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黛黑瓦馬頭牆,古鎮老街鎖深巷,
澳坎深藏水流淌,訴說故事千年往。
深澳村隸屬桐廬縣江南鎮,位於富春江南岸,總人口4262人,85%的村民複姓申屠,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深澳古建築群現有建築面積大約4萬平方米,保存完好明清民國等傳統民居建築140餘幢,它是千年古鎮的縮影,擁有濃鬱民俗風情、獨特水系資源、龐大古建築群和深厚宗氏文化,集合一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落綜合體。
為有效「活化」杭州文物資源,活躍社會參與文博事業氛圍,實現「全民參與保護,資源你我共享」目標。同時推進杭州鄉土建築與歷史村鎮保護等各項工作。9月2日,讓文物活起來·走近桐廬活動暨文物專項工作培訓會在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文化禮堂舉行,吸引了來自杭州各縣市區文物工作人員參會。
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黨委書記、局長高小輝,桐廬縣政協副主席周媛玉,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黨組成員、巡視員林敏,杭州市園林文物局一級調研員呂雄偉,杭州市園林文物局一級調研員趙爭,桐廬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雷啟迪等領導出席活動。
桐廬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何璟主持
深藏千載古韻,澳彰百態新風-以桐廬縣江南鎮深澳古建築群保護為例,主要做好以下幾大板塊的活化工作。
建於光緒十七年的懷荊堂,是中西混合風格的建築,其主人又是民國時期的鄉紳,參加過抗日戰爭。房屋修繕後,因其臨街,就開辦了「民國記憶咖啡館」,館文化讓這裡成為遊客打卡的網紅點,國慶單日營業收入破萬元。
深澳村與杭州裕喜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引入「深澳古村百匠慢生活態文化綜合體項目」,入駐業態包括葫蘆烙畫、裕囍餐飲、自然讀本香氛伴手禮店等11家,形成產業集聚的文旅產業街區,文創讓深澳老街變得更有人氣有生機有魅力。
「三生一宅」民宿,以建於清嘉慶年間荊善堂為主體,佔地1000平方米,保持原有肌理構架和空間布局,天井區域融入更多採光,茶道、雅集、桿秤非遺集合。
「雲夕·深澳裡」書局,以清末古宅景松堂為主體。秉著面對傳統建築先」尊重「後」設計「的理念,在室外室內都盡最大可能保留了老宅的歷史形態,打造鄉土建築裡的圖書館米其林,融入圖書館、體驗遊學、住宿。宿文化讓老宅新興,融入更多元化的體驗。
2014年拍攝以展現第七批省級文保單位深澳古建築群,省級非遺古民居營造技藝、江南時節等元素,原創村歌《相約深澳》,斬獲第六屆全國村歌大賽「中國村歌十大金曲」、「詞曲創作金獎」、「最佳村歌MV」等六項大獎,2016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演。村歌通過線上展示,讓深澳古建聲名遠揚。
2015年以後,深澳古建築群作為江南古村落旅遊景區重要組成部分,典型傳統建築,開放供遊客,深澳文化禮堂陳列沙盤展示村落格局,申屠氏宗祠展陳家規家訓,懷素堂、恭思堂、九德堂、戴公館展示美輪美奐的木雕裝飾、吉祥花卉、神仙瑞獸、忠孝節義,成為學習感受傳統文化體驗的場所。
深澳村根據本村特色,結合深澳古建築群特色,把古建築木雕圖案、技法、形象融入到舞蹈中,編排一系列原創節目,如《古鎮騰雲》、《鎏光蓮影》,
在省市縣比賽中多次獲獎,同時還積極承辦省市縣大型文化活動,鄉村音樂節、鋼琴演奏會、村歌大賽、繪畫攝影比賽等,更多元化讓古建築活起來。
2018.4.21「家在錢塘」—第九屆童畫杭州名人主題繪畫比賽桐廬首發儀式在江南鎮深澳村舉行,2018.6.7「拾起一片鄉愁」——桐廬縣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啟動儀式在深澳村舉行,2019.4.26第八屆中國桐廬休閒鄉村旅遊季開幕式暨桐廬高鐵專列開通在深澳村舉行。
2013.8.25 CCTV4 中國好地方(海峽衛視)走近深澳古鎮,2017.7.7中央電視臺CCTV2輝煌中國-古村落養生,2018.10.22CCTV-4_《國寶檔案》 家在錢塘——江南古村藏奧秘。
他談到讓文物活起來活動,從主城區走入區縣市,這是走入鄉村的第一站。今年是決戰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5周年,組織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蹟上的文字能夠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讓廣大的人民群眾樂享文物資源帶來的美好生活,同時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先烈堅韌不拔的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桐廬的鄉土建築保護和利用工作,在杭州非常有特色,2013年的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現場會就是杭州召開,江南鎮荻浦村、環溪村也作為參觀示範點,桐廬的鄉村活化利用的形式十分多樣,有作為農村文化禮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鄉村陳列館等公益性用途,也有作為咖啡吧、民宿、農家樂、文創場所等與商業旅遊結合。桐廬的鄉土建築保護和利用方面樹立了標杆,也做出了表率,值得大家進一步學習交流和借鑑。桐廬的古村落安全保護工作具有代表性有深澳澳坎,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做到集中成片的木構類祠堂和民居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所有的鄉村建設保護中,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難題,值得我們共同探討和研究。對於鄉土建設保護提出三個要求,一是再接再厲,打造鄉土建築保護的鄉村樣板,自2009年開始,杭州投入保護資金達11.78億元,杭州市本級3.3億元,其他撬動了縣區的配備資金,在全國都做出很好的示範。在現階段我們也碰到一些困惑和挑戰,也會繼續保留財政資金扶持的同時,落實好地方配套資金,做好下個五年維修計劃的謀劃。圍繞杭州美麗城鎮建設、擁江發展、唐詩之路、革命遺址保護等省市重點工作,分級分類做好政策協調。要聚焦自身文化特色,引進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資本,妥善處理好鄉土建築中新與舊、人與文、保與用之間的關係,以多樣靈活合理的活化利用模式,在鄉土文化遺產的創新性發展和創新性的繼承。二是警鐘長鳴,牢固樹立文物安全底線意識,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基礎,是紅線底線和生命線,杭州文物安全工作總體穩中向好,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但這也導致我們產生鬆懈和麻痺思想,從全省看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存在文物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基層安全監管人員薄弱、火災隱患比較突出、法人違法屢禁不止、盜挖盜掘仍然猖獗等問題。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複雜性,認真反思查找漏洞彌補短板。三是要開展創新,傳播文物活化利用的杭州模式,講文物故事,傳優良家風,活動形式越來越豐富,影響越來越廣泛,「家在錢塘」系列活動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作為歷史文化名人,價值傳播的杭州模式向全國推廣。「紅色記憶」活動被評為杭州市100個正能量網絡活動精品,並在疫情期間被國家文物局和新浪網收至全國網上。怎樣才能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要對文物認真的研究、認真的解讀,讓古老的文物開口講話,讓冰冷的器物變得有溫度,讓人們感受到文物背後蘊藏的鮮活故事,滿足人民了解和喜愛傳統的需求,激發正能量。
考察三生一宅民宿、自然讀本文創等
鄉土建築保護活化利用工作
與杭州裕喜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交流文物保護工作
文:蘇文
圖:吳斌、皇甫迪華、社會事務辦等
審核:鄭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