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輯 / 世傑 出 品 / 兵贏
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人已經忘記了歷史。若不是諸多影視公司響應國家號召,豐富精神建設,同時傳承革命先輩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少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影視節目和大家見面了。
這些影視節目有諸多精品譬如《亮劍》、《雪豹》等等,但也不乏一些粗製濫造的「神劇」,有些情節過於誇大,甚至有一槍打死「八百裡外的鬼子」、「手撕鬼子」等等。
但有一點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日本軍隊的武器彈藥相當的充足,似乎總也永不完,而我們的抗日戰士總是節衣縮食、節約彈藥,除了使用自己生產的彈藥,更多還是依靠繳獲。
不過這些劇情還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日軍的子彈數量和我軍相比的確多出不少,而我軍在這方面相當匱乏,所以在作戰時傷亡慘重。
日軍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強勢,主要還是因為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思維及技術,進行主動革命「明治維新」,這使日本快速整合資源,完成經濟工業的早期積累,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向強國邁進。
自此,日本有了獨立自主的話語權,儘管在完成了早期積累,但是在改革過程中還是觸動了不少人的利益,所以日本國內矛盾日益加劇。
那麼如何改變現狀?成了當時日本首要的解決的問題。
而他們交出的答卷是,我們卻什麼就買,買不起就搶,所以日本就決定發起侵略戰爭,而積弱許久卻地大物博的中國就成了首要目標。
1
彈藥配備
對於彈丸小國日本來說,本身的產量是有限的,並且發動侵略戰爭,非本土作戰,戰線拉得過長無法有效保障作戰後勤,所以他們的首要任務是佔據根據地。
而且在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工業有了質的發展,使得日軍擁有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並且當時的作戰模式主要以陸戰為主,所以陸軍也成為了日軍在抗日戰爭中的核心戰鬥力。
在抗日戰爭中,三八式步槍可以說是日本陸軍的標配。這款步槍的不僅穿透力強而且殺傷力驚人,然而,中國軍隊當時所用武器更是五花八門,什麼漢陽造、老套筒,土槍土炮等等。
三八式步槍受設計的限制,通常只能裝5發子彈。而這樣的數量明顯做不到支持一場戰鬥的,所以備彈必不可少。
日軍專門設計了一款兵用彈藥帶,兵用彈藥帶由兩個前盒以及一個後盒組成,一個前盒可容納6組彈藥鏈共30發子彈,2個前盒共60發子彈。
而後盒則相當於兩個前盒的總容量,一個彈藥帶可攜帶120發子彈,加上三八式步槍原裝填的5發子彈,一位日本士兵可攜帶125發子彈。
當然,只有在戰時,日軍士兵才會全裝上陣;非戰時,日軍士兵則只攜帶前盒做不時之需。
兵用彈藥帶之所以會有前盒和後盒區分,是因為三八式步槍的子彈與機槍子彈通用,後盒的子彈多為機槍手預備的。通常日軍只被允許使用前盒的子彈,如遇到特殊情況時,則可使用後盒。
而我軍士兵,相較而言就比較可憐了,最多只能拿到30發子彈,這還是軍隊中的神槍手。一般戰士只能拿到5發備彈,甚至不能保證人人都有。
2
彈藥來源
在發動侵略戰爭之後,日軍的補給就是當時日本政府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所以為了奪取資源,日本實行了「三光政策」,有些資源運回日本製造成武器彈藥,然而這些不過是杯水車薪,更多還是依賴進口。
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在大軍閥張作霖手裡,然他對日軍向來是不感冒。日軍忌憚張作霖的勢力,所以沒有發動戰爭,直到張作霖去世,日軍找個了理由發動侵略戰爭,奪取了東三省。
這座苦心經營的兵工廠也落入到了敵人的手中,而依靠著這個兵工廠,日軍有了充足的資源,開始大肆的入侵。
這就是日軍好像總是有用不完子彈的原因了。
ps:信息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看完這些,你覺得日軍彈藥充足的原因是什麼呢?
可以在末尾留言哦~
如果您覺得有幫助,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轉發給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