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微視頻|中華優秀文化為中國之治提供重要滋養

2021-01-21 新民晚報

主講人:王振民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舉世矚目。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在此次抗疫行動中,中國展現的力量和成效,再次令世界矚目。中國之治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其中的文化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王振民認為,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經歷的事情比西方一些國家經歷的要多。中國人在應對困難,包括抗擊疫情都展現出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力量。經過這麼多年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中華文化主張在各個文化之間和諧共存、共同發展,中華文化沒有侵略性,非常包容,這是當今世界特別需要的。如果文明之間都是「我要取代你,我要消滅你」,那這個世界永遠沒有辦法和平。所以,我們傳播中華文化,也要有這種理想、有這種信念。我們是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福祉,為了人類的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歷史上那麼多朝代,永遠不變的就是情理法,像我們每一個時代都有一部適用的法典,它是非常完善的一套法律體系。今天我們講世情國情,講我們的內外環境,也有屬於這個時代的一套理論學說,這套理論學說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內容,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理論。中華文明也遇到過很多次跟另外一種文明的文化碰撞,但是最終中華文明通過自身的兼容並蓄,每一次都能發展得更加燦爛。只要我們能夠堅定文化自信,切實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我們傳統的文化根基在傳承與創新下,會更加發揚光大。

可以說,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當代的中國之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養和資源寶庫。我們需要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傳統的優秀文化,從歷史和傳統當中吸取經驗,不斷地構建中國精神,拓展中國道路,進一步厚植中國之治的文化根基。(文字整理/王博)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回望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不難發現,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這段文化史牽涉許多重要問題,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否同樣是人類社會的準則?文化的先進落後是否就是以武器、技術、生產力乃至軍事勝敗來判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在何處?孔子究竟偉大在哪裡?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2021年01月08日 14:51 來源:人 民 論 壇 網 編輯:黎鑫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於洪波 瀋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當時的中國是三座大山重壓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形態和物質基礎都不具備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而且當時的中國社會諸多主義紛至沓來,各種思潮跌宕起伏。在十月革命外在觸動、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傳播擴散、中國無產階級的覺悟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天下為公等思想下,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選擇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這是黨的創新創造實踐的開端,具有「開天闢地」的政治勇氣和「敢為人先」的行動魄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一法則 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  第一個公共需求, 就是「治水」。 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張世飛 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發生了全面的深刻變革,但這並不意味著思想精神的決裂,家國情懷這一中國優秀傳統精神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有其新的時代內涵與獨特價值。家國情懷是應對未知威脅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但這一徵程絕非一帆風順,必然會遭遇諸多困難,有些是常態化的、中國已經遇到的,但有些則是突發性的、中國未曾遇到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容豐富、理論深刻、意義長遠,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文化,正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當時的中國是三座大山重壓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形態和物質基礎都不具備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而且當時的中國社會諸多主義紛至沓來,各種思潮跌宕起伏。在十月革命外在觸動、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傳播擴散、中國無產階級的覺悟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天下為公等思想下,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選擇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這是黨的創新創造實踐的開端,具有「開天闢地」的政治勇氣和「敢為人先」的行動魄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範等文化資源,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近代以來,每一次大的社會轉型甚至社會進步都會出現文化選擇和走向問題。因此,怎樣看待傳統文化的價值,怎樣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就成為我們社會前進、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多年並一以貫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精神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就中國革命史而言,紅色象徵著共產主義的、與中國共產黨和革命有關的內容和形式。紅色代表了革命、象徵了變革,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底蘊和顏色。所以,紅色文化可以簡述為:在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程中逐步形成、積累、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文化。紅船精神是構成紅色文化的基礎,紅色文化的形成、發展、壯大離不開紅船精神的延續、滋養。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文學到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等思想,無數文化瑰寶熠熠生輝,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一是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容豐富、理論深刻、意義長遠,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5月,中央印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軟性要求」轉化為「剛性規範」的法治導向。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傳統文化中的治理內涵_新華報業網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