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2020-12-19 華聲在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觀點鮮明,態度堅決,既傳遞出文化理念,又明確了文化強國建設的指導思想。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

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文學到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等思想,無數文化瑰寶熠熠生輝,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一是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清醒的認知者,而且是卓越的踐行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等傳統文化思想都能在黨的執政理念中得以充分體現。知之深方能愛之切,作為基層青年幹部,我們要從思想根源上堅定文化自信,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看到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我們要主動走進歷史、品讀經典,深入挖掘地方優秀文化,不斷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營養,主動擔當傳承發揚的職責和使命。二是與時代特徵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場合引用中國經史典籍佳句,並賦予典故以新的時代內涵。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也來自於對時代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刻把握,我們要切實增強時代賦予的責任感,增強運用文化思維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充分運用網絡媒體,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深入開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重溫和發揚其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文化「不染色」。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它承載了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時代訴求和革命行動,傳承和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紅色基因」。青年幹部要堅持和發揚革命精神,以好的作風乾事創業、續寫傳承,在一言一行中融入對文化自信的堅守。一是堅持正確的價值觀,青年幹部要正確對待名利,正確對待工作,保持健康的思想情操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擔負的職業有一種敬畏之心和責任心,對名利問題思想上開闊一些、淡泊一些,自覺做到不為名所累、為利所縛,一心一意做工作、全神貫注幹事業。二是堅持正確的群眾觀,群眾路線是黨始終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根本工作路線,青年幹部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正確群眾觀,始終為群眾謀福利,解決群眾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三是堅持正確的權力觀,青年幹部要樹立為民用權的觀念,正確地運用好手中權力,深刻認識到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要堅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增強自我警省、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努力做到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緊密相連。

助力偉大事業,讓先進文化「不失色」。堅定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文化自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代表著時代潮流和發展要求。一要堅持科學指導。青年幹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自覺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轉化為做好工作的理念思路、舉措辦法和科學方法。二要踐行核心價值觀。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湧現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彰顯,不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維護了社會穩定,更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堅定文化自信,關鍵在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幹部要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使其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並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把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出發點,不斷促進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三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文化精神力量,我們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汲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養分,助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者:徐亞男)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2021年01月08日 14:51 來源:人 民 論 壇 網 編輯:黎鑫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相較於食品、衣物等物質性的消費,看電影、觀賽、看演出等文化消費更能夠提升公眾的主觀幸福感,特別是那些發展型的文化消費更能正向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且文化消費帶來的幸福感更加穩固而持久。因此,文化是人民群眾追求個體幸福的方式。滿足和創造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來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微視頻|中華優秀文化為中國之治提供重要滋養
    主講人:王振民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舉世矚目。在此次抗疫行動中,中國展現的力量和成效,再次令世界矚目。中國之治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其中的文化因素是至關重要的。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王振民認為,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經歷的事情比西方一些國家經歷的要多。中國人在應對困難,包括抗擊疫情都展現出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力量。經過這麼多年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陳獨秀攜《新青年》返滬,將編輯部設在老漁陽裡2號,由此,漁陽裡開始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思想的理論高地。1920年4月至5月,陳獨秀發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討論社會主義學說和相關建黨問題。1920年8月,陳獨秀與李達、李漢俊、陳望道、施存統等人成立共產黨發起組,並決定將《新青年》改為黨的機關刊物。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  第一個公共需求, 就是「治水」。 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問題是治國理政的一個根本問題。這些文化基因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和積澱,形成了我們今天治國理政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寶庫。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重大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文化及思維方式推進創新基層「體驗式...
    我國無論在文化觀念上還是在治理實踐上,一直都很重視體驗式治理。與西方哲學「主客二分」對立的認知型思維相比,「中國文化及其思維方式,一貫講究『體驗思維』」。中式思維是一種「經驗綜合型的主體意向性思維」,慣常「物我一體」地以人的意向去體察萬物之道。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容豐富、理論深刻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收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將邁進新的歷史階段,因此,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面臨諸多新考驗。就治國理政而言,「全過程」是時間與空間相統一的概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將創造地球的奇蹟」,才能讓我們自豪且自信地高歌:「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我愛我國家。」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張世飛 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主要表現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給了各個國家又一次歷史機遇,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相互爭鋒使得全球經濟貿易發展體系加速變革,世界多極化與單級壟斷霸權地位的鬥爭使國際力量的對比更加平衡,大國之間的博弈也使得全球治理體系發生深刻變革。
  • 中國僑聯文化交流幹部培訓班舉辦《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講座
    11月29日上午 ,在中國僑聯文化交流幹部培訓班上,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乃龍為學員講授了《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講座。李乃龍教授從自然人、社會人和文化人三個層次講解文化自信的意義,強調文化自信需要具有超越性和優越性兩個基本條件。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於洪波 瀋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收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將邁進新的歷史階段,因此,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面臨諸多新考驗。就治國理政而言,「全過程」是時間與空間相統一的概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