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袁隆平 為萬年上山題詞

2020-12-20 澎湃新聞

這段時間到浦江上山遺址參觀的遊客,都會被展廳顯著位置懸掛的一幅特別題詞吸引。題寫的大咖不是別人,正是在世界上享有聲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萬年上山世界稻源」,91歲高齡袁隆平的題詞,點亮萬年上山。科學探索的光芒照萬年,恆久璀璨。

●「挺有意義,金華農業很有淵源」●

袁隆平和金華感情頗深,交情長達38年。去年6月18日,記者隨市科協主席汪希燕等一起赴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拜訪袁隆平時,曾6次來金華在金華的袁隆平,對在金華見過的人、到過的地方,印象深刻,名字、地名張口即來,對八婺毓秀之地念念不忘的他,還特別有感而發:「金華是好地方,錦繡江南!」

「袁隆平是什麼人?在國際上德高望重,歷任中央領導都前往看望。」時任市農科院副院長錢秋平和袁隆平因工作結緣,認識15年以來,兩人交情非同一般。

2005年8月,錢秋平接到任務,邀請袁隆平前來金華出席華東農交會時,心裡很忐忑。沒想到,第一次見面,袁隆平出乎意料地和藹可親,還主動拉著他在辦公室的超級雜交水稻大照片前合影留念。

2006年,袁隆平被聘請為金華市人民政府農業高級顧問,並被金華市農科院聘請為首席專家。我市在雜交水稻選育、裁培方面碰到什麼問題,每次求教,袁隆平都傾囊相授。

最讓錢秋平感動的是,2011年,他再次上門邀請袁隆平前來金華出席華東農交會,秘書告訴他當天因為湖南活動衝突,很可能來不了。

「怎麼辦?」錢秋平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沒想到,袁隆平在出席完湖南的活動後,「打飛的」第一時間趕來了。

記者採訪時,說起當年的活動,袁隆平記憶猶新。「我還去了義烏的一條街,買了一幅老花眼鏡呢。」

也就在那次活動期間,袁隆平參觀市農科院,下田間地頭仔細察看50畝水稻田的長勢後,點讚「金華農業搞得很好,內容豐富,水果、蔬菜有特色,水稻水培很好」。

每年,市農科院都會派人上門拜訪袁隆平。今年的疫情打亂了計劃,拜訪時間一推再推。4月9日,疫情平穩後,錢秋平戴著口罩前往三亞拜訪袁隆平。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雲集全國農業專家,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袁隆平都會準時出現在這裡。

當天,在向袁隆平作例行工作匯報後,錢秋平特別提到浦江萬年上山,以及遺址現場普遍發現的萬年稻作遺存。

袁隆平一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特地問錢秋平:「真的一萬年嗎?「

在得到肯定答覆後,袁隆平欣然提筆寫下八個大字:萬年上山世界稻源。

袁隆平還特別點讚:「挺有意義,金華農業很有淵源。」

●「根,我們的根就在這」●

6月11—13日,考古專家、國家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帶隊前往浦江萬年上山實地考察,袁隆平的親筆題詞讓他眼睛一亮。

在專家研討階段,提及下一步工作的建議,張柏非常幽默地說:「如果能把稻作起源遺址再做出點東西,袁隆平就更高興了。」

和張柏一起來的,還有文化和旅遊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學者李榮啟、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司長馬文輝。張柏一行在看了上山遺址、非遺館、博物館、檀溪古村落後,點讚有加。

「我們三個人到這兒來,看了兩個館、一個遺址、一個傳統村落,很有收穫,很受教育。我、總體感覺浦江的工作做得很好,基礎已經很豐厚了。縣裡對文物、遺產、文化工作,按照中央踏踏實實地在做,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做,很有成績。」

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的張柏是資深考古專家,他說早在北京時,就知道浦江上山遺址,實地看了以後,收穫很大。保存完好的上山遺址尤讓他感到親切,肯定上山遺址「基礎工作做得很好,總體規劃有了,考古工作做得也好,專業工作做得很清楚」。

「文化自信從哪兒來?我們為什麼文化自信?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那麼多年自己的人類發展史,這就是根,我們從根上就能自信。上山遺址緊緊聯繫到了這樣一個大問題:根,我們的根就在這。」

上山遺址為長江中下遊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張柏形象地比喻為人生的拐點。

「上山遺址是一萬年前的,是新舊石器交接這一段。這一段是一個拐點,人上了一個臺階、一個轉折,就像一個人考上大學,那是一生中的一個轉折。人類在那個時候上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大學,一個轉折,很了不得。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文化自信,緊緊聯繫著上山遺址。上山遺址說這話最有權威,因為它最早,是根啊。為什麼文化自信?老祖宗在這一萬年前就留下了東西,你能不自信嗎?別的地方還真沒有,沒有這麼好的遺址,這麼好的遺物。你到歐洲、非洲去找,找不到。人類起源、文明起源,要研究這兩個問題就離不開上山,因為它最早啊。別看上山遺址就這麼兩個棚子,裡面就幾個土坑,你千萬不要認為它很簡單。一萬年前的東西它能複雜嗎?這麼多年風風雨雨的破壞,就剩這點東西不容易。遺址不要看東西多少、面積大小,要看它的重要性。你別看那個小陶片,那是我們祖宗留下來的,是他們親手做的,這就是我們文化的根。」

「萬年上山世界稻源」,袁隆平的題詞,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了最鮮亮的色彩。

●萬年「水稻田」將成為探索方向●

前不久開工的中國浦江萬年上山文化村項目引人關注。項目將復原上山部落場景,可以體驗先民點篝火、祭祀、舞蹈,也可以扮演『上山人』用石矛、弓箭狩獵,還可以感受鑽木取火、燧石生火等原始生活場景,為國家級上山文旅康養綜合體。

最吸引記者的是,該項目做足了萬年上山「稻」文章。在萬年上山文化村內,將闢出一塊「萬年」稻田,春天看插秧、夏天觀稻浪、秋天聞稻香、冬天和稻草人躲貓貓,美不勝收。

而這也正是上山遺址下一步考古的突破所在。

「永康湖西遺址考古,以及計劃要進行的上山遺址周邊低洼區域的考古,上山文化水稻耕作區域的探尋,都將成為主要的工作內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蔣樂平當年主持浦江上山遺址考古發掘,他說,早期稻作遺存為上山文化最為重要的發現,在上山文化遺址群內普遍發現了稻作遺存,包括浮選出土的炭化稻米和稻穀小穗軸、陶器製作坯土羼合料中摻入的大量稻殼、紅燒土塊中包含的炭化稻殼、文化堆積中提取的稻穀植矽體等。通過對出土的各種稻遺存形態特徵的綜合研究發現,上山古稻已經出現了馴化特徵。通過對各遺址發現的圍壕、房址等遺蹟現象、以及陶器和石器的綜合分析,上山文化時期出現了最早的初級村落,上山先民開始稻的耕種實踐,上山文化已經處在了稻作農業生產活動起始階段。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

上山古稻出現的馴化特徵,與袁隆平發現天然雜交稻,並進行馴化的科學探索精神一脈相承。

記者去年採訪袁隆平時,意外地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設有雜交水稻展覽館,展覽館圖文並茂展示了在袁隆平帶領下,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科技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其中,就有袁隆平挑戰世界難題的過程:

1960年,時任安江農校教師的袁隆平,在試驗田中發現了「鶴立雞群」的一株穗大粒多、籽粒飽滿的水稻,經過第二年試驗,判斷其為天然雜交稻;

1964年7月,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洞庭早燦稻田中,找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作為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材料;

當時的經典遺傳學理論認為,小麥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袁隆平觀察到並用試驗證明了水稻具有雜種優勢,堅定信心,衝破此觀念的束縛,培育雜交水稻。

……

科學探索的光芒光照萬年。「世界稻源」翹首以盼和「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萬年上山相見歡。

原標題:《九旬袁隆平 為萬年上山題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袁隆平超級稻與萬年水稻的「邂逅」
    中國水稻研究所黨委書記高士軍表示,「上山文化」遺址群發現了距今一萬年的曠野遺址,特別是發現了栽培稻遺存,把長江下遊的稻作歷史上溯了2000多年,也為稻作起源於中國增添了新證據,對世界稻作發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研究和保護的深入,2006年,「上山文化」正式命名,上山遺址被中國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浦江上山遺址公園首發
    「我這本書叫做《萬年行旅》,這裡是這本書所說的『行旅』的終點,也可以說是我個人的萬年行旅的終點,但又是人類萬年文明探索的一個起點。」8月26日上午,上山考古第一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的新著《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首發。
  • 大地·風物丨尋訪萬年稻源
    這是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遺址博物館。陪我來參觀的,是考古學家蔣樂平。上山遺址博物館中,保留著當年的考古現場。起伏不平的土層中,到處是發掘過的坑坑窪窪。在這些坑坑窪窪中,曾經埋藏著遠古的謎團。是蔣樂平和他的同事們,小心翼翼地撥開歲月的沙塵,讓一件又一件見證歷史的萬年古物展陳在人們面前。  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如何生活?吃什麼,穿什麼?何處棲息,何以為生?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黔陽冰糖橙代言
    (9月20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為特色農產品代言公益活動」現場接受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深情講述與黔陽冰糖橙的故事。)掌上懷化客戶端訊(記者 黃莎)9月20日晚,由農業部主辦,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CCTV7-農業節目)承辦的「我為特色農產品代言公益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娓娓道出了「品黔陽冰糖橙,享世間好口福」的故事,並為其代言。
  • 一萬年,稻可道
    2020年,上山文化發現整整20年。11月12日-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浦江舉行。會議認為,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上山文化萬年水稻起源、發展的證據,是對世界農業起源認識的一次重要修訂。
  • 袁隆平院士為永福題字「永福——富硒沙糖桔之鄉」
    盛讚品質出眾獲獎實至名歸袁隆平為永福題字「永福——富硒沙糖橘桔之鄉」2014年11月5日,縣委書記蔣昌桂帶領由縣政府分管領導、縣農業部門同志等組成的「取經團」前往湖南長沙,拜訪享有世界聲望的「雜交水稻之父
  • 蔣樂平新書《萬年行旅》在上山遺址公園首發
    這裡是這本書所說的『行旅』的終點,也可以說是我個人的萬年行旅的終點,但又是人類萬年文明探索的一個起點。」今天上午,散發著油墨清香的《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首發!來自各地的考古愛好者、書友齊聚一堂,共同參加首發儀式。首發現場,蔣樂平與廣大愛好者、書友分享了創作過程中難忘的故事,以及對萬年上山的深情。考古愛好者小雨今天特地從杭州趕來。
  • 央視開講|萬年上山走進《尋根中華文明》考古公開課
    上周三,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考古公開課》,讓所有關心上山文化的人都神情為之一震。這個重要的發現,是中華文明5000年的重要證據在這期主題為《尋根中華文明》的考古公開課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首先開講浦江萬年上山:「民以食為天。文明出現的基礎,就是農業的出現。
  • 袁隆平接見香杉文化之父葉新忠
    袁隆平院士親自為壯象題詞:天下香杉,唯美壯象。近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接見中國香杉文化之父、壯象木業(集團)公司董事長葉新忠先生。壯象自成立以來,就以弘揚中國香杉文化為使命,以改變家居生態環境為己任。歷經14年發展,現已成為廣西林業、農業雙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林業標準化示範企業,榮獲國家守合同重信用、廣西名牌產品,中國東協博覽會林木展金獎產品、中國生態板十大品牌等殊多榮譽。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從屋頂傾瀉下來的,是一萬年後的陽光。 "上山遺址最令人矚目的發現,是距今萬年之前的稻米遺存。我們可以通過放大鏡來看一下這些陶片,裡面的稻殼、稻葉的印痕非常清晰……"11月13日,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解說員為研討會與會人員介紹道,"一萬年前的先民把我們現在看似沒用的這些稻殼、稻葉碾碎後羼和到陶器的製作當中,一是為了減輕陶器的重量,二是增加它的粘接性,防止在燒制過程中開裂。"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萬年上山·千年月泉」全球華語詩歌大賽圓滿終評
    新華社杭州8月21日電 題:「萬年上山·千年月泉」全球華語詩歌大賽圓滿終評  於超蓉 吳盛熠東  備受關注的「萬年上山·千年月泉」全球華語詩歌大賽終評會,8月19日在浙江省浦江縣舉行。  2958件作品一決高下  「萬年上山.千年月泉」全球華語詩歌大賽以「為未來寫首詩」為主題,今年2月15日正式啟動,6月30日截稿,前後歷時四個半月,共收到全國各地1811位詩歌愛好者的詩作2958首。
  • 《新華每日電訊》:「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新聞快車]九旬老人送蛋糕 為護士慶祝節日
    [新聞快車]九旬老人送蛋糕 為護士慶祝節日 九旬老人送蛋糕,為護士慶祝節日。
  • 在萬年,感受綿長的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公園裡的袁隆平塑像 這裡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如今,走進萬年,在仙人洞、吊桶環遺址處,可以了解遠古時代先人們生活的環境及萬年考古發掘的歷史;在縣城裡,世界稻作文化牆、正在修建的稻作文化公園等讓人們在稻作文化的浸潤中讀懂萬年。 源遠流長的稻作起源 在距萬年縣城12公裡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腳,狹長的仙人洞是新舊石器時期萬年先民生活居住的場所。
  • 袁隆平「稻」非洲去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有849名院士,絕大多數人的名字不為公眾熟知,袁隆平卻成了社交媒體上深受追捧的科學偶像。他被稱作「雜交水稻之父」,許多年輕人相信,是他讓中國人吃飽了飯。在這種常見的敘事中,袁隆平的名字超越了國家意志與團隊努力,變成了「救世主」的代名詞。人們需要救世主。
  • 袁隆平在重慶的「稻田革命」!小山村成網紅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通過在我市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推進「水稻革命」,為重慶農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連日來,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循著袁隆平在重慶的科研足跡,相繼走訪大足、北碚、南川、墊江等地,探訪袁隆平及其團隊在渝的創新之舉——▲拾萬鎮的水稻田。
  • 中華稻香,萬年前飄起一條大河邊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袁隆平在重慶的「稻田革命」 小山村成網紅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通過在我市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推進「水稻革命」,為重慶農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連日來,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循著袁隆平在重慶的科研足跡,相繼走訪大足、北碚、南川、墊江等地,探訪袁隆平及其團隊在渝的創新之舉——
  • 水稻之父袁隆平喊你來吃冰糖橙
    「90」後袁隆平,國寶級的意見領秀,曾在CCTV-7《每日農經》的「家鄉的味道------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動中,他傾情為家鄉產品代言,但他這次推介的不是水稻,而是有「冰糖苞」美譽的湖南冰糖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