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男,197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宜都市三新供電服務有限公司紅花服務班臺區管理員,主要負責紅花套鎮大溪庫區的抄表催費、線路維護和故障搶修工作。2002年,李均來到山大人稀、交通極其不便的大溪地區工作,負責保障大溪、回馬灘、廣東棚三個臺區30多平方公裡內308個用戶供電,划船抄表、涉水巡線、步行清障是他工作的真實寫照。
17年裡,他用電工刀、彎刀、鐮刀三件「特殊工具」巡線大山,穿壞了30多雙解放鞋。他所服務的臺區沒有出現一次非正常停電,沒有發生一起安全用電事故,線損從20%降到10%以下,村民用上了與城區同網同價的電。
大溪交通不便,群眾進城需輾轉一整天,李均進山工作時就義務為鄉親們捎帶缺少的日常用品,一本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鄉親們需要的物品清單。李均經常是一頭擔著工具包、一頭擔著貨物奔走在山間。李均紮根大溪庫區、走村串戶17年,是峽江深處的「光明守護者」,更是百姓信任的「李貨郎」,用敬業奉獻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他先後獲得湖北省「十佳農民工」、「湖北五一勞動獎章」、「感動湖北電網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
詳細事跡
恪盡職守護光明,甘當群眾小貨郎
懷著找份穩當職業的夢想,2002年,李均成為宜都市紅花套供電臺區管理員。「你年輕,又是黨員,去大溪最合適。」聽完所長安排,李均收拾好行囊就迅速開赴管理臺區。
李均負責保障大溪、回馬灘、廣東棚三個臺區30多平方公裡內308個用戶供電。湖北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325人,而李均的工作轄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只有十幾個人,僅比西藏和青海高一點,比新疆的13.75人還要低。這就意味著他要像帕米爾高原上的「馬背醫生」吳登雲那樣,每天獨立而艱難地工作。雖然夢想與現實有差距,但李均暗下決心履行「為人民服務」的誓言!
他第一次去大溪,騎摩託車走了半個小時,才抵達大溪水庫。老鄉說,前面不通公路,摩託車只能寄放在這裡,回來再騎。先過了渡,再步行,就是管轄的臺區,渡船上午8點、下午5點。「記著!錯過了這個時間,就只能繞著水庫走幾十裡了。」聽到這些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深知庫區的鄉親們生活條件之艱苦,他暗下決心:要為鄉親們撐起一片幸福的天空。山裡的交通不便,老鄉出一趟山不容易,幾個小時山路,半個小時水路,還要兩個小時的公路,進城需要一整天。
李均進山時就義務為鄉親們捎帶缺少的日常用品,一本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鄉親們需要的物品清單,李均經常是一頭擔著工具包,一頭擔著貨物,小到刀具、洗衣粉,大到電視機,每次去都是滿滿一挑子,老鄉都叫他「李貨郎」,送貨上門包安裝。除了要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難,李均有時還要面對來自蛇蟲鼠蟻的威脅。一次搶修歸來李均極度疲憊,竟在河灘上睡著了,殊不知毒蛇纏身;一次巡線途中李均路遇幾隻野豬,爬到樹上人豬僵持了三個小時,才以野豬的掉頭離去告終;2007年農網改造時,李均無意間捅了馬蜂窩,被野蜂蜇得滿臉紅腫,幸好鄉親們叫來渡船及時送進醫院才得以保命。
兩條溪、毀股線、水泥杆、木扁擔、蜘蛛網、點著電燈看不見……十多年前在大溪流傳的這段形容村民用電難的順口溜已經失傳,17年裡,他用電工刀、彎刀、鐮刀三件「特殊工具」巡線大山,穿壞了30多雙解放鞋。他所服務的臺區沒有出現一次非正常停電,沒有發生一起安全用電事故,把線損從20%降到10%以下、讓村民用上了與城區同網同價的電。
真情拉近距離,服務贏得人心
2005年11月的一天晚上11時,正在家睡覺的李均接到大溪村4組覃軍柱的求助電話:「跳閘了,快來檢查一下。我家老人去世,家裡幾十人正辦喪事。」放下電話,李均二話沒說,騎上摩託車迎著刺骨的寒風直奔配電臺區。12公裡路程,騎車只能走3公裡,途中要過大溪水庫,但此時船沒有聯繫上,他就將摩託車寄放一農戶家中,從水庫邊繞道步行,2個多小時艱難步行,終於到達目的地。經檢查線路無異常,合上閘後,李均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為防再次跳閘,當夜他就在配電臺區附近一農戶家借宿了一夜。
大溪村四組曾凡榮與老伴都已80多歲,孩子們都在山外安了家很少回來,這兩老的線路維護李均全包了。有一次,曾老的「乾濕磨」(一種小型的電磨)合閘時發出火光(電弧),李均到曾老家檢查後,原來是刀閘老化所至,為了老人的安全,李均自己掏錢買了一把新刀閘給老人裝上,消除了安全隱患。
大溪庫區山大人稀,經濟相對落後,青壯年或在山外安家,或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孩子」戶很多,對這些「留守戶」,李均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周到地為他們服務。固定的服務戶就有20多戶,常到這些戶看看、檢查線路、及時排險成了李均平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均進山維護、收費時,跟老鄉拉拉家常,問下收成如何,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農活。他主動上門服務,幫他們接線、更換燈泡、定期維護線路。為了讓老鄉能正常收看電視,看到新聞,他還義務當起了電視信號維護員。以心換心,以情換情。老鄉總是主動幫他清理樹障,從來不講價錢;為了讓他及時完成收費任務,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主動借錢交清當月電費,從不拖欠;遇到惡劣天氣停電了,為了幫助他縮小排查範圍,鄉親們主動告訴他哪個地方可能有故障。
2007年8月2日下午6時許,強雷雨突襲了他所在紅花套鎮,10千伏大溪線遭雷擊中斷供電。為了確保大溪水庫及下遊數千村民的安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要求務必排除故障儘快送電。接到命令,李均騎上摩託車一頭扎進滂沱大雨中。他叫來一條船,黑燈瞎火的折騰了一個小時終於踏進了大溪。總共158根電桿的大溪線,他要逐一排查。庫區山大人稀,多數線路段根本就無路可走,全部是水衝刷成的鵝卵石。因為滑,人走在上面會經常摔倒,水深的地方還必須趟水過去。那一夜,他沒有合眼。次日早上,大溪線恢復了送電。大溪村3組村民劉適柏拉著李均的手激動地說:「遇到這麼大的暴風雨,這麼快就恢復了用電,多虧了你啊。」
17年來,李均負責的供電區域內沒有發生一起安全用電事故,沒有一次搭火偷電行為發生,電費回收率一直保持100%。這也是當地廣大群眾對他勤懇認真的工作予以最大的回報支持。
關注弱勢群體,感恩回報社會
大溪村是一個貧困村,因大溪相隔,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只剩下兒童、婦女、老人,被當地人戲稱為「613899部隊」。第一次到五保戶馮明凱家裡收電費時,李均發現老馮牆上的電線凌亂得像蜘蛛網,拉線開關的盒蓋也沒有了,一臺老舊的黑白電視機,三個燈泡,電費每月不足10元。再次進村抄表時,李均自己掏腰包為老馮更換了電線和開關,並用卡子將電線固定在牆上,臨走時將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了老馮,叮囑他用電上遇到任何問題隨時給他打電話,電話24小時都是開機的。2009年李均獲得「感動湖北電網十大人物」稱號之後,從上級獎勵的錢裡抽出200元,塞給老馮。「我活了這把年紀,遇上小李這麼好的人,從哪裡修來的福呀!」老人感動的淚如雨下。
現在的大溪可不比當年,生態旅遊風生水起,昔日安靜的小村也熱鬧起來,不少城裡人周末開著私家車來大溪玩,鄉親們的日子紅紅火火。堅守了17年的李均夢想得以實現,他的事跡曾先後被人民網、新華社、半月談等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先後被授予湖北省「十佳農民工」、「湖北五一勞動獎章」、「感動湖北電網十大人物」、湖北省「勞動模範」、宜昌市「勞動模範」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