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巷、河埠、拱橋、騎樓、廊坊、街市……淳淳的古韻和水鄉的清涼,集於一身,靜逸而內斂,這就是江南水鄉錦溪。 ----題記
當遊人們都趨之若鶩地跑向周莊、西塘、烏鎮、同裡、朱家角時,其實,在江南水鄉至今仍保留有許多古樸秀美、鄉土氣息極為濃鬱的水鄉古鎮,宛若 「養在深閨人未識」 的美少女。這些小鎮同樣是小橋流水人家,卻沒有摩肩接踵的遊人和小商小販的叫賣聲。有的只是那些往來的小船和小橋下恍惚斑駁的人影,錦溪就是這樣一個古鎮。
錦溪古鎮地處江蘇省崑山市西南,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美譽,留存諸多人文景觀、古蹟名勝和無數獨具明、清特色的建築。著名的景點有通神御院,陳妃水冢,蓮池禪院等。
步入「水鄉佛國」的牌坊,就算進入了古鎮,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個巨大的湖泊,湖泊上橫跨著一座精美的廊橋,廊橋在荷花的映襯下,宛如鏤空的剪紙,遠遠望去如詩如畫,讓人不禁停下腳步,拍照留影。這就是錦溪標誌性建築——古蓮橋。
錦溪的農家樂近年來蓬勃發展,吸引了上海大批的退休中老年們的到來,遊船由於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乘客寥寥無幾,遊船碼頭幾乎無人,來農家樂的老人悠閒地在碼頭邊垂釣著。
由於乘坐遊船的乘客寥寥無幾,船娘們也會趁著等待乘客的同時用手機追劇。
蓮池禪院,又名蓮花池、古蓮寺。位於五保湖畔菱塘灣口。陳妃病歿後,孝宗為懷念她,下旨在地此設僧建寺,為陳妃誦經超度。後又命眾僧在寺院東側挖池種荷,始稱蓮花寺。經40餘年的陸續修建,寺內殿堂廊廡、寶閣岑樓和琴堂畫舫一應俱全,遂成江南負有盛名的佛門勝地之一。在八百載的滄桑歲月中,蓮池禪院曾屢廢屢修。1996年後,經不斷修繕,重現光彩,與陳妃水冢、文昌閣和十眼長橋構成完整的古蓮景區。
陳妃水冢,話說南宋孝宗皇帝寵妃陳氏病逝於此,感於陳妃對於此地的鐘愛,便下旨將陳妃水葬於此鎮,又在與水冢隔水相望的五保湖邊修建寺廟,為陳妃超度,並將錦溪更名為陳墓。站在錦溪 「蓮池禪院」內,一眼就可見到五保湖中有一個立於水中的「獨圩墩」,那就是「陳妃水冢」。對於「水冢」還有一個神秘的說法:無論是水漲水落,那個「獨圩墩」始終高出水面一定的距離,從沒被大水淹沒過,於是民間就相應有了許多傳說。這事究竟是真是假,現在無從考證,不過是在茶餘飯後付諸一笑罷了。
清清的綠水穿鎮而過,不管你走到哪裡,都能看到亮晶晶的水倒映著綠樹和古橋,倒映著臨街的老屋和山牆。
站在橋上,俯視橋下那緩緩流水,舉目所見的是兩岸垂柳依依,微風拂過,吹皺的水面下依稀還能看見幾條小魚悠悠遊過。
古鎮的大多數原始居民世代居住在這裡並紮根於此。現在的錦溪每天都有遊客來打擾,但他們仍然熱情好客,過著平靜的生活,從不因外人而改變自己。
古鎮的老街上有多家經營著老舊物品的小店,儘管遊人稀少,但是偶爾也會有懷舊情懷人士的光顧。
錦溪以「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著稱,在1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有古橋36座,密度遠遠超過了水城蘇州的橋梁密度。在36座橋中,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們是天水橋、太平橋、十眼橋、錦溪中和雙橋、眾安橋、溥濟橋、普慶橋、裡和橋。天水橋俗稱北觀音橋。
錦溪依街傍河築就的迤邐古長廊更是堪稱一絕,古長廊青磚鋪地、圓木為梁、黛瓦蓋頂、紅燈高掛,具有遮陽和避雨的雙重功能。
陳墓郵局是錦溪當地的老郵局,據說最早成立於清朝末年,算是有些年頭了。在通訊工具不是那麼發達的過去,這裡可是當時收發信件的重要中轉站。
走在錦溪的老街,你一定會陶醉於那傳統的街坊景觀,在青磚鋪就的路上走走,看著兩側密密相連的店家和住宅連在一起,前店後居,店店相連,這些店鋪都不大,頗有夫妻老婆店的味道。
烏蓬船不時從橋洞下穿過。這些被長長地駁岸擁抱的古橋,這些經歷了歲月風雨的古橋,串起錦溪像一幅長長的、淡彩的水墨畫卷,在遊人眼前延展開來。
踩著斑痕累累的青石板路,耳邊傳來清脆的歌聲,只見一條條烏蓬船在水巷裡穿梭,船娘們一邊搖著櫓,一邊唱著江南小調,遠遠望去,小橋、流水、白牆黛瓦、廊坊,儼然是一幅動人心魄的水墨畫。
站在古橋上,俯瞰著美麗的風景,走在長長的走廊裡,走著很遠的路,仿佛穿越了幾千年前的時空。
沿著河岸在石板路上漫步,感受悠然散淡的古鎮風情。沿河而築的房屋雖然上了年紀,因為有人居住,並沒有顯得特別陳舊。
錦溪的小橋、流水、人家在微風、夕陽靜靜的渲染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蘊積的水鄉神韻,給人是一幅動人心魄的絕妙畫卷,人去而心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