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孩子前庭平衡失調的9大表現,父母須注意

2020-12-11 錢志亮工作室

前庭平衡感覺負責掌管平衡感,主要功能為偵測地心引力。

當個體進行加速或減速活動時,會調整頭部傾斜的位置,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在撞到東西或跌倒時能即時反應,保護身體。

其運作器官是內耳的三個半規管、一個球囊和一個橢圓囊,裡面充滿了與神經細胞相連結的絨毛。

當外在刺激產生時,神經細胞獲得信息,便做出反應。

前庭平衡感覺是神經系統運作的靈魂角色,有五大功能

◆ 腦幹部位統合所有輸入的感覺信息;

◆ 偵查頭部的位置;

◆ 調節身體及眼球的動作,特別是身體與地心引力之間的關係;

◆ 維持肌肉張力(即肌肉處於活動狀態)影響姿勢及平衡反應的功能特別保持身體的直立姿勢的一組肌肉;

◆ 維持身體及情緒的穩定性。

前庭系統還有促進肌肉緊張、眼球協調、身體形象 、空間知覺、語言發展、情緒穩定、神經系統協調等功能。

前庭平衡覺與個體空間關係的發展關係極為密切:小學拼音學習、生字認讀、漢字書寫、數字認讀與書寫、豎式對齊、借位退位、幾何圖表等等都涉及到個體的空間關係。

所以個體前庭平衡覺的發展對個體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獲得極為相關。

胎兒期所接收到的刺激主要來自母親的活動,當母親保持正常的活動,如遛胎散步、爬樓梯、做體操等,都能促進胎兒前庭系統發展。

有助於寶寶未來對外界刺激輸入時發揮自動調節的作用,過濾掉不必要的刺激,或使寶寶對刺激更敏感。

一、前庭平衡失常的表現

前庭平衡失常表現為:

① 對空間距離知覺不準確,方向感不強,左右分不清,鞋子穿顛倒,到人多的地方會迷失;

② 分不清相似的圖形和物品,不會玩拼圖遊戲;

③ 常會跌倒或撞牆,常打碎東西,身體動作協調能力差,如做跳箱,木馬等技術性動作顯得笨拙 ,繫鞋帶,扣紐扣等細緻動作較慢;

④ 原地打圈暈眩,對高度敏感過度,怕越水溝,不喜歡被高舉,怕乘電梯,不敢玩鞦韆;

⑤ 上課時分心,愛做小動作,缺乏自制力,做作業東張西望,磨磨蹭蹭,心不在焉,常寫錯字,反字;常把閱讀顛倒,做事丟三落四;

⑥ 任性,好動,黏人,喜歡捉弄人,浮躁又有壞脾氣,對同學之間偶然的碰撞難以控制而發生違紀行為,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⑦ 難以與人合作同樂,難以與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

⑧ 經常遭遇到挫折,喪失信心,容易恐懼傷心生氣或過度興奮等;

⑨ 有些兒童可能有語言發展緩慢,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或不清楚等表現。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

二、前庭平衡失調的原因

個體感知前庭平衡主要靠內耳裡的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小腦中的古小腦部分掌管著個體的機體平衡功能。

兒童的前庭平衡覺是先天在母體內初步形成的,出生後的被抱、被搖晃、自己翻身抬頭、爬行、走動得到進一步加強與鞏固,為個體的視知覺中的空間關係發展奠定基礎。

如果母親懷孕期間,運動不足、保胎、胎兒胎位不正、羊水過多等都會導致胎兒前庭平衡機能發育遲緩。

胎兒在母體內是懸浮在羊水之中的,母親的運動會導致胎兒的臀部等部位接觸到胎盤的內壁,從而使胎兒產生一種不舒服感。

胎兒感受到姿勢發生變化後會本能地設法調節自己的身體,以使保持懸浮狀態。

胎兒的這種運動是其前庭平衡覺、觸覺學習的基礎。

胎位不正的胎兒本來其前庭平衡就沒有正確定位,空間、方位等處於混沌或錯覺之中,是典型的先天不足。

保胎的母親往往由於害怕運動後產生激烈反應導致流產,因此常常拒絕運動。

胎兒在母體內所得到的刺激相對有限,導致孩子前庭平衡系統和觸覺系統先天不足,感覺運動統合失調表現明顯。

羊水過多的母親,儘管自己運動較多,但由於孩子在更多的羊水保護之中,很難有機會與胎盤內壁接觸到,導致孩子失去諸多必要的觸覺和前庭平衡覺學習機會,誘發感覺運動統合失調。

兒童早期活動不足,爬行不夠也會導致前庭平衡失調。

兒童從仰臥向俯臥過度的過程是兒童練習頸部肌肉的過程,兒童在抬頭的過程中視野由過去的仰視到俯視,完全發生了改變,有的甚至旋轉了180度,這對形成和發展兒童的空間知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視野的改變刺激兒童探索新奇世界的欲望,兒童不斷的抬頭促使頸部肌肉不斷發展,而頸部肌肉的發展又是個體保持頭部平衡的前提,頭部的平衡又是個體前庭平衡覺發展的前提。

兒童抬頭的機會越多,平衡覺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大、空間知覺就會發展得越好。

兒童在學會坐立、爬行的過程中,前庭平衡覺和空間知覺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感覺(視覺和前庭平衡覺)與運動之間實現最充分的統合。

實踐證明翻身抬頭越好、爬得越多、越好的孩子,在後天的學業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可能性越小。

反之,沒有爬過的兒童後天學業困難的會越多——前庭平衡問題導致的感覺運動統合失調。

導致兒童前庭平衡失調的另一個人為因素是坐小推車。

許多父母認為不為孩子買一輛嬰兒車就不足以表達或證明其對孩子的愛。

實際上這麼做,表面上是讓孩子更舒適些,躺在裡面被推著走而不用被抱著或自己走路,其實會使孩子失去許多前庭平衡習得的機會。

由於推車的輪子直徑有限,而輪子越小、克服阻力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家長不得不挑最平整的道路行走。

這樣不但剝奪了孩子被背、被抱的機會,還減少了兒童獲取外界刺激的機會而影響了兒童前庭平衡功能的發展。

三、前庭平衡覺的訓練

通過給予前庭平衡器官各種不同程度的刺激,可以使調節姿勢反應的前庭平衡功能正常化。

在接受前庭平衡刺激的同時,還有助於其它感覺的統合。

前庭的功能對大腦整體功能起著重要作用,刺激前庭在知覺運動訓練中廣泛得到使用。

可以讓孩子接受下列各種運動的訓練:

孩子走路的時候,喜歡走到道牙(路緣石)上面去,張開雙臂,通過這種方法來鍛鍊平衡能力。

有時,他們喜歡彎下腰,從兩腿之間,倒過來看世界,這會讓他想起出生前三個月看到的那個倒立的世界。

孩子喜歡做一件事情,就是不停的轉圈,直到把自己轉暈了,覺得很好玩,他們還會發現先正著轉幾圈,之後倒過來轉一下,暈的程度會降低很多,這都是屬於一種平衡的學習。

孩子坐搖搖車,往往樂此不疲,也因為在晃的過程中,他得到了一種過去從未有過的感覺——平衡訓練。

旋轉類

如:小孩自己原地旋轉玩「轉飛機」的遊戲、玩木馬、旋轉椅子或在兒童樂園裡玩「瘋狂老鼠」、「過山洞」等。

大陀螺

手搖旋轉盤

搖晃類

如:嬰兒時期善於使用搖籃,採取腹臥位、仰臥位、側臥位、頭腳顛倒等體位進行鞦韆、吊床等遊戲,多背多抱。

吊床

平衡類

如:走平衡木、平衡板等,爸爸多將孩子騎在脖子上「騎大馬」、孩子自己練習走道牙、學習滑旱冰等。

布袋套:在跳躍過程中強化前庭刺激,抑制過敏信息。幼兒站在布袋中,雙手提起袋邊,雙腳同時向前跳動;

通過走平衡板、走線、走半圓形腳踏石及投、拍、爬的萬象組合等綜合活動來糾正手腳及身體協調不足;

蹦蹦床:強化前庭刺激,抑制過敏信息,鍛鍊幼兒的跳躍能力。

幼兒在床上雙腳併攏蹦跳,跳過小腿後屈,腳後跟踢至臀部。

同時還有多種玩法,如跳床接物來完成對孩子平衡反應、運動策劃,大肌肉運動、視覺運動、眼球運動的不足;

平衡木:協助幼兒發展本體感覺,建立幼兒協調身體平衡的能力,幼兒站在晃動的平衡木上,一手扶欄杆,一手側平舉,雙腳交替向前走;

平衡木

身體蹺蹺板:完成對孩子觸覺敏感和遲鈍、多動、身體協調不良的治療;

獨腳椅:幫助幼兒建立前庭感覺機能,控制重力感,發展幼兒平衡能力的同時,鍛鍊幼兒腰腹肌力量。

訓練方法:幼兒坐在獨腳椅上,雙手側平舉,坐穩後雙腳交叉前踢。

跳躍類

如:多在床上跳動、翻滾、墊上運動等,或經常玩「蹦蹦床」、球池。

球池

跨越

姿勢反應類

如:嬰兒時期家長多背多抱,讓兒童多參加踏板車、砂坑、草坪、滑梯、腹部爬行、滑滑梯等遊戲。

玩滑梯:讓孩子爬上滑梯,順滑梯滑下,也可在比較矮的滑梯上讓孩子倒滑,鍛鍊兒童身體的協調和平衡,但大人必須在一旁保護。

速度感、位置感、距離感的體驗

如:讓孩子來回跑上下坡;讓孩子一隻腳著地,一隻腳踏上滑行的兒童踏板車等。

大滑板

小滑車

翻掌遊戲:一個掌心向上,一個掌心向下,翻過來,翻過去,越翻越快,越翻越快,有的孩子翻著翻著就會變成兩個掌心朝著同一個方向。

搖煤球兒:兩個大人抬著一個小孩子(臉朝上),一個人攥著小孩子的雙手,一個人攥著小孩兒的兩腳,一齊向左右搖晃,邊搖晃邊唱:「搖啊搖啊,搖煤球呀!」被搖的孩子「格格」地笑著。

這在逗耍的過程中使小孩子獲得了和搖籃相似的經驗——前庭平衡得到發展。

走獨木橋:用積木搭一座橋,或用粉筆劃一座橋。讓兒童走「獨木橋」,看看誰不會掉入「水」中,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

滑旱冰:2歲以上的兒童可以嘗試學滑旱冰,訓練其平衡和協調能力。

不同兒童對前庭刺激的持久力個體性差異較大,有的孩子表現為恐懼不安,對於有這樣反應的孩子要特別注意。

例如,可將吊床高度降低,靠近地面緩慢的、安全的、不給予威脅地進行旋轉、搖晃。

儘管現在有很多「感覺運動統合訓練館」,但三歲之前我們還是特別強調通過家庭的親子遊戲與互動對孩子進行訓練。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相關焦點

  • 錢志亮:孩子前庭平衡失調的9大表現,父母須注意
    一、前庭平衡失常的表現前庭平衡失常表現為:① 對空間距離知覺不準確,方向感不強,左右分不清,鞋子穿顛倒,到人多的地方會迷失;② 分不清相似的圖形和物品,不會玩拼圖遊戲;③ 常會跌倒或撞牆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二、前庭平衡失調的原因個體感知前庭平衡主要靠內耳裡的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小腦中的古小腦部分掌管著個體的機體平衡功能。
  • 造成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前庭統合失調,有哪些表現,附檢測方法
    說句不好聽的,感統失調是一種富貴病,越窮的家庭反而越不容易得,因為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運動的更充分。相反,正是因為近些年人們越來越富裕了,孩子普遍被保護過度,所以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就是因為父母不懂感統概念,所以對孩子對感統也不重視。一般父母都是等孩子上小學後,被老師反映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父母才開始著急,才接觸到感覺統合。
  • 孩子常有這些表現,可能是感統失調!家長千萬別忽視
    如爬、站、走、 跑、吃飯、穿衣等所有的生活行為和遊玩;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 身體肌肉感覺、平衡感覺以及身體 的其他感覺;語言理解和表達、繪畫、寫字、作文、讀書、發言等。完成這些動作和行為都是大腦神經系統感覺統合的結果。當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組合,使機體不能和諧有效地運作,即為感覺統合失調。感統失調有何表現?
  • 孩子前庭覺失調,簡單有效的訓練方法,親測有效!
    口齒不清、語言發展遲緩,學習困難,聽錯、聽不懂問話、理解力差,這些情形都可能是孩子出現前庭覺失調的問題。一.什麼是前庭覺?我在前面發布了很多關於感統訓練的內容,那麼前庭覺是感統訓練的一個重要部分,很多家長問我,希望提供一些針對性的訓練方法,那麼今天就講一下,前庭覺失調的幾種行為症狀和遊戲活動方法!
  • 簡單有效的3個家庭訓練方法,改善前庭失調導致的兒童注意力問題
    前兩章我們學習了前庭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前庭系統失調的表現,本章是前庭系統的最後一章,主要介紹前庭系統的發育和如何訓練改善前庭系統失調。上一章《前庭失調的表現》,我們知道了前庭系統是人們平衡協調的重要控制器,是大腦的守門員,前庭系統失調會導致兒童空間感不良、身體協調性差、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這任何一種不良表現不僅影響孩子的正常生理髮育,而且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
  • 寶寶2歲多才鍛鍊平衡能力?控制平衡的前庭系統,8周就形成了!
    掌管孩子能力的前庭系統,恰恰是感覺系統中最先成熟的。在寶寶8、9周大的時候,耳內的平衡器官就已經形成了。皮亞傑認知理論中提到,0—2歲的寶寶處於第一個認知階段,也就是感知運動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通過感覺和動作認識世界。
  • 不要總罵孩子笨,這些感統失調的表現你都認識嗎?
    其實孩子並非不知道什么正確的方式,只不過他們只是做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而這往往是感統失調的表現。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的組各織器官配合出現了障礙,以至於在外在行為上出現了各種問題。此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因為不耐煩就一味的責備,而是注意到孩子究竟是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 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有哪些?如何給娃做感統訓練?看完這篇就懂了
    當前社會由於都市化生活使活動空間的減少,戶外活動減少,獨生子女群體生活的不足等等的原因,使嬰幼兒期的感覺學習明顯不足,尤其是觸覺、前庭平衡覺及運動覺的學習。所以感覺統合失常的兒童也越來越多。
  • 孩子總是寫反字,左右不分?是「感統失調」,用這5個小遊戲解決
    本體系統失調,它們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助覺失調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不合群,人際交往能力差。當他們處於陌生的環境時內心會感到焦慮不安。他們常常不允許別人碰自己,因此在學校中總是與他人處於隔絕關係,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4、前庭系統失調會造成孩子有多動性。
  • 你以為是多動症,其實是感統失調,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二、感統失調的常見行為表現 1. 好動不安好動的孩子不見得都是感統失調,周圍的環境和大人的誤導也可能會產生這種現象。如果我們把這個因素排除後仍然找不出原因,那麼感統失調就很可能是好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 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前庭覺是什麼關係
    特別是孩子長大以後的視、聽性質學習,前庭覺的影響很大。前庭神經是人類學習最為重要的部分,幼兒的視覺、聽覺……未來的閱讀能力、傾聽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依靠健全的前庭神經才能夠有效的發展。前庭覺於平衡感之間的關係由於前庭平衡的關係,前庭覺的成熟與否和平衡感關係密切。平衡感不良,造成身體操作不穩定,會形成好動不安的現象。
  • 孩子總是「左右」不分,或是「感統失調」惹的禍,家長要注意
    一般來說,正常的孩子到了兩三歲就能夠分清"左右"了,如果孩子到了三歲以上,仍然分不清"左右",甚至在被教導調整之後仍然無法改變,那麼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有可能孩子時患了"感統失調"。孩子分不清"左右"是小,但是如果孩子患了"感統失調",就要加以重視和調整。那麼什麼是"感統失調"呢?
  • 孩子走路易摔跤、平衡感差,是感統失調嗎?
    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依然經常摔跤,家長就要注意了。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父母保護過多,孩子缺少了太多身體操作能力的鍛鍊導致平衡能力不佳、感統失調。出生後,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產生了前庭平衡失調。
  • 10個預防兒童感統失調的小遊戲,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感統失調,意味著孩子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控制和組合的能力,從而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孩子的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身心健康。而0-6歲,是預防兒童感統失調的最佳時期。所以老嶽在此特別呼籲這部分兒童的家長,請你們一定要儘早關注到這一點,並積極行動起來,通過一些適宜的遊戲訓練,幫助孩子有效預防感統失調。
  • 孩子膽小、注意力難集中,可能是「感統失調」,別因疏忽致遺憾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概念,可能很多父母都沒有當回事,即便發現孩子身上有這樣的行為,也會被各種各樣的藉口搪塞過去,或者被選擇性忽視。
  • 【感統失調】:不要讓家長的疏忽,貽誤孩子終生!
    你家寶貝是否有以上#感統失調#表現?此類情況一定早發現,務必早預防不能等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才發現比其他小朋友差一大截Does your baby have the above # emotional disorders # performance?
  • 感覺統合的三大感覺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覺之間的聯繫
    一種失調表現,往往是多個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在設計訓練時,我們就要考慮各個系統的協調訓練,才能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其實從之前各個感統失調表現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很多時候,不同的感覺系統失調會有一種共同的失調表現。
  • 造成孩子感統失調的四大因素,最後一點經常被忽視!
    其實,這根本是錯怪了孩子,家長只關注考試成績為什麼和別人差距那麼大,卻忽略根本上的原因,除了態度問題,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孩子的感覺統合發育不夠完善,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能力不能發揮出來。家長自認為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已經非常注意了,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感統失調呢?
  • 前庭覺是個什麼覺?
    前庭覺 在發生直線的位移、圓形運動或頭部及身體的移動時,晶體的位置發生變化而引起前庭內感受器的興奮。 前庭覺的功能 01 維持身體姿勢,不至於彎腰駝背或從椅子上摔下。
  • 錢志亮:文明禮貌受歡迎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們應抓住幼兒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使幼兒終身受益。幼兒文明禮貌行為規範的認知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父母、老師的影響。二是同伴互動。三是法律和道德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