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知了還在叫個不停,氣象臺的高溫預警還在一次又一次的發布,沒想到今年的立秋節氣居然已經很近了。你知道今年立秋是幾月幾日幾點嗎?你知道立秋早和晚有什麼區別嗎?俗話中的「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到底靠譜不靠譜?生活中的這些小常識你得知道啊,來跟著life君一起了解一下吧。
「立秋」顧名思義就是「一年中秋季的開始」,它是農曆24節氣中第13個節氣。通常情況下,立秋是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但並不是一「立秋」天氣馬上就涼快了,只是說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天氣轉涼已經是大勢所趨,晝夜的溫差開始加大,即使白天再熱,晚上也會有了陣陣的涼意。事實上,在立秋之後,還有「秋後一伏,熱死老牛」的說法。因為每年的立秋都是在三伏天之內,只有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完全過完,天氣才會正式的涼快下來。
俗語中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也就是說立秋的早晚對於天氣有著很大的影響。這些民間諺語都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長期經驗的積累,那麼它到底靠譜不靠譜呢?
關於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辨別方法,大抵上有兩種。一種方法是認為,早立秋和晚立秋是指立秋當天的時間點。如果立秋時間是在早上,那麼就可以稱之為早立秋,則立秋之後天氣就會十分涼爽;如果是在下午立秋的話,那麼天氣還要再熱上一陣。但是氣象學專家對這種說法似乎不太認可,認為立秋是在早上還是下午,對天氣的影響並不大。他們更傾向於認可第二種說法。
第二種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分法,是根據我國的古代曆法也就是陰曆來說的。因為在陽曆上立秋的時間比較固定,都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但是表現在陰曆上就有可能差很多。以陰曆7月為參照物,如果立秋時還沒有進入到陰曆7月,那麼就稱之為早立秋;反之,若已經進入到陰曆7月,就稱之為晚立秋。
而今年立秋的準確時間為2018年8月7日21時30分34秒,從立秋的時刻上看,屬於晚立秋;而從立秋的曆法來看,是農曆6月26,屬於早立秋。到底是「秋涼颼颼」還是「熱死牛」,再等幾天我們就可以來共同驗證了。
有很多人認為,既然立秋了,那麼天氣自然也會涼快下來了。但事實上,很多年份立秋後各地仍處於炎熱中,也就是我們大家常說的「秋老虎」。那麼立秋之後到底多長時間才可能真正的涼快呢?
很悲劇的告訴大家,在立秋之後「秋老虎」的威風至少要持續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長時間。也因為此,很多地方都有著「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而且根據氣象臺的專家介紹,「秋老虎」的最高氣溫一般都會超過33℃,並且持續數日。所以,在立秋之後,小夥伴們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不可掉心輕心。
為了對抗「秋老虎」,北京、河北、天津一帶曾經很流行「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也就是在立秋前一天,將冰瓜、茄脯、香薷湯等備好,並在庭院中晾曬一天,在立秋當日吃,據說這樣可以起到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
不少地方還有「啃秋」和「咬秋」的習俗。比如在立秋這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西瓜或香瓜,意為「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江浙一代,立秋時民眾也會一邊吃西瓜一邊喝酒,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秋老虎」也好,「熱死牛」也罷,不管怎麼說,立秋之後天氣的大趨勢還是在一天天轉涼的,所以還是要及早備好外套、長袖衣物等秋裝,趁天氣好時把春秋被也要拿出來曬一曬了,不然萬一天氣突然轉涼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