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號稱所有國內線路中最難搶票的一處景點,說這裡是景點,我想我們都有點唐突了。
時間上它跨越十六國前秦、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距今1600多年。
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415尊泥質彩塑...這是什麼概念?就是把莫高窟壁畫平鋪開來足夠覆蓋6.3個標準足球場...
所以叫這裡「景點」我們有點不好意思,畢竟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但「死亡」,或許是莫高窟終究逃不過的命運。
有專家預估,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之中。那時你只能在博物館裡追憶莫高窟千年時光中堆積的傳奇。
每到夏季大西北的旅遊旺季,我們都要和莫高窟門票預訂系統鬥智鬥勇,每天放票量不多,提前預約搶票難度堪比搶一張春運火車票,進入莫高窟是不允許拍照的,手機、相機、尤其是閃光燈,一律NO!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 潘絜茲 1954年
以至於很多隊員會抱怨觀賞的時間不夠,在莫高窟現場,你會看到大量關於保護莫高窟的宣傳,溫度、溼度、二氧化碳、生物活動...都會對洞窟造成破壞,但只要洞窟還在開放觀賞,傷害就一直在發生。
大概所有來到敦煌的人最大的心願就是走進莫高窟,一睹那些千年前精美絕倫的壁畫。
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莫高窟,是經過搶救修復的。在清朝末年20世紀初發現莫高窟時,這裡已經沉睡了近900年,元、明、清三朝荒廢,讓這裡呈現出一片荒蕪的景象。
1914年的莫高窟
窟前木棧道毀壞坍塌,常年風沙堆積,掩埋了下層的洞窟。
莫高窟17號洞窟並不大,但這個洞窟被叫做「藏經洞」。有一個人名叫王圓籙,是個逃難至此的農民,後來當了道士,1900年的一天,王道士的助手在16窟吸旱菸,在牆上磕菸袋時發現壁畫中有回音,於是二人扒開了壁畫...
17號洞窟:西夏王朝時期為了躲避戰亂,僧侶們將上萬經卷掩藏在此,而從這一刻起,敦煌開始了它歷時百年的死亡。
王道士(王圓籙)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
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可惜知縣不學無術,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王道士再次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
幾年之間王道士沒有放棄,但也無法可想,他鬥膽給清宮的老佛爺寫了秘報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風雨飄搖之際,無暇顧及這等「小事」。
直到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了,他巧言令色僅用4錠馬蹄銀就騙走了24箱寫本和5箱藝術品。
▲ 斯坦因,1907、1914年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中國
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鳴沙山東麓,忽然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從此開鑿出敦煌最輝煌的500年。
1000年後,英國人來了,法國人來了,日本人、俄國人、美國人...在莫高窟生生扒出了陣痛百年的流血瘡口。
法國人伯希和精通漢語,他挑選了最精華的6000卷古書經文,裝了整整十大車。所以人說敦煌文物藏在英國的最多最好,藏在法國的最精最良。只有藏在中國的,最散最亂。
當英國人和法國人將文物幾乎搬空之後,莫高窟又迎來了一個強盜——美國人華爾納。因為沒什麼能拿的了,他就打起了歪腦筋,這是讓莫高窟遭受毀滅性打擊的一次破壞,他殘忍的將大量雕像和壁畫切割下來偷運回國。
▲臭名昭著的華爾納
華爾納剝離莫高窟第323窟壁畫
唐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史跡畫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
華爾納剝離敦煌莫高窟320窟壁畫
唐代 敦煌莫高窟320窟南壁 菩薩壁畫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
▲華爾納僱傭當地農民從敦煌石窟內鑿下佛像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最是興盛,那時前往西域的商人趕著駱駝走過河西走廊,走過敦煌。
清朝末年,莫高窟前也很熱鬧,車輪滾滾把寶物運往國外,留下一個時代的悲哀...
▲ 法國人伯希和
1920~1921年間,蘇聯十月革命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沙俄白匪越過邊界,從新疆逃到中國後,莫高窟成了他們長達半年的收容所。匪軍不僅在壁畫上亂塗亂抹,還在洞窟角落生火做飯,不少壁畫被油煙燻黑汙損。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拍下眾多莫高窟的照片,2011年,國內敦煌研究專家、攝影家孫志軍拍攝了同一視角的對比照,讓我們看看這100多年裡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孫志軍攝影-2011年
▲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孫志軍攝影-2011年
如今的莫高窟限流限時對外開放,但進入參觀的每一位遊客每呼吸一次,就是對壁畫的一次破壞。
修復一種叫壁畫之癌的酥鹼病,並沒有徹底有效的辦法,一代代敦煌人持續付出,只是延緩它消逝的時間而已。
就如開篇所說,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之中。所以莫高窟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對外開放參觀呢?去過看過的人精神為之震撼,沒去過的人對這至高藝術無限嚮往...
月牙泉,正在枯竭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是戈壁大漠的兩大自然奇觀,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它們山泉共處、沙水共生,黃色與綠色、乾旱與溼潤共存。
月牙泉像一彎新月,在鳴沙山的懷抱裡一睡就是2000多年。在月牙泉的西面,有一條古老的河流叫黨河。它發源於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大量河水滲透到地下,歷史上月牙泉和黨河通過地下水道相通,只要黨河的水位ok,月牙泉就不會枯竭。
如今由於地下水被人為破壞,月牙泉已經失去了從黨河自給自足的能力,只能靠人工輸送地下水的方式來維持水量,而鳴沙山的移動也是造成月牙泉消失的威脅之一。
雅丹魔鬼城,或將迷失在風沙之中
難得一見的風蝕地貌正在逐漸消失,近年來,國內著名旅遊景點被遊客破壞程度越來越大。比如:此前甘肅張掖丹霞景區就出現遊客為拍照跑進丹霞地貌中去,造成被踩的地方60年無法恢復。敦煌雅丹魔鬼城景點為防破壞甚至布下了刺蝟陣。
雖然在網友質疑「扎心」後被撤除了,但也說明了這一景點生態的脆弱,由於風沙侵蝕和人類活動,雅丹魔鬼城也在遭受著不可逆的破壞。
每每寫到這裡,總會有兩種聲音:既然破壞嚴重就不要開放;正因為即將消失才要抓緊去看...無論哪一種聲音都有它的道理。
不過小編認為最折中的辦法就是目前的保護性開發,既讓人們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自然奇觀與藝術盛宴,又讓文物景觀得以喘息,延緩它消亡的速度。
想像一下,如果現在就讓子孫後代只能在博物館裡看些虛擬影像,那未免太過殘忍。如今無數藝術作品靈感源於敦煌,繪畫配色、歌舞、音樂、服飾、cos...這證明讓人們了解敦煌感受藝術的重要。
當然,超負荷承載遊客更不可取,所以,看是一定要去看的,更要心懷虔誠的文明觀看。
如果敦煌的消亡不可避免,就請讓它再遲一點到來。如果可以,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它吧,在敦煌多呆兩天,切身感受千年文明與藝術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