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風物丨尋訪萬年稻源

2021-02-20 人民日報文藝

  一顆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這是一顆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緻的細紋清晰可見,可是它已經炭化,已經穿越了萬年時光。在人類的博物館中,這也許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訪問者的目光。因為,這顆炭化的稻米,有一萬年的歷史,證明一萬年前此處的先民已經開始了稻的耕種。這顆小小的稻粒,像是一粒烏金的雕塑銘刻了時間,讓人想像歲月的悠長和大自然的神秘,更讓人聯想人類文明的道路是多麼遙遠漫長。

  這是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遺址博物館。陪我來參觀的,是考古學家蔣樂平。上山遺址博物館中,保留著當年的考古現場。起伏不平的土層中,到處是發掘過的坑坑窪窪。在這些坑坑窪窪中,曾經埋藏著遠古的謎團。是蔣樂平和他的同事們,小心翼翼地撥開歲月的沙塵,讓一件又一件見證歷史的萬年古物展陳在人們面前。

  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如何生活?吃什麼,穿什麼?何處棲息,何以為生?誰能把一萬年前的景象複述給今人?

  很多年前,浙江河姆渡發現了七千年前人類種植水稻的痕跡,當時曾成為重大新聞。上山遺址最初被發現時,還無法確定年代。這個被人稱為上山堰的地方,埋藏著很多古人生活的遺蹟。考古學家們發現,這裡出土的陶器,多為夾炭陶,陶土中摻雜著許多稻殼。出土的古物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磨石,還有很多石球石棒。這些,似乎都在證明,在這裡生活的古代人類,已和稻穀結緣。蔣樂平把出土的夾炭陶片送到北京大學,做科學的測年分析。測年的結果,讓蔣樂平吃驚,也讓他興奮:上山出土的陶器,歷史超過一萬年!而這些一萬年前的陶土中,摻和著密集的破碎稻殼。蔣樂平深知這發現的意義,為追蹤這些碎稻殼的由來,他進一步做了一個考古學家應做的工作:動手實驗。那些類似磨盤的大石塊與石球石棒,和稻穀有什麼關係?蔣樂平將適量稻穀放到上山出土的磨盤上,然後用一根石棒進行擠壓搓磨。做這些動作時,蔣樂平覺得自己就是一萬年前的上山先民。也許當年,他們就這樣使用這些石頭的工具,金黃的稻穀就這樣在磨盤和石棒間被反覆搓磨。五分鐘後,他隨意抓出一把經過搓磨的稻穀做統計,結果發現,被脫殼後保持完整的米粒有四百九十二顆,碎為半粒的一百二十顆,被碾碎的一百顆,未脫殼的只有四十四顆。這些石磨石棒,可能是上山古人為稻穀脫粒的優良工具。更重要的是,經過科學的分析,上山遺址出土的夾炭陶中的稻穀遺存,有人工栽培的特徵。這些稻穀,可能已不全然是荒原中的野生植物,而是經過了人類的馴化和培植,正逐漸化為大地上的農作物,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

  蔣樂平說:「考古行為的奇特之處,就是將古人做過的事情重新做一遍,但當這個古人是一位改變歷史的巨人,那你是否也有可能化身為巨人?」種植水稻的上山古人,都是最普通的凡人,但他們的勞作,卻深刻影響著文明的進程。考古學家也是普通人,當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打開遠古之門,解開歷史的謎團時,他們也和那些古人化為一體,讓人類更清晰準確地回溯自己的來路。蔣樂平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豐富的想像力,也有不辭辛勞的行動力。山野的陽光和風霜,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這二十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走遍浙江的山水大地,鍥而不捨地尋找先人的足跡。而浦江的上山遺址,是他作為一個考古學家的幸遇之地。他在浦江跋山涉水,在上山尋尋覓覓時,感覺和這片土地上的先人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心靈默契。曾經被很多人忽略的器物和跡象,進入他的視野之後便燃起耀眼的火花,指引著他追根尋源,走向歷史的深處。

  一個殘缺的大口陶盆,一顆小小的稻粒,一塊磨盤,一根石棒,一個被揭示的古人村落遺址,成為考古的鑰匙,歷史之門由此被打開,埋藏多年的秘密被發現。上山遺址的發現,印證著先民萬年前的智慧和勤勞。在和自然的相處中,我們的祖先不斷探索著求生之道,探索著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上山遺址,是人類走向文明道路上的一個深深的腳印。

  在浦江,已經建起了一個造型質樸卻內涵豐富的上山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一大片稻田之中,主體是兩棟類似茅屋的簡樸建築。當年的考古現場,被保留在博物館的大廳裡。浦江的朋友們陪著我參觀,一路介紹著,如數家珍。在這裡,能看到上山人用過的各種陶器,有大口陶盆,還有陶罐。大大小小的陶罐上,可以依稀看到神秘的圖案,那是一些排列整齊的點,是一些寄託著飛揚神思的線條。還有石頭做成的工具,磨盤、石球、石刀、石錘、石鑿。而博物館的中心焦點,是那顆黑色稻粒。在射燈的映照下,小小的萬年古稻熠熠閃亮,如鑽石,如烏金,牽動著參觀者的思緒,讓人的聯想穿越時空,飛向遙遠的古代。

  上山遺址博物館門口,有袁隆平的題詞:「萬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遺址的重大發現,使這位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深感欣喜,於是揮毫寫下這八個字。

  正是晚秋時分,風中已有寒意。但上山博物館周圍的一大片稻海,卻在天地間蔓延著耀眼的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在風中點頭,那是沉浸於豐收歡悅的微笑。稻田中,我看到一些裝束簡樸的農民在勞作,有人在車水,有人在彎腰收割,也有人牽著牛走在田間。走近細看,原來是一組組不動的雕塑。這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浦江友人笑著對我說:「在這裡散步,你可以想像,時光仿佛又回到了一萬年前。」

  視線越過上山的稻田,可以看到地平線上逶迤起伏的山影,這是浦江的仙華山。浦江友人告訴我,在仙華山上,有一些神奇的巖石,上面有遠古的神秘雕刻,這些巖雕的年代和成因,至今仍是謎。離開上山遺址,浦江友人帶我上了仙華山。在蒼茫暮色中,我看到了那些隱匿在荒草中的神奇巖石。巖石上的浮雕,不是文字,也不是具體的物象,而是一些奇怪的符號,如一個個圓睜著或者微闔著的巨眼。神秘的眼神中,有驚奇,有詰問,有沉思,有疑惑。無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夜色瀰漫,無論是冰雪覆蓋,還是風雨交加,這些眼睛永遠在石頭上睜著,默默遙望著無垠的蒼穹。我想,這些浮雕,會不會和馴化了野生稻的上山人有著某種關聯?相信我們的考古學家終有解密的一天。

相關焦點

  • 知道風物丨琥珀光中思椿庭
    知道風物丨遠山 近水 界外人知道風物丨食物本草知道風物丨芒種也雅致知道風物丨扇·方寸的風雅琥珀光中思椿庭
  • 萬年前的最早彩陶與稻源,浙博新年首展「上山文化考古展」
    萬年前的最早彩陶與稻源,浙博新年首展「上山文化考古展」 浙江省博物館 2021-01-14 09:01  澎湃新聞獲悉,浙江省博物館開年首展「萬年浙江,從這裡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將於1
  • 大美福地稻作起源——江西萬年大源鎮舉行首屆鄉村旅遊文化節
    中國《市縣領導決策》網、刊 章榮富 肖慶成10月17日上午10點,江西萬年縣大源鎮首屆鄉村旅遊文化節在稻源農莊拉開序幕。據了解,大源鎮是萬年縣旅遊重鎮,這裡有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仙人洞、吊桶環遺址;這裡有國家4A級風景區—神農宮;這裡有省級3A鄉村旅遊點—稻源農莊
  • 九旬袁隆平 為萬年上山題詞
    「萬年上山世界稻源」,91歲高齡袁隆平的題詞,點亮萬年上山。科學探索的光芒照萬年,恆久璀璨。●「挺有意義,金華農業很有淵源」●袁隆平和金華感情頗深,交情長達38年。當天,在向袁隆平作例行工作匯報後,錢秋平特別提到浦江萬年上山,以及遺址現場普遍發現的萬年稻作遺存。袁隆平一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特地問錢秋平:「真的一萬年嗎?「在得到肯定答覆後,袁隆平欣然提筆寫下八個大字:萬年上山世界稻源。袁隆平還特別點讚:「挺有意義,金華農業很有淵源。」
  • 感受天府大地美好風物,成都市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即將啟幕
    「地景藝術」,20世紀60年代產生於歐美的藝術家以大地為創作對象、把藝術與大自然有機結合所創造出的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視覺化藝術形式。本次活動以川西林盤的山林大地作為舞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創作者受到邛崍市旅投集團的邀請到這裡以大地為源進行創作。
  •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發布:發現秘境廣西
    因為陳曉卿的建議,《秘境廣西》的拍攝,與地道風物的廣西尋訪,幾乎一拍即合。地道風物的第一站,也從廣西開始。  長時間的拍攝、尋訪之後,《秘境廣西》紀錄片和《地道風物·廣西》MOOK,以複合型的內容形態,呈現出一個地道的廣西。
  • 江西萬年:從一根竹鞭到一片竹海
    新華社南昌1月26日電  題:江西萬年:從一根竹鞭到一片竹海  新華社記者姚子云  「一畝雷竹十畝糧,二畝雷竹上學堂,三畝雷竹娶婆娘,四畝雷竹蓋新房。」這首順口溜在江西萬年縣老少皆知。  萬年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交通不便、結款時間長卻讓村民們有點「扛」不住。「雷竹筍要吃『鮮』,運輸講究快。肩挑背扛搬下山,坐完汽車轉火車,就怕鮮筍生生耗成幹筍。」吳大坤回憶說,採摘和運輸像打仗一樣。「筍發過去後,要等好幾個月,貨款才能到手。種竹筍時盼豐產,豐產後愁銷路,銷完愁回款,全年都在愁。」吳大坤的「學生」胡愛國說。
  •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浦江上山遺址公園首發
    「我這本書叫做《萬年行旅》,這裡是這本書所說的『行旅』的終點,也可以說是我個人的萬年行旅的終點,但又是人類萬年文明探索的一個起點。」8月26日上午,上山考古第一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的新著《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首發。
  • 鬥羅大陸:大地之王和粉紅娘娘不算什麼,還有萬年魂獸等著他們
    《鬥羅大陸》第62集中出現了兩隻千年魂獸,分別是4500年的大地之王和4000年的粉紅娘娘。柳二龍因為大地之王打擾了她和玉小剛的二人世界,直接胖揍了大地之王一頓,最終馬紅俊了結了它並吸收了魂環。因為大地之王和粉紅娘娘是一對,大地之王被殺,粉紅娘娘自然要帶著上千隻粉紅女郎來報仇。
  • 海島鄉薈開啟創意鄉村集市「大地好物」線上選購!
    其中《大地有好物》鄉村集市開展得如火如荼,海南、雲南、四川等各區域的鄉村文創好物也在此期間匯集,與廣大市民遊客共赴了一場「聲」、「色」、「物」俱佳的創意鄉村集市之旅。現場好物隨心挑選,提供雲端購物的方式進入商城點擊「大地的迴響產品直通車」現只差一個按鍵的距離海島鄉薈幫你將現場的大地好物納入囊中漫遊至大地郵局、大地造物局、大地潮玩室等地,讓我們一起細數這每一件大地好物。NO.1 IP文創系列中廖IP文創首發 ,深受現場眾多遊客喜愛,銷量居高不下。
  • 上饒銀行接手萬年黃河村鎮銀行
    1月4日,從銀保監會官網獲悉,江西銀保監局一紙批文顯示,同意萬年黃河村鎮銀行關於變更主發起行、股權變更等一系列請示。具體為江西萬年國有資源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萬年縣資產經營投資有限公司、萬年縣萬年港綜合碼頭有限公司、萬年縣公共資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萬年縣神農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萬年縣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萬年縣城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和萬年縣稻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分別持有540萬股、540萬股、540萬股、360萬股、300萬股、300萬股、300萬股、180萬股。
  • 廣東風物---嶺南土產浸酒術
    點擊關注及收藏,總有一天幫到你↗(嶺南大地,物華天寶,從古代的瘴虐之地,到山草藥的廣識善用
  • 上饒銀行接手萬年黃河村鎮銀行後市如何走?
    1月4日,從銀保監會官網獲悉,江西銀保監局一紙批文顯示,同意萬年黃河村鎮銀行關於變更主發起行、股權變更等一系列請示。具體為江西萬年國有資源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萬年縣資產經營投資有限公司、萬年縣萬年港綜合碼頭有限公司、萬年縣公共資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萬年縣神農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萬年縣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萬年縣城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和萬年縣稻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分別持有540萬股、540萬股、540萬股、360萬股、300萬股、300萬股、300萬股、180萬股。
  • 薦讀丨清華照瀾院--尋訪大師舊居
    ▼▼主題丨清華照瀾院--尋訪大師舊居>文丨Rachel參觀清華園的遊客在駐足二校門之後,大多繼續向北,遊覽清華大禮堂和清華學堂等清華早期建築。
  • 美麗中國 • 山東德州篇丨魯北大地 水碧天藍
    美麗中國 • 山東德州篇丨魯北大地 水碧天藍 2020-12-25 1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風物福建,找到周寧丨揭秘雲端周寧的獨特魅力(內含福利)
    本周五(8月30日)開始,來到風物堂,帶你揭秘周寧的獨特魅力。活動時間:2019年8月30日-9月3日 每天9:00-21:00活動地點:福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朱紫坊20號 風物堂(八一七路津泰路口往南門兜方向隔河第一個牌坊入口,大眾電影院正對面)參與方式:免費參觀展覽,品鑑特色農產品,體驗豐富互動內容活動還未開始便已備受矚目,小編在這裡悄悄告訴大家,活動期間會有許多大咖現場助陣哦!
  • 尋訪溫州僑力量㊵丨翁明照:深耕「一帶一路」,讓越南菠蘿地上...
    為慶祝溫州市僑聯成立60周年,溫州市委統戰部(市僑辦)和市僑聯聯合舉辦「激揚新時代溫州人精神——『重要窗口』建設中的溫州僑力量」 尋訪活動。本期主角是越南中國商會胡志明市分會名譽會長、前江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越南龍江工業園董事長翁明照。   人物名片
  • 設計尋訪丨邱德光:告別傳統,告別平庸
    來源:浙江省創意設計協會原標題:設計尋訪丨邱德光:告別傳統,告別平庸!最新更新時間:05/12 15:45
  • 寶曆風物何處尋?快來開啟大唐航海曆險記
    上海博物館與東方網聯合推出的「寶曆風物丨大唐航海曆險記」帶你夢回大唐覓風物,開啟一場奇妙的航海曆險記~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寶物的前世今生,不妨走進上海博物館「寶曆風物
  • 江子:在大地上寫作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大地的內涵何其豐富:那些高山、大海、河流、沙漠、湖泊,那些古驛道、古橋梁、古城牆、古村落、古戰場、古廢墟,那些代代相傳的文化習俗、製作工藝、民間記憶,那些極為豐富的不同民族的音樂、舞蹈、繪畫、書法、文學……大地一詞,關涉史學、地理學、生物學、民俗學、美學等無限的學問。或者說,大地本身就是各種學問的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