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三種布施,但只有一種布施方法,能得到大福報

2020-12-12 聊聊中華文化

相信很多信佛的人都關注一個問題,佛教中常說的福報從哪裡來,福報會不會在拜佛求佛之後,很快降臨到我們身上。其實,按照佛在經綸裡的說法,我們世間人的福報都是前世修來的。

比如,今天我們看到世界上有許多的商業巨子、大企業家,他們擁有的財富,就是前世修來的,而且有一些是經過很多世累積起來,然後在這一生當中機緣成熟後,才得這樣殊勝的因果好報。

但也有一部分人,擁有財富之後,喜歡享受榮華富貴,因此被福報所迷惑,從而導致不願意繼續修福。這樣的人,縱然在社會上從事一些慈善福利事業,但得到福報會很小。只有懂得修「法布施」的人,才會懂得修積殊勝的智慧大福報。

因此,我們今天看到一些智慧超常的人,就會因為過去生中修法布施;而一些健康長壽的人,則是由於過去生中修積「無畏布施」,由此可知,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是真實不虛的,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

那一個普通人到底怎樣做,才能夠保持勤修布施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真正布施的含義,《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不求回報、不著相的布施才是功德無量;而著相,求回報的布施就變成有限量的福報。

對於福報,佛家認為,不管錢財放在自己身上、還是放在銀行統統都靠不住,只有把它布施出去,讓一切眾生共享,才是真實永遠不壞的金剛福報。

其次,如過能刊印佛經,勸導大家有機緣接觸到佛法,讀到佛經、聽到佛法,這都是屬於法布施,而法布施的果報就是開智慧。所以,想要得到聰明智慧的人,就要勤修法布施。

而無畏布施,首先要做到吃素食,其次不殺生、不偷盜、不兩舌(挑撥是非)。所以,不殺害一切眾生,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能夠保護一切眾生生命的安全,不兩舌挑撥是非,鬥亂彼此兩方,這都屬於是無畏布施。同時,無畏布施往往也是容易造惡業,遭受苦報的因素。

懂得這六條布施的理論方法後,就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去。佛家常說的「僧」,是清淨和睦的意思。而生活當中有出家人,有在家修行之人,其中四個人以上同住在一起,依照這六條去修行,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所以僧團並不單指出家人的團體。

因此,能在一個小團體當中,彼此心地身心清淨和睦共處,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行業,四人或四人以上在一起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就一定能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佛說:學會布施,就有大福報
    佛教禪宗文化有漸悟和頓悟的法門,而在生活中我們去學習佛法,不能馬上領悟佛法之要,那麼到底該怎麼樣去學習佛法,可以關注阿德經以前所寫的文章互相交流佛法。本文論述如何在生活中應用佛法,確切的說法只要得到佛法的加持就有大福報。
  • 佛教:布施有哪些功德福報?
    布施就是以福利施與他人,使他人得到利益。無論我們是用智慧、知識,還是財力、體力,或者是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只要能讓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幫助,都可稱為布施。佛教中的布施又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可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法布施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足,無畏布施能使眾生擇善而從,勇往直前。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 佛教:大乘佛法的三種布施,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布施
    學佛是道德的成就,只有福德具足,才會有成佛的基礎和條件,而通過布施就能獲得福德的成就,我們都會說:有舍才有得,普通人要想有點福氣,都要捨得,何況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就要通過布施來積累自己的「福德」資糧。何謂布施?
  • 佛教的布施有分三種,還有十項利益功德,你知道幾種?
    佛教文化布施有分三種,還有十項利益功德,你知道幾種?佛教文化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倡導自利利他。佛教文化中的布施思想中蘊涵了豐富的利他,助人為樂,為其慈善事業提供了價值基礎,同時也為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甚多利益的啟示。如尊重弱勢人群、慈善不分階層、關注心靈成長等。
  • 佛教:七種布施方法,不花一分錢,就可得大果報!
    在佛教經典《雜寶藏經》中記載了很多關於因果的故事,我們聽過的很多佛教故事也是出自於這本書。例如,師父知道小沙彌命不久矣後讓他下山回家在途中救了一群螞蟻因而增長了壽命等。而在本書的卷五《七種布施因緣 第七十六》中記載了關於布施功德的因緣,其中就介紹了七種具體的布施方法,以及所得到大果報。「貧窮苦楚從慳貪吝嗇中來,榮華富貴從布施助人中來。」因果規律絲毫不差,積德行善也要從當下做起。可是很多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我們沒辦法及時的做到財布施,錯過了很多成就善果的機會。
  • 佛學: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領悟並奉行才有大福報
    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受世間無常變化所影響,保持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這樣布施所得來功德,就像這宇宙十方虛空一樣不可估量。須菩提,菩薩按照我所說的方法去行布施,就能不生妄心貪念,常住這無上正等正覺心。
  • 妙祥法師:三種布施方法能為修道積攢福德資糧
    三種布施方法能增長福報(圖片來源:資料圖) 為什麼要以財物濟施貧窮呢?就是說,人在修行中必須得有福德資糧。第一個是要有勇猛心;第二個,你得有福德。有一部分人能夠舍,把一些自己不要的,能夠愉愉快快地捨去,甚至把自己好的東西也能捨去,這都非常好。 還有一種人就是難捨能舍,自己最好的東西都先給別人,這一口飯自己不吃也要給別人,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可以布施。特別是貧窮人,布施最難,因為他不布施,所以來生更窮。這個財施不是那麼容易做的。
  • 佛教故事:什麼才是真正的布施 並不是只有財物才是布施
    其實不是有很多種,不是說你布施了錢財物品,就是布施。所為的布施是指散發你自己所能給予的一切來救濟那些需要救濟的人。」佛陀停頓片刻才又接著說道:「真正的布施有七種種,第一種布施是『眼施』也就是用慈祥明亮的眼睛對待每一個人。第二種布施便是『顏施』也就是用最善意的微笑對待每一個人。
  • 佛教:布施如何才能獲得福報?最簡單有效的五個方法!
    在生活之中,常常會羨慕他人福報好,他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很大成就,反而自己雖努力一世,卻平庸一生。他人能年紀輕輕就有很大成就,除卻個人自身的努力之外,其實也與我們的「福報」有很大關係,這也是因果關係的一種體現。
  • 佛教: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和福報的大小嗎?
    佛教: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和福報的大小嗎?布施,是佛教中的經典術語。布施是一種行為,是指將自己的金錢、實物分享給別人,尤其是那些有需要的人。在大乘佛法中,布施的種類有三種,一種是財布施,一種是法布施,另外一種是無畏布施。不過,對於眾生而言,一般最常見的還是財布施。不過,在進行財布施裡,往往也有些人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布施的東西越多,質量越好,所得到的功德和福報也就越大。相反,功德和福報也會變小。那麼,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經典的故事吧!
  • 布施的五大功德
    過去佛陀與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毗舍離的獼猴林中。當時,有一位名叫師子的大將軍前往拜見佛陀。將軍見到佛陀,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的坐在一旁。佛陀問師子大將軍:「師子!你平日仍然持續布施嗎?」 師子大將軍回答:「是的,世尊!我還是常在四城門外及城內各處布施,讓眾生無有匱乏。
  • 三種布施,讓你不失去任何一個積累福報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我們應該把心定下來,在生活中切切實實地去行持六度。六度分為布施、持戒、精進、安忍、禪定、智慧。 布施波羅蜜多(布施度)一般又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一、無畏布施為什麼先講無畏布施呢?
  • 佛教:布施雖有功德,但有一種錢是不能用來布施的,你知道嗎?
    在這個紅塵濁世裡,人們窮盡了一切的手段與智慧去追逐錢財與物質上的富有,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都是為了達到一個更好的生活高度,但是,在這追逐財富的過程中,其中有些人所能採取的方法卻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在佛法的教義與智慧中,最講究的是一顆清淨、虔誠之心,對於財富布施的多少,反倒不是特別在意(有些寺廟、僧人可能會在意),有時候,對別人進行一個微笑的布施,也許就會讓你受益無窮,因此特別注重行布施之人自身財物的來歷。
  • 佛說有4種布施,不花一分錢,也能得大福報!
    佛教修行有多種方法,最基本的有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每一種方法各有側重的不同,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修行方法,也即包含佛教中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只要我們從一而終,堅持不懈,不斷的精進,就會有成功悟道的一天。
  • 從比爾蓋茨講的一個故事看佛教布施
    故事講完了,很簡單,但這個故事卻與佛教裡講的布施有關係。佛教裡,布施分內布施與外布施。外布施指的是把自己也需要的東西給予他人,內布施指的是捨得放下、自淨其心、心無掛礙。比如這一次全球疫情,很多人和團體向世界各地捐錢捐物,這就是一種外布施。
  • 佛教:這則故事告訴你,布施給什麼人功德大,能快速得大福報!
    佛教:這則故事告訴你,布施給什麼人功德特別大,能快速得大福報!深信因果的人,今生能夠幸福,來世也能成就。佛經有云,我們世間人的福報都是前世修來的。譬如說有人出身貴族,有人出身豪門,可是也有人出身貧窮。有人可以成為赫赫有名的企業家,擁有巨大的財富。這一切,都是前世修來的,甚至是經過了很多世累積起來的。待機緣成熟時,自然就可以收穫到殊勝的因果好報。前世的因果我們無法改變,但今生的命運三分是命,七分靠運。我們仍然還有改善命運的機會,一切都取決於自己。
  • 懂布施的人都知道,存錢不如存福報
    無論我們是用智慧、知識,還是財力、體力,或者是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只要能讓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幫助,都可稱為布施。 佛教中的布施又分為三種 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布施 財布施 大家通常知道得比較多的是財施,財施還分為內財施和外財施。
  • 布施是最大的功德
    從上述的故事,可以理解人世間的大小、多少、廣狹、輕重、高低、好壞、貴賤,雖然都有一個理則,但沒有絕對的標準。同樣的一件事情,不能光從表面判斷,還要看當事者做事的本意和用心,也因此功德分勝劣,在於心田事不同。好比布施,有時雖是小小的布施,但是布施後能至心回向,功德自然不一樣。
  • 佛教:這樣布施,得不到勝妙果報,需引起注意!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做到「無住相布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這需要慢慢修習,提升境界。這就需要在布施過程中,不斷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少人布施時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注意,這些問題越早改正越好。在說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布施的分類及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