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零幾年的時候看的臺灣偶像劇《轉角遇到愛》嗎?
當時吸引我的除了小豬羅志祥和美美噠大s外,還有令我垂涎已久的小吃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當時看完電視劇的我一直以為那是臺灣的特色小吃,後來才知道,原來它發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臺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
去年因為參加一項比賽,正好到廈門去了一趟。比完賽的當晚,我就跟著一同參賽的小夥伴去了當地有名的美食街「曾厝垵」尋覓美食了。她是本地人,帶著我逛了個圈給我挨個介紹當地那些有名的美食。當我看到蚵仔煎的時候我的腳就再也挪不開步伐了。即使是看著大排長龍的隊伍我也要跟在他們後面等著吃上一份蚵仔煎,這個我從小就在電視劇裡見過的特色美食。
初嘗第一口時我覺得有點怪怪的,可能因為內陸人吃海鮮的機會並不是很多吧,尤其這種加了蛤蜊類的。不過吃了幾口後我倒是越發覺得有味道,開始對蚵仔煎改觀了。果然魅力不小,也不枉我排隊這麼久。
聽小夥伴介紹說,蚵仔煎原來是一種貧窮社會情況下發明出的創意料理,那是以前的人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而創造出的,代表的是一種貧窮困苦的社會環境。
那蚵仔煎作為一種特色小吃和別的小吃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比如,和煎餅果子,雞蛋餅之類的相比,蚵仔煎的它的口感比較Q彈,那是因為它裡面不僅有雞蛋、生菜和蚵仔,還會加番薯粉。而且整個賣相看起來也是透明的感覺,很有彈性。尤其會加上蔥花等餡料,黃白之中加上了一點綠色點綴,倒是讓人看了垂涎三尺。
我當初望著那個攤主做蚵仔煎,感覺蚵仔煎的做法感覺很簡單,重點應該是在它的配料上吧。正宗的蚵仔煎是由蚵仔,番薯粉,雞蛋,香蔥,木薯粉組成的。是以加了水後把番薯粉漿包裹住蚵仔、雞蛋、蔥、香菜等食材,將其所煎成的一切食材都包裹成餅狀物。
不過看著簡單,等到自己想動手嘗試一下的時候可就發覺不是那麼回事了。我從網上去百度了做法打算自己嘗試做的時候就發現,怎麼都做不回原來的味道了。
我按照家常版的做法,把韭菜和香菜洗淨,切的碎碎的,打入蛋,然後把海蠣洗淨,切碎。加入韭菜末和海蠣末,攪拌,調製一些韓式辣醬,番茄醬和白芝麻。然後在鍋裡刷一層油,將攪拌好的蛋液倒入,小火慢煎,一面金黃後,翻面,等到兩面金黃後,淋上醬汁和香菜末,就差不多完成了。可是味道卻是讓人失望的。果然,這種特色的小吃還是要去到當地吃才是最好吃的。
又到夏天,很想再去一趟廈門,再嘗一嘗那黃燦燦的蚵仔煎,吹著徐徐的海風,感受這地方特色的風情和特色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