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鄉村文物資源活化的山海經

2021-02-26 桃源鄉訊

        編者按:我縣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美麗鄉村·精神家園」建設,6月1日《福建日報》以《鄉村文物資源活化的山海經》為題對此進行跟蹤報導。現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外碧村,位於永春縣東關鎮。與很多傍溪而建的村莊一樣,這裡既有迤邐的自然風光,也有渡口、村廟、祠堂等鄉族文化景觀。散落各處的風景和文化留存,該如何有效地串聯起來,既喚起村民們的文化保護自覺意識,又吸引城裡人來關注鄉村文化建設呢?


外碧村全景圖

     

     碧溪謠」鄉村文物徑外碧鄉賢今年尋到了這一稍顯陌生又新鮮的建設方式。且看——

 

鄉村文物資源活化的山海經

        「營造鄉村文物徑,是閩南文化遺產的一種創造性保護,是提升美麗鄉村精神家園的創新舉措。外碧村自然文化資源很豐富,值得好好做文章。」近日,福州大學建築學院季宏博士率隊到外碧村考察後,這樣評價。

福建將有第一條文物徑

        鄉村文物徑是將分散於鄉村不同的角落,資質又不足達到省市保護級別的文物點,像珍珠一樣串聯起來,讓鄉村遊既有歷史的縱深,又能放縱山野。」外碧鄉賢、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人類學者陳進國博士表示,是「香港文物徑」建設的經驗給了他們啟示,自己正與鄉親們籌劃打造福建第一條文物徑。

        1993年,為了有效地保護香港的客家鄉村文化資源並進行合理地開發,當時香港籌設了首條文物徑——屏山文物徑,供市民參觀遊覽。位於新界元朗的這條文物徑,蜿蜒千米,途經三個村落,將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和古遺址,串連成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廊道,勾勒出香港百年前客家農戶辛勤耕種的生活圖景。在屏山文物徑的經驗基礎上,香港又開放了龍躍頭文物徑、中西區文物徑等多條文物徑。

        「通過鄉村社區的文治構建,讓鄉村社區動起來,形成綠色造血的活力。」陳進國介紹說,臺灣澎湖的百年古村落西嶼鄉二坎村在社區營造時,把耳熟能詳的閩臺俗語寫在外牆上,也讓人印象深刻。

閩臺民謠串起文物徑金線

        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外碧村有相當豐富的人文資源——聯結第一代海神通遠王昭惠廟的千年古官道、分靈自寶島臺灣的開永媽祖廟、明代書法家顏廷榘的榜書——永春第一絕摩崖石刻、明代進士兄弟(李開芳、李開藻)開基祠堂、東西大橋古窯址、明代抗倭英雄李碧溪後裔的坑尾祖祠和湯洋抗倭古寨、明代萬曆皇帝敕封的李氏節婦坊、華僑古厝——田中福安堂、馬來西亞著名僑領李深靜博士的祖厝……


連結「永臺緣」的開永媽祖廟

        流經外碧村的碧溪,其流域在歷史上曾廣布外銷瓷的窯址。幾百年來,各種文化在此碰撞,形成獨特的積澱。兩年前,陳進國開始帶領村民們著手收集散落於碧溪流域的各種文史資料,以便建設鄉土記憶館,在這過程中,他們找到了民國時期學者整理的幾百首閩臺歌謠、童謠集。

        「鄉賢們決定打造一條閩臺歌謠童謠小路,把歌謠一首首刻在石頭上,並以此為金線,串起『碧溪謠』鄉村文物徑和千年古官道,以留住文化鄉愁,推動『鄉村善治』。」

        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主任龔勤勤對這一創新思路十分讚賞,「鄉村文物徑的民謠內容,除了是一條聯繫閩臺民俗文化緣的紐帶之外,其反映泉州抗日戰爭和新中國巨變的內容,也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意義」。

希望愛心人士認捐「民謠石」

        得到專家的認可,熱心鄉村公益文化建設的鄉賢陳劍虎、陳天生、陳忠健等人更加信心百倍。「我們村的田中聚落正是連接永南交界的五臺樂山昭惠廟的『千年古官道』必經之路。」

        據考證,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4年)冬,著名理學家朱熹(時任泉州同安主簿)路過五臺樂山的古官石道時賦詩云:「曉澗淙流急,秋山寒氣深。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陰。煙火居民少,荒村草露侵。悠悠禾稼晚,寥落歲寒心。」

外碧村藍圖上的「鄉土記憶館」,就在這條官馬古道邊。陳劍虎說,他們將先籌備「碧溪謠社區發展協會」,把本村的外出和本地的鄉賢力量結成一股繩,共同打造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美麗鄉村夢」,「我們希望能通過在專家指導、反覆論證下的整體規劃,大家眾籌,發動熱愛閩臺民謠歌謠的愛心人士,人人來認捐一塊民謠石頭。」

        他相信,不久的將來,外碧村用「碧溪謠」串起的鄉村文物徑,將是一道頗具鄉愁味的美麗鄉村景觀。


鄉村記憶館所在地「福安堂」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桃源鄉訊記者  梁白瑜  通訊員  陳天生 

責任編輯:蘇福彬

相關焦點

  • 革命文物活化利用賦能鄉村振興
    寒溪水村革命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借力鄉村振興戰略,對革命文物進行全面修繕,並將革命故居建成羅氏革命史跡陳列館,展示先輩革命事跡,在羅氏宗祠展出寒溪水村史,展示家規家訓和名人事跡,打造成為重要的紅色黨建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 吾鄉石屋入選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11月12日下午,「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吾鄉石屋活化利用項目從54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入選全省15個典型案例。本次活動的典型案例在保護文物本體的基礎上對文物資源加以合理利用,生動地詮釋出廣東省內文物古蹟活化利用的亮點和創新點,尤其是在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共享、管理模式創新、促進公眾參與、帶動鄉村振興和打造區域文化品牌等方面卓有成效,為文物古蹟保護及活化利用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 我市三處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入圍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近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完成初評,由廣東省文物局、省古蹟保護協會和省三師志願者協會共同組織的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了審核,我市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項目,樂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南雄聰輩村虎踞橋活化利用項目等3個項目成功入圍終選名單。
  • 我市三處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入圍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近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完成初評,由廣東省文物局、省古蹟保護協會和省三師志願者協會共同組織的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了審核,我市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項目,樂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南雄聰輩村虎踞橋活化利用項目等3個項目成功入圍終選名單。
  • 永春旅遊潛力巨大 臺灣旅遊專家看好永春鄉村遊
    其中,五裡街鎮大羽村被評為全國新農村建設典型案例,岵山鎮北溪村位列2013年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同時,永春也被確定為全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縣、全國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縣。  「隨著鄉村環境的改善,遊客紛紛慕名而來。」
  • 【桐廬】文物活化驚喜多,聽深澳古建築群跟你說
    它是千年古鎮的縮影,擁有濃鬱民俗風情、獨特水系資源、龐大古建築群和深厚宗氏文化。為有效「活化」杭州文物資源,推進杭州鄉土建築與歷史村鎮保護等各項工作,實現「全民參與保護,資源你我共享」的目標,9月2日,讓文物活起來·走近桐廬活動暨文物專項工作培訓會在深澳村文化禮堂舉行,吸引了來自杭州各縣市區文物工作人員參會。
  • 東湖旅店入選2020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日前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惠州東湖旅店活化利用項目從54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惠州唯一代表,入選全省15個典型案例。此次評選的典型案例在保護文物本體的基礎上對文物資源加以合理利用,生動地詮釋了廣東省內文物古蹟活化利用的亮點和創新點,尤其是在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共享、管理模式創新、促進公眾參與、帶動鄉村振興和打造區域文化品牌等方面卓有成效,為文物古蹟保護及活化利用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 【陝西社科】創新講解 活化文物 傳承文脈
    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文物活起來,對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理念創新是建設現代博物館、推動文物活起來的核心要素。只有海納智慧,廣泛參與,搭建平臺,鼓勵探索,尊重首創,才能最大程度釋放文物活力。
  • 《廣州市文物活化利用試行辦法》政策解讀
    廣州市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豐富,活化利用潛力巨大、空間廣闊,且在實際探索中,已積累了一定活化利用經驗;但同時,我市在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上,也遇到了不少障礙和困難,在一些案例上得到了寶貴的教訓。在此背景之下,社會上迫切地呼籲出臺專門的活化利用辦法,以進一步盤活不可移動文物資源、調動活化利用積極性、規範利用行為、指引實際操作、明確責任義務等等。
  • 中景恒基與金谿縣政府合力活化古村落 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
    同時,還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帶動鄉村振興,提升群眾素質,繁榮鄉村文化。據悉,金谿縣目前有128個格局完整的古村落,其中,中國傳統村落4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個,保存明清古建築多達11633棟,堪稱「一座沒有圍牆的古村落博物館」。
  • 「粽」情一夏 | 體驗永春清新鄉村生活
    14:30 前往永春旅遊集散中心15:30 返回溫馨的家   第一站我們來到永春歷史悠久的東關橋又稱「通仙橋」位於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的湖洋溪上,它是福建省最早的木樑廊橋之一,它較完整地保留宋代橋梁的建築特點,為福建省少見的長廊屋蓋梁式古橋,屬省級保護文物。
  • 西城首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預審
    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西單飯店舊址等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目前,共有97家社會機構諮詢接觸,最終33家機構提交了53份利用方案,西城區相關部門已經對利用方案進行預審。
  • 新坡鎮合水村活化紅色資源振興鄉村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國漢 攝茂名網訊  茂南區新坡鎮合水村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近年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該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日,記者來到合水村,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建設該村與紅色歷史相關的人物雕塑。
  • 文物活化應形成「合力」
    每當提起讓文物「活」起來這個話題,最終的「落腳點」都會停在「文創」產品上。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的經濟效益,再加上各路媒體的大肆宣傳,讓文物「活」起來的故事,最終總會落到文創商品賣了多少錢這個循環裡。「這個選題的討論,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在文物『活』起來的過程中,我們要面對很多『陷阱』。多方位、多角度的合作雖然可以推進文物的多層次利用,但也同時對博物館工作人員提出了更多挑戰。」
  • 文物活化驚喜多 聽深澳古建築群跟你說-讓文物活起來·走近桐廬活動暨文物專項工作培訓會在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舉行
    深澳古建築群現有建築面積大約4萬平方米,保存完好明清民國等傳統民居建築140餘幢,它是千年古鎮的縮影,擁有濃鬱民俗風情、獨特水系資源、龐大古建築群和深厚宗氏文化,集合一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落綜合體。為有效「活化」杭州文物資源,活躍社會參與文博事業氛圍,實現「全民參與保護,資源你我共享」目標。同時推進杭州鄉土建築與歷史村鎮保護等各項工作。
  • 西城首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預審,林海音故居等7處文物入選
    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西單飯店舊址等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此外,每處項目都要單闢展室,充分展示文物建築的歷史文化內涵,並對外開放。根據要求,所有參與單位都要接受監督和考核,不達標者將終止合作協議,並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責任。首批發布文物建築均具備歷史文化價值高、地理位置佳、周邊資源好等特點。
  • 西城首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預審,林海音故居等7處文物入選
    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西單飯店舊址等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此外,每處項目都要單闢展室,充分展示文物建築的歷史文化內涵,並對外開放。根據要求,所有參與單位都要接受監督和考核,不達標者將終止合作協議,並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責任。首批發布文物建築均具備歷史文化價值高、地理位置佳、周邊資源好等特點。
  • 文物活化利用,重慶怎樣發力?
    文物的保護與傳承、活化與利用、重塑與創新……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強音中,在公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裡,正確建構人文寶貝與旅遊乃至經濟社會全域發展的關係,就成了一個時代課題。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取捨,一直是困擾文物修復界的話題之一。即在修復過程中,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文物的現狀,延續物質本體承載的突出價值,還是對殘缺部分進行修補,還原文物原有的視覺衝擊力?前者,受專業觀眾青睞,因為殘缺中往往蘊藏著重要的學術信息;後者,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因為文物整體藝術價值帶來的震撼更容易體現。這看似文物修復界的爭論話題,實則反映了讓文物更好「活」起來的不同理念之爭。
  • 打造水鄉文化IP杏壇鄉村振興添活力
    據了解,今年以來,杏壇瞄準鄉村振興,強化基層治理,推進鄉村共建共治共享;加快推進「山水永春」和「甘竹灘」(右灘)兩個示範片項目建設。當前,杏壇正以示範片區建設為抓手,將鄉村振興逐步推向深入;著力水鄉文化IP的打造,助力杏壇在廣佛鄉村旅遊中脫穎而出。
  • 西城區七處文物將啟動活化利用
    2020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包括晉江會館等七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目前,共有97家社會機構諮詢接觸,最終33家機構提交了53份利用方案,西城區相關部門已經對利用方案進行預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