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看著自家房屋的廢墟,遠處就是可能買不起的新樓,沒來的及拆封的大紅燈籠、簇新的衣櫃、剛裝好的太陽能熱水器還散落其間(中廣網記者王嫻 韋雪 攝)
修建中的閆家宅村新社區(中廣網記者王嫻 韋雪 攝)
中廣網沂水11月21日消息(記者 王嫻 韋雪)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農村舊村改造在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已經推廣開來,集中居住,改善條件,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最近,有山東臨沂沂水縣的聽眾給央廣新聞熱線400-800-0088打來電話,反映沂水縣高橋鎮閆家宅村在進行舊村改造過程中違背農民意願,他們是在「被強制上樓」。
農民被「強制上樓」
村民劉清培:書記叫我去說是談點事,我就說按拆遷補償法就行,只要你達到這個程度。但是這邊已經拆開了。
記者:您正談著就拆了?
村民劉清培:正說著就挖掘機開始拆了。
站在瓦礫堆上,劉清培不住嘆氣。為兒子結婚蓋的新房,如今只剩一片瓦礫,沒來的及拆封的大紅燈籠、簇新的衣櫃、剛裝好的太陽能熱水器還散落其間。劉清培家是山東省沂水縣閆家宅村舊村改造一期工程中,被拆掉的最後一家。此前143戶拆遷戶的房屋已經被六棟四層樓高的單元房代替。從2010年起,閆家宅村決定進行舊村改造與社區建設。
村委會:新樓房緊俏
閆家宅村村委會副書記相召生:現在一共蓋了160戶,現在一共48戶,但是現在光交錢就交了60多戶,還分不過來呢。
村民:不打算住新樓
閆家宅村舊村改造一期工程至今沒有完工,在村委會幹部口中緊俏的樓房,許多被拆遷的村民們並不打算住在這裡。
村民:不合適。為什麼呢?農村就是這樣,餵雞、狗,柴草啊糧食啊都沒地方隔。
村民:俺上不去,我的腿不行,上樓要出一身汗,爬不動,腿不行。
除了上樓的不便,更多的村民則擔心,自己根本買不起新房。
記者:您買了那個樓房嗎?
村民:沒有,沒錢買。
記者:跟您要多少錢?
村民:樓房好像要八萬多吧?
村民:補償款一份沒拿到 無經濟能力買樓
新建的閆家宅社區分為112平米和85平米兩種戶型,每平米造價623元,即使選擇小戶型,也需要66370元。而在閆家宅村,種植林果和地瓜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人均年純收入也就是1000多元,僅夠維持正常生計的開支,購買一套樓房不吃不喝也要積攢幾十年。
村民:一口人就只有九分地,三百斤花生米的收成,也就收入一千來塊錢。
記者:靠農業收入一年一人也就一千來塊錢?
村民:那還是毛收入。除去化肥、種子、機器,那剩下就很少了,也就四五百塊錢。
儘管相召生表示,拆遷最高補償價格為6000元/間,但在村委會出示給記者的閆家宅村整體改造房屋拆遷補償明細表中,多數村民房屋的補償價格在每間2000到3000元,有的只有幾百元。五六間瓦房推倒之後,村民獲得賠償金額一般在兩三萬元左右。但這些補償款,村民們至今也沒有看到。
村民:拆了房子一分錢也沒給。
但在今年1月21日國務院公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則明確規定,徵收房屋應先補償後搬遷。此外,對於究竟什麼時候能夠把補償款還給村民,村委會也沒有明確回答。閆家宅村這樣的補償標準當初是怎樣出爐的?如今,寒冬將至,新房還沒有建成,沒了房屋的村民們又該如何生活?
在閆家宅村,新的社區項目規劃圖上,居民包括了附近幾個村的所有人。村子所在的高橋鎮黨委副書記馬會加介紹說,這是沂水的一個試點,一期工程之後,後面的建設會陸續跟上。一期工程拆除的房子多是破舊的房屋,而被拆除的房屋當時狀況如何,如今無法得知,接受採訪的村民大多表示自己的房子完好無損,都能正常居住。劉清培家2007年蓋的新房依舊折價3.3萬,也被強行拆除。
而對於房屋補償標準,村委會還特意開會討論。
相召生:村民代表,全體黨員,組成了一個評估小組,然後評估的,我們村委不直接參與。
嚴冬將至,83歲的宋範太目前只能在鄰居家的過道裡暫住,除了一床薄被,沒有任何東西取暖。
村民:我就在這裡睡還是借的人家的過道。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啊?以後怎麼辦?也不知道怎麼辦。他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更有的村民,只能將鄰居的牛棚或者豬圈改造成小屋。
村民:屋裡沒火。老人已經起不來了。
記者:住了多久了?
村民:一年多了。
記者:下雨還得漏雨?
村民:漏雨。凍得不行。
村黨委書記劉金錫說到這個問題顯得有些激動。
劉金錫:建設新社區,你得有個時間啊,社區不是一天建起來的,也不是一年建起來的!
在我國農村,農民的宅基地嚴格執行「一戶一宅」的規定,在閆家宅村,新樓房所用的土地,正是農民們自己的住房宅基地。除非一直寄人籬下,買樓房成了安家的唯一辦法。但舊房拆除之後,沒錢買房的村民們該如何解決住房問題?村民們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