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內地和香港教育交流互鑑 建構開放的校園文化

2020-12-14 人民日報海外網

由香港紫荊雜誌社、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等合辦的第二屆兩地青年校長論壇近日在港舉行。

論壇以「新時代的教育願景」為題,旨在加強兩地青年校長對國家最新教育政策及重點發展規劃的了解,促進青年校長交往,增進兩地教育交流互鑑。約百名來自內地與香港的中小學和特殊學校青年校長參與其中。相關言論摘編如下:

中國內地的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香港是國際公認的現代化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在「一國兩制」的大背景下,香港的教育和內地的教育完全可以互為借鑑,開展更多的交流互動,實現更好的融合發展。

期待大家深入交流、共同努力,引導更多學子既讀聖賢書,又聞天下事,把國家意識、民族精神和民生情懷傳遞下去,讓他們能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長大投身共圓中華夢的偉大徵程。

——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盧新寧

青年校長論壇提供了兩地教育專家、年輕校長分享經驗的平臺,大會的主題提醒了人們要配合國家發展藍圖,發揮教育作用,為新時代做好人才準備。香港教育局會提供更多多元化的專業發展機會,讓校長和老師進一步開拓視野,響應時代的需要。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

建議有關方面建立多元文化教育基金,將內地和香港兩地資源融合起來培養青少年人文素養,讓民間、政府、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資源達到協同互補,更有效地進行教育資源整合和籌集。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秘書長劉偉

現在教育越來越強調跨界融合,這能助力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甚至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鑑,最終服務於教育現代化。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熊建輝

應讓香港學生多了解不同的文化、藝術、語言,欣賞別人的長處,互相學習借鑑,同時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令其具備科學的認知和態度,學會用科學方法處事。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

香港十多年前的教育改革願景之一就是要使學生更具備國際視野,這對老師來說同樣重要。通過「跑出去、走進來」的策略拓寬師生的國際視野,同時為老師帶來創新的教育理念,建構開放的校園文化。

——香港伯裘書院校長黃穎東

原標題:增進內地和香港教育交流互鑑(聲音)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6月01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香港委員呼籲增進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和 擬聯合提案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香港委員呼籲增進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和 擬聯合提案  中新社記者 楊強 尹海明  內地人士與香港民眾因文化差異所引發的一些磨擦最近廣受關注。如何融合香港和內地文化,成為參加本次兩會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不僅入「十大」行列,而且成全球「熱詞」,顯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振奮。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  文明互鑑,網絡流行詞,文明互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 泰國南奔省到成都蒲江考察交流 促進文化互滲互鑑
    中國網11月22日訊(宋佚 羅鳳妮)11月22日,泰國南奔府府尹安斯·杉潘他樂帶領泰國教育考察交流團到成都市蒲江縣考察。四川省教育廳國際交流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喬、蒲江縣政府副縣長遊錦,蒲江縣政府辦、教育局等相關負責人陪同考察。
  • 香港委員呼籲增進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和 擬聯合提案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香港委員呼籲增進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和 擬聯合提案  中新社記者 楊強 尹海明  內地人士與香港民眾因文化差異所引發的一些磨擦最近廣受關注。如何融合香港和內地文化,成為參加本次兩會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不僅入「十大」行列,而且成全球「熱詞」,顯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振奮。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  文明互鑑,網絡流行詞,文明互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 閻惠昌:以音樂增進香港與內地青年之間的溝通
    中新社北京9月17日電 題:以音樂增進香港與內地青年之間的溝通——訪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今年9月,有「香港文化大使」美譽的香港中樂團展開2018內地高校巡演。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16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藉助巡演活動,增進香港與內地、尤其是青年人之間的溝通,也讓內地高校學子了解香港藝術文化的發展。9月16日晚,「音揚大川-香港中樂團音樂會」亮相北京國圖藝術中心。圖為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中)在演出現場為觀眾做相關講解。
  • 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任重而道遠
    今年,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2年。二十多年來,內地與香港在文化交流方面不斷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漸趨融合的良好態勢,雙方在文化藝術和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益增強了香港同胞的文化歸屬感和愛國熱情。但這只是一個階段性、過渡性的成果。
  • 文化部: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記者李寒芳 周瑋)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前夕,文化部副部長丁偉2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回歸以來,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呈現出日益緊密、豐富、健康發展的態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有力助推了中華文化在香港的傳播與傳承,對增進香港同胞對國家、對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
  • 加強亞洲文明交流互鑑 促進世界繁榮進步發展
    駝鈴聲響,古絲綢之路跨越了尼羅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在這條神奇的路上,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著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
  • 前線理論圈:關於文明交流互鑑,5年來習近平這樣說
    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拿破崙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我們要積極發展教育事業,通過普及教育,啟迪心智,傳承知識,陶冶情操,使人們在持續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讓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
  • 文化部:內地與香港文化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交流格局
    、豐富、健康發展的態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有力助推了中華文化在香港的傳播與傳承,對增進香港同胞對國家、對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  丁偉表示,文化部與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2005年籤署《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以「互惠雙贏、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為原則,規劃了內地與香港在文化方面加強合作的領域和渠道,從機制上保證了與香港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雙方在重大文化活動合作、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惠民服務、文化產業合作、攜手共推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合作全面深化,促進共同發展。
  • 文化部: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記者李寒芳 周瑋)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前夕,文化部副部長丁偉2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回歸以來,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呈現出日益緊密、豐富、健康發展的態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有力助推了中華文化在香港的傳播與傳承,對增進香港同胞對國家、對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
  • 寬運法師:交流互鑑 中道圓融
    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鑑的三項原則:第一、文明是多彩的;第二、文明是平等的;第三、文明是包容的。這正是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偉大智慧的當代體現,它要求尊重多樣,平等互涵。
  • 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任重而道遠
    今年,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2年。二十多年來,內地與香港在文化交流方面不斷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漸趨融合的良好態勢,雙方在文化藝術和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益增強了香港同胞的文化歸屬感和愛國熱情。但這只是一個階段性、過渡性的成果。
  • 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彰顯新時代中國態度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展現了中國正在為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的形成做出自己的努力,並為推動其實現發出中國聲音。
  • 習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五年來,習近平主席在很多場合都倡導文明之間應該加強交流互鑑,這不僅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也成為中國推進全球治理改革、解答時代命題的重要主張。
  • 「讓文明交流互鑑深化各國友誼」(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我也相信此次對話會將為亞洲乃至世界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和共同發展的平臺。」談及即將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蒙古國烏蘭巴託大學校長白格勒賽汗對記者如是說。
  • 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呈現日益緊密、豐富、健康發展的態勢
    20年來,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呈現出日益緊密、豐富、健康發展的態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深入推動了中華文化在香港地區的傳播和傳承,增進了香港民眾對國家、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了香港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作為中國人的歸屬感和文化自信。
  • 佛教文化交流能夠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對於瀾湄流域六國的人民來說,佛教是共同的文化傳統。可以說,整個瀾湄流域就像佛教的展廳和博物館,幾乎每一個佛教宗派都完整而充分地保留在這裡,煥發出勃勃生機,繼續作為數億人民的文化食糧和精神信仰,形塑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正因為如此,佛教可以作為紐帶,增進瀾湄流域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
  • 文明交流互鑑架起人類和諧之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3月,吳昊(中)在參加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教育論壇時,向俄羅斯教科部部長瓦西裡耶娃女士(左)介紹自己辦的俄文雜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不僅覆蓋亞洲所有國家,還向世界各大洲開放,域內外代表2000餘人參與。作為其中的一員,黃偉文除參與開幕式外,還參加了「文化旅遊與人民交往」平行分論壇討論。「來自各個大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能夠坐在一起,就共同關注的話題暢所欲言,增進理解互信,足以見得本次大會的包容性與開放性。」黃偉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