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傳統文化中的治理內涵_新華報業網

2020-12-26 新華報業網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指引了方向。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範等文化資源,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正是由於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國成為農業大國。  第二個公共需求,就是「長城」。 在中國古代,國防、對外貿易等,都離不開長城。從國防來說,長城主要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製造」_新華報業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製造業面臨大而不強、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的現狀,工匠精神便是在產品裡注入創新和活力,代表著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秉承求異思維,以技術和理念驅動創新,在一線生產製造中注重過程、敬畏職業,嚴把生產製造的每一個環節,不斷提升行業技術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2021年01月08日 14:51 來源:人 民 論 壇 網 編輯:黎鑫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於洪波 瀋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與「家國」,兩個漢字顛倒位置,意趣大有不同在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家」與「國」這兩個詞,構成了一個新詞「國家」。無論是強調自然與人文風物的「國土」(country),強調法律與政治制度的「國制」(state),抑或強調血脈、文化及政治共同體的「國族」(nation),上述種種意象盡收「國家」這個新詞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正是由於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國成為農業大國。  第二個公共需求,就是「長城」。 在中國古代,國防、對外貿易等,都離不開長城。從國防來說,長城主要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 能源中國世界之最_新華報業網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中國能源發展有多個世界之最  初步核算  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39.7億噸標準煤  >  建成世界最大規模充電網絡  策劃:趙承  監製:鄔煥慶  統籌:謝良、杜宇、楊進欣  記者:劉羊暘  設計:張晨光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微視頻|中華優秀文化為中國之治提供重要滋養
    主講人:王振民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舉世矚目。在此次抗疫行動中,中國展現的力量和成效,再次令世界矚目。中國之治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其中的文化因素是至關重要的。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王振民認為,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經歷的事情比西方一些國家經歷的要多。中國人在應對困難,包括抗擊疫情都展現出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力量。經過這麼多年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其實,嚴格意義上的國學,是指一國之學術,一國之學術必有其獨特之體系。一國之學術體系,必定是經由長期發展、多方匯通、反覆汰選,獲得學界廣泛認可之後方才確立的。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以經、史、子、集為總綱,所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皆得名於此。四部之學,以「經學」為首,即以儒家《十三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
  • 鹽城鹽都:漲「顏值」增「內涵」 繪就幸福小康圖_新華報業網
    ▲潘黃現代農業園  鹽都區將建成以民國風情為主題的騰飛路和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海洋路兩個「網紅」特色街區。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共享幸福生活  鹽都區現在的農村,道路寬闊,河流清清,屋舍儼然,讓人仿佛置身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中。鹽都區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的全國第一批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縣(區),也是江蘇省唯一入選的試點縣(區)。
  • 仙俠之旅——2020國•潮遂昌漫遊行_新華報業網
    13日,百餘國潮達人來到全國生態文化村—獨山。感受獨山古村歷史建築與鄉愁糾纏、自然風景與文化底蘊融合之美。遂昌以「萬物開源」的包容開放姿態,新的文旅融合思路,搭建連接傳統、現代、外來等多種文化的橋梁,構築自然與人文的對話平臺。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彰顯遂昌包容萬物的開放與自信。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作為規範人的行為方式的規則體系,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鮮明的歷史傳承性、文化傳統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縱觀人類文明史,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文化就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賴以立足的「水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然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很多概念是立足於西方的語境產生、傳播、生長的,在植根於中國的語境成長之後,有哪些新的特定含義,需要經由哪些新的建構是必須經過審慎思考的。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講話中闡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地位,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歷史視野中的「小巷總理」和基層治理創新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吳曉林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十幾年前,一部名為《小巷總理》的電影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長春市社區居委會主任譚竹青的感人經歷。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