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互鑑、科技人文融合」 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系列專題...

2020-12-1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東方網報導  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於2020年8月15至9月6日,通過線上雲會議的形式,舉辦以「中外文化互鑑、科技人文融合」為主題的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系列專題論壇暨2020年首期線上研修班。

作為本次論壇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彭青龍教授表示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都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共生性、共通性和共同性,當然也有差異性和特殊性。彭青龍認為應該融通外語和中文、國內和國際,構建包括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在內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為世界文學的繁榮發展注入新活力,賦予新動能,促進世界文學的長遠發展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長治久安。

此次研修班邀請了國內知名作家、學者,就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範式和人才培養等重大問題開展了系列講座。在此期間,來自全國的知名學者通過視頻開展雲端對話,分享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陳眾議從學科史的角度論述了目前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他認為綜觀外國文學研究七十年,從最初三十年沿襲蘇聯模式到後四十年西學東湧,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多少放棄了一些本該堅持的優良傳統與學術立場。他從國學與西學、民族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以及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立場與方法等向度論證了堅守中國學者主體意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國先鋒派文學之後重要的代表性作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論述了李辰冬《紅樓夢》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較及其對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啟示意義。在圍繞李洱作家創作的嘉賓對話環節,李洱認為經歷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時代,中國人的十年相當於歐洲人的一百年,他很感謝時代給予他的豐富的生活經歷,並把它們變成創作的源泉,他開始寫作時文學被各種光環所鑲嵌,而今天幾乎每個作家都有失落感,李洱是這樣概括自己創作的變化的,他說:「心態變的很滄桑,年輕時表達自己的感情很外露,年齡大了願意壓住寫,以前願意寫水、波紋、浪花,現在寫河床、卵石,更願意探究實在的問題,語言簡單,表達的感情更複雜。」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王寧認為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比較文學經歷了三個階段:探究研究方法的前歷史階段(1906-1949),非學科的邊緣化階段(1949-1977)以及學科化和全面復興階段(1978至今)。他認為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從一開始就本著兼收並蓄的原則,吸納了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的研究方法,並形成自己的研究模式。

上海交通大學歐洲古典與中世紀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劉建軍認為「如何比較?」「怎麼跨?」是當前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與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劉建軍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四方面的關鍵內容,即一、提出和解決問題,二、訓練思維能力,三、必要的知識儲備和四、積累以及回歸文本,跳出文本的具體方法。

相關焦點

  • 西北師範大學舉行中外詩歌比較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儀式
    12月10日,西北師範大學中外詩歌比較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儀式在西北師大以線上和線下方式舉行。西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俊宗,甘肅省評論家協會,甘肅省文聯,澳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共同為詩歌中心揭牌。
  • VIPKID旗下中文品牌亮相國際文博會 成中外文化交流互鑑新力量
    VIPKID旗下中文品牌亮相國際文博會 成中外文化交流互鑑新力量近日,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中國深圳正式開幕,全球最大的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品牌VIPKID攜旗下國際中文教育子品牌Lingo Bus受邀參展,向全球各界來賓展示了
  • 漢語納入俄羅斯高考——中俄語言文化互學互鑑的新篇章
    漢語納入俄羅斯高考——中俄語言文化互學互鑑的新篇章  【世界教育之窗】   2019年中俄迎來建交70周年,雙方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兩國關係發展邁入新時代。高考屬於群體性考試,影響範圍廣、社會關注度高,漢語納入俄羅斯高考,是俄羅斯漢語教學蓬勃發展的重要標誌,為中俄兩國語言和文化的互學互鑑開啟了新篇章。
  • 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世界文化技藝(龍子湖)交流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外...
    蚌埠日報消息 11月19日上午,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世界文化技藝(龍子湖)交流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級別會議順利閉幕。通過交流互鑑,各方增進了相互理解,凝聚了共識,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嚴昭柱表示,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將繼續在世界文化技藝(龍子湖)交流中心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推動世界文化技藝特別是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將中心打造成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一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百花園」,進一步推動國際人文交流的蓬勃發展。
  • 「讓文明交流互鑑深化各國友誼」(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我也相信此次對話會將為亞洲乃至世界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和共同發展的平臺。」談及即將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蒙古國烏蘭巴託大學校長白格勒賽汗對記者如是說。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大會由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曉明教授主持。
  • 特稿:人文交流豐富多彩 文化互鑑拉近民心——多國與中國建交70...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特稿:人文交流豐富多彩 文化互鑑拉近民心——多國與中國建交70周年慶祝活動精彩紛呈新華社記者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俄羅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朝鮮、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蒙古國和阿爾巴尼亞10國與中國建交70周年。
  • 增進內地和香港教育交流互鑑 建構開放的校園文化
    相關言論摘編如下:中國內地的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香港是國際公認的現代化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在「一國兩制」的大背景下,香港的教育和內地的教育完全可以互為借鑑,開展更多的交流互動,實現更好的融合發展。
  • 語言文化產業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揭牌儀式在西安交大舉行
    12月18日上午,語言文化產業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新發展格局下來華留學機遇與挑戰」高端研討會在創新港舉行。杜柯偉、趙軍武共同為語言文化產業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揭牌。趙軍武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和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情況。他提到,中外人文交流是夯實中外社會民意基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  文明互鑑,網絡流行詞,文明互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 賈斯柏教授「比較文學與比較宗教」系列講座舉辦
    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文學與神學教授、文學院特聘長江學者及海外名師大衛·賈思柏教授 (David Jasper)主講的「比較文學與比較宗教」系列講座分別於10月31日,11月3日、7日、8日晚在國學館舉辦。該講座系「視界人文系列講座」第16期,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承辦。
  • 聚焦「一帶一路」文明互鑑 「一帶一路」博物館管理高級研修班結業...
    研修班旨在打造共享、交流、研究、創新的平臺,探索一條共建、共用的「一帶一路」博物館傳播新思路、新途徑。研修班以「『一帶一路』視野下的博物館發展」為主題,探索國際視野下博物館在管理、研究、文物保護、展覽、交流和公眾教育等多方面的發展,通過豐富的課程內容和多元的授課形式,為來自「一帶一路」國家不同類型博物館的同行提供深入交流學習的機會,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跨文化交流盛會。
  • 70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歷程
    儘管如此,在中外文學關係和文學翻譯研究領域內,仍然有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成果問世,共同推動了比較文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對極左思潮進行全面的反思和批判,學術研究領域也得以撥亂反正。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展開,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各種新理論、新方法、新視角逐漸為國內學界所熟知,中國比較文學的面貌也日新月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 文化互鑑 共創未來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新春晚會(蘇州崑山)舉行
    文化為媒打造視聽盛宴作為今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外事文化交流活動,本次活動主題為「文化互鑑、共創未來」,旨在加強雙方地方合作和人文交流,促進18個國家文化相融、民心相通。外交部副部長秦剛,15個國家大使、參贊等外交官觀看了新春晚會。據介紹,這是今年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促進中國和中東歐17國人文交流的一次盛會。
  • 海絲國際藝術節在福建泉州開幕 盡顯中外文化交融
    雒樹剛表示,我們應不忘初心,秉承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通過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積極推動絲路沿線國家在人文領域開展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福建是中國海洋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創建者和見證者,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多元文化在此交匯交融,見證著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輝煌歷史。
  • 20世紀以來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跨文化比較研究
    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彝族與日本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為中心進行特徵分析,認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傳統文本,通過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方法將是未來的新趨勢。 關鍵詞:全球化;跨文化;文化尋根 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構建了紛彩繽呈、形態各異的世界文化。
  • 優秀電影走出去促進文化交流互鑑 中影集團在海外舉辦「中國電影展」
    開幕式上,開羅中國文化中心、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共同籤署共建「中影集團開羅中國文化中心電影廳」合作協議,並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與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籌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電影放映聯盟」的首個示範樣板影廳——中影集團開羅中國文化中心電影廳揭牌。
  • 【杭法動態】互學互鑑 共促融合——康巴什區人民政府張平副區長...
    【杭法動態】互學互鑑 共促融合——康巴什區人民政府張平副區長一行來杭錦旗人民法院交流民族團結創建工作 2020-06-07 03: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中外文化互譯合作成果展
    、北師大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四達時代等出版、影視機構參加,綜合展示2016年中國文學、出版、影視、動漫等作品對外譯介及創新創作成果。,比如張悅然、笛安,郝景芳;以普及程度和研究當代中國文學和/或社會的重要程度為選篇標準,為全世界展示中國80後作家的文採以及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