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浦江上山遺址公園首發

2020-12-24 浙報融媒體

「我這本書叫做《萬年行旅》,這裡是這本書所說的『行旅』的終點,也可以說是我個人的萬年行旅的終點,但又是人類萬年文明探索的一個起點。」8月26日上午,上山考古第一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的新著《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首發。來自各地的考古愛好者、書友齊聚一堂,共同參加首發儀式。

活動現場,蔣樂平與廣大愛好者、書友分享了創作過程中難忘的故事,以及對萬年上山的深情。考古愛好者小雨今天特地從杭州趕來,她告訴記者,蔣老師的《萬年行旅》是她看過的考古類書籍中最與眾不同的。「在這本書裡面,蔣老師希望通過他的活動、考古挖掘,再現一萬年來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曾經生活過的人的痕跡。」

浙江大學出版社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出版情況,並向浦江縣教育局、文聯、團縣委、圖書館、博物館、黃宅鎮政府、上山村等單位捐贈書籍。隨後,現場還舉行了讀書分享會,蔣樂平研究員為熱情的讀者現場籤名,並分享了其新書創作過程中難忘的故事,以及對萬年上山的深情。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考古人自述書,作者蔣樂平以「散文筆法」講述了「從7000年河姆渡出發,走過8000年的跨湖橋,抵達了10000年的上山」的「萬年行旅」,充滿了深情與思辨,是一個考古人的情懷和人生旅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熱情為本書作序,點讚「蔣樂平是一位很有建樹的考古學家,他輾轉浙東浙中南,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田野考古工作,腳踏實地,收穫滿滿。他有很好的文學與哲學素養,他的思考獨闢蹊徑,他的文字引人入勝……這本書值得行內行外讀一讀。」

據了解,浙江省至目前共發現了「上山文化」遺址18處,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群。「上山文化」將浙江歷史推進到一萬年左右,是浙江萬年文化之源。發掘的木構建築遺蹟和環壕,是東亞地區最早的初級村落。上山文化的彩陶,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彩陶。上山文化遺址群普遍發現了栽培稻遺存,其所在的錢塘江上遊地區被公認是世界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袁隆平先生為此題詞「萬年上山世界稻源」。

值班主編:杜羽豐

相關焦點

  •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
    頭條按:日前,《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浙江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首發。
  • 蔣樂平新書《萬年行旅》在上山遺址公園首發
    蔣樂平新書《萬年行旅》在上山遺址公園首發 2020-08-26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個浙江考古人的萬年行旅
    在考古人裡,蔣樂平並不典型。  30多年,他一個人帶著一群技工,常年在浙東、浙中奔走,在錢塘江流域的山水間流連,他獨自走到了哪裡?  8月26日,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的一場新書首發式現場,蔣樂平出了答案:書名「萬年行旅」,副題「一個考古人的獨白」。這是他寫的一本新書,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萬年,指距今一萬年的上山文化。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上山文化遺址入選增至4處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日前公布,本報多次報導的義烏橋頭遺址、龍遊荷花山遺址同時上榜。繼浦江上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後,上山文化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增至4處。2020年7月25日,本報刊發的報導《這個夏天,萬年上山很火很年輕》,掀開了荷花山遺址的神秘面紗。去年底,本報在金華新聞客戶端推出「萬年上山巡禮」系列報導,以《原始地貌保存最為完整》為題,對荷花山遺址進行圖文並茂的報導。鮮為人知的生死一刻昨天下午,記者打電話給蔣樂平時,一心埋頭做業務的他還不知道這個好消息。兩處上山文化遺址同時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殊為不易。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繼浦江上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後,上山文化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增至4處。上榜遺址金華日報多次報導橋頭遺址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村西,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屬上山文化中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
  • 金華義烏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日前公布,本報多次報導的義烏橋頭遺址、龍遊荷花山遺址同時上榜。繼浦江上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後,上山文化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增至4處。
  • 央視開講|萬年上山走進《尋根中華文明》考古公開課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就出現在浙江省的浦江上山遺址,大約一萬年前。」 王巍向全國觀眾展示了浦江上山遺址發現的萬年水稻遺存。「還不止一粒,有很多。比如同樣在上山遺址出土的陶器,為了防止燒裂,在裡面摻一些水稻稻殼。可見,當時的水稻不是非常零星。
  • 九旬袁隆平 為萬年上山題詞
    這段時間到浦江上山遺址參觀的遊客,都會被展廳顯著位置懸掛的一幅特別題詞吸引。題寫的大咖不是別人,正是在世界上享有聲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萬年上山世界稻源」,91歲高齡袁隆平的題詞,點亮萬年上山。科學探索的光芒照萬年,恆久璀璨。
  • 浦江全力打造「跟著馬良遊浦江」研學品牌,首發《詩畫浦江》雜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楊希林 通訊員 滕謙 方躍鎮圖片由浦江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提供6月19日上午,浦江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舉行《詩畫浦江》雜誌首發儀式,「跟著馬良遊浦江」研學遊同步啟動,並發布最新研學線路。
  • 一萬年,稻可道
    一萬年前,「巨人」的腳印,落在了浙江浦江,這就是上山人。一萬年前,一個大多數洞穴人還要在嶺南山地延續生活幾千年的時間點,上山人卻告別了山林洞穴的生存模式,走向曠野,勾畫出東亞地區歷史長卷中令人驚嘆的一筆。
  • 紹興19處「上山文化」遺址將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粒已炭化的「萬年米」,是約1萬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這兒起源的實物印證。「萬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既是「萬年浙江」之源,也是人類文明史起步時期的重要例證。最近「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發表宣言,19處「上山文化」遺址將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外景 一個遺址,指向未曾涉足的萬年文明史 漫步於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園內的一草一木、一器一坑,都像是跳動著的生命體,七嘴八舌地講述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2003年,中國文物報頭版頭條刊發《浙江浦江縣發現距今萬年左右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一文。一時間,上山"風乍起",吹皺了考古界的"一池春水"。國內外考古學家紛紛來到浦江上山實地考察,嘗試用多學科的先進手段採集更多遺址信息。 鬥轉星移。這個曾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萬年上山,就這樣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欲向世人傾訴那滄海桑田的往事。
  • 出發,拾味浦江!浦江十碗旅遊美食推介活動舉行
    11月26日,「出發,拾味浦江」 浦江十碗旅遊美食推介活動在浙江浦江景瀾國際大酒店舉行。全省「百縣千碗美食遊」活動暨浦江文旅宣傳推廣季正式啟動。浦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距今萬年的「上山遺址」的發掘,更是證實了浦江作為世界稻作農業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這裡千百年來傳承下了許多飽含民間智慧的傳統小吃和美食。自浙江省「詩畫浙江·百縣千碗」旅遊美食推廣系列活動開展以來,浦江積極收集評選出一批極具地方特色、融合當地人文歷史風貌的美味佳餚。
  • 為什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被稱為「萬年浙江」?為什麼浦江和義烏擁有「兩個世界第一」?正在杭州展出的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告訴你!
    這場展覽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被稱為「萬年浙江」。展廳內,大口盆、雙耳罐、陶杯、陶碗……108件來自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按發現地點的不同,分置在不同展櫃,囊括上山文化早、中、晚三個階段。展品不僅有全世界最早、迄今為止發現的歷史最久遠的彩陶,還有上萬年前的稻米遺存。其中上山遺址出土器物年代測定最早能追溯到11000年前。
  • 袁隆平超級稻與萬年水稻的「邂逅」
    這裡是一處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曾出土一萬年前的栽培稻遺存,也是目前發現最古老的人工水稻。11月12日至14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金華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舉行。
  • 上山文化 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以浦江上山遺址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上山文化萬年水稻起源、發展的證據,是對世界農業起源認識的一次重要修訂。」11月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專家組得出這一結論。
  • 20年,回望「上山」之路
    這就是上山遺址,一個距今1萬年前的未知世界。  上山之名  20年,對於一處考古遺址來說,時間不長;但對於一個考古人來說,絕對算得上一段漫長的生命體驗。塘考古調查時,發現了上山遺址。他說:「正是這條行將消失的古河道,引導我們走向了萬年上山之路。」在遺址命名時,還有段「小插曲」。因遺址不遠處有個叫「上山堰」的老地名,蔣樂平琢磨著,那就將就著叫吧。
  • 《新華每日電訊》:「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浙江浦江:上山杯「八婺頌小康」豐收節賽詩會在上山村舉行
    「秋色連波何處覓,上山遺址見輝煌/耕耘荒漠一犁地,收穫人間萬擔糧/陶碗封塵經歲月,石盆破土歷滄桑/稻花香引後人路,遠古文明孕浦陽。」比賽現場,白馬鎮塘角村村民鮑根仙帶來了一首名為《上山文化》的詩歌,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鮑根仙說,前不久,她和江南第一家玄鹿吟社的詩友們一起來到上山遺址公園,看著被時光掩藏了一萬年的稻種和陶器,她驚嘆不已。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