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60餘萬,用100多萬枚貝殼打造裝滿「靈山印記」的貝殼樓

2020-12-06 山東商報

肖永生用上百萬枚貝殼打造「貝殼樓」

在青島,有一處人煙稀少的小島,靈山島。60多歲的村民肖永生是土生土長的靈山島人,他前後籌備20餘年,收藏購買貝殼,花掉60餘萬積蓄,打造了一間精緻的貝殼樓。貝殼樓由中式風格和西方海島風情建築構成,小樓用了500多種類,100多萬枚貝殼。肖永生說,「希望外出離開的孩子,回來時,能看見靈山島的不同。」

靈山島網紅地

清早,輪渡碼頭上,零星的村民準備乘最早的一班船回島上。輪船在海上行駛,船頭,新來的遊客在拍照,船艙裡,村民睡著了。大約四十分鐘後,輪渡靠岸,有人喊著,「到了到了」。

靈山島位於黃海,在青島市區西南方,總面積7.66平方公裡,是青島市最大的海島,中國北方第一高島,中國第三高島。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很久以前,村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打漁為生,如今,仍有漁船飄蕩在海上,他們需要這片海域生活。

進島第一村,城口子村,貝殼樓就在這。一眼望去,小樓外牆全部用貝殼裝飾而成,錯落有致,種類繁多。貝殼樓由三種設計構成,左邊為中國古代建築,右邊為西方海島風情建築,連接兩個建築的,是一個圓形小樓。

外觀上,貝殼樓北邊以海螺殼為瓦片,以鮑魚殼為瓦當,用彩貝和彩石構成的漁家風俗;南邊為海島風情,藍與白為基色,用簡單的直線與弧線勾勒出建築直白回還的輪廓。

肖永生住在島外,很久沒來貝殼樓了。如今,是肖永生25歲的女兒在打理貝殼樓,她站在一樓,安靜地製作手鍊。哥哥肖河說,「父親生病了,我有空就回來看看。」小樓始建於1986年,1988年完工,2014年,小樓以貝殼樓面貌對外開放。

前後歷經20餘年

設計者肖永生,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土生土長的居民。退役後,他在鄉政府文化站工作,但為了藝術理想,毅然決然地辭職了。認識肖永生的人說,「他喜歡藝術,是個有點傳奇的人。」

靈山島面積不大,資源相對匱乏。建設貝殼樓之初,肖永生曾說,「靈山島與世隔絕,本就不多的人口日益減少,我希望那些走出去的孩子,回來還能看見島上的不同。」肖河告訴記者,貝殼樓的完成,前後歷經了二十多年的時光,「父親投入至少60萬的積蓄,他的本意是儘可能地搜集、保護、挖掘靈山島的歷史文化。」肖河說,父親沒有像網上所說,「我們只是喜歡,但也有自己的生活,說句實話,建房之初,也有用於經營的打算。如果能在熱愛的同時,賺口飯吃,就再好不過了。」

肖河介紹,小樓外觀用了500多個品種,100多萬枚貝殼,使用面積約為500平方米。其中,一樓是經營區,出售貝殼相關飾品,「維持貝殼樓的運營。」樓上有五間房,用來展覽稀有貝殼。肖河說,「其實在八幾年,我父母那一輩,就開始嘗試在房子外,貼上貝殼,完成了三分之一後,擱置了。」

如今,肖河兄妹倆管理著貝殼樓

收集海內外貝殼

清晨和傍晚,村口海邊上,都能見到肖永生的身影,肖河說,到今年止,父親已經收集了十多年的貝殼。最初,貝殼收集只限於當地海域,在摸索中,才逐漸涉及到了國外。

慢慢地,肖永生的收集方式也打破了局限。他穿梭在當地飼料廠中,工廠將貝殼碾碎,準備製成飼料,肖永生就在一堆貝殼原殼中,找自己想要的。也有友人聽說此事,專門趕來,給他送貝殼。「收藏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肖河說,逐漸接觸到做貝殼貿易的人,可以大批量購買貝殼,「我們可以指定種類,也可要求尺度、硬度、形狀。」

2012年,肖永生決定把房子翻修,他們扒掉外牆水泥,捨去了原有的貝殼,重新抹上了水泥。肖永生在設計圖紙中思索,根據貝殼軟硬度,如何擺放最佳,連顏色和數量,都要經過嚴格的計算,「太密了影響美觀,太鬆弛了也不好看。」

一面牆壁,拆了再貼,貼了再拆,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肖河說,「有時候,圖紙設計很好看,放在牆上又不是那麼回事了,只好先在地面擺放。」貝殼外表上也有螺旋,如果找不準方向,粘好的貝殼還會脫落。肖永生僱用了三位工人,一起建造貝殼樓。肖河負責貝殼的運輸,島上運輸不便,大雨滂沱天氣,輪渡停了,碼頭上打包好的貝殼紙箱被雨淋透,肖河等天氣好了,再重新打包。父子倆協作,這一施工,就是近三年。

繼續完善貝殼樓

「貝殼樓就在那個路口,你們去看看吧。」近年來,凡是踏上靈山島的遊客,總要被當地人推薦,去看看靈山島的獨特記憶。

多年來,肖永生研究靈山島等數座海島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收藏了靈山島大量的歷史文物及民俗用具等數萬件老物件,貝殼樓的二樓,也本是民俗展覽之地。「後來我們發現,大家可能對貝殼更感興趣,就改成貝殼展覽了。」肖河介紹。

肖河告訴記者,貝殼樓樓體主要採用當地海域的貝殼,但展覽室的300多種貝殼,除了本地海域,還有來源於澳大利亞,菲律賓等海域,「有的貝殼幾十元,有的花了上千元購買。」

做貝殼收藏,肖永生先交了一筆「學費」。肖河說,貝殼收藏不是公開收藏,沒有固定定價,「你覺得好看,你就買,嫌貴,就不買。」入行時間久了,他們覺得,以前高價購得的貝殼,有一些,「看起來確實是買貴了。」

「我們現在看貝殼樓,是有缺陷的,種類有些單調了。」肖河說,貝殼樓還需完善,未來他們打算給樓體側面,地面上都鋪上貝殼,「再準備一個休息室。」

2014年至今,貝殼樓一直對外免費開放。肖河說,「現在它還不夠完美,收費怕對不起遊客。」

有讚美有批評

旅遊旺季,貝殼樓一直開放,連廊圓樓樓頂是主人的住宿區,遇上陰天下雨,島上人煙稀少,兄妹兩人就把大門鎖上了。「貝殼樓在我們眼中,不是藝術品,是生活的一部分。」肖河說,有讚美,就少不了否定的聲音。「有人慕名而來,可能希望很大。」肖河說,遊客一旦有了落差,會質疑道「不過就是粘上貝殼,有什麼了不起。」

「剛開始我們生氣,就想著,我們都是免費給你參觀的,不圖讚美,又何必批評。」肖河說,後來他們逐漸習慣了,只想著做好自己的事。

肖永生熱愛藝術,更偏愛書法、攝影。三十多年來,他用過的相機就有十幾部,拍攝了上萬張靈山島的照片,有人物、風景、民俗、地理等。30多年下來,光穿破的運動鞋都有上百雙。

離開靈山島前,肖河和妹妹還在打理貝殼樓,零星的幾位遊客走進走出。下午兩點,碼頭上,村民和遊客混在一起,遠遠地,輪船來了,靈山島安靜地與人們告了別。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 孫倩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實習生 段小會

相關焦點

  • 青島居民建「貝殼樓」 裝潢貝殼超100萬枚(圖)
    該樓由島上居民肖永生精心打造而成,小樓的裝潢用了500多個品種的100多萬枚貝殼。2014年6月中旬,「貝殼樓」作為展覽場所對外開放,展出肖永生收集的1000多件反映海島居民生活的物品。該樓由島上居民肖永生精心打造而成,小樓的裝潢用了500多個品種的100多萬枚貝殼。2014年6月中旬,「貝殼樓
  • 青島靈山島 百萬枚貝殼造出貝殼樓 成海島千年民俗博物館
    這座由百萬枚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貝殼建造的「貝殼樓」,是靈山島島民肖永生用了30年籌備和10年建設而成,建成後改為靈山島千年民俗博物館。靈山島民俗博物館裡收藏了靈山島居民近千年來的各種老物件,還有世界各地的珍奇貝殼。貝殼樓的外部全部鑲嵌有各種貝殼,大小不一,最大的有一米多,最小的只有幾毫米。這是貝殼樓的一個局部,所用貝殼就達10餘種,數百枚。
  • 33年,撿100萬貝殼造樓,造成世界第一貝殼樓,他是住在貝殼裡的人!
    >貼滿500種珍稀貝殼的,私人建造的貝殼樓。 在貝殼樓的設計上, 肖永生也花費了很多心血。在1500平方米的貝殼樓上, 肖永生設計了三種風格:左邊為中國古代建築風格,右邊為西方海島風情建築。 左邊主要採用海螺殼、鮑魚殼等貝殼種類,用用彩貝和彩石構成的,漁家風俗長卷,作雕梁畫棟。
  • 青島:靈山島貝殼樓成遊客打卡地
    據了解,貝殼樓是靈山島上的標誌性建築,其外牆裝潢共用貝殼500多個品種、100多萬枚。
  • 山東大爺,33年,撿100萬貝殼造樓,造成世界第一貝殼樓,網友:是住在貝殼裡的人!
    在貝殼樓的設計上,肖永生也花費了很多心血。貝殼的顏色、種類、大小、螺旋形狀,甚至包括寓意,皆是講究。比如二樓窗戶旁邊,他專門設計用紅色扇貝來裝飾。但他並不後悔,他還打算用餘生,把這個貝殼樓更豐富一下,讓貝殼樓成為一座真正的靈山島歷史博物館。「找了一些明朝的盛魚碗、解放後的魚骨雕刻,貝殼樓不能只有外表,也要有文化內涵。」
  • 山東大爺撿貝殼33年,用500萬隻貝殼打造貝殼樓,太牛了!
    山東大爺撿貝殼33年,用500萬隻貝殼打造貝殼樓,太牛了!我國的房屋建造形式經過了一系列的發展。到現在為止,中國的建造能力已經是非常強了,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可以看見不一樣的建築類型,那大家見過用貝殼建造房子的嗎?
  • 王能潮:收藏貝殼30年
    那大概是王能潮心裡最美的那枚貝殼吧,可惜已經遺失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去了一趟海南島,帶回來5枚貝殼,大女兒把它們當寶貝一樣,每天捧進捧出,還專門用一隻盒子裝起來,盒子上寫著「大海的孩子」。從此,他每次到海邊出差,都會帶回一些貝殼,和孩子們一起翻書,了解每個貝殼的名稱、產地、生活習性等。慢慢地,收藏、賞玩貝殼就成了他的業餘愛好。
  • 貝殼找房正式登陸蘭州
    2018年6月,貝殼找房正式入駐蘭州,繼續堅持以「對用戶好,合作共贏,真實透明,做正確事」為價值觀,力求推動行業的正循環,努力讓每個家庭住的更好。「對用戶好,做正確事」據了解,貝殼找房目前記錄在庫的真實房屋數已突破一億,月度活躍用戶數已經達到800多萬,覆蓋中國135座城市的25萬個小區,惠及50%以上的中國城市人口,真房源率可以達到95%以上,處於行業的領先水平。
  • 山東大爺10年砸光60萬,撿100萬貝殼造樓成世界第一
    作者:滾妹黃海上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有位年過六十的大爺出了名:十年砸光60萬,走爛了幾百雙鞋,報廢了十多臺相機;撿了500多個品種100多萬枚貝殼,造出了全中國第一座貝殼樓,還申請了金氏世界紀錄。經費不夠,他變賣家當,又東拼西湊了60萬。那時他在碼頭附近建造了一座小樓,打算用來造博物館,可因為裝修方案遲遲沒有敲定,擱置數年。到底什麼最能代表靈山島呢?望著波光粼粼的海灘,他一拍腦袋:對呀,貝殼!
  • 西海岸驚現神奇的「貝殼沙灘」!
    2016年10月17日,山東青島西海岸大灣漁港海岸邊的大片貝殼堆積成灘。當日是農曆9月17,青島天文大潮,午時許,潮高落至14cm時隱於海水中的貝殼全部裸露在海灘上,色彩美豔奪目。 小小的貝殼被切割成花瓣穿成一串伊蓮,傳遞著戀人情感;別在少女的髮結上積蓄一生的思念。說到貝殼,黃島可是有很多與貝殼相關的好去處!
  • 曾厝垵貝殼館 五大海域,開啟夢幻貝殼之旅
    曾厝垵貝殼館中貝殼種類達到500餘種,其中貝殼館中分為五大展廳,與之相對的是五大海域,每一個海域都有特定的珍稀物種,並重金打造海洋主題,通過沙石、貝殼、海星、珊瑚等海中生物,營造出海洋風情主題展廳,並根據其海域的特性,將最具有代表性的貝殼展出,這其中不但囊括了一些珍稀品種,更有有著萬年活化石之稱的紅翁螺,且由於海域特性,使紅翁螺的紋理和狀態生長的極為完整,擁有著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世界上最純粹的貝殼海灘,全長60公裡,周邊的房屋都用貝殼建造
    每天兩分鐘 減壓 治癒 愉悅 旅行短視頻夜深人靜的時候│還有我們 行影步離│陪著您一起走過來次「旅行」吧 放鬆「心情」呀本期看點世界上最純粹的貝殼海灘大家好 歡迎收看 《行影步離》純粹的貝殼海灘在全世界並不多見,但如果自駕到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一定不要錯過這小片人跡罕至的白色貝殼海灘。
  • 喜訊 | 樓金貝貝殼粉登陸高鐵雜誌《旅伴》,提升品牌影響力!
    在2018年,樓金貝貝殼粉高鐵廣告全國布局已成功上線:①廣州局(廣湛線);②南昌局(東南沿海線);③西安局(隴海線);④南昌局(二
  • 山東靈山島:50歲老人,33年撿500萬貝殼,建成世界第一貝殼樓
    現在我們看到的貝殼樓,其實只有100萬個貝殼,其他400萬個不是因為顏色不一致而被扔掉,就是因為有的搭配起來不好看,而被迫放棄。」這是個細緻活。「肖永生感概說,最終5個貝殼裡只有1個被用到了牆上。貝殼樓一共有1500平方米,每一處都被貼上了美麗而獨特的貝殼,對肖永生來說絕對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除了以外,肖永生還把貝殼樓設計成3種不同風格,從左到右分別是中國古代建築風格、圓形小樓,以及西方海島風情建築風格。三種不同風格的建築,使用了不同種類的貝殼,中式風格主要採用海螺殼、鮑魚殼等,而西方海島風情的則採用珍珠貝等常見殼類。
  • 山東大爺,33年,造成世界第一貝殼樓,網友:是住在貝殼裡的人!
    從左往右三枚大貝殼依次是蜘蛛螺、唐冠螺和鳳凰螺關鍵是,這個貝殼樓還是中國第一個貼滿500種珍稀貝殼的,私人建造的貝殼樓。別看現在牆上只保留了100萬貝殼,但實際上肖永生收集的貝殼,多達500萬之多。在貝殼樓的設計上,肖永生也花費了很多心血。
  • 【青島貝殼博物館】貝殼的世界,貝殼的海洋
    ---巴金《海上日出》 觀察貝堤,貝殼生長狀況等,可以檢驗海洋的健康狀況。 人類對海洋的改造與幹預已極大的影響了海洋環境。 中國在南沙填海造陸,漁民在島上活動,其實不僅僅是清理貝殼,甚至連其他精美珊瑚也會被開採走。否則一旦填海造陸,貝殼、珊瑚就會被填埋了。
  • 在潿洲島撿貝殼
    她媽媽說,好辦呀,你撿到貝殼後,立刻離開海灘,不再看其他貝殼,不就行了嗎?其實,人生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撿貝殼」。升學、求職、找對象……雖然生活中的有些「貝殼」似乎是可以換的,但人不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就生命中的某一時刻而言,它總是唯一的。在人生的海灘上,貝殼是無窮無盡的,然而撿貝殼的人也是無窮無盡的。
  • 「獨夫」貝殼:利益面前 「反貝殼聯盟」不堪一擊
    事實上,除了58愛房,面對規模龐大、發展迅猛的貝殼系,整個房地產經紀行業始終都處於暗潮湧動中。不同於姚勁波的公開「宣戰」,新的「反貝殼聯盟」正在探索不同的發展方式,以在龐大的房產渠道銷售市場中切一塊更大的蛋糕。如房多多攜手中原地產打造「原萃」,易居中國和阿里巴巴聯手成立「天貓好房」。
  • 青島貝殼博物館:儲藏著海洋世界的秘密
    來源 搜狐新聞-文旅「68個國家30000枚貝殼在等你」,這是青島貝殼博物館牆壁上的一句話。小小的貝殼,蘊藏著海洋世界無限的奧秘。日前,「美麗中國行」大型媒體採風團走進青島貝殼博物館,領略了深海生物的瑰麗樣貌和令人驚嘆的海洋文化。
  • 住在貝殼裡的大爺,33年撿100萬貝殼造成第一貝殼樓!
    住在貝殼裡的大爺,33年撿100萬貝殼造成第一貝殼樓! 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首創, 還申請了金氏世界紀錄…… 建造這個貝殼樓的人, 叫做肖永生。 他是一名退役軍人, 同時也是靈山島上土生土長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