近40個。前些年,宋增國根據市場需要,徹底淘汰了父親栽種的「寒露蜜」,新上了「中油21號」「冰糖脆」和油蟠桃、黃桃系列等果樹。如今,市場反饋良好的「豐味天后」便是其中之一。

「2畝地的果子還沒上市,就被提前訂購得一乾二淨。價格直逼好品種黃桃。」宋增國說,除了緊繃品種這根弦,新的農業生產技術也得熟悉才可以。

狠狠嘬了兩口煙後,宋增國便招呼工人繼續摘收桃子,他自己領著合作社社員前往六公裡外的婁家鋪子村。雖然在桃種植上,自認有「兩把刷子」的宋增國不會輕易服輸,但此次他卻是虛心上門討教學習的。

翻過村西南的小山頭,宋增國在山腰的果園裡找到了正在檢修管道的鹹會軍。眼前是遍布十多畝桃園的水肥一體化設施。

前幾年,婁家鋪子村,桃樹種植面積800餘畝,佔到村林果總面積的73%。種桃大戶每年從6月底忙活到10月初,產量上去了,收入怎麼不見漲呢?原因出在人工費上,黃桃一邊採摘一邊澆水,僅靠自家人幫忙,根本忙不過來,僱用一個工人一天的費用就160元。而且有時候還僱不到人。對於人手不足的問題,宋增國也是深有體會:「不說村裡的年輕人一門心思往外奔,就是在村頭工廠打零工的婦女寧願一天掙個七八十,也不願意下地掙咱這錢。」

2016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覆蓋到婁家鋪子村,4000多米的盤山路硬化,與3000多米「戶戶通」公路銜接,三輪車可以從家門口一直開到果園。鋪設灌溉管道,新建大口井,配套完善輸電線路。大張莊鎮爭取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先後爭取上級農發專項資金4000萬元,連片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3.8萬畝,建設農業生產路50公裡,鋪設灌溉管道170公裡,惠及29個行政村,受益農戶1.9萬人,實現了項目覆蓋區內通路、通水、通電。

「縣財政在安排支農資金適當向果業傾斜的同時,還依託山東(沂源)果樹產業技術研究院及省農科院、山農大等國家現代林果產業技術專家平臺,在果業山區機械化、現代栽培技術、新品種引進等方面,每年促成一批科研成果落地應用。尤其針對新技術、新農機普及方面,我們也適時安排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沂源縣果品產銷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楊成發說。

看到鹹會軍率先搞的水肥一體化技術省時省力,婁家鋪子村的鄉親也加入進來。目前,婁家鋪子村的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已覆蓋近800畝桃林。

望著婁家鋪子村的灌溉管道和輸電線路,鹹會軍萌生了一個想法:利用現有的農綜開發的基礎設施,安裝一套水肥一體化設施。這樣不僅減少了部分人工成本,而且在有機肥的使用上也能精準控制了,解決黃金桃甜度脆度下降、雨天易出現裂口等管護問題。

告別婁家鋪子村後,眼饞的宋增國徹底動了心,當即就決定來年農閒時,自己也上一套,而且縣裡針對符合條件的果園,新上水肥一體化設施的,還將按照500元/畝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

「自己還是保守了,前幾年早就聽說了這一技術,但那時用工還是划算,目光短淺就沒上。」宋增國悻悻地說,自己如此,許多老百姓亦是如此,山區果農對於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並不是太高。

撇開品種選擇、農技更新、市場開拓不談,「後繼無人」最糟心

「最年輕」的桃農

已不算年輕

回到合作社時已是中午,來不及「對付」兩口飯菜的宋增國又著急忙慌地組織桃農挨個上磅稱重桃子。雖然八千多斤的總重相較早上翻了一番,但閒下的宋增國卻不免有些擔憂。

「家家戶戶都多少種點桃,但種桃的主力全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過個一二十年,等這批人幹不動了,很難想像那時的桃樹還能剩下多少。」宋增國自嘲,方圓百裡,1981年出生的自己應該是「最年輕」的桃農。

撇開眼前桃農們面對的品種選擇、農技更新、市場開拓不談,最讓宋增國等一眾桃農擔心的是「後繼無人」。山區不比平原,大型農業機械在這裡並不適用。這也註定了林果種植就是憑把子力氣,是個辛苦活。一門心思往外奔的年輕人,老人們攔不住,甚至不願意攔。

「但凡有別的出路,誰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娃重蹈覆轍,窩在村裡,修剪枝條、挑擔施肥。」宋增國告訴記者,能走出這片山旮旯不僅是年輕人的心思,也是多數老一輩人的願望。

桃市場基本三兩年一個周期。每到豐收年,桃子將樹枝壓得沉甸甸的,桃農們的心頭也是沉甸甸的。有人提到過電商,可無論是直播帶貨還是電商銷售,在大多數桃農看來卻是杯水車薪,經不起「算計」。

「桃子零售不似櫻桃那般好價格。如果桃子加冰袋,全程冷鏈配送,一盒三四斤的總價怕是都不夠20塊錢快遞費。」宋增國說,即使通過電商平臺走量,每次幾千上萬斤的銷量卻也最多是錦上添花。

所以在宋增國看來,通過龍頭企業、「能人」,或者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動規模化種植,拓展延伸桃產業,提高附加值才是未來的「不二」出路。

8月21日,在大張莊鎮山東尊海食品有限公司大三地村生產車間裡,30多名工人正在埋頭趕製果蔬凍幹、脆片。

「每年約消耗5000噸果蔬,80%以上都是選用咱沂源本地的農產品,黃桃約佔總消耗量的30%。」山東尊海食品有限公司生產主任張光亭說,根據市場反饋,今年企業還擴大了黃桃系列產品生產規模。目前,尊海食品的凍乾產品不僅遍布南京、成都、濟南等30多個城市,還為首都航空、廈門航空和南方航空等提供「航空食品」。今年,大張莊鎮便打算依託山東尊海食品有限公司,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農業模式,計劃建設秋葵、蓮藕、蘿蔔、菜椒、土豆、紫薯等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黃桃便是其中之一。

「企業批量採購一定程度緩解了部分老百姓桃子、蘋果等農產品的銷售難題,而且還解決了果蔬不易保存的問題,提高了附加值。」嶽偉告訴記者,但尊海食品每年2000多噸的黃桃需求量相較全鎮近10萬噸桃子的總量而言,也不過是個零頭。

桃屬沂源縣第二大果品,截至2019年底,全縣桃林總面積17萬畝,產量36萬噸。

雖然八月雨後的山區略顯清涼,坐在果樹下,陽光不炫目,不刺眼,偶爾響起小蟲鳴叫聲,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清新的氣息。

相關焦點

  • 特寫|池上鮮桃大豐收1斤不足1元錢 桃農不敢細算那本生產帳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劉懷遠  7月27日早上8點30分,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的鮮桃交易市場內一位客商正在與果農張大爺砍價……  客商:「多少錢一斤啊?」  張大爺:「6毛。」  客商:「6毛有點高,看你這桃不錯想多買點,再便宜便宜,5毛。」  張大爺:「5毛賣不著啊,本都賺不回來。
  • 比孫猴子眼睛還尖 「桃臉識別」挑出最大最紅的鮮桃
    往年這時正是桃農劉連全和老伴忙得直不起腰的時候,但今年,他卻揣著手,站在深綠的桃林裡,笑眯眯地看一臺機器幫自己挑選桃子。  一筐大桃從一端倒入,傳送帶託著桃子經過一個黑色的暗盒,再出現時,另一端的機器手臂就準備好了,有的桃會被第一個機器手推下傳送帶,掉到事先準備好的筐裡,有的桃會被第二個機器手推下,還有的要一直走到最後一個機器手跟前才完成旅途。
  • 小村莊浸潤桃香 80後閨女帶村民開直播賣桃
    原標題:80後閨女帶村民開直播賣桃 嶽巧雲是「80後」,土生土長的平谷北店村閨女。幾年前,她辭去城裡的高薪白領工作,成為綠雲興農果品合作社的社長,帶著方圓幾個村的200多戶桃農一起種桃賣桃,讓平谷大桃走上了網際網路的快車道。
  • 桃農用上智能分桃機 平谷大桃借力百度AI技術
    藉助百度PaddlePaddle深度學習平臺的能力,建立大桃識別系統,準確率已達90%平谷大桃用上百度AI技術。今年的北京平谷大桃豐收季,桃農劉師傅用上了智能大桃分揀機。分揀機會根據大桃的大小、顏色、品相來自動分揀,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分揀效率。
  • 調查|桃市遇「冰價」 淄博池上早生桃豐產桃農難豐收
    從凌晨兩點,老潘兩口子就開始打著頭燈摘桃,一摘就是6個小時。對兩口子而言,現在賣桃不求別的,「只要有來收的就去摘」。  「這桃你賣多少錢?」  「你給多少錢?」  「你這筐下邊都是小的,顏色也不好,7毛吧。」  「能不能再高點?」  「確實高不了了。」
  • 「桃」你歡心,出發,到「宜陽小西藏」摘桃吧
    —青峰路—澗上路—宜陽縣上觀鄉需要注意,臨近上觀鄉有20多公裡盤山公路,彎道多,轉彎時一定放慢車速,謹慎會車。當地的農家菜價格比較實惠,食材都是當地產,新鮮得很:炒土雞蛋、燉土雞、涼拌野菜等,每份價格多在一二十元,很受遊客喜歡。
  • 今年桃子大豐收,桃農們樂了,每斤賣到3元,畝地能賺多少錢
    春天桃花迷人的氣息讓很多人流連忘返,夏天的來到桃子的香味讓多數人寢食難安,農民從春忙到夏轉眼秋天過,夏天的桃子是花見花開人見人愛,今年的桃子大豐收,價格卻高得出奇,每斤賣到3元,價格吃貨們卻說,雖然價格比前幾年要高一些,但是今年的桃子格外地甜蜜,這個價格還是可以的。
  • 平谷桃農借力網際網路:賣桃像寄信一樣簡單
    張淑文說,現在她有200多個微信好友,大多是慕名前來買桃的客戶。張淑文一家9口人,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80多歲的老公公,下有外孫和孫子。她和老伴兒守著7畝桃園,平均畝產大幾千斤。平谷大桃頗有名氣,是全區7萬桃農收入的主要來源。
  • 戈壁灘變綠洲 烏魯木齊市郊萬畝桃園助農「桃」金
    據了解,「大話西遊萬畝桃園」現種有油桃、蟠桃、水蜜桃、油蟠桃4大類24個品種的桃子,已於6月25日開園供遊客採摘,預計到9月20日左右結束,開始後續的修枝剪葉、埋樹等工作。一〇四團一連桃農李路種植了白蟠、黃蟠、紅蟠、千年紅等各個品種的桃子,每天前來採摘的人次可達三四百,平均每天採摘可達一噸。
  • 7月26日樂邦約你一起去連平賞桃、摘桃、吃桃一日攝影之旅
    「上坪鷹嘴蜜桃」是目前廣東乃至中國南方最好的桃類品種,被農科專家譽為「桃之極品」。上坪鷹嘴蜜桃基地出產的蜜桃果大形美,肉質脆嫩,清甜爽口,是不可多得的水果精品。 12:00點午餐,  7月26日上午:13:00點桃園摘桃、賞桃、拍桃。16:00點乘車返回東莞結束愉快的旅途;二、收費標準      1,本攝影團活動費用預設380元(人民幣)/人。報名請交全額費用。
  • 昔日平谷大桃價格由客商說了算,如今桃農搭上直播快車賣出了好價
    一手擎著自拍杆,一手撥開葉子,讓鮮紅水靈的大桃展現在鏡頭前。直播開啟20分鐘,就有超百位觀眾來到方芳的直播室,訂單也如雪片般飛來。「下雨天不摘桃,是我們平谷桃農絕對堅持的原則。等明後天不下雨了,我們肯定第一時間採摘、發貨,讓您吃上最好的桃!」過去三個月,「85後」方芳成了一名「網紅」,不僅在自家桃園搞直播,還多次去鎮政府的「大桃直播廳」幫其他桃農帶貨。
  • 成都周邊摘桃攻略!收好!
    3月,還在看漫山遍野的桃花,妖嬈多姿,隨風搖曳;轉眼,就到了桃子豐收的季節。龍泉驛成都周邊哪些地方可以摘桃子?第一想到的當然就是龍泉驛!各個品種的桃子已經在枝頭紅了臉,散發著陣陣清甜的香味,實在是誘人得很~擁有500多年種桃歷史的龍泉驛,香甜的水蜜桃已經成熟,個個都是白裡透紅、水分飽滿、汁多味甜、香氣襲人~山泉鎮全國三大水蜜桃生產基地之一,種植面積高達
  • 父母官進入直播間5分鐘賣桃上千單 隨縣「網銷節」破解賣桃難
    全縣20萬畝桃園,3億斤產量,如今陸續上市。尚市鎮是油桃核心產區,漫山桃樹掛滿紅豔豔的桃子,摘桃、選桃、裝桃、運桃的場景隨處可見,可是果農們卻高興不起來。「受疫情影響,來收桃子的客商減少了,價格跌了一大截還不好賣。」桃農們本以為,這才剛剛開市,後面的銷售壓力更大,無論價格高低,能賣出去就算幸運了。
  • 知道優質桃是怎麼上市得麼
    摘桃在手,聞起來香氣撲鼻,一口咬下去甜美多汁!7月5日,記者在寧波奉化各地桃園走訪獲知,當下,很多市民心心念念的奉化水蜜桃,已經迎來了最好吃的季節!桃農介紹,奉化區域種植的水蜜桃品種80%以上屬於湖景蜜露。湖景蜜露水蜜桃目前已經大批量上市。除了「湖景蜜露」,蓴湖街道還種植了奉化水蜜桃最老的品種「富硒老桃」。蓴湖」富硒老桃」相較市場裡能買到的嫁接品種,其個頭明顯小了一圈,最大的也不過150克左右。
  • 來深20多年,海鮮檔老闆每天凌晨3點起床進貨掙錢養家
    深圳特區報2019年10月23日訊 凌晨3點,天仍是潑墨一般黑,南山白石洲的城中村裡只有黃澄澄的路燈。這戶人家50歲的男主人起床了,這樣,他才能在5點左右趕到20多公裡外的布吉海鮮批發市場,趕上那裡的早市,為自己的海鮮檔口添置最新鮮的海貨。這位男主人名叫張銳,是本期「都市早行人」的主人公。
  • 凌晨3點、4點起床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凌晨3點、4點,比你的鬧鐘起得還早這個群體的縮影遍布在奉賢的各個角落每一天 每一月 每一年他們是誰?他們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菜市場攤主小徐12月18日凌晨5點,溫度2℃,天上飄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城市還未甦醒,陽光菜場已經熱鬧非凡。凌晨3點,在城市最寂靜的時候攤主小徐就要起床,開啟一天的忙碌,進貨、裝貨、出攤、收拾攤位…小徐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 桃子為什麼越來越沒桃味了?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桃鄉的年輕人,他的觀察讓我們看到:種什麼桃、如何種桃、如何定價等問題早已不是普通桃農能獨立決定的了。希望讀者看完此文,對於桃農的境況和選擇,能有更多反思。到底是是什麼樣的市場和消費環境,讓他們做出這些決定?如果想吃到好吃的桃子,我們又可以做什麼?
  • 十一黃金周:俺娘領俺去摘桃
    十一黃金周:俺娘領俺去摘桃      王義秀  十一黃金周最想做的事兒就是回到老家,讓俺娘領著俺去摘桃。  回到娘家, 娘一臉幸福地顛著小腳翻箱倒櫃,一把花生,一把紅棗,看著我香噴噴地吃完,便神神秘秘地拉我去摘桃
  • 西華:「七仙女」下凡萬畝桃園 網友淘寶直播樂淘桃
    此次直播,主要推介黃橋大桃、大喜崗生態園黑小麥掛麵及散養雞蛋、石磨麵、黃橋的艾草製品、逍遙香胡辣湯、力鳴醬豆等西華的農特產品。直播期間,網友不僅可以直觀地看到西華萬畝桃園美麗的風光,還可以看到七位美麗的「仙女」摘桃、唱歌、跳舞;不遠處,西華縣委常委、副縣長周勇,在黃橋鄉黨委書記楊霞等鄉領導陪同下,到黃橋鄉萬畝桃園調研,察看水蜜桃的長勢,討論水蜜桃的銷路,謀劃打造黃橋萬畝桃園品牌的明天,吸引眾多網友圍觀、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