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2020-12-13 環球網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

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

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物的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開放、融合、轉化是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鮮明標誌。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倖存者,每一件文物無不經歷了風霜雨雪而倍顯珍貴,每一件國寶都期待著世人打開塵封秘密、重現璀璨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這些年,基於文物資源作為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國家形象的「金名片」、推動發展的「助推器」的特質,讓文物活起來,日益成為黨和國家持續關注的文化重策,日益成為文物工作對標提質的中心任務,日益成為普通百姓常掛嘴邊的熱門話題。

文物場所,可以成為國家客廳。世界遺產西湖之畔齊聚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北京故宮見證中美元首歷史會晤,曾侯乙編鐘為龍象之舞合奏齊鳴,亞洲文明展閃亮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法元首豫園夜話傳遞開放胸懷,每一幀都是高光時刻。

文物資源,可以賦能高質量發展。從哈尼梯田到水鄉烏鎮,從大運河文化帶到粵港澳大灣區,文物工作都有「文明如水」的最美畫面,都有「潤物無聲」的能量輸送。

文物創意,可以點亮美好生活。實施「文物+」戰略,與教育互動,與科技聯姻,與創意嫁接,與旅遊相融,與消費結合,博物館熱了,「萌萌噠」文創產品火了,科技+文物沉浸式體驗紅了,傳統村落人氣旺了,紅都瑞金脫貧了。

文物活起來,可以讓文物故事家喻戶曉。前有《我在故宮修文物》「復活」技術、《國家寶藏》明星演繹,後有《如果國寶會說話》「快速充電」、抖音創意視頻「文物戲精大會」翩翩起舞,娓娓講述文物傳奇的前世今生。

文物活起來,可以帶來廣泛社會參與。百度「用科技傳承文明:AI博物館計劃」起航,「保護長城 加我一個」公募活動探路,山西文明守望工程全面鋪開,深圳大灣區文化遺產聯合實驗室組建成立。

文物活起來,可以釋放更多政策利好。從推動文創產品開發到「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從發布文物建築開放導則到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從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到健全社會參與機制,文物活化利用政策不斷創新,推動改革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

文物的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有三組數據最有說服力:推動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和1.08億件/套可移動文物實現數位化展示全覆蓋,讓海量文物不被「鎖起來」,而是「展出來」;2018年全國11.3億人次走進博物館,紅色旅遊人數超過13億人次,紅色旅遊收入超過4000億元,可見消費需求巨大;抖音創意視頻「文物戲精大會」三天播放量高達1.2億次,「約會博物館」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16.5億人次,「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話題24小時點擊量5.9億次。可見,發展潛力、消費需求、市場價值巨大。我們樂意張開雙臂,為文物領域活化利用+社會參與,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實現共贏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文物領域活化利用+社會參與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我們願意乘勢而上、順勢而為,讓文物活起來行穩致遠、進而有為。

讓文物活起來,政策是導向,社會是主體,市場促探索。要堅持保護優先、保用結合、以用促保、精準施策的總體思路,增強文物領域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給的主動性、針對性、有效性,提升社會參與的榮譽感、安全感、獲得感。釐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係,更好履行文物部門的宏觀指導和監管督察職責,更加彰顯文博單位的保護研究和公共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社會參與、市場機制在文物領域資源配置和活化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實現社會主體、市場主體由輔助到支撐的重大轉變,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成就高品質的文化體驗,促進高質量的文化消費。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智慧,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多措並舉搭建平臺、釋放利好,鼓勵地方探索,尊重基層首創,最大程度釋放文物活力。

繼續推進更高水平開放共享。構建國家文物資源數據信息統一開放平臺,面向社會全面、平等、有序開放文物資源數據信息,建立國家文物資源數據信息名錄公布和開放清單制度。改善文物領域活化利用+社會參與的營商環境,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良好環境,探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安全高效配置、社會深度持續參與,形成保護和發展良性循環,實現文化魅力和綜合效益共融共生。

更好促進融合發展。支持文物領域活化利用+社會參與創新機制、重構連結、擴展平臺、豐富要素。推介文物領域研學旅行、體驗旅遊、休閒旅遊精品線路,做強文旅融合發展品牌。以大數據、信息共享、跨界創意與融媒傳播為重點,支持各方力量運用市場機制發展文物+信息化領域的共享經濟、場景服務和新興消費,最大限度釋放文化消費活力。探索加強民間收藏文物保護利用,促進文物市場活躍有序發展,推進文物流通領域登記交易制度試點。建設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管理,鼓勵依法流轉取得屬於文物建築的農民房屋及其宅基地使用權。

不斷提升社會參與便利化。全面實行政府文物權責清單制度,推行文物行政許可標準化,做到審批更簡、監管更強、服務更優。保持文物法律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明晰社會參與的法律規制、優惠政策和各方權益,健全文物用途管制制度,實行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劃定文物保護利用的紅線和底線,讓社會力量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整合科技、人才、資本優勢,打通資源、創意、市場全鏈條,策劃文物金融扶持計劃和文物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更多投入,推進文物活化利用的協同創新、成果轉移和社會共享。

積極支持大灣區同步建設讓文物活起來的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很高、經濟活力很強、創新氛圍很濃的先行區域之一,事關中國經濟未來圖景的想像和期望。文化創新是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要素。大灣區山水相連、文化相通、人緣相親、民俗相近,文物資源豐富,歷史聯繫緊密,合作基礎紮實。「內地與港澳深化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以及「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更緊密安排協議」積累了政策儲備。廣東推介了4條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串聯灣區遺產,打通文化經脈。鼓勵支持大灣區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深化內地與港澳文化遺產合作領域創新實踐、率先示範,在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與申遺、明清海防遺址保護和歷史建築活化利用、青年文化之旅、文化遺產旅遊5個方面優先突破,以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作為融匯大灣區各類要素、業態的燃爆點,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使灣區空間布滿創意元素、社會充滿人文關懷。

國家文物局正在牽頭制定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政策文件,歡迎社會各界專家為文物保護利用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讓文化遺產更具「顏值」,讓文化遺產倍增美好!

(作者為國家文物局局長)

相關焦點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
    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文物的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開放、融合、轉化是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鮮明標誌。
  • 總導演:「讓文物活起來,不能譁眾取寵」
    總導演徐歡表示,「我們要讓文物活起來,但絕不是、也不能譁眾取寵。」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共四季,在數量巨大的存世文物中精選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進行講述。其中,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已在前兩季中亮相。第三季從18家博物館中遴選出25件國寶,聚焦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盛世風貌。
  • 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要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改變,進行科文統籌、跨界融合、學科協同。」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   文物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怎樣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代表委員熱議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用數字博物館展現文明沉澱
    原標題:用數字博物館展現文明沉澱   用傳播手段之「新」,表現文明沉澱之「古」,兩相結合,把文物信息生動完整地傳達出來,讓象牙寶塔裡的文物能在現代世界活起來。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距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個要求,已經過去了4年。
  • ...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國家文物局「讓文物活起來座談會...
    為進一步盤活文物資源,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9月10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專家座談會,交流研討讓文物活起來的理論深化、實踐創新和政策突破。現將部分專家發言摘編刊發,以饗讀者。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搭建起了廣闊的時空坐標。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將文物置於多維的文化和文明體系,從物質層面的活化擴展到精神、行為層面的活化,使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對文化的評價和衡量通常從主旋律和GDP兩個角度進行,但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角度,即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建議儘快建立相關可量化的評價指標。
  • 讓文物活起來!石家莊市博物館3D文物數字展廳明天開館
    無線石家莊消息(記者 葉琳):「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記者今日從石家莊市博物館獲悉,石家莊市博物館3D文物數字展廳將於1月25日正式開館。石家莊市博物館3D文物數字展廳是運用虛擬實境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立體顯示系統、特種視效技術等先進成熟數字科技,實現了將石家莊博物館中的文物及藏品通過聲光電手段的數字轉化,以虛擬的三維立體方式呈現於廣大參觀者面前的效果。
  • 國家文物局:讓文物活起來蔚然成勢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施雨岑)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記者從30日至31日在京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2019年,讓文物活起來蔚然成勢,已成為文博人的共識。全國博物館5354個,全年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次達11.3億。
  • 力促文物「活」起來 力推文物「舞」起來
    「如何更好地保護南安的文物資源?」「如何提升文物資源的綜合效益?」「如何讓文物會『說話』?」「要大力推動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推廣營銷」……11月25日上午,福建省南安市政府和市政協召開「加強南安市文物保護管理」專題協商會議,圍繞加強文物保護管理、促進文物「活」起來深入協商。
  • 西藏 讓文物「活」起來
    2014年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時,發表演講當中,首次提出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的倡議,並在國內多個場合強調保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工作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中華民族自信心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和重要源泉。  如何讓文物以另一種形式說話?
  • 讓文物活起來
    其實,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與利用,曾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提出了「讓文物活起來」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如「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等。眾所周知,山西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大省。我國文物保護單位4295處,其中山西佔據了425處,相當於全國文物單位總數的10%。
  • 空間考古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在這些變化與創新中,空間考古大有可為。遙感考古「上天入地」地面的田野考古調查往往只見樹木、難見森林。僅憑藉肉眼或簡單的工具去獲取人類活動的物質遺存信息畢竟存在局限,對於大範圍、長距離、條線式遺存,需要換個角度去觀看。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 兵馬俑「抖起來」與文物「活起來」
    視頻中,中國國寶級文物「放飛自我」,在「什麼是噹噹當」的音樂中揮舞螢光棒,眨起98K電眼,跳起拍灰舞,兵馬俑則高呼「作為中國的icon,我們不紅,始皇不容」。據稱,該視頻4天播放量突破1.18億。通過這種方式向廣大年輕人傳播推廣國家文物形象,的確起到一定作用,但這種方式有待商榷。
  • 創新展覽方式讓文物活起來
    創新展覽方式讓文物活起來 遼博夜場演出延展「八大家」傳播力 遼寧歌舞團演員表演舞蹈《月之思》。展覽與演出相結合,是想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群星璀璨的歷史天空詩歌晚會》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博物館、遼寧文化藝術工程中心承辦。來自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歌舞團的專業演員與遼瀋地區的詩詞愛好者同臺演出了「唐宋八大家」的經典作品。
  • 「讓文物活起來」講解員大賽|跟隨杭州的金牌講解員,聆聽古往今來...
    他們一定曾經經歷過周而復始的背誦:從史前到西周,西周到先秦,先秦到五代十國……比之於其他的國家,中國的講解員需要接受高出百十倍的壓力——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古今多少事,都需了解、熟記,以便日後能夠在講解中旁徵博引,打磨出生動有趣、涵蓋廣泛、具有深度的講稿。也許你會問:「寫完一份好的講解詞,再背下來就萬事具備了嗎?」當然不止於此。
  • 【日報熱評】讓文物活起來是文物保護的核心
    為了促進文物合理利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讓文物活起來的方法途徑,我區多部門聯合舉辦了寧夏文物文創大賽,這也是首次以寧夏文物為主題的設計大賽。 讓收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今天文物保護的核心。當前,文創產品開發已經成為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手段。我們熟知的故宮各種文創產品的開發,使故宮成為了網紅打卡地,亦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讓文物活起來,意味著有更廣泛的人群參與,有更深層次的體驗感受。
  • 「十三五」文物發展規劃出爐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全面提升博物館發展質量  文物保護是文物工作的重點領域。《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可移動文物修復,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效應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
  •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讓文物資源活起來
    全國兩會期間,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人民日報社《兩會e客廳》錄製現場表示,國家文物局不斷加強對文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經過系統梳理和整合開發,讓文物資源活起來,以更好傳承文明、服務社會。
  • 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 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國際社區成功申遺,文化遺產圖片展閃亮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活動;文物流通市場專項整頓行動持續推進,網友們拍手叫好,「中國文博」微博爆發式「漲粉」;《千裡江山圖》甫一開展,「故宮跑」重現……可見,國之瑰寶所喚醒的人民群眾之文化熱情,文明使者所贏得的國家元首之高度讚譽,折射出文物所蘊含的恆久魅力。
  • 洛邑古城董事長王渡升:讓古城的文物都活起來
    華夏文明,根在河洛;古都神韻,盡在老城。洛陽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十三朝古都,而老城區作為古都歷史文化的核心,其厚重的歷史文物資源,如今正被逐步喚醒。說起洛陽古城的文物復興,王渡升可以說是一位先行者,他的願景就是「做新旅遊場景的創造者,讓所有古城的文物都活起來。」洛邑古城正是王渡升在古城文物活化創新上的一次成功嘗試。
  • 兒童劇《我們是秦俑》:活起來的不僅是文物
    原標題:兒童劇《我們是秦俑》:活起來的不僅是文物 再說其「教」,該劇融入了許多文物保護與修復等多方面的知識,如對秦俑的分類、原型等級、掉色以及不能重新上色的原因都化進了人物的對話與情節之中,對唐三彩駱駝俑、鎏金銅龍等文物的材質特性、修復過程以及背後的文化內涵,也都在劇情的推進中展示清晰,巧妙融合,可謂沒有半點牽強之處,毫無違和之感,真正達到了讓兒童「在劇場裡看文物」,在輕鬆快樂中接受文物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