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若干年後,你準備出發旅行,打開手機,輸入目的地,結果卻是「查無此地」,會是怎樣的感覺?
敦煌莫高窟,極有可能是這樣的地方。有專家預估,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在黃沙中。讓綠動君更為難過的是,消失的地方,遠不止莫高窟這一處……
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鳴沙山東麓,忽然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最是興盛,在武則天時就有洞窟千餘個。元代之後的幾百年裡,莫高窟鮮為人知,基本保存了原貌。
變故始於1900年的初夏,莫高窟的守門人王圓籙道士在打掃清理時,偶然打開了壁上的一扇門,發現了這個滿是佛經、佛畫、法器和宗教社會文書的藏經洞,同時也開啟了莫高窟歷時百年的死亡之旅。
藏經洞的面世,吸引了無數獵手。第一個來的是英國人斯坦因,他假裝成唐玄奘的信徒,騙取王圓籙的信任,用200兩銀子買到經書、圖畫、刺繡等9000多件,裝了滿滿29大箱。
此後,日本人來過,俄國人來過,美國人來過......裝滿文物的大車,從西北駛向海外,輪子軋著大漠,吱嘎吱嘎地留下了莫高窟的陣痛。而今,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國家圖書館、羅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俄國東方學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地,唯獨留在中國的寥寥。
再加上,沙俄舊軍人在洞窟內生火做飯,亂塗亂畫,把大量壁畫和泥塑弄得面目全非,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傷痕。儘管目前莫高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修復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但這些傷痕我們無法修復,更無力逆轉。
許多人都對莫高窟有種敬仰之情,希望踏足這裡,一覽敦煌學之美。但由於石窟狹小,人數眾多,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讓溫度溼度變高,加速壁畫的發黴、剝落和褪色。這勢必會給壁畫,造成更深程度的破壞。
回望莫高窟的過往,它在漫天的黃沙中存在了上千年,卻終有一天,將歸於黃沙。這種遺憾,令人扼腕。
在敦煌,即將消失的痛,又何止莫高窟。
月牙泉是敦煌另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沙漠之中,這輪彎月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加上悠揚的駝鈴和絕美的日落,給敦煌這個城市又加了一份濃濃的色彩。多少人跨越千山萬水,只為看它一眼。
然而,近幾十年來,由於實施墾荒造田、抽水灌溉,導致周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敦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再加上沙鳴山的移動,月牙泉的水域面積銳減,水深由過去的10多米,下降到現在的2米多一點。難以想像,數十年後,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是否還在?
雅丹魔鬼城,也是一個讓人唏噓的故事。金獅迎賓、孔雀玉立、獅身人面、西海艦隊……形態各異的地貌,在這片荒涼的戈壁上孤獨地存在著,講述著關於這裡的故事。
為了保護這段塵封的歷史,景區設置了觀賞的範圍、拉了一條繩索圍擋,可總有些遊客跨越圍擋,試圖拍出「完美」的照片。這些蠻橫的人類活動,加上常年的風力侵蝕,讓魔鬼城以一種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速度,逐漸消逝在我們的視野中。
在中國,像敦煌一樣的城市,更不止一個。
雲南昆明的東川紅土地,被認為是世界上除巴西外最有氣勢的紅土地。遠遠看去,藍天白雲下,紅土地白房舍,美到讓人心醉。每逢9月,紅土地最美的季節,無數攝影師慕名而來。
紅土地本身是一種貧瘠的土壤,隨著人們的墾荒和當地自然因素,這片美麗的紅土地正經歷著嚴重的水土流失。驚世駭俗的美景或將因植物的單色而永不再現。
七、八月是去青海湖的最好時節,每逢那時,油菜花開大片,金黃色和碧藍的湖水相接,給這個盛夏帶來了「春天」的味道。但是隨著全球變暖和農業的過度發展,這片蔚藍的湖也在逐漸萎縮。無法想像,這樣的美景,如果只存在於照片中,該是多麼令人心痛啊!
重慶的金剛碑村,就沒有那麼人盡皆知了。但這裡,卻是不可多得的美景之一。盤根錯節的黃桷樹佔據了各個角落、廢舊的建築被青苔和植物「侵佔」,沒有人流,更沒有喧鬧。大自然的美,在這一刻得到了徹底的釋放。
從清康熙年間至今,不知不覺間,這座小鎮已經走過了300年的歲月。在時光的洗禮下,古村落的原住民陸續消失,開發計劃擱淺,只剩下如今的滿目瘡痍,以及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在世界,還有更多美景面臨著同樣的悲傷。
義大利的威尼斯,穿行的貢多拉,這裡就像是一個童話世界,奈何被海水淹沒將會是它的宿命。長年的水患衝蝕,導致地層每年下沉0.5釐米。威尼斯的原住民在不斷遷離這座水都,關於這座城市下沉的現實,多少人惋惜又無奈。
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天然心形島,是多少情侶嚮往的地方。你難以想像,這片浩大的工程是由多麼微小的珊瑚完成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這簡直就像是上帝的一個水族箱,讓人嘆為觀止。但是如果不繼續保護,隨著海平面上升,人類的過度開發,大堡礁面積銳減,珊瑚會死亡,美景也將不在。
中東的死海,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美景之一。死海中的高鹽分使它有著非比尋常的浮力,躺在海面上,就像是躺在家裡的沙發上一樣,讀一本書或報紙,盡情的享受陽光和大海的擁抱,再愜意不過了。
但是,由於板塊運動擠壓、全球變暖,在過去的70年間,死海的面積縮小了一半,目前,水位也在以一年1米的速度降低,也許有一天,這個世界奇觀將從世界上消失!
大自然和古代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人類活動和行為卻使它們面臨著消亡的命運。惋惜之餘,我們更應該反思,到底是什麼在加速它們的消亡。也許避免下一個無奈與悲傷發生的鑰匙,就掌握在我們手中——在生活中減少資源浪費、在旅行中不去破壞環境、在欣賞文物時謹小慎微……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無法核實其真實出處。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轉載或引用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分享環保公益價值,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