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提尕廣場旁邊的吾斯塘博依路,也是一條巴札街,有許多帽子店和絲綢店。巴札,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喀什有很多巴札,分布在城鄉街道各處,但是最有名氣的要數喀什市的東門大巴札。離開艾提尕廣場,我們就往最有名的東門大巴札去。抄近路,我們從阿熱亞路一路逛上艾孜熱特路。
這一路,看見了推著小攤的維族小夥子,阿熱亞路的鐵器鋪,木器加工。 這一路,坐在阿熱亞路口的羊肉攤前,吃上了很有新疆風味的羊肉包子,看見了維族老伯揮刀砍羊肉和維族小夥剁羊肉餡。
喀什是維吾爾語「喀什噶爾」音譯的簡稱,其語源有突厥語、古伊蘭語、波斯語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磚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創」等不同的解釋。
喀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民族有維吾爾族、漢族、塔吉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錫伯族、滿族等31個民族。
喀什的大巴札也是各民族的聚集地。喀什大巴札全稱是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又稱東門大巴札,位於喀什市東北角的吐曼河東岸,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貿易市場。
喀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當年由西安出發的商旅,無論走天山南路,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匯合。這裡的巴札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就有「亞洲最大集市」之稱。
自從紅其拉甫岸和吐爾尕特口岸相繼開放後,打開了國際商品的通道,大批外國遊客和商賈、商團,絡繹不絕,帶來大量異國商品參加貿易,也從大巴札採購許多中國商品
1992年以前,喀什大巴札只有在星期天營業,所以至今外國遊客及國外旅遊資料仍將這個巴札稱為「星期天大巴札」,實際上現在這個巴札每天都在營業,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讓人感受到巴札的熱鬧勁和空前的規模。
聞名遐邇的喀什大巴札是一個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傳統貿易市場。早在公元前128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疏勒國,也就是今天的喀什市,曾這樣描述疏勒城居然同中原的城鎮一樣,有很象樣的街道和市場店鋪,城裡城外,車水馬龍,駝隊馬幫,熙來攘往,行商坐賈,比比皆是,雜貨分呈,琳琅滿目。人們的服飾一個個絢麗多姿,所操各種語言,聞所未聞,已經是一個繁華的貿易市場。
按照喀什維吾爾人的傳統,喀什的巴札自古就有專業之分,如柴草巴札、地毯巴札、布匹巴札、牲畜巴札、生產資料巴札、小刀巴札以及乾果巴札等,特別是牲畜巴札一般只在星期天進行。
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帶著要出售的牲畜湧到這裡,在這裡你可以體驗到古代絲綢之路上那種古老的貿易形式,可以看到以貨換貨,特別是袖子裡的交易。
我們離開東門大巴札,直奔城外的牛馬巴札。然而,我們去了才發現,牛馬巴札已經遷移到十公裡以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