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姜恆
9月7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在北京啟動。活動期間,農業農村部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拼多多共同舉辦5場線上線下聯動的大型活動。首場直播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視頻方式參與。
前不久,袁隆平剛剛度過90歲生日。 這位新晉「90後」在直播中深情呼籲更多「90後」年輕人投身農業。「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袁隆平表示,青年農民是國家的希望,現代農業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識青年。
直播現場還請來了在拼多多平臺上開設農產品店鋪的三位新農人,他們的故事,呼應了袁隆平的期待。
農業曾是落後的代名詞。幾千年來,無數人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脫離土地,躍出農門」。
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形勢已經發生變化。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技術手段逐漸被大規模應用,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產效率。現在,隨著衛星識別、數據分析、人工智慧與5G技術的應用,農業生產更是進入智慧農業階段,方寸屏幕便可掌控萬畝良田,與傳統農業生產不可同日而語。
在現代農業技術發達的國家,智慧農業早已大放異彩。比如在荷蘭,農民大量使用衛星識別、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進行農業生產。這也使得這個面積僅為重慶市一半的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僅次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
同樣,在沙漠佔國土面積一半以上的以色列,現代農業的發展也頗為繁盛。眾所周知,以色列農業的科技化程度很高,比如著名的「滴灌」系統,實現了95%以上的水利用率。高科技是色列發展先進農業的基石。
放眼國內,這些年,隨著高科技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一批網際網路公司開始運用先進技術,探索出本土化的數字農業解決方案,為中國農業現代化轉型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
拼多多於今年5月發起過一場草莓種植比賽,4支全球頂尖高校的青年科學家團隊利用植物生長模型、機器學習算法等方式,實現草莓種植全程管控,並與4支來自中國草莓「十強縣」的頂尖農人隊伍切磋,尋找適宜高原草莓種植的解決方案。這場「人機對弈」的目的不在分出勝負,而意在探索數字農業科技的產銷一體化應用,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農戶獲益。
中興通訊也曾在荷蘭做過一個5G智能農業外場商用演示。此次外場演示是通過無人機對馬鈴薯農場進行高清照片拍攝和採集,並通過5G 行動網路,實時將採集的照片回傳至伺服器,以精確的方式實時地對馬鈴薯作物進行適當的保護,整個採集回傳所用時間從之前的兩天縮短至兩個小時。
傳統的農業生產領域,正在不斷迎來技術投入與科技創新,將行業供應鏈環節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交互速度不斷提升,重構農業生產鏈條,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倍增。顯然,網際網路時代的農業,相比傳統農業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生產不再主要仰賴人力。技術驅動農業,正一步步變成現實。而在未來,農業很可能將被AI、5G和物聯網徹底改變。
在這樣的趨勢下,「農民」的概念將變得更豐富:現代農業中的農人,將不再是傳統的體力勞動者,而是某種程度上的操盤者、指揮者。從工作形態上,他們或許不必親自置身于田間地頭,而是通過遠程操控就可以實現糧食豐收。這是技術賦予現代農業生產的紅利。
也正是在技術驅動下的農業生產形態下,各地湧現了一批新農人,他們或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指導農業生產;或成立專業的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從事新型農業經營,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在這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鄉創業,投身現代農業,加速著中國的鄉村振興進程。這些從企業到個體的努力與作為,也正是中國現代農業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