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正在死去……

2020-08-29 綠動未來環保公益平臺

你有沒有想過,若干年後,你準備出發旅行,打開手機,輸入目的地,結果卻是「查無此地」,會是怎樣的感覺?


敦煌莫高窟,極有可能是這樣的地方。有專家預估,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在黃沙中。讓綠動君更為難過的是,消失的地方,遠不止莫高窟這一處……


湮沒在黃沙中的莫高窟


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鳴沙山東麓,忽然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最是興盛,在武則天時就有洞窟千餘個。元代之後的幾百年裡,莫高窟鮮為人知,基本保存了原貌。



變故始於1900年的初夏,莫高窟的守門人王圓籙道士在打掃清理時,偶然打開了壁上的一扇門,發現了這個滿是佛經、佛畫、法器和宗教社會文書的藏經洞,同時也開啟了莫高窟歷時百年的死亡之旅。



藏經洞的面世,吸引了無數獵手。第一個來的是英國人斯坦因,他假裝成唐玄奘的信徒,騙取王圓籙的信任,用200兩銀子買到經書、圖畫、刺繡等9000多件,裝了滿滿29大箱。



此後,日本人來過,俄國人來過,美國人來過......裝滿文物的大車,從西北駛向海外,輪子軋著大漠,吱嘎吱嘎地留下了莫高窟的陣痛。而今,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國家圖書館、羅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俄國東方學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地,唯獨留在中國的寥寥。



再加上,沙俄舊軍人在洞窟內生火做飯,亂塗亂畫,把大量壁畫和泥塑弄得面目全非,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傷痕。儘管目前莫高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修復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但這些傷痕我們無法修復,更無力逆轉。



許多人都對莫高窟有種敬仰之情,希望踏足這裡,一覽敦煌學之美。但由於石窟狹小,人數眾多,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讓溫度溼度變高,加速壁畫的發黴、剝落和褪色。這勢必會給壁畫,造成更深程度的破壞。


回望莫高窟的過往,它在漫天的黃沙中存在了上千年,卻終有一天,將歸於黃沙。這種遺憾,令人扼腕。


那些逐漸消逝的敦煌美景

在敦煌,即將消失的痛,又何止莫高窟。


月牙泉是敦煌另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沙漠之中,這輪彎月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加上悠揚的駝鈴和絕美的日落,給敦煌這個城市又加了一份濃濃的色彩。多少人跨越千山萬水,只為看它一眼。



然而,近幾十年來,由於實施墾荒造田、抽水灌溉,導致周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敦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再加上沙鳴山的移動,月牙泉的水域面積銳減,水深由過去的10多米,下降到現在的2米多一點。難以想像,數十年後,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是否還在?



雅丹魔鬼城,也是一個讓人唏噓的故事。金獅迎賓、孔雀玉立、獅身人面、西海艦隊……形態各異的地貌,在這片荒涼的戈壁上孤獨地存在著,講述著關於這裡的故事。



為了保護這段塵封的歷史,景區設置了觀賞的範圍、拉了一條繩索圍擋,可總有些遊客跨越圍擋,試圖拍出「完美」的照片。這些蠻橫的人類活動,加上常年的風力侵蝕,讓魔鬼城以一種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速度,逐漸消逝在我們的視野中。



步入倒計時的中國美景


在中國,像敦煌一樣的城市,更不止一個。


雲南昆明的東川紅土地,被認為是世界上除巴西外最有氣勢的紅土地。遠遠看去,藍天白雲下,紅土地白房舍,美到讓人心醉。每逢9月,紅土地最美的季節,無數攝影師慕名而來。



紅土地本身是一種貧瘠的土壤,隨著人們的墾荒和當地自然因素,這片美麗的紅土地正經歷著嚴重的水土流失。驚世駭俗的美景或將因植物的單色而永不再現。



七、八月是去青海湖的最好時節,每逢那時,油菜花開大片,金黃色和碧藍的湖水相接,給這個盛夏帶來了「春天」的味道。但是隨著全球變暖和農業的過度發展,這片蔚藍的湖也在逐漸萎縮。無法想像,這樣的美景,如果只存在於照片中,該是多麼令人心痛啊!



重慶的金剛碑村,就沒有那麼人盡皆知了。但這裡,卻是不可多得的美景之一。盤根錯節的黃桷樹佔據了各個角落、廢舊的建築被青苔和植物「侵佔」,沒有人流,更沒有喧鬧。大自然的美,在這一刻得到了徹底的釋放。



從清康熙年間至今,不知不覺間,這座小鎮已經走過了300年的歲月。在時光的洗禮下,古村落的原住民陸續消失,開發計劃擱淺,只剩下如今的滿目瘡痍,以及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同樣走向悲劇的世界美景


在世界,還有更多美景面臨著同樣的悲傷。


義大利的威尼斯,穿行的貢多拉,這裡就像是一個童話世界,奈何被海水淹沒將會是它的宿命。長年的水患衝蝕,導致地層每年下沉0.5釐米。威尼斯的原住民在不斷遷離這座水都,關於這座城市下沉的現實,多少人惋惜又無奈。



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天然心形島,是多少情侶嚮往的地方。你難以想像,這片浩大的工程是由多麼微小的珊瑚完成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這簡直就像是上帝的一個水族箱,讓人嘆為觀止。但是如果不繼續保護,隨著海平面上升,人類的過度開發,大堡礁面積銳減,珊瑚會死亡,美景也將不在。



中東的死海,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美景之一。死海中的高鹽分使它有著非比尋常的浮力,躺在海面上,就像是躺在家裡的沙發上一樣,讀一本書或報紙,盡情的享受陽光和大海的擁抱,再愜意不過了。


但是,由於板塊運動擠壓、全球變暖,在過去的70年間,死海的面積縮小了一半,目前,水位也在以一年1米的速度降低,也許有一天,這個世界奇觀將從世界上消失!



大自然和古代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人類活動和行為卻使它們面臨著消亡的命運。惋惜之餘,我們更應該反思,到底是什麼在加速它們的消亡。也許避免下一個無奈與悲傷發生的鑰匙,就掌握在我們手中——在生活中減少資源浪費、在旅行中不去破壞環境、在欣賞文物時謹小慎微……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無法核實其真實出處。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轉載或引用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分享環保公益價值,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敦煌,一個正在「死去」的地方……
    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風雨飄搖之際,無暇顧及這等「小事」。直到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了,他巧言令色僅用4錠馬蹄銀就騙走了24箱寫本和5箱藝術品。所以人說敦煌文物藏在英國的最多最好,藏在法國的最精最良。只有藏在中國的,最散最亂。
  • 敦煌,一個正在死去的地方……
    正在消失的敦煌莫高窟儘管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拼盡了全力保護洞窟的完整,但只要有人觀賞,那就必然會對它造成傷害。內心還沉浸在那個盛大的佛教世界裡,意猶未盡,旅行菌又去看了情景劇《又見敦煌》,在這裡我又探尋到了另一個故事。
  • 敦煌的這個地方,正在死去……
    敦煌莫高窟,極有可能是這樣的地方。有專家預估,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在黃沙中。那些逐漸消逝的敦煌美景在敦煌,即將消失的痛,又何止莫高窟。月牙泉是敦煌另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沙漠之中,這輪彎月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加上悠揚的駝鈴和絕美的日落,給敦煌這個城市又加了一份濃濃的色彩。多少人跨越千山萬水,只為看它一眼。
  • 北極科考人員:北冰洋正在死去
    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天,收集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重要數據。考察隊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船上研究人員親眼目睹全球變暖對北極海冰產生的惡劣影響。他說:「北冰洋正在死去。」他們看見,原來冰層厚達幾米的地方如今沒有冰。雷克斯說:「在北極,我們發現嚴重受侵蝕、融化、易碎的薄冰。」
  • 正在消失的敦煌莫高窟
    正在消失的莫高窟儘管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拼盡了全力保護洞窟的完整,但只要有人觀賞,那就必然會對它造成傷害。內心還沉浸在那個盛大的佛教世界裡,意猶未盡,旅行菌又去看了情景劇《又見敦煌》,在這裡我又探尋到了另一個故事。在劇裡,研究敦煌學的學者,穿越時空,和一個叫做王圓籙的道士對話,講述了莫高窟遭受一場空前浩劫,有多麼令人心痛。
  • 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01美了1600多年的敦煌,正在消亡上月月末張藝謀的電影《一秒鐘》在眾人熱議中上映了。其實對老謀的電影一直很憧憬,因為他的電影總有某種吸引力,讓你一探究竟。然而,看完電影的小編,卻被電影裡的取景地種草了。
  • 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抵達德國不萊梅港 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
    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天,收集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重要數據。考察隊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船上研究人員親眼目睹全球變暖對北極海冰產生的惡劣影響。他說:「北冰洋正在死去。」他們看見,原來冰層厚達幾米的地方如今沒有冰。雷克斯說:「在北極,我們發現嚴重受侵蝕、融化、易碎的薄冰。」
  • 敦煌莫高窟展現在世人眼前的那一刻,就一步步走向了消亡
    每一次提到敦煌的心情都是敬畏的也是沉重的,敦煌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大宛列傳》,在那個風沙漫天的地方有一個千年的世界——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也稱為千佛洞,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在前秦時期,大約是366年,莫高窟一共有735個洞窟,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 【藝術敦煌】敦煌元素風靡網絡
    2020年11月27日上午10:00,蘭州萬達必勝客餐廳人頭攢動,飛天仙子正在翩翩起舞,美輪美奐。一場以「年輕人眼裡的敦煌藝術」為主題的西餐廳裡的藝術展正在上演。敦煌文創產品主題展,受到了年輕人的熱烈追捧,颳起了一股敦煌元素的流行風。
  • 敦煌鳴沙山下舉辦第三屆敦煌國際風箏節
    敦煌鳴沙山下舉辦第三屆敦煌國際風箏節 發表時間:2019-敦煌市民正在觀賞滾地龍風箏。   2019年3月30日上午,第三屆敦煌國際風箏節在甘肅敦煌鳴沙山下的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湛藍天空中,一隻只飛舞的大型風箏格外引人注目。其中,鳳凰、大型縣官、古錢幣、世界最大滾地龍風箏顯得異常醒目。全國各地特技風箏選手將獨具特色的風箏一同放飛,成為了敦煌暖春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 張藝謀的1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同時,還是一座正在消亡的千年古城。它既宏大又神秘,既蒼茫又深邃,讓人感覺既真實又迷離。敦煌。圖/網絡令人可惜的是。每個人都知道敦煌這個地方,卻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敦煌。如果你問起身邊的人,「你心中的敦煌是什麼樣子的?」
  • 夢見朋友死去是什麼意思 夢見朋友死去的爺爺是什麼意思
    夢見朋友死去是什麼意思死亡是一種穩定安寧的狀態,是吉祥的徵兆,不管你是在夢中夢見自己死去或者周圍的人死去,都表示你必須馬上做出之前猶豫不定的決定,帶他走出困境。而且在愛情方面,困擾你的愛情煩惱也會結束,你並不會感到寂寞,因為新的戀情很快就會到來。
  • 你以為孩子正在玩水,其實他正在死去!北京雙胞胎姐妹溺亡事件慘痛...
    孩子的天性活潑,但作為家長,作為成年人,作為旁觀者,有些事你必須知道:你以為孩子站在水裡,其實他正在死去2017年,陝西鹹陽的一位母親,帶孩子去水上世界玩。她站在水池裡玩手機,孩子就在她身後悄無聲息地溺水而亡。
  • 譚盾《敦煌·慈悲頌》-穿越敦煌千年歷史 重現中華文明史詩
    《敦煌·慈悲頌》是譚盾先生歷時五年創作的音樂巨製,創作靈感來源於敦煌石窟壁畫,全篇以敦煌壁畫故事為藍本,把敦煌壁畫裡的古樂、樂器以及音樂家等還原出來,以交響樂團和大合唱的形式表現出來,全篇分為「菩提樹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心經」「涅槃」六幕。
  •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數位化不會減弱敦煌的魅力
    文·餘建斌 吳化清  近日,在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甘肅文化周揭幕之際,《敦煌藝術展》也在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對公眾掀開神秘面紗。73歲的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學者樊錦詩應邀來到上海,為公眾解析敦煌之大美,也為推動數字敦煌工程鼓呼。
  • 展訊丨「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口展出
    文丨馬麗娜12月10日,作為2020年海南歡樂節海口主會場活動之一的「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下稱藝術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該展將持續至2021年2月28日。、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結晶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弘。
  • 敦煌迎來最佳旅遊季!這個秋日,願你遇見敦煌
    敦煌是大漠盡頭的風月是絲綢路上的千年故事更是這一生一定要去的地方>願你在這個秋天遇見敦煌……入秋以來,敦煌旅遊人數持續增加,大漠風光、絲路風情,吸引遊客紛至沓來。遊客在攀爬鳴沙山莫高裡工匠村的雕塑者遊客正在莫高裡工匠村臨摹壁畫
  • 漫遊數字敦煌不是夢—訪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
    中新社北京三月四日電 題:「漫遊數字敦煌不是夢」——訪敦煌研究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樊錦詩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從一九七九年正式對外開放,年遊客一、兩萬人次,到一九九八年年遊客突破二十萬人次,到二OO五年年遊客四十七萬多人次,這一數字的變化讓有一千六百多年悠久歷史的「高齡」敦煌莫高窟面臨越來越大的保護壓力。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從大學畢業至今,一生中大部分時光,樊錦詩都與她熱愛的敦煌壁畫和彩塑相伴。但她也坦陳,其實一開始對敦煌的惡劣生活條件有所恐懼。這份真誠,折射了她身為考古人,終其一生堅持的嚴謹誠實。因為家庭長期分離,幾次想離開敦煌都沒成行;臨近退休的年紀,又被任命為敦煌研究院院長,一幹17年,直到年逾古稀。如今,敦煌仍有很多事等著她去做。
  • 敦煌壁畫「逐夢者」:「飛天視角」溯源敦煌千年浪漫
    今年55歲的何彥生患有先天性弱視,逐夢「敦煌飛天」數十載的他,如今在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經營著20餘架飛機,為紛至沓來的遊客提供俯瞰敦煌的「飛天視角」。作為土生土長的甘肅敦煌人,雙眼僅有0.02微弱視力的何彥生的童年,延續著敦煌民眾祖輩承襲的「莫高窟情結」。「小時候看到敦煌壁畫上的飛天,就想人在天上飛的感覺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