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08:4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南京城牆即將夜間開放,南京城牆博物館明年亮相
明城牆:文化遺產迸發新活力
點擊查看南京日報今日專版《風雅秦淮》·文創
南京城牆國際攝影大賽優秀作品《南馬來了》
南京城牆國際攝影大賽優秀作品《臺城櫻花季》
南京城牆博物館效果圖
輯刊《中國城牆》
《藝術博物館》南京城牆博物館專刊
《南京城牆護城河體系調查及遺產價值研究課題報告》封面
《南京明城牆與良渚古城遺址價值對比研究結項報告》封面
600多年前,南京明城牆是冰冷的軍事防禦工事,而現在,它是百姓看得見、摸得著、走得進的「民城牆」。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作為世界現存最長的磚石構造城市城牆,閱盡600多年風雨滄桑的明城牆,見證了南京發展變遷的足跡和歷史記憶。
近年來,南京通過對明城牆創新性的保護研究、活化利用,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傳下去,讓南京城牆與傳統文化和國際新潮跨界融合,成為南京城市獨特的地標建築和亮麗的文化名片。這座巨大的文化遺產,早已融入城市生活,在這裡,人們共享傳統文化,觸摸時代氣息。
保護研究——
制定科學規範保護體系
600多年前的一塊城磚上,居然有一處貓爪印。歷經風雨滄桑,這塊城磚上的銘文內容已經模糊不清,但這記小小的貓爪印卻依然清晰可辨,萌得讓人心動。專家分析,這應該是當年在燒制城磚的過程中,恰好有一隻貓經過,在晾曬未乾的磚坯上「踩」了一腳,留下了這個穿越時空的貓爪印。
蘊藏著豐富歷史信息的城磚銘文,是研究南京城牆重要的基礎文獻資料,也是解密城牆歷史的「原生資料庫」。2018年9月,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啟動「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採集」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對城牆本體上銘文清晰的城磚進行測量定位、拍照攝像和銘文釋讀,形成可供查詢利用的城磚銘文數位化資料庫。目前,工程前兩期項目已經結束,完成了約8公裡城牆、近5萬塊銘文磚的磚文信息採集,剩餘十餘公裡城牆磚文的採集工作將於今年全部完成。刻有「金陵」二字的銘文磚、蓋有「合同」二字合文的印章磚、與劉德華撞名的「明星磚」、留有600多年前「貓爪印」的「萌寵磚」……這些新發現、新成果,進一步豐富了南京城牆所蘊含的歷史、科技、藝術信息,為南京城磚的燒造制度等學術研究提供重要的實證資料。
「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採集」項目,是南京城牆全面建立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保護體系的小小縮影。
2014年初,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成立,基本結束了南京城牆多頭管理的局面。2015年,《南京城牆保護條例》正式實施,以立法形式,強調南京城牆的「四重城垣」內涵,並將護城河納入法律保護範圍。體制機制的理順,促進了南京城牆的整體性保護和開放。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2014年南京明城牆及周邊地區保護整治和開放行動計劃》《關於進一步做好南京城牆保護利用和申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南京城牆迎來發展新機遇。
南京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之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要求對文物本體保護狀況、核心區和緩衝區內的自然、人為變化、周邊地區開發對文物本體的影響、遊客承載量等進行日常監測和定期監測。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總投資3000萬元的「南京城牆監測預警平臺」,預計於今年底主體完成並交付使用。從一塊仿古城牆磚的燒造規範,到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採集,從南京明故宮大遺址文物數據信息採集與展示,到全覆蓋的「南京城牆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如今的南京城牆已經全面建立起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保護體系,為閱盡風雨滄桑的古老城牆夯實安全基礎、築牢安全防線,繼續守望城市的發展。
在南京,城牆保護是一件全民參與的事兒。大家都有同樣的心願——守護好我們共同的明城牆
「城磚是城牆的筋骨。把城磚捐獻出來,不僅完成了老伴的遺願,也盡到了一個南京市民的責任。」九旬老人謝竹如,把老伴生前悉心保存的城牆磚全部捐出。這個故事登上了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的一部短片,讓南京城牆的保護利用成果走進了全球觀眾的視野。
2016年底,為進一步加大南京城牆磚回收的力度,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與南京城牆保護基金會攜手,共同推出「顆粒歸倉 守護城牆」活動,面向全社會,廣泛徵集散落的明城磚的線索。目前回收了20多萬塊散落各處的城牆磚。今年1月9日,南京城牆城磚保存與展示的公益空間磚集館,在明城牆腳下的悅動·新門西正式開館。一塊塊城磚,講述著600多年前南京城牆修建的故事,也記錄了今日全民合力保護城牆的點點滴滴,進一步提升了市民的遺產保護意識。
在保護的基礎上,對明城牆的研究也不斷取得新突破,向寬度、深度發展。
「南京城牆30年大規模維修保護綜合研究」「世界文化遺產下的城市城牆」「南京外郭遺址考古調查與研究」「南京明城牆與良渚古城遺址價值對比研究」「南京城牆護城河體系調查及遺產價值研究」「南京城牆記憶口述史」 「南京城牆磚窯遺址研究」等課題,以及南京城牆學術資源資料庫建設,都具有開創性與示範意義。國內首本專門、系統研究中國城牆的輯刊《中國城牆》、圖書《銘文天下——南京城牆磚文》《歲月傳城——南京城牆舊影》《南京城牆磚官窯遺址研究》 《藝術博物館》南京城牆博物館專刊等相繼出版,更是向公眾集中展示了城牆研究最新成果。
活化利用——
讓世界透過城牆讀懂南京
「平時沒什麼事,我們都會來城牆走一走。」市民趙一鳴一家就住在城牆邊,在「城牆肚」裡的書吧聞書香,去城牆燈會的祈願燈上寫下自己的願望,從12座城門掛上的大紅春聯裡感受傳統文化……城牆,已經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趙一鳴尤其難忘去年的南京·西安雙城燈會,在明城牆風光帶展區,形成「水陸空」觀燈賞燈、明城牆和秦淮河交相輝映的恢弘場景,成為鐫刻在腦海裡的美好記憶。
行走在城牆綠道上,能看到秦淮河風光;泛舟秦淮河上,一眼望得到城牆……「一城一河、城水相融」的城市文化景觀,處處皆驚喜。近年來,通過對南京城牆的活化利用,隨著文旅融合的全面推進和日益深入,昔日文物以多元、開放、親民的嶄新面貌融入現代生活,散發新的魅力。明城牆,是百姓看得見、走得進、摸得著的「民城牆」。
2019年,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劃入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迎來了文旅融合發展機遇。南京城牆如同珍珠項鍊,串起了散落在南京城市的各個景點,助力全域旅遊揚帆起航。2014年至2019年,南京城牆全線接待遊客量和旅遊收入增長200%以上。2019年,南京城牆旅遊收入突破3000萬元。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夜金陵」即將再添美景——南京城牆馬上實現夜間開放,以獨特夜間風光迎接市民和遊客。
南京城牆不但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也成為向世界展示南京城市形象的窗口。
城為臺,牆為幕。名城會開幕式、時裝大秀、舞蹈戲劇、三十六丈城牆跑等重大演出、活動輪番在城牆上演,沉浸式劇場,炫麗燈光技術,打造感官盛宴,使南京城牆成為延伸傳統的平臺,承載演出的舞臺,展現多元、開放、創新的文化。近年來,南京城牆強化可視化傳播,針對不同受眾,多維度拍攝城牆影像,講述城牆故事,擦亮城市名片。紀錄片《城·牆》和《中華門》在央視播出,《南京·一城山河》電視節目以12集的大體量聚焦南京城牆……這一切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投向南京城牆。
南京城牆「走出去」的腳步也不斷加快,這部磚石砌築的城市史詩,正在用充滿國際範的表達方式,打破國界、地域與語言的隔閡,讓世界更懂南京。
大型中英雙語紀錄片《中國城牆故事》在新華社客戶端、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客戶端等平臺上線,並通過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的中、英文衛星電視頻道,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包括南京城牆在內的8位中國明清城牆「代言人」,第一次成為國際螢屏上的主角,向海內外觀眾講述「東方古國的城牆故事」。
5月17日,「城牆之美,世界看見」2020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暨南京城牆國際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在南京城牆解放門段舉行,為國際博物館日獻上一份特殊的「南京禮物」。劉妙齡是本次攝影大賽十佳作品的獲獎者之一。她說,攝影是一種跨越國界的特殊語言,直觀的畫面讓觀者一目了然。作為南京人、作為攝影師、作為南京城牆的志願者,她會一直用鏡頭語言,講好南京故事、講好城牆故事。
「南京城牆的國際化傳播,不僅能提升中國明清城牆的知名度,擴大申遺的影響力和公眾知曉度,同時也是向世界講述南京故事、展示城市形象。」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城牆申遺——
將有國際專家專業指導
走過中華門甕城,就會看到正在建設中的南京城牆博物館。從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始動工,這座博物館牽動著無數目光。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牆,南京城牆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南京作為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牽頭城市,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南京城牆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將作為中國古代城牆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地。南京城牆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個城牆專題博物館,建成後將在各城牆申遺城市中起到引領示範作用,也將為南京增添一座展示城牆文化的傳世經典之作。
南京城牆博物館是一座地下兩層、地上兩層的新型博物館,總建築面積達12696平方米,其中包含4000多平方米的展覽面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何鏡堂,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倪陽設計。從設計效果圖來看,城牆博物館如同古城牆腳下一個半透明的城市公園,以三層夾絲中空玻璃構成的半透明幕牆,成為博物館建築最為吸睛之處。據介紹,博物館外立面選用了三層中空設計的夾絲反射玻璃,內嵌金屬層和高性能太陽能熱保護膜,可以有效減少陽光的入射率,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
明年此時,南京城牆博物館將正式開放。其折板造型的屋面和寬敞的廣場綠地將融為一體,成為一個開放式的城市公園。即便在博物館閉館時,市民也可從外部沿著斜坡式馬道登上屋頂的觀景平臺,一覽周圍古城牆、秦淮河的美麗風光。
推動南京城牆申遺,是人們心之所向。今年3月,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城牆博物館)成為中國首個加入ICOFORT(國際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城防與軍事遺產委員會)的文博單位。ICOFORT作為ICOMOS(國際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的專業委員會,將對世界範圍內城防與軍事遺產的申遺提供專業的指導,可以說,加入ICOFORT對南京城牆的申遺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未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將在ICOFORT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國際平臺,開展更深層次的研究工作和國際交流活動,將南京城牆的文化遺產價值和文化魅力推廣到全世界,同時也將在國際專家的指導下,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申遺工作。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
圖片由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