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一個人德行修養的基礎,是讓言語謹慎

2020-12-17 墨書國學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老話常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語言的傷害力,我們不可小視,有的時候隨口說出的一句話,都會給別人造成巨大的創傷,或者使人痛苦不堪。語言不是武器,但是卻能傷人於無形,它會讓一個人精神受到巨大的挫折和痛苦,留下無法磨滅的心靈創傷,肉體的傷害或許可以癒合,但是心靈的傷傷害卻會永遠存在。

所以,言語謹慎,是一個人修養自己必須的德行。

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初九:杜門不出,沒有災禍。《象傳》之中說:杜門不出,是因為其他人知道通達和閉塞的時勢。

「初九」屬於陽剛得正,有出人頭地的能力,但是正當節卦的開始,還不是最適當的時機,自我節制不走出內院,能夠如此慎重就不會有災難。

這一句話說明:應當自我節制,言語行動必須謹慎。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

言語謹慎才能避免引起風波,短短的一句話可以使姻緣斷絕,可以使友情破裂,但是也可以和諧萬物,所以修養語言的德行,是一個人處事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三國時期的名將關羽,就是因為一句話,喪失了自己的性命,並且改變了歷史。

關羽是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將才,能夠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但是這樣一個叱吒風雲的,威震三軍的大將下場卻很慘,被呂蒙一個突襲兵敗地失,並且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一句話使蜀吳聯盟破裂。

具體原因,則是諸葛亮在離開荊州的時候,反覆囑咐關羽要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但是關羽對於這個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瞧不上東吳,自恃才高,也瞧不上孫權,於是讓吳蜀的關係非常緊張。

關羽駐守荊州的時候,孫權派諸葛瑾到那裡替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希望兩家結好,兩人也可以結成親家。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本身蜀吳兩方就有聯盟的關係,如果孫權和關羽再結成親家,以婚姻關係維繫政治關係,一定會塑造更堅固的聯盟狀態,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有益處的,但是關羽竟狂妄的說出這樣一句話:「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當關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並沒有想到自己隨意的一句話會引來如此大的惡果,對於關羽來說,不嫁也沒事,又何必出口傷人,還狂妄的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當這一句話傳到孫權那裡的時候,孫權大發雷霆,覺得面子上十分掛不住,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他與關羽徹底決裂,而關羽的驕傲狂妄的言行,也使自己吃了一個大大的苦果,最終喪失了自己的性命。

生活中,很多人常犯的錯誤就是過於狂妄,而且語言言辭方面過於尖酸刻薄,甚至有人以取笑別人為樂,只圖嘴巴一時痛快。殊不知,這一切問題都會給他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

人與人之間,本身就是矛盾眾多,如果不能以和諧的狀態軟化彼此的矛盾,只會讓自己兩敗俱傷,此時如果還用尖酸刻薄的語言加以傷害,那麼只會讓彼此的感情更加惡劣。

所以一定要謹記,說話之前謹慎考慮,不要以隻言片語傷害別人自尊,最後讓自己自食惡果,引來事端。

相關焦點

  • 《易經》:一個人德行修養的基礎,是讓言語謹慎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老話常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傷害力,我們不可小視,有的時候隨口說出的一句話,都會給別人造成巨大的創傷,或者使人痛苦不堪。語言不是武器,但是卻能傷人於無形,它會讓一個人精神受到巨大的挫折和痛苦,留下無法磨滅的心靈創傷,肉體的傷害或許可以癒合,但是心靈的傷傷害卻會永遠存在。所以,言語謹慎,是一個人修養自己必須的德行。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初九:不出戶庭,無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初九:杜門不出,沒有災禍。《象傳》之中說:杜門不出,是因為其他人知道通達和閉塞的時勢。
  • 「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德行修養越好,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大體了解完《易經》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易經中的「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那麼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修養越好,這個人所能承載的東西也就越多,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 「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德行修養越好,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大體了解完《易經》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易經中的「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那麼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修養越好,這個人所能承載的東西也就越多,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 易經基礎篇:要想學懂易經你得從這裡開始,乾卦之九二、九三
    由於陽爻剛健,又在「二」的位置,具備中庸的德行。像這種剛建有具備中庸德行的人,已從隱忍中突現,必然會大有作為。他的德行,也必將惠及天下,給人民帶來生機與希望。能見到這樣偉大的人物當然有利。「二」與「五」的地位不同,「二」的位置,畢竟還沒有得到權力,只不過聖明的德行已經初露端倪而已。本身還不是大人,僅僅表示已經見到有地位或者沒有地位的偉大人物。
  • 《易經》:德行是人生基礎,也是豐厚人生的根源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人生的德行來源於自己的責任心,以責任心為人生的基礎,逐漸豐厚自己的人生,這樣才會有一個理想的狀態。於是那個布袋就等啊等,終於有一天,有一個人從他們兩個身邊經過,那個人本來先把空布袋提起來,空布袋非常高興,以為有人眷顧自己,但是那個人一看裡面什麼也沒有,就把它扔掉了,拿來那個有東西滿滿的口袋回家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就是因為自身的豐滿,用責任感當成自己修養人生的基石,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人生良好的結局。
  • 《易經》揭示成功的定律:一個人拼到最後,靠的並不是努力和運氣
    《易經》揭示成功的定律:一個人拼到最後,靠的並不是努力和運氣30年前,一名知識淵博的老人家奄奄一息。臨死前,學員問詢是不是有什麼要留下來的。他思索了一會兒,只留下來了一句遺言:「中國未來一定大放光彩,要留意《易經》。」這名老人家便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老先生。古人言,《易經》博大精深,取決於它包羅萬象。
  • 《易經》:修養品德,懂得待人中正,自能收穫好的結局
    而那些德行不正,性格有缺憾的人,卻在時代的輪迴之中被淘汰。所以修養自己品德,是人生重中之重的事情。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而唯獨有一件事情,無論萬物怎麼變化,它仍然跟隨著自己的前行,那就是自己努力修養的品德。自己保持一個中正平和的為人處事德行,才能在人生披荊斬棘的過程之中,突破人生的局限,塑造一個不一樣的自我。
  • 德行,是一個人最硬的軟實力!
    有大德方能成大業,我們要把道德修養作為人生的必修課,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我國古代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春秋時期,越國發生了一個案件,大臣們一半主張定罪,另一半主張不定罪。每個人都過著與他德行相匹配的生活。別抱怨生活,因為那就是你自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我始終堅信,人格的差異直接導致經濟地位的不同,唯有廣泛地播撒美好的德行、德性,幫助他人自我完善,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播撒財富、幸福的種子。
  • 德行,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人品有德,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為人厚道,行得正、坐得端,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這樣的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更有底氣。
  • 易經:一個人「發達」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或要來臨
    易經提醒:一個人「發達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徵兆一:德若配位,福氣自來《易經·繫辭》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言下之意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不足,修養不夠,就算將其捧到很高的位置,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有災難;可如果一個人的能力足夠強大,修養足夠高,機會和財富到來的時候,才能緊緊把握,且諸事順利。俗話說:「攻城容易,守城難。」
  • 桂海傑講易經:人之德行
    大家可能明白一個道理,一棟建築要想蓋成高樓大廈,必須要打牢基礎,夯實基礎,才能建高樓大廈。否則這種建築將變成空中樓閣,隨時隨地都會有崩塌的危險。同樣我們來看看在應試教育裡頭,如果一個小學、初中的基礎沒有打好。那麼它會影響到未來高中的學習,以及高考的成績等等。這些基本道理,我們都會去理解,也會知道。
  • 易經基礎篇:要想學懂易經你得從這裡開始,乾卦之九二、九三
    由於陽爻剛健,又在「二」的位置,具備中庸的德行。像這種剛建有具備中庸德行的人,已從隱忍中突現,必然會大有作為。他的德行,也必將惠及天下,給人民帶來生機與希望。能見到這樣偉大的人物當然有利。「二」與「五」的地位不同,「二」的位置,畢竟還沒有得到權力,只不過聖明的德行已經初露端倪而已。本身還不是大人,僅僅表示已經見到有地位或者沒有地位的偉大人物。
  • 易經大智慧:一個人只有管好這個地方,才能事事順利,福運亨通
    易經的山雷頤卦,是講言食修養之道,管不住自己嘴的人,要好好學習易經智慧,想要事事順利,先從管住自己的嘴開始。《易經》山雷頤卦。上卦為艮,下卦為震。艮是止,震是動。頤指人的臉頰、人的口。吃飯和說話時口有口支配。這個卦象看,像是一個人吃東西的嘴,上面一個陽爻,上九陽爻,初九陽爻,像人的上下嘴唇,中間是四個陰爻,像人的牙齒,是不是很形象。
  • 易經:一個人「發財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會慢慢來臨
    這句話中的易數書是指《易經》。這並不誇張。易經可稱為生活指南。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易經》原本就是「文化底蘊,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因此,有人說理解《易經》就是理解了中國人的根源!在《易經》有提醒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在「發大財」前,會有這樣3個大信號,這代表著好運要來了。
  • 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形成比獲得書本知識更重要(03)
    【傅佩榮譯】孔子說:「青少年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長,行為謹慎而說話信實,普遍關懷別人並且親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認真做好這些事,再去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本篇語言淺顯,不難理解。講述人在社會生活中時刻注意的行為規範,外要悌,內要孝,要謹慎信實,愛眾親仁,這樣做好了,再去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 擁有良好德行是黨員起碼的自我修養
    一是,人無德不立,德行是一個黨員立身行道的重要標準。黨員幹部不論是在私生活中,還是參與公共事務,都要堅持正道直行,於私德無損,於公利無害。二是,黨員本身也是一個德行的高標,如果黨員不能保持正確的價值觀與高尚的道德情操,對民間良好道德氛圍的形成,無疑是不利的。說到底,擁有良好的德行,是一個黨員起碼的自我修養。(整理:尹傳剛)
  • 道德經:修養德行,讓人生得到尊重
    大部分人都認為一個人只有在自己的物質條件豐富的情況之下,他才擁有被其他人尊重的前提條件。但是卻不知除了物質以外還有一樣東西更能滿足人們的這層需要,同時也是人生需要修行的一項內容,那就是人生的德行。外在物質條件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物質並不是生活的根本。一個人想要在人生中獲得其他人的尊重,除了物質條件的滿足以外,更重要的就是修養自己的氣度和德行。
  • 德行,是一個人一生的教育
    修德行 一個家最好的狀態,莫過於父慈子孝,互相包容,彼此珍惜。有什麼事有商有量,有什麼難攜手共度。 德行,是一個人一生的教育。 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外界,都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愛重。
  • 易經:一個人「發財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
    尤其是,《易經》還洩露出,一個人「發大財」前有3個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就要來臨:德可配位,福來全收《易經·繫辭下》告訴大家:"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說的是一個人如果自己的修養品德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而給他一個很高的地位,這對他來說,非但不是好事,反而是災難。一個人的能力和修養必須要配得上他的財富,這樣才能諸事順利。
  • 《道德經》:一個人最高深的德行,是「省」
    《道德經》有言:自省是一個人最高深的德行,乃聖人之道。不自反者,不識病痛。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不會意識到自己的一身病痛。有些人常抱怨他人過錯,卻未從自身找過問題,抱怨他人不如自我反省。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必須放下身段學習;一個人想要走的更遠,就必須不斷思考。思考自身所作所為,思考自身過錯。三國名將司馬懿就是典範。他在朝堂上每說一句話,都會看看曹操的臉色;每做一件事,都會觀察曹操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