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人張銳夫妻在白石洲開了一家海鮮檔,起早貪黑,忙忙活活,撐起一個家。
    原標題:進完貨,擺好攤,天才剛剛亮
    海鮮檔老闆凌晨三四點拼車到批發市場進貨掙錢養家
    深圳特區報2019年10月23日訊 凌晨3點,天仍是潑墨一般黑,南山白石洲的城中村裡只有黃澄澄的路燈。突然,其中一棟居民樓的一戶人家亮起了一點燈火。這戶人家50歲的男主人起床了,這樣,他才能在5點左右趕到20多公裡外的布吉海鮮批發市場,趕上那裡的早市,為自己的海鮮檔口添置最新鮮的海貨。這位男主人名叫張銳,是本期「都市早行人」的主人公。
    二十多年凌晨3點起床
    張銳和老婆兩人在白石洲經營一家小小的海鮮檔口。為了拿到更好和更便宜的貨,張銳每天大概凌晨3點起床出發拿貨。
    時間太早——沒有地鐵和公交可以搭乘。張銳和其他兩位也是做海鮮生意的夥伴搭成固定車友——每天早上,他們會一起拼車出發。張銳和夥伴在車裡時,或交流一下「今日行情」,或大多數時候沉默著。車窗外凌晨4點的深圳,沒有了匆匆行人,只剩下一片靜謐。
    凌晨5點,張銳搭乘的車子駛近了布吉海鮮批發市場,他們鬆弛的神經也隨著被調動起來。此時,這裡已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可以說是深圳一天最早甦醒的地方之一。據張銳介紹,布吉海鮮批發市場是深圳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每天從全國各沿海城市出發的車輛,不斷載著最新鮮、最多種類的海鮮來到這裡。
    張銳的檔口主營冰鮮海鮮。挑貨時,他會根據自己檔口存貨的數量來決定今天的取貨量。張銳說:「夏天天氣熱,進貨會取少一點,大概2000多元。冬天就會拿多點,大概5000到6000元。」
    6點,張銳回到白石洲的海鮮檔口。這家檔口原本有4米寬,但為了減少租金,張銳和另一位老闆合夥租下了這個檔口,一人各佔據一半的寬度。張銳的海鮮檔口名叫「張記冰鮮魚店」。到店時,張銳把魚一條條擺了出來,有魷魚、蝦、帶魚等等。
    此時,天已經開始泛白,這座城市開始真正甦醒了。市場上的行人多了起來,張銳一天的生意也開始了。
    以上描述的行程,張銳已經重複了二十多年,除了「颱風天和過年的一兩天才會取消」。
    小海鮮檔口撐起一家人生活
    張銳是汕尾人,16歲時,他從老家到大城市謀生。他說:「在老家除了種田沒有其他可做了。」一開始,張銳在珠海打工,隨後來到深圳,踏進了海鮮經營這一行,一幹便是23年。
    由於早起,張銳中午12點後會把檔口交給老婆打理,回去補覺,直到下午6點,才出來接手。
    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安排,但在十多年前,張銳的老婆必須照看還小的孩子,張銳有時需要一天一個人撐起一個海鮮檔,忙碌時不能準點吃飯。至今,張銳和老婆都有胃病。由於常年接觸冰水,張銳夫妻的雙手也患有嚴重的風溼,天氣不好時便會疼痛,手指縫也常長凍瘡。
    把孩子養大,實屬不易。張銳海鮮檔口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到了孩子的學業上,因此奮鬥了20多年,張銳一家仍是租著房子。這些年,為了省錢和做生意,張銳回家次數屈指可數,春節也只休息大年初一。記者問:「有沒有想過送孩子回老家讀書,負擔少一些?」張銳說:「想是想過,但孩子從小在深圳生活慣了,而且我們也覺得,孩子在父母身邊,有利於他們成長。他們在大城市生活,見識更多,再艱苦也要帶在身邊。」
    張銳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和深圳休漁期,是對生意影響最大的時候,那年,張銳的海鮮檔生意不賺反虧,一年下來欠了不少,但即便如此,孩子的學雜費還是都交齊了。
    今年,張銳的大兒子大學畢業了,他肩上的擔子也輕了一些。但隨之而來的是白石洲的拆遷,他們必須在今年年底搬離這個生活20多年的地方。
    記者問他接下來的計劃。張銳說,「還沒打算好,有可能去打工,也有可能繼續做海鮮檔口。」「有沒有可能回老家呢?」「不可能啦,」張銳沉思一會說,「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了,來深圳也20多年了,可以說是最熟悉的地方,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不回去啦。」(深圳特區報記者 曾逸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