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講經】不要入眾生的業障海,要入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傳喜法師)

2021-02-23 常念恭敬觀世音

紹興爐峰禪寺觀音寶殿觀世音菩薩

自從晉朝開始到現在,〈普門品〉流傳極廣,國外很多人都把〈普門品〉作為日常誦本。所以我們希望在這次講經的過程當中,對〈普門品〉能夠生起很大的信心出來,不退、不懷疑這樣一種信心,護持〈普門品〉。我也勸過大家,《妙法蓮華經》至少要去讀一遍,如果你們能把它奉為終身受持,這是你的福德很大。

《妙法蓮華經》當中,佛有這樣子的讚頌:「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這個塔高不高?一手可以頂到梵天。

「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燃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惡世末法時,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上面這個供養你看多殊勝,但是世尊說,如果在惡世的時候、末法的時候能夠持這個經,「則為已如上」,就像上面一樣的,具足這種供養。

「若能持是經,則如佛現在」,佛就在一樣的,我們現在這裡,只不過以這樣的的因緣,感受到佛又現出來了,觀世音菩薩威德神力又加被到我們頭上來了,作這樣一種法會,這樣一種因緣,在這個背後佛還是在的。

「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牛頭栴檀來造房子,我們現在如果拿牛頭栴檀,燒香的都找不到了。這種香不是一般性的香,不叫牛頭栴檀,牛頭栴檀是不得了的,這麼好的木頭用來造僧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裡面好的衣服、臥具床都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這個還了得?我們這個光僧坊就這樣,我們功德就很大了,更不要說造這樣子的寺廟,「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這「書」是書寫,受持、讀、背,「誦」是背的意思,「讀」是拿著本子讀,讀熟了就成誦,甚至不單單會背,而且會書寫;「若復教人書」,就是你自己不會寫,你出錢請別人寫,也是可以的;「及供養經卷」,你不會寫,也不會讀,也不會誦,就把經書放在家裡供著,香、花供著,都可以的。

「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薰油常燃之」,薰油就是指香油的燈常常點燃了,就是在家供。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知道經書可以避邪,家裡面請一本經書供養的,所以你們要知道這個經書是不得了的。

有的朝聖的出家人就是把經書頂在頭頂上,有的經書就是很小,就像《心經》,寫得很小的,有的就把經纏在髮髻裡頂在頭上,有的就朝聖的時候朝普陀山或者朝五臺山,就把《妙法蓮花經》或者《大方廣佛華嚴經》頂在頭上走,這個古代都有,而且有一個出家師父這樣頂著,後來文殊菩薩現出來見他,就這樣供養經卷也是可以的。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佛還比喻像虛空一樣無邊無際,「其福亦如是,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更不要說你又受持這個經典,同時你又會布施,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禪定,修六度,「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嗔不惡口,恭敬於塔廟」,況復你這個人又持這個經典,又能夠行六度,對人又能恭敬,又不嗔、也不說惡口,而且經常喜歡到塔廟裡來繞塔,轉經,禮拜諸佛菩薩,「謙下諸比丘」,對出家特別地謙下恭敬,「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遠離貢高我慢的狀態、心態,「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嗔」,有人來問你,「你這樣做有什麼用嗎」?這樣惡意的問難也不嗔恨。「隨順為解說」,還是心裡調柔地隨順他的機為他作解說。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佛前面是讚嘆,如果能持這個經又能夠這樣做,這個功德是很大的,馬上一轉就可以做;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但是見到有這樣做的人,「若見此法師」,因為如果見到這樣的人,這個人可以稱為是法師。

《妙法蓮華經》裡很奇特,你不會講解不要緊,你會讀誦,是讀誦法師,是讀的法師;你會誦,是誦法師——哪怕我們升起高座不講解,就誦《妙法蓮華經》,大家聽著,他也是法師;會書寫,是書寫法師;你會受持這個經典,按照這個去修,那更是法師了。所以說我們自己做不到的話,能夠見到這樣的人,這個就被稱為法師。

「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所以我們這次講經法會,以這個講經的因緣,令世尊再現在前,觀世音菩薩的大威神力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所以這次居士林,外面搬了很多花來,這些都是很大很大的功德。這裡「天華散」天華我們很難找到,人間很少有這個天華,在天台山有一種天華,是智者大師成道的時候,天人撒下來的,有那個種子在。

「天衣覆其身」,這個天衣,是特別好。真正的天衣很輕很輕,就好像沒份量一樣。製作工藝特別好。我們在西藏、在印度有一種很好的衣料,有的師父就說,這個不是人做出來的,他這個不是罵人,其實是讚嘆這個衣服,意思是鬼斧神工一樣的,有的是鬼造的,有的是神造的。

「頭面接足禮」,我們平時禮拜的方法就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心、身對這個法師就當他是佛一樣地看,那樣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也就是說你能夠見到這樣子的,他不久能夠詣道場。其實自己能夠遇到這樣的善知識,你自己不久也能證得。「道場」也就是成道之地,就像世尊的金剛座一樣,你不久就能成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裡面其實包含兩種意思,就像佛對地藏菩薩說的那樣,如果我們眾生聽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當知是人離成佛不遠。在這裡也是這樣。

見到這樣的法師,「心生如佛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這個也可以理解成是我們自己,如果能有這樣的善緣遇到這樣的善知識,我們自己也離成佛不久,以後能證得無漏無為的菩提心,能夠以此廣利無量無邊的人天。在這次講經過程中,我們就有人說,讓別人知道在這裡講經,他們當下就得到利益。

「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遇到這樣的法師,就是他住過的地方、休息過的地方、走路散步過的地方,或者坐了一下,往地上躺了一下,乃至在這個地方說過一句偈、講過一句法,在這樣每一個地方,都應該起塔,「莊嚴令妙好」,留下這些標誌,讓別人見了之後,別人也結下這樣一乘大法之緣,是結這樣的法緣。這樣的供養,即像供養佛法。「若坐若經行」,這樣的地方前面說「如佛想」,這是佛所給眾生顯現這樣一種行為的地方。所以我們能夠來莊嚴他的廟,能夠來供養他,這樣是結了一種佛緣。

下面說了:「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所有一切廣大有緣的佛子,住在這樣的地方,會得到佛一樣的受用。因為一乘大法與十方諸佛是同一體性的。我們住在這個法裡,就像佛一樣,得到佛的受用。雖然我們自己還是佛子呢!還是因地的,顯現的還是凡夫,或者還有煩惱,但是我們住在這樣的一乘法當中,就可以得到佛一樣的受用。

所以說有時候用獅子來比喻,獅子雖小,它吼起來也是其它野生動物害怕的。有時候也用大鵬金翅鳥的鳥蛋來比喻,這個鳥蛋很奇特的,這個蛋裡面,金翅鳥就已經具足,只要殼子一出來,馬上就會飛。相比其它的鳥,出了殼之後還是光光的,毛還沒有長好,蹣跚地走路,這金翅鳥是不一樣的,我們也是這樣。

入了佛的因地,「佛子住此地」,是諸佛的本地,成佛的因地,則會同於佛的受用,「常在於其中」,常住在這一乘法當中「經行及坐臥」。

希望我們這次聽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後,要有這樣的覺悟,既然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以種種的行跟眾生結緣,你要相信,我們的行住坐臥都在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當中。行住及坐臥,不離於其中,不離諸佛的果海,度我們眾生的悲心,以慈眼看我們。不要覺得我們是孤單的,聽完這個經一起來就忘掉了。

我們現在是想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裡,我們諸位坐在哪裡?「若坐若經行,不離於其中」。我們在哪裡?觀世音菩薩的慈眼看著我們呢!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就是我們的皈依處,要有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心。這個時候你再邁著腳步往下走的時候,你就知道真正的家在哪裡了,不管你是邁著腳步往哪裡走,還是邁著腳步走出家裡,你都知道你的家在哪。

你真正的家在哪?應該要知道!要把我們聽經過程中產生的智慧和信心,有一個落實的地方,不要一起來之後就忘掉了。我們坐在這裡也好,起來也好,或走路也好,不管你走在哪裡,要找到這個家,要找到這個大海。不是前面說的為求金銀珠寶,入那個眾生的業障海,要求皈依處,而入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這樣我們就可靠了。

就像彌勒菩薩,他也是等覺菩薩,他常常背了一個口袋,把什麼都裝進去。我們現在就坐在彌勒菩薩的口袋裡,就坐在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海當中。所以,你不要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裡,你常常要問自己在哪裡,那你就有皈依處了。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到這裡已經圓滿了,回向功德:

相關焦點

  • 傳喜法師:為了讓眾生「六神有主」
    傳喜法師說:把命運和生活融入弘法之中利益眾生,才能享受修行的快樂。看懸崖裡有沒有洞,有沒有他要找的師父。結果攀著懸崖找來找去,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忽然就想:「如果業障很重沒緣分,即使到了仙洞面前也看不到洞;如果有緣就是在平地,也會遇到師父。」  傷感湧上心頭,傳喜法師在懸崖上痛哭一番。他說這是一種寂寞,也是生命的出離。在杭州「上天竺」寺廟裡,他聽到出家人上晚課,聽到繚繞的佛音,淚水便止不住流了下來。不單是流淚,而是嚎啕大哭。
  • 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一行赴印尼、新加坡弘法之旅圓滿
    在風光旖旎的海上,傳喜法師主法了一場慈悲放生法會,法師念誦大乘經咒,以慈悲心攝受新加坡所有的苦難眾生,把它們放到諸佛菩薩的功德海、光明海、解脫海、極樂世界的大悲海。 12月14日上午,傳喜法師接受新加坡知名佛教雜誌《佛友資訊》的專訪,開示了佛教的三種布施及其不共的特點。
  • 傳喜法師:寺廟就是一臺「淨化器」
    「想自殺的來這裡學學佛法,不再想死;要離婚的來這裡感受一番,夫妻破鏡重圓;常年患失眠和抑鬱症者,來這裡淨化一下心靈,病好了…… 寺廟就像溼地,有修復的功能,在這裡可以排遣我們心中的煩惱,沉澱我們的生命。」 這是記者第三次與傳喜法師面對面,聽他講傳統文化,說芸芸眾生,而對於寺廟的比喻,總是別有一番哲理。
  • 踏遍山河萬裡地 苦海慈悲作舟航——傳喜法師慈悲泰緬行(四)
    寺院入口的兩邊,各懸銅鐘一口,慈悲的傳喜法師叩銅鐘、念破地獄真言,回向惡道眾生聞鍾脫苦,修行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隨後舉行慈悲施食法會,由尊貴的海濤法師主法,古巴阿里雅查法師、不丹副僧王及來自澳大利亞的法師全程參加並加持法會 。傳喜法師為大家念誦《大自在祈禱文》與《百字明》,回向一切眾生業障消除、智慧增長、消災免難、六時吉祥。
  • 宏圓法師:什麼是業障?
    什麼叫業障?就是我們做一切事業的障礙。我們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業中,都免不了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阻力、挫折,這個不是無緣無故的,這個我們要從六道說起。如果貪嗔痴具足,而且是多分量的,那就表現的貪得無厭。善中有惡,以致於我們人道今世辦起事情來,做起自己的事業,不免會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這就是業障。像我們大家都有感觸的,我們現在寺廟正在籌建迦葉佛的舍利塔,因為我們現在批的地拿不回來,已經批下來的地要不回來,所以我們就會有一些障礙。所以說你想做一件好事,它也會有一些障礙的,什麼原因?就是我們福報不具足,我們做的善法沒有具足,這才會有一些障礙的,這個不能怨任何人。
  • 慧日寺住持傳喜法師送母生西 罕見金銀舍利彰顯母德
    傳喜法師為慈母崔銀蘭老居士荼毗儀式主法傳喜法師於法會中致法語傳喜法師為慈母擊龕起龕在清潤的甘露細雨潤澤下,起龕往天童寺化身窯火化移龕進行中的兩序大眾傳喜法師在天童寺化身窯前主法傳喜法師為母持火舉起三昧火,燒卻四大身,煉出金剛眼,親見不滅人。
  • 我要以海賢老法師為榜樣默默利益眾生利益社會
    原話是這樣的:海賢老法師說,要念佛,然後到佛堂去回向回向,不要說我光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中了,不念到一心不不亂不算念,人不學好不中。可見得海賢老法師可真的不是光會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樣簡單!一心不亂才是他老人家的真實境界。
  • 海濤法師開示:雨轉甘露、業障消除、遍灑吉祥的觀音菩薩甘露咒
    讓我們來聆聽海濤法師的甘露法門開示吧~~下雨時,佛說 要念一個咒--觀音菩薩甘露咒,讓所有的雨都變甘露,因業力使然在下雨時,雨就變成火球打在他們身上佛教導我們,這時要趕快念甘露咒>#業障煩惱障盡除離一切諸苦,發「#菩提心」~ #海濤法師 ~【#觀世音菩薩-#甘露咒】海濤法師 「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 當代高僧大德:傳喜法師
    傳喜法師釋淨慶,字號傳喜,一九六七年生於上海市。父諱韓家樹,母諱崔銀蘭,在家行六,俗名富洋。80年代為探尋生命意義而學佛。1990年在圓明講堂上明下暘大和尚座下受三歸五戒,開始茹素念佛。2004年與大德海濤法師晤面。一見如故,勸轉法輪,肇東南亞各國弘法之始,及結伴赴印度,尼泊爾朝聖之旅。傳喜法師一直稟承恩師悟公上人之教誨、持戒念佛、自度度人,振興佛法、普利人天。有《楞嚴經》《妙法蓮華經》《盂蘭盆經》等部份講經光碟面世。平日隨緣開示,誨人不倦,應機施教、導歸極樂,曾四次啟建大型法華勝會,每次瑞相紛呈,傳為教內佳話。
  • 傳喜法師:我為什麼會到廟裡來?
    傳喜法師法相傳喜法師說:把命運和生活融入弘法之中利益眾生,才能享受修行的快樂。 圖為傳喜法師到山東弘法時,與濰坊信眾一起放風箏 在百度上隨便一搜索,關於傳喜法師的相關結果達到352000多個。看懸崖裡有沒有洞,有沒有他要找的師父。結果攀著懸崖找來找去,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忽然就想:「如果業障很重沒緣分,即使到了仙洞面前也看不到洞;如果有緣就是在平地,也會遇到師父。」傷感湧上心頭,傳喜法師在懸崖上痛哭一番。他說這是一種寂寞,也是生命的出離。在杭州「上天竺」寺廟裡,他聽到出家人上晚課,聽到繚繞的佛音,淚水便止不住流了下來。不單是流淚,而是嚎啕大哭。
  • 大公佛教專訪傳喜法師:佛法信仰應回應時代命題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被後人單獨輯錄為《普門品》,民間又稱為《太平經》。  傳喜法師介紹說,觀音信仰能夠在中國兩岸四地乃至整個東南亞盛行,主要源於《普門品》的流傳。三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廣泛信仰觀音,到隋唐時已經達到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婦孺皆知的程度。
  • 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一行赴印尼、新加坡弘法之旅圓滿
    在風光旖旎的海上,傳喜法師主法了一場慈悲放生法會,法師念誦大乘經咒,以慈悲心攝受新加坡所有的苦難眾生,把它們放到諸佛菩薩的功德海、光明海、解脫海、極樂世界的大悲海。 12月14日上午,傳喜法師接受新加坡知名佛教雜誌《佛友資訊》的專訪,開示了佛教的三種布施及其不共的特點。
  • 傳喜法師:死而復生入佛門
    所以信願,我願意,我也願意獲得這樣子的生命方式,我也能夠步入到這解脫之道當中去,我也願意往生到阿彌陀佛這個大善人的(世界),祂願意把自己的福德毫不吝嗇的給我們,祂的世界免費的接我們去。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去,我們願意辦極樂世界的綠卡,我願意移民,飛機票還不要自己買,阿彌陀佛親自拿蓮花來接。
  • 傳喜法師:死而復生入佛門
    所以信願,我願意,我也願意獲得這樣子的生命方式,我也能夠步入到這解脫之道當中去,我也願意往生到阿彌陀佛這個大善人的(世界),祂願意把自己的福德毫不吝嗇的給我們,祂的世界免費的接我們去。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去,我們願意辦極樂世界的綠卡,我願意移民,飛機票還不要自己買,阿彌陀佛親自拿蓮花來接。
  • 《華嚴經》、《法華經》是經中之王,連這樣大經都是《無量壽經》的引導(淨空老法師)
    無量無邊的,就像水一樣、河流一樣統統流入大海,大海是它的歸宿。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到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登了地的時候,統統念佛求生淨土。你看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歸到阿彌陀佛那裡去了,所謂是殊途同歸!我們是很幸運直截就入去了,他們迂迴拐彎抹角,不曉得到哪一天還是流入大海,我們的幸運是直截了當。
  • 傳喜法師:為什麼要學習淨土法門?
    佛陀來到這個世界成就佛道之後,廣度眾生,宣說解脫之法,佛陀為我們這個苦難的世界宣說無苦之世——極樂世界,這是對我們眾生最大的慈悲。為了讓我們身心能夠脫離苦的逼迫,步入安穩無憂惱處,佛陀一生說法重點在淨土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世界,阿彌陀佛以無盡大願接引十方世界發心眾生。
  • 傳喜法師:為什麼要學習淨土法門?
    所以我們要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名號,求願往生極樂世界。我師父悟公上人作為天台宗法師,也一直都是「教學天台,行歸淨土」。對於華嚴宗也一樣,入華藏世界海,就是入極樂世界。我們眾生想修行、想成佛,要以佛的果作為我們的因,我們的因入到佛的果海中去,所以「因賅果海」;佛的無邊的悲願攝持我們,「果徹因源」,就進入到我們的因地當中。我們的心跟佛的心,心心相融。所以這個修行法門是很奇特的,念佛果德為我們的行因,這是易行之道,是我們能夠快速成辦的方法。
  • 傳喜法師談出家因緣及弘法歷程
    記者:您經常啟建、主持各種類型的法會,能否講一講這些法會對大眾有哪些利益?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傳喜法師:因為我在家學佛做居士的時候就參加過上海圓明講堂上明下暘大和尚的講經法會,也在居士林參加過定公上師的法會,也有參加過那些大居士所組織的講經法會以及在居士家裡舉辦的共修活動。在大眾型的法會上,我們置身其中,身心得到的震撼與淨化,是我們個人在獨自修行中所沒辦法比擬的。
  • 海濤法師開示:讀經要如何發願和回向?為什麼讀經時會昏沈?
    海濤法師開示: 要這樣想,好在你讀《華嚴經》。因為你讀《華嚴經》,所以重業輕報。我們要讀經也要多懺悔,業障可以消除。要讀經之前,先拜佛、供養、懺悔,隨喜佛菩薩、華嚴菩薩的功德,這樣會更好。如何回向?你要回向眾生都得到讀經的功德,回向眾生都可以發菩提心,學《華嚴經》這樣成佛。自己也要發願能夠實踐《華嚴經》的菩薩道,最後成佛度眾生。Q:最近都不舒服,晚上十二點睡不著,白天昏昏沉沉想要睡,怎麼辦?海濤法師開示: 你讀《華嚴經》或做功德,一定要先想到祖先、過去殺掉的眾生等。
  • 聖空法師答疑:誦楞嚴咒前,是否要先學《楞嚴經》?
    摘自:《50屆楞嚴法會》時間:2015年5月9日晚上問:誦楞嚴咒前,是否要先學《楞嚴經》?聖空法師:要不要?不要。先誦楞嚴咒,後學《楞嚴經》,這是佛教的。你要去看《楞嚴經》,才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要先誦楞嚴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