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狗不理咖啡」,混搭又如何
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天津狗不理集團日前宣布,成功獲得澳大利亞最大咖啡連鎖品牌高樂雅在中國的永久使用權。這意味著狗不理這個中國傳統餐飲的代表正式進軍咖啡連鎖領域。
大家都為「喝口咖啡就只包子」這種混搭感到有些興奮,又有些摸不到頭腦的時候,狗不理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未來包子和咖啡獨立運作,並不會出現包子店裡喝咖啡或咖啡店裡吃包子的場景。」更有無數業內專家稱:「要想完全成功必須的——去狗不理化。」
包子配咖啡,深究內裡,就是咖啡豆、豬肉、蔬菜,抑或豆沙、芝麻、麵粉等一乾食材,看上去沒有啥衝突。咖啡店賣牛排就平常稀鬆啊。當然了,人家說咖啡不是就著牛排吃的,是飯後飲品。那吃完包子再喝咖啡,或者先咖啡後包子,也並無不妥啊。再說營養價值,包子中有菜有肉有主食,含有維生素、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元素;咖啡除了水分,還有糖類、脂肪、鉀、粗纖維等。兩者符合鹹甜、葷素、幹稀的早餐黃金搭配原則。營養學上,這混搭,還透著科學性。
但是不搭的理由呢,一位食品行業的專家說:「咖啡如果簡單說它是一個慢,文化慢,休閒、隨意,但是狗不理包子也好、包括全聚德也好,要求的都是快。」「這種中西合璧對狗不理而言喜憂參半:喜的是中華老字號在包子以外找到了新方向;憂的是兩個品牌嫁接沒有任何優勢。」業內人士肯定有經營上的真知灼見,但是牛排是快還是慢呢,不能等冷了再品嘗吧?貌似和包子在這方面沒啥區別。有沒有嫁接優勢,就要看你當初猛烈追求白富美「高樂雅」時的初衷是啥了。
其實,專家憂慮的嫁接劣勢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咖啡和包子代表的截然不同的「氣質」和所代表的消費群體。其實,說白了,是小資、中產、商務和大眾消費、中低階層的區別。咖啡店,應該是復古的皮質沙發、濃鬱的咖啡香氣、舒緩的爵士音樂,服務生細聲細氣,就餐者安安靜靜,一道一道菜品地上著。而包子鋪呢,喧囂,熱騰騰,來來往往的有外來民工,還有大伯大媽······
星巴克在中國很成功,據說是形成了一種咖啡宗教:形成一個具有大致相通的人生情調、社會身份的人組成的共同體。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那「狗不理」和「高樂雅」絕對沒有嫁接的可能。但是星巴克最初成功的理念卻是:營造輕鬆、溫馨的氣氛。星巴克賣的不僅僅是咖啡,而是環境。
而說到環境,我們的傳統餐飲最大的劣勢恐怕就在這裡。杭州新豐包子,剛剛去了一次。跑到二樓去堂吃,結果包子必須到樓下排隊單獨買。開了兩張餛飩和粉絲的票子,又小又薄,而且遞過去的時候居然掉到地上去了,更糟糕的是正好掉進了下水道夾縫裡,這還是在店內。必須找到託盤才能運走粉絲和餛飩,結果隔了老遠,碰了一下,全是油膩·······當然,包子餛飩的味道真的很不錯,價格也真是公道到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如果衛生服務能夠到位一點,裝修不豪華,沒有沙發、鋼琴、WIFI ,其實都不是那麼要緊的事。
咖啡和包子的嫁接點,能不能是環境和服務呢?
既然咖啡店可以賣點心,也能買炒飯,為什麼一定要「去包子化」「去狗不理化」?而現實是,估計沒人不知道「高樂雅」和「狗不理」已經辦了不僅山盟海誓而且還有法律制度保障的永久性結婚登記。難道要在「高樂雅」門口三令五申「我們和狗不理木有一毛錢關係」嗎?現在真的很擔心,一個人非要抹掉自己的出身,這個容易嗎?
包子和咖啡之間營養學和文化的嫁接其實並沒有斷崖,斷崖的是腦袋裡面那些根深蒂固的定位。牛排就是高大上,而包子就是庸俗的,至於火腿腸、獅子頭簡直就俗不可耐了。其實,不過都是一口食。而選擇,也是顧客的自由。其實「高樂雅」也是個大眾品牌,價格大概在25到40元,也不一定需要皮沙發和爵士樂。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