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城牆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出爐
為了限高,博物館地上地下各兩層。
整體效果圖。
揚子晚報記者昨天從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獲悉:醞釀已久的南京城牆博物館設計方案最終確定。博物館定址秦淮區邊營1號,建築上採用南京城牆經典的「馬道」元素和半透明幕牆,緊鄰的中華門盡收眼底。博物館建築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團隊設計,他另一件為南京人熟知的作品,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20年等到真正的博物館
沒有「像樣」的博物館是南京城牆多年的「缺憾」
選址邊營1號即原沈萬三陳列館
缺少一座可以充分展示歷史、文化、藝術內涵的博物館,一直是南京城牆的「缺憾」。1997年利用臺城段城牆內部空間打造的「明城垣史博物館」,僅7個陳列廳及接待廳。2014年南京城牆全線開放以及領銜中國明清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後,新建一座博物館,能夠和南京城牆「全球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重要意義相符合,越來越多地被提上議程。國家文物局也曾明確提出要求,南京城牆博物館要「立足新起點,註定新標準,鑄就新高度,打造成傳世文化精品工程、城南文化新地標」。
去年9月,南京城牆保護中心確定新館選址邊營1號即原沈萬三陳列館,該建築緊鄰中華門,原為現代所建仿古建築。南京城牆博物館所在地,將重新進行打造,並向全球徵集設計方案。
兩名院士與故宮、南博「掌門人」等當評委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球徵集吸引了國內外一流建築設計團隊。最終入圍的4個候選方案中有3個是院士的設計作品。「罕見的激烈角逐,可謂是最高規格的設計比拼。」
而參與終評的專家組陣容則更加「星光熠熠」,匯集了2名院士、中國三大博物館中2名「掌門」: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建築學家鄭時齡任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知名規劃專家葉菊華工程師、東南大學教授陳薇及江蘇省文物局多位專家組成。
經過多番評審、論證、比選、細化,南京城牆博物館建築最終確認的設計方案,由中國工程院何鏡堂院士領銜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團隊所設計。這也是何鏡堂院士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之後,再次操刀設計南京的文化地標建築。
今年年內開工建設,2019年上半年正式開放
根據設計方案,南京城牆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展覽面積5000平方米,建成後將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城牆專題博物館,是中國古代城牆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也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地,是「可觀、可遊、可讀的新地標」。據介紹,新館預計耗資2.8億,今年年內開工,明年完成主體建築,2019年上半年正式開放。
院士的「匠心獨運」
中華門甕城成博物館最大的「展品」
緊鄰城牆嚴格限高,呈現地上地下各兩層
據介紹,博物館的建築平面呈「L」形,部分保留現有的沈萬三陳列館,將西側綠地地下空間進行改擴建。由於博物館與城牆一街之隔,設計也嚴格遵循《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對建築限高,形成地上地下各兩層空間。其中,地上一層為公共服務區,設有展廳、接待大廳、咖啡廳和學術沙龍專區,地上二層為學術沙龍辦公區和報告廳;負一層為臨時展廳,通過扶梯可達到地上展廳;負二層為文物收藏區和附屬功能區,包括文物庫房、地下車庫、文保工作區及設備用房等。此外,在不影響城牆現有景觀的同時,建築風格也與老門東的建築風格相匹配。
外立面採用半透明玻璃幕牆可以節能
博物館的另一個特點在於採用了半透明的玻璃幕牆作為外立面。如此,遊客從建築內部向外望去,能清晰地看到中華門古樸厚重的城牆和設計獨特的甕城。除去館內的基本陳列、臨時展覽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城堡——中華門甕城成為博物館最大的「展品」。
而從外向博物館內部看,則是模糊效果,玻璃幕牆會映射出周圍城牆、秦淮河、大報恩寺、老門東建築群的景觀,博物館仿佛穿上「隱身衣」,自身建築體量消隱了,更好地融入了周邊的古城風貌。記者了解到,這種半透明的玻璃幕牆採用三層中空設計的夾絲反射玻璃來打造,內嵌金屬層和高性能太陽能熱保護膜,可以有效減少陽光的入射率,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
南京城牆的「馬道」成建築外觀一大特點
設計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博物館西側三段反向攀升、長40至50米的坡道。這一設計的靈感就來源於南京城牆中華門甕城、神策門甕城上的馬道。
沿坡道向上,是屋頂的觀景平臺,居高可一覽四周風光。在博物館閉館時,市民、遊客也可從外部沿著三段斜坡式馬道登上觀景平臺,得到沉浸式、故事性的全景觀覽體驗。坡道和頂面也將進行景觀設計,用石材和綠植錯落有序鋪置,成為一個開放式的城市公園。(張可)
(責編:張鑫、唐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