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底撈菜漲價了,顧客卻不覺得貴?

2020-12-16 聯商網linkshop
漲價是提高客單價最直接的方式,但誰都不敢想漲就漲,「一漲價就沒人」也是老梗了。可如果說,漲價了消費者卻感知不明顯,還不知不覺給商家多掏錢,這是不是最理想的策略?

海底撈鄭州店就是這麼幹的,菜單幾乎全線漲價,招牌10撈中,最貴的一份漲了16元,但消費者結帳時卻「沒覺得貴」。

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玄機?

海底撈菜單漲價了

最近,內參君的朋友去吃了一次海底撈鄭州經三店後發現,鍋底漲價了,招牌牛油鍋底單鍋居然要百元以上,最常吃的牛油鍋底搭配的鴛鴦鍋也要近百元,不少菜品也漲價了。但總體吃下來,花的錢卻似乎跟以前差不多,並沒有覺得吃海底撈變貴了,這又讓他覺得有些意外。

真的漲價了還覺不出貴?

內參君仔細對比了2016年6月份鄭州海底撈的菜單和現用的菜單:

內參君還發現,海底撈從口味上去掉了牛肉湯和椒香火鍋這兩種鍋底,而原來的正宗川味改為牛油麻辣。

對比下來,果真可謂是全線漲價(除了飲料沒有對比),從鍋底到小吃,連自選小料、自選飲料,每位收取的固定費用也漲了。

2、為何結帳時感受並不明顯?

從上述來看,此次海底撈鄭州菜單的漲價幅度並不小。而且,據內參君了解,早在2017年春節前,海底撈菜單上已有個別菜品漲價。而此次全面提價是從2月份開始,先在1個店試點,一個月後鄭州其他店跟進。

也就是說,至少是從4月以後,鄭州海底撈所有店都漲價了。但近兩個月來,卻鮮有人反饋這件事。內參君隨機訪問了10位朋友,他們近期都去吃過海底撈,問他們是否感受到海底撈變貴了,竟無一人有明確的感受。

漲價之前,海底撈在鄭州的客單價基本上在70-90元,漲價之後,基本上還是這樣一個區間。而且大多數人吃海底撈的感受是,實惠,人越多越划算。

為什麼漲價了,消費者感受並不明顯?

仔細研究漲價的菜單,內參君發現,這其中果然有玄機。顧客感受不明顯,主要原因是,無形中符合了PI值和價格彈性係數這兩個因素的規律。

A、商品PI值越高,顧客對價格越敏感

這裡先普及一個概念——PI值,也叫千人購買率,是purchase index的簡稱,也可以稱為商品的購買指數、商品的人氣度或是商品的聚客指數。也就是衡量商品被客戶關注的程度。

它與商品銷售量的概念不同,商品銷售量只能體現商品在某個特定時間段的銷售數量,卻無法體現商品被「多少顧客購買」。

PI值的計算方法

PI值=商品在單位時間內購物籃中的銷售數據/單位時間所有的購物籃數量*1000(在餐飲業一個購物籃相當於一個訂單)

PI值與價格敏感度的關係十分密切,PI值高的商品是價格敏感商品。PI值高,說明該商品被客戶的關注度高,購買頻率也高,這類商品會在客戶心中形成一個固定的價格區間,商品價格稍有變動就會引起客戶的注意。就像很多人對大件商品多花幾元幾十元都不在乎,卻會在買菜時因為幾分錢跟小販斤斤計較。

商品PI值往往與商品的定價、毛利率呈現反比的關係,即在同類商品中,PI值越高,定價越低,商品的毛利率也越低;反之,PI值越低,定價高,毛利也高。

在海底撈,因為是電子菜單,很容易掌握每種菜品的PI值,PI值高的菜品比如:撈派豆花、無刺巴沙魚、澳洲肥牛(和牛)、招牌蝦滑、撈派黃喉、撈派撈麵,這些是購買率高,毛利低的敏感商品,要麼沒漲價,要麼就只漲了2元,漲的幅度最小。

還有PI值最高的鍋底是菌湯、青椒、清油麻辣,這幾種單鍋的價格都沒有變。還有自選小料和飲料,每位漲了1元,在結帳時也不太會察覺。

相反,PI值較低的低敏感商品,漲價的幅度較大,比如豬腦花,漲了12元;鴨掌、鴨舌、烏雞卷漲了6-8元。

B、價格彈性係數越低,越不會影響顧客的購買率

「價格彈性係數」,這是經濟學上的詞兒,也叫「需求價格彈性」。就是價格變化引起銷量的增減程度。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

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係。

價格彈性係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價格彈性係數遠小於1的東西,漲價或降價都不會太影響顧客消費的多少。比如食鹽,如果鹽漲價了,我們哪怕少吃點油也要省下錢來買足夠的鹽;相反,鹽如何降價,恐怕誰都不會圖便宜把每餐放鹽的量增加一倍。

相對另一種情況是,顧客隨價格變動迅速增減。這就是那些價格彈性係數遠大於1的東西,比如奢侈消費品,或市場上有替代產品的生活必須商品,一旦遭遇價格戰則營業額立即會跳水。

在海底撈,蔬菜類和豆製品類,比如生菜、茼蒿、冬瓜、千張、豆腐、腐竹等,都是彈性係數小的菜品。雖然貢獻率低,但剛需量大,是餐餐必備的產品,同時PI值也不高,所以可以大幅度漲價。這兩類菜品每份普遍都漲了4元。而且,以前比較划算的菌類拼盤和蔬菜拼盤都被取消了。

海底撈的蝦滑也是彈性係數小的菜品,因為其品質和口感,別人家幾乎沒有可以媲美的同類產品,所以價格也可以漲,但因是PI值較高的菜品,漲太多顧客就會很敏感,所以只漲了2元/份。

在海底撈,價格彈性係數較大的,比如招牌十撈中的撈派秘制羊肉、撈派麻辣滑牛、撈派脆毛肚等,這些菜品理應少漲或者不漲價,但實際上,這幾種漲得幅度都不小,分別漲了16元、10元、6元。

主要原因是,首先,這些菜品的PI值不是最高的,顧客對價格的敏感度也還行;其次,據了解,招牌十撈對營業額的貢獻佔比是60%,漲價就是為了提升利潤,所以,不漲它們漲誰。理論上來說,十撈中牛羊肉的漲價幅度還是有一點風險的。

由此可見,高敏感度商品毋庸置疑是制定價格策略的一個重點,怎麼既能保證銷售,又能營造價格形象;一般敏感度商品,實行高低價策略,保持競爭力,保證公司毛利;低敏感商品採取市場跟隨策略,保持高盈利水平,可以實行高毛利價格政策。

看看下圖的定價策略,你會用得到:

3、小結

也許海底撈漲價前並沒有做什麼高深的研究,但看完上述分析你會發現,「神不知鬼不覺」地讓顧客多掏錢的背後,是有經濟規律可循的。

除了使用「PI值」(商品的受歡迎程度)和「價格彈性係數」(商品的剛需程度)這兩個方法來漲價,內參君覺得,顧客對漲價感受不明顯還有兩個重要因素:

一個是海底撈的品牌效應。人們理應認為好服務好品質就值更高的價格;

另一個是,海底撈所有的菜品都可以點半份。即便單看一份挺貴的,但可以要半份啊,半份怎麼看著都不貴,這種心理下不知不覺就會多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客單價,但顧客的感覺是超值。

最後,不得不說,海底撈使用電子菜單的好處,除了方便做統計,更加有效的管理菜品,還能給顧客更好的體驗感。

就像海底撈的資深愛好者胡女士所說:海底撈能根據會員的點餐頻次自動生成「我的菜單」,一鍵推送;消費積分也可以抵錢或兌換禮物;每次登陸會員,會清楚顯示消費次數,「看到來了多少次,也有一種成就感」。

(來源:餐飲老闆內參 作者:王豔豔)

相關焦點

  • 海底撈新菜單裡的秘密:菜漲價了,顧客卻不覺得貴
    漲價是提高客單價最直接的方式,但誰都不敢想漲就漲,「一漲價就沒人」也是老梗了。可如果說,漲價了消費者卻感知不明顯,還不知不覺給商家多掏錢,這是不是最理想的策略?海底撈鄭州店就是這麼幹的,菜單幾乎全線漲價,招牌10撈中,最貴的一份漲了16元,但消費者結帳時卻「沒覺得貴」。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玄機?
  • 瑞幸咖啡前腳漲價後腳補貼,網友:說好的「好喝的咖啡不貴」呢?
    對此,瑞幸方面表示:漲價是正常的運營政策調整,優惠減免將根據情況動態調整。前腳漲價後腳補貼3月3日,瑞幸咖啡推出了「百萬大咖第二季「活動,即日起持續至4月13日,顧客每周消費滿五件商品及以上,便可在次周周一參與瓜分500萬元現金紅包。
  • 貴了,客戶也會買!為什麼?
    【賣不上價的心理陷阱】「說什麼都不敢漲價」是很常見的狀況,這類經營者似乎強烈覺得「漲價對顧客不好」。確實,沒有顧客會聽見「漲價了」而覺得開心,況且莫名其妙地不當漲價也不是一件好事。 不過,如果是長期為了顧客著想的話,還是應該積極地適度調高價格。
  • 顧客說「你的東西太貴了」,如何回應,才能讓顧客覺得超值呢?
    今天盧老師給三招,解決顧客嫌棄產品貴不買單的難題。第一招:認同,引導我們先要認同對方覺得貴的合理性,才能夠引導對方認識到貴有它貴的道理。顧客未必真的覺得你貴,只是因為顧客覺得不值。只要顧客覺得值,他自然就不覺得貴。
  • 為什麼這種可樂比較貴?
    後者,就是瘦長的罐,售價要比前者貴。那為啥呢?因為這種罐子費的材料多嗎?確實多一點,但是你想,在一罐可樂的成本裡面,那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嘛。3. 那為啥貴呢?你想,為什麼要出這種瘦長的罐?是為了暗示消費者,你不是覺得喝可樂不健康嗎?影響身材嗎?你看,可樂的身材也可以很好啊。那麼誰會接受這種暗示?
  • 鼓浪嶼13個景點三年不漲價 顧客用餐前可先確認價格
    ——晃巖路小巧海鮮餐廳 「通過全島明碼標價等舉措,可以有效提高遊客消費時的『安全感』,對提升整個行程的愉悅度裨益不小。」    ——溫馨天天遊旅行社副總經理吳良勇   鼓浪嶼管委會主任鄭一琳表示,在鼓浪嶼整治提升的推動下,鼓浪嶼的居住環境和旅遊服務質量持續提升,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提升島上旅遊消費環境、規範景區價格秩序,全島將開展「誠信經營明碼標價」活動,評選價格誠信經營者,推行「餐前確認制度」,承諾13個景點門票三年不漲價,與此同時,島上還將組建價格監督志願者開展義務巡查,鼓勵商家協會、商家自律聯盟參與自治共管,實行誠信「黑名單」制度,堅決遏制價格欺詐行為
  • 民眾為什麼會覺得大學學費貴?
    如果脫離大學學費的社會環境,取消參照物,孤立來看,一年數千元的大學學費確實有些「貴」。但平心而論,相比當前一些社會性培訓的費用,公辦高校的學費稱得上是「良心價」了。實際上,當前物價整體攀升,老百姓對許多消費的感受都可以總結為一個「貴」字,大學學費亦不例外。
  • 海底撈又「偷偷」漲價了!餐廳怎麼漲價才能讓顧客接受?
    當我們自己買菜時,豆角已經從原來的2元一斤漲到5元,餐廳漲價也理所當然。在跟多位餐飲老闆的聊天中,他們普遍說道,如今的漲價也屬無奈之舉,只是杯水車薪的自救方法。個別產品的提價並不能帶來利潤增長,反而有顧客流失的風險,所以漲價幅度只是生存臨界點。自救式漲價本沒錯!
  • 估值160億的喜茶大品牌為什麼突然現在漲價?
    被許多年輕人狂熱追捧的招牌特飲喜茶近日漲價了!說起我們為什么喝喜茶,是它質量高嗎?好像比起其他飲品也差不多,花差不多30塊買個喜茶,我為什麼不去星巴克買杯星冰樂?又或者是花一半的錢去買coco或者快樂檸檬?
  • 星巴克菜單又貴了?不停漲價引吐槽聲四起
    據Moneyish報導,近日,全球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漲價活動。顯然,消費者們並不歡迎此次價格上調,吐槽聲四起。當地時間7日,星巴克宣布,將旗下多數美國門店內出售的普通新鮮調製咖啡的價格上調了10-20美分。
  • 現在豬肉越來越貴,為什麼買肉包子沒有漲價?你知道原因嗎?
    豬肉價格不上漲也不好。由於豬肉價格的成本費持續上漲。如今銷售市場生豬肉流行價錢在二十元上下,許多地區豬肉價格提升25元,排骨價格高些了,做到了40元一斤的市場行情,一些顧客的確不可以吃豬肉了。豬肉價格那麼高,但一些包子店老總都還沒提升包子的價錢,因此 必定是1元,這些全肉包子也是1.5元,小籃子包子是4元還是5元。為何領導不漲價?你要吃大虧賺錢嗎?
  • 南京大蔥比一斤雞蛋貴 蔥油餅店老闆咬牙不漲價
    好在大蔥只是南京人佐餐的配料,不像山東人愛吃煎餅卷大蔥,但由於貨緊價揚,南京市場蔥的銷量已大大減少。多了就便宜,少了就漲價昨天,記者走訪南京多個農貿市場,蔥的價格普遍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以上。在科巷菜場蔬菜櫃檯,許多攤子前擺著蔥,一般都有兩個品種,有胡蘿蔔粗、一棵棵分開的叫津蔥;只有手指粗、根部幾棵黏在一起的叫普通大蔥。
  • 瑞士三角牌巧克力山峰間距擴大 顧客不滿:變相漲價
    一些顧客說,這是個「錯誤的決定」,拉開間隔看起來「很愚笨」。  億滋國際說,這樣做是因為原材料成本上漲。  報導稱,該公司在三角牌巧克力的臉書專頁上發表聲明說,他們需要在改變巧克力的形狀還是提高價格兩者之間做決定。  該公司的聲明說:「我們選擇了改變形狀,讓產品繼續價格相宜。」
  • 為什麼外賣越來越貴了?外賣漲價究竟誰是「始作俑者」?
    雖然總有家長吐槽外賣不好吃、不衛生,但是當下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了點外賣去吃。據易觀曾經發布的《網際網路餐飲外賣行業數位化分析》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餐飲外賣市場的整體交易規模達1952.9億元。換算一天,中國一天的外賣規模就超過了20億。
  • 顧客說「你們的價格比別家的貴」,高明的銷售怎麼回答?
    我們先來分析這個心理,顧客為什麼要說價格貴,一般有四種心理:1、確實比別人家的貴,現在很多人買東西,都會逛幾家店,在網上也會做深入了解,對價格還是心裡有數的。2、超出了顧客的預算,一般有點生活經驗的家庭,比較理性的買家,都會提前給自己定個大概預算,然後根據預算來買。但這個預算也不是死的,只要顧客覺得值,哪怕貴不少,他們也會接受。想必大家對這點深有體會。3、只是習慣性地那麼一說,看完東西與價格之後的一種感慨,可能顧客自己並不清楚是不是更貴,並不知道哪些產品更貴。
  • 「你家東西為什麼比別人的貴?」面對顧客這樣問,你該怎麼辦
    你的東西怎麼這麼貴?其實從客戶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明白,畢竟誰的錢都不風吹草動,面對價格時,我們當然需要苦惱,那麼作為一名銷售員,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這裡給大家舉個反面例子:小高開了一家早餐店,平時人很多。另外,這附近有一家饅頭店,還有一家正在營業,所以生意比較好。眼看生意越來越好,小高開始擴張。
  • 星巴克又漲價!多少人一邊喊貴一邊消費?
    摘要: 沒有一點點防備,星巴克就在中國…漲價了。不過,人家星巴克早已看穿一切,你一邊喊貴一邊還是會消費。消息一傳出,網上立刻炸開了鍋:有吐槽「工資沒漲,星巴克居然全線漲價」的,也有說當下物價飛漲、對星巴克調價表示理解的。當然,少不了細心的網友第一時間羅列漲價清單,供諸位參考:
  • 10年裡所有東西都變貴了,為什麼可樂卻沒有漲價
    來源:意林雜誌作者:巴九靈 來源:《意林》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感嘆「××東西最近又漲價了」,除了漲價的商品之外,少數沒有漲價的商品常常被我們所忽略。10年前我們買一份報紙,只要5毛錢,現在買一份報紙,還是5毛錢;10年前到電腦城買一臺當時主流配置的電腦,可能是四五千元,現在你跑到電腦城或者在網上買一臺同樣是目前主流配置的電腦,價格還是四五千元;最典型的「不漲價」還是可樂,20年前,一瓶可樂是3塊錢,10年前,一瓶可樂也是3塊錢
  • 一年漲價10倍,我連充電寶都借不起了
    對於這種高頻剛需又不貴的東西,我們都是後知後覺才發現毛被薅禿。共享充電寶漲價趨勢始於去年,用不起的憤怒終於在今年爆發。業內人表示可以理解「一旦用戶形成心智依賴,就得開始考慮盈利了。」那我們這些溫水裡的韭菜,還有選擇的餘地嗎?
  • 樓下火鍋店從哪來的勇氣漲價?
    漲價沒客戶,不漲價沒利潤!這就是一個「絕症」,困擾著餐飲老闆們。不斷上漲的房租、員工工資、美團26%的抽成,成本在漲,但價格一直不敢漲,一漲就沒客戶。今年疫情,這個「絕症」也隨之惡化了。1.策略性漲價策略性漲價就是關注度高的招牌菜不漲價,其他菜漲價。除了招牌菜,菜單上的其他菜品,顧客可能並不在意,沒有關注到。招牌菜不同,價格稍微一調,就會引起他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