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吳網訊 近日,常州市兒童醫院成功完成一例高難度的Kasai(葛西)手術,為一名出生1個月8天的先天性膽道閉鎖嬰兒小星(化名)帶來新生,實現了該手術在常州「零突破」。
l膽道閉鎖 出生就成「小黃人」
「醫生,救救我的孩子!」4月21日,一位媽媽抱著剛滿月的孩子心急如焚地來到常州市兒童醫院黃疸聯合門診。醫生發現孩子全身皮膚黃染,宛如「小黃人」,B超顯示梗阻性黃疸,經聯合門診的小兒外科、消化營養科、新生兒科等專家共同討論後,考慮可能為膽道閉鎖。
「一開始只以為是普通的黃疸,但是生下來一個多月了,黃疸指標下不來,大便顏色變淡,小便卻越來越黃,寶寶精神也越來越差,我才覺得不對。」星星媽媽焦慮萬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膽道閉鎖這個病。」
「膽道閉鎖是膽道呈條索實質樣改變,膽汁無法排到腸道,先反流進肝臟,再進入血液系統。」常州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洪亞強介紹,該病的最終表現是嬰兒渾身發黃,還會形成淤膽性肝硬化,「最後甚至出現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不及時手術的話孩子多數活不過1歲。」
醫生立即安排孩子住院,並組織專家就病情進行討論分析,時間緊迫,一切都是未知的挑戰。
l命懸一線 小兒外科揮刀救治
孩子黃疸情況越來越嚴重,各項檢查指標也是居高不下,面對家長的殷殷期望,5月7日,常州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團隊決定為孩子實施Kasai(葛西)手術。
小兒外科副主任壯文軍介紹:「Kasai(葛西)手術是治療小兒膽道閉鎖特有的手術方法,也是小兒外科領域高水準手術的標誌之一,我們和上海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是專科聯盟,經過病例討論後,上海專家為我們進行了手術指導。」因為膽道閉鎖類型複雜,肝門解剖變異多,手術中既要防止門靜脈分破出血,又要避免漏掉可能吻合的小膽管,肝門纖維板解剖過深會損傷已硬化的肝臟,過淺則沒有開放的小膽管,手術效果差。
「孩子年齡小,體重低,手術空間不僅小,而且裡面有許多重要的血管、肝管、膽管,有的直徑1mm都不到,這種難度,無異於是在豆腐上雕花。」洪亞強說,做這個手術就像解答奧數題,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在小兒外科團隊細緻、精確的操作下,克服重重困難手術終於順利完成。術中證實小星為Ⅲ型膽道閉鎖,而且肝門區血管、膽管系統均發生了變異,極大的增加了手術難度。術後,小星終於解出黃綠色的大便,接下來全身的金黃色開始慢慢消退,肝功能也逐漸平穩。6月5日,小星終於好轉出院。出院當天,感激不已的爸爸媽媽送上錦旗向醫務人員表達謝意。
l反覆黃疸需警惕 大便白色速就醫
膽道閉鎖的病因不明,發病率在1/10000左右,亞洲人種要高於歐美白人。在我國,每年有3-4千名新生兒患此病。手術是治癒的惟一方式(分型不同手術方式不同)。手術時機對先天性膽道閉鎖至關重要,一般認為60天內是手術最佳時期,超過90天則往往選擇肝移植。洪亞強提醒家長,若發現寶寶有反覆黃疸和解白色大便需要警惕,早檢查,早治療。
救治先天性膽道閉鎖患兒任重而道遠,常州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克服地域局限性,一再突破技術難關,為常州及周邊地區的患兒打造了一支優秀的「護航戰士」,為小星這樣的家庭點燃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