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三種布施方法能為修道積攢福德資糧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妙祥法師,遼寧海城大悲寺住持。居家學佛期間即過午不食,經行打坐,嚴持五戒。後禮安慈法師剃度,於山西五臺山受比丘戒。1995年自五臺山行腳至遼寧蓋縣,沿途託缽乞食,不摸金錢,此後帶領大悲寺僧團每年行二時頭陀至今。1996年至1999年在遼寧本溪深山止語閉關,期間主修楞嚴七,每七122天,頭7天常立不坐,中7天發願;後7天誦咒,共22天不睡,接著靜坐100天。閉關三年共打8個楞嚴七。2000年住錫海城大悲寺至今。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發妙祥法師講述《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節選。

三種布施方法能增長福報(圖片來源:資料圖)

為什麼要以財物濟施貧窮呢?就是說,人在修行中必須得有福德資糧。第一個是要有勇猛心;第二個,你得有福德。

比如一個人走在沙漠裡,沒有水、沒有糧食,你就不能走了,因為你走不到頭。想得倒是挺好,決心也挺大,你走到半路,沒有水、沒有糧食,就得渴死、餓死。人不得已就得往回跑,有時候也跑不回來。所以說,修道必須得有一定的福德因緣,得有一定福德資糧,這是一個。

另外,民以食為天。如果你斷了人家的財物,就像老百姓說的斷其命脈一樣,他不能生活,這個不行。所以我們應該盡心幫助,讓其得財物而生起歡喜心,能夠對生存有了希望,而且能夠更好地去修道、更好地去生活。應該以財產布施。

這個布施也分人,有錢人有時候就願意布施,而貧窮人他不能布施,因為他一捨去這點,自己就沒有了。比如說,今天就有個居士舍衣服,「我可以舍,我家還有新衣服。」他首先想舍的是他們家的舊衣服,從來沒有想舍最好的衣服。他說:「我也沒有衣服。」那你身上穿的是什麼?是不是?他沒想到舍那個。

從真正的布施來講,我們很少做到,大部分都是自己有多餘的、不要的,反正就差點沒扔了,這個能舍,再好一點就比較難了。有一部分人能夠舍,把一些自己不要的,能夠愉愉快快地捨去,甚至把自己好的東西也能捨去,這都非常好。

還有一種人就是難捨能舍,自己最好的東西都先給別人,這一口飯自己不吃也要給別人,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可以布施。特別是貧窮人,布施最難,因為他不布施,所以來生更窮。這個財施不是那麼容易做的。

別說他們,就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別看我們出家了,你看你們那個念珠有時候老捨不得給別人,那好東西也不捨得給人家,所以我們應該學布施。施道有三,因為能布施可以去掉貪心,可以得道。布施財產就能夠去掉我們的貪心,貪心去掉了,才是真正的富有了。所以說,財施功德非常大。

第二個,「無畏施,謂於難中拔其憂苦」,這就更難了。我們往往看到別人在難處的時候,很難去幫助他拔除其苦。既然這憂苦很了不得,不是幾句話就能安撫了的,是不是?人都是要在難中才能顯出真情來,這時候就看真情能不能化解其憂苦,這個更難去做。

要在難中給人安慰,比如說有了災難了,說:「你在這等著,我先過去,我先走,等我找來安全地方再來救你。」這就完了。如果都在難中,「得了!我背你走,咱倆一起走,你不走我也不走,要死咱倆就死在一塊,我們一定要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就是應該這樣。

當人困難的時候、在黑暗之中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將人拋棄,要令人得無畏、不害怕。特別是不能搞邪知邪見。現在有很多的恐嚇,主要恐嚇啥呢?那些大仙,說:「你若不布施,不供養我,就會得什麼什麼災難,在半年之內你們家誰會出車禍什麼的。」他就這樣。這屬於什麼呢?這就是恐嚇他人,令其墮入怖中,讓人墮入難中。

我們正好相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想法拔其憂苦。他最憂苦的時候、最痛苦的時候,我們要拔其痛苦,給他講正法,講怎麼樣去修行,怎麼樣去持戒,甚至給予更多的幫助。哪怕他走黑道,我陪他一起走;他背的包挺沉,我幫他背一背;他的車推不上,我幫他推一推;他幹不動活,我幫他幹。這就是難中拔其苦,無畏施還有很多。

再一個是「法施」,就是「以三學令得四益」。三學主要是戒定慧,能令人得無漏、得智慧無漏、得無畏、得恭敬……還有很多。四益有很多的說法,但是這個法施主要講的是「戒」,首先得講戒。法施的第一步要講戒,不講戒,我們這個法施恐怕不正,只有不斷地講戒,才會把這個法施講出去。

第一步要講持戒。末法眾生,最缺乏的法就是戒,如果把戒講到位了,那法施也就起來了。善惡也得以戒為最基礎,先講最基礎的。戒講完了以後,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才是法施。

相關焦點

  • 佛教:大乘佛法的三種布施,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布施
    大乘佛教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從布施開始的,學佛要想悟道,成道,是需要兩種本錢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學佛是道德的成就,只有福德具足,才會有成佛的基礎和條件,而通過布施就能獲得福德的成就,我們都會說:有舍才有得,普通人要想有點福氣,都要捨得,何況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就要通過布施來積累自己的「福德」資糧。何謂布施?
  • 金剛經 福德與福報的區別
    本源法師  ·  《金剛經》講解 連載【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看經文中佛陀是怎麼說的,「何以故」就是為什麼的意思,為什麼佛陀要叫大眾不要去執著於六塵之相而行布施,佛陀在此地自問自答,「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在這段經文中佛陀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住六塵之相布施,就是以我們前面所講的三輪體空的精神去行布施,我們所得到的福德那是不可思量,無有邊際的。
  • 佛教:布施有哪些功德福報?
    布施得福德,貧窮從慳貪而來,富貴從布施中來。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從過去的修心積德而來。常言道「越布施,越有福」,無論是我們的精神方面,還是物質方面,都是如此。無論我們是用智慧、知識,還是財力、體力,或者是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只要能讓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幫助,都可稱為布施。佛教中的布施又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可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法布施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足,無畏布施能使眾生擇善而從,勇往直前。財布施,又分為內財和外財。
  • 恆以施為上首
    佛陀如是開示之目的.實因佛菩提道之修證,必須先修集見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須具備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無可能進入大乘見道位中;欲求修道實證及成佛者,即無可能;是故菩薩以修施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然後始能證悟而發起般若智慧,進入大乘見道位中。佛說菩薩六度乃至諸地所修十度波羅蜜,都以行施為首要。菩薩盡未來際之修行,恆以施為上首。
  • 佛法:布施之道雖有福德,但是有七種不如法的布施必須避免
    布施之道為六度波羅蜜多之首,乃是菩薩行持的基本,是菩薩度化的福德資糧所必不可少的,行持菩薩道,以大慈大悲之心行無相布施,是基於修行者內心的悲心與敬心,悲者,是基於對眾生的苦難深重產生悲憫之心,比如說世間那些無法控制的天災人禍或鰥寡孤獨之人、受困於各種不利環境中的困難群體等,敬者,是基於報恩之心所產生的恭敬之心
  • 淨空老法師: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
    樹木花草是阿彌陀佛,山河大地是阿彌陀佛,我們生在阿彌陀佛心中,我們生在阿彌陀佛身中,我能不生極樂世界嗎?不可能,我跟阿彌陀佛是一體,我跟阿彌陀佛是一個心。無論是順境逆境,無論是善緣惡緣,統統是阿彌陀佛變現,讓我在這個境界裡頭成就清淨平等覺。這個事情沒有人能障礙得住,誰也攔不住你,要真幹,要能萬緣放下,為什麼?全是假的。
  • 《金剛經》:這樣布施,所得福德最多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是《金剛經》中的一段對話。佛陀問:「須菩提,你是怎麼認為的?如果有人將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所得福德多嗎?」
  • 佛教:最正確的修行方法,只有這三條路,你能做到嗎?
    好在佛在世時,就為我們指明了修行的道路,預見到了我們末世眾生的疑惑,所以佛要我們皈依「佛法僧」,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現在是像法時代,佛教的經典還在,佛菩薩的形象我們隨處可見;如果你不知道誰是善知識,但能夠依教奉行,至少還不會走錯了路,時至今天,筆者認為最正確的修行方法,只有這三條路,你認為對嗎?
  • 對話大悲寺住持妙祥法師:從沒把錢財看成資源
    「妙祥法師對這事,私下有說法?」記者問馬玲永時,他搖了搖頭。 倒是關於少林寺,寺裡一位女居士透露,有人曾請釋妙祥開示。「師父不贊同大家對其作評判。他說,不管對與錯,將來自由僧人評說,俗家人不可以評說。因為這樣,我們就失去未來成佛的種子。」 8月13日下午,寺院大雄寶殿身後,《溯源》編輯部。
  • 妙祥法師:破除晚上不能念《地藏經》的錯誤觀念
    ------------------居士:上次來廟上,有的人念《地藏經》,還有人去告訴他,說:晚上念不行,你能應付的了這些?妙祥法師答:越晚上念,功德越大。因為晚上我們的心裡狀態都是貪嗔痴重的時候,所以我們更應該念。
  • 《金剛經》:多如須彌山王的財布施,也比不上一句法布施的福德
    佛祖在為眾生開示了修一切善法,應該做到心不住我人四相及善法相,前念後念,念念平等,無有高下的真如性理便是無上菩提之後,再一次的為眾生開示持誦、為他人解說《金剛經》的福德,與眾生布施恆河沙數之多的財布施所獲之福德的校量,所以第二十四品便以福智無比分命名。
  • 布施有什麼功德利益?
    布施,在佛教中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一個,無論是法師們的法布施,還是信眾的財布施,亦或大眾的無畏布施。可以說都是天天可以見到,可以看到。那麼布施有什麼功德利益呢?足以讓這麼多人「瘋狂」的進行布施。談到布施的功德利益的殊勝之處,有很多佛教經典都曾說過,其意也八九不離十。《大智度論》譬喻:「好施之人,為人所敬,如月初出,無不愛者……如是果報,今世所得,譬如樹華,大果無量,後世福也。」此段話的大意想必大家也懂,布施不僅能獲得人家的尊敬,不僅今世能獲得大量果報,也能給子孫後代積攢很多的福德。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可見,布施作為佛教修行的突破點,可以歷煉自己的身心,增長自己的福慧,以此積累自己成佛的資糧。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一、財布施:分外財與內財。身外之物叫外財,衣服、財產、金銀珠寶、動產、不動產、妻子兒女皆是外財。內財是我們的身體。
  • 佛教:布施如何才能獲得福報?最簡單有效的五個方法!
    他人能年紀輕輕就有很大成就,除卻個人自身的努力之外,其實也與我們的「福報」有很大關係,這也是因果關係的一種體現。在諸經藏之中亦是告知大眾「因果自受」,他人當下能取得很大成就,皆是因過去世的種種「善因」,方能在當下世收穫種種「善果」。這個善果,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福報」。對於布施,不由多說。大家都有去做過,但效果如何「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法師講經】不要入眾生的業障海,要入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傳喜法師)
    我也勸過大家,《妙法蓮華經》至少要去讀一遍,如果你們能把它奉為終身受持,這是你的福德很大。《妙法蓮華經》當中,佛有這樣子的讚頌:「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這個塔高不高?一手可以頂到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
  • 妙祥法師:念經時出現各種景象 是感應還是幻覺?
    核心提示:妙祥法師,遼寧海城大悲寺住持。居家學佛期間開始過午不食,嚴持五戒。後禮安慈法師剃度,於山西五臺山受比丘戒。1995年自五臺山行腳至遼寧蓋縣,沿途託缽乞食,不摸金錢。
  • 《金剛經》: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所得的福德最大
    佛陀在《金剛經》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裡說:「為他人演說《金剛經》,那怕只是受持四句偈等,所得的福德都勝過以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福德。」佛教說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禪天,為一「小世界」。
  • 佛教中有三種布施,但只有一種布施方法,能得到大福報
    因此,我們今天看到一些智慧超常的人,就會因為過去生中修法布施;而一些健康長壽的人,則是由於過去生中修積「無畏布施」,由此可知,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是真實不虛的,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那一個普通人到底怎樣做,才能夠保持勤修布施呢?
  • 現如法師:想要獲得福報 去布施就對了
    現如法師宣講「如何認識因果」(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9月27日下午,2020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第五場宣講在廣州華嚴寺法堂舉行。現如法師是惠州市佛教協會推薦的講經選手,他的宣講主題為「如何認識因果」,所依經典為《地藏經》。他講到,縱觀佛教兩千多年的發展,寺院的運轉離不開居士信眾的布施。關於布施的類別,佛教中常見的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是一種獲得福報的善行。修布施,需要注重實踐和修煉,通過舍卻自己的財物等去布施供養給他人,從而達到自利利他的結果。
  • 金剛經第十:為何說誦經的福德遠遠超過布施?因為法布施最殊勝
    這一品其實主要講了兩個內容,一個是比較了法布施和財布施,哪個功德更多;另一個就是強調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這乃是諸佛之母,而金剛經,正是般若智慧的象徵。所以某種程度來說,諸佛菩薩都是從這本經中誕生的,由此也可見金剛經的殊勝,所以才如此受四眾佛弟子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