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粵西北山區的懷集縣,東北部接清遠而通湖南,西部連廣西而入雲貴,南部行綏江而達廣州出海洋,是古代南來北往、東接西連,水陸聯動的「樞紐」和「咽喉」,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懷集縣自古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就在清末時曾有一支農民起義軍在此建立過「大洪國」,現在本文所敘述的就是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清鹹豐七年(1857年),惠州府博羅人陳金釭率起義兵佔領懷集縣城,建立大洪國,自稱南興王。清軍組織反攻圍剿,一時之間,懷集境內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縣城的居民為逃離戰火,紛紛拖兒帶女湧出城外,去投奔親戚避難。混亂中,一個叫梁芬的婦人攜著幼兒與夫君失散了。
梁芬與夫君走失後,便抱著兒子出了城門,一路往西北方向走。到馬寧鎮時,已時至正午,梁芬便在一個村口廢棄的棚子裡歇息,棚子裡還有一尊無法搬動的大石磨。這時,梁芬已是筋疲力盡,饑渴交迫,便飢不擇食,扯了些棚外溪邊的野草放進嘴裡嚼起來,一股清涼淡甘的汁液頓時在口中化開,饑渴盡消,梁芬一下精神了許多。
便問一路過的村姑這是什麼草?村姑看了一眼梁芬手中的草,笑著說,這種草在我們村裡連孩子都認識,它清熱利溼,涼血解暑,我們常摘它熬出汁液喝,我們把它叫「仙草」。仙草?梁芬低喃了一句,心想怪不得這野草清潤解乏,原是仙草。這時,梁芬感到手腕有些燙,原是懷中熟睡的幼兒抵不住酷暑,身子有些不適了。梁芬急忙嚼些仙草汁液餵給孩子,邊餵邊想,孩子半天不進米湯了,何不把這仙草和米煮成糊糊,餵食給孩子。這樣既可解暑又可飽餐。梁芬想到這,便把孩子放了下來,解下布囊,取出盆子和米,清洗好磨盤,便把米磨成漿,又摘了一大捆仙草洗淨,磨成汁液,和了米漿,生起火來熬煮成糊糊。
梁芬正要給孩子餵食糊糊,突然傳來人喧馬嘶的聲音。梁芬一驚,急忙把整盆糊糊藏到仙草掩蔽的溪中,又踢散柴火,抱著孩子倚在磨盤旁佯睡。原來這是幾個打了敗將潰退的清軍,他們見到有個棚舍,便喝住了馬,走進棚內休息。幾個清軍對梁芬母子倆視而不見,他們吃些乾糧喝些水,便又上馬離去了。
梁芬待幾個清軍走遠了,這才鬆了一口氣,急忙把藏於溪中的盆子取出來,卻不由吃了一驚,盆中的糊糊受溪水浸泡的降溫,已凝結成墨綠的凍狀模樣。梁芬用湯匙勺了一口吃,糊糊清香可口,涼爽味美,不由眼睛一亮,喜不自勝,便一勺一勺地小口餵給孩子吃。小傢伙飽肚後,剛才還病懨懨的人,一下子精神了,在母親懷中呀呀學語,手舞足蹈起來。
這時,村中一婦人割豬草回來,在溪邊洗手,正要捧水解喝。正在收拾行囊準備離開去投親的梁芬見狀,便對婦人說,大嬸,吃這個,能解饑渴。說著,便把盆中餘下的糊糊遞給婦人。婦人連聲道謝,吃起來,越吃越可口,生津涼爽,問是用什麼做的。梁芬便說是用米漿和仙草汁液熬熟,放在溪水置涼而成的。婦人驚訝得合不攏嘴,待梁芬走遠了,才回過神來,大聲問道,這叫什麼?梁芬聽了,以為是問自己叫什麼?便說梁芬。而婦人卻把梁芬聽錯成「涼粉」,把剛吃的美食糊糊當是涼粉了。
沒幾天,這涼粉的製作方法便在馬寧流傳開了,而人們也把製作涼粉的仙草叫做涼粉草了。
▍來源:馬寧發布、整理:懷集資訊網
▍報料客服:15119832617
▍商務合作:0758-5598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