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中國結束了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中華民國成立。百廢待興,國民政府於次年宣布公曆與農曆並行,即日常活動以公曆進行,以便與國際接軌;節日、農時以農曆進行,以便生產與傳承。而農曆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幹支紀年,則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人們知道,公曆是以數字紀年,十分方便且簡單明了。比如1911年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等等,邏輯、順序十分明顯,慎終追遠,再好不過。而反觀農曆,則沒有清晰的脈絡可循。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帝王年號和幹支紀年法並存來紀年,比如貞觀十年、洪武元年、宣統三年;又比如壬辰倭亂、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等等。兩相對比,顯然傳統農曆要比公曆麻煩、曲折很多,理解起來十分沒有效率。所以使用公曆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對傳統農曆造成了衝擊,但在更大的視角,則同農曆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係。
對於幹支紀年,我們都知道是古代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一定的順序搭配、組合來表示年份的方法,我們常說的「一甲子」就是六十年,意味著一個幹支循環的結束,也意味著另一個幹支循環的開始。那為什麼「一甲子」不是120年而是60年?10乘以12不是120嗎?似乎人們口口相傳的「一甲子=60年」已成為了一個烙印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上,儘管我們並不一定知道這背後的原因。
其實,天幹和地支是有陰陽之分的。陰、陽大家都很青春,就是相反的方面,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說就是「對立統一」,比如「太陽」和「月亮」、「天」和「地」、「光明」和「黑暗」等等。對於天幹地支,採取「奇為陽,偶為陰」的辦法,將十天幹分成了五個陽幹-甲、丙、戊、庚、壬,五個陰乾-乙、丁、己、辛、癸。將十二地支分成了六個陽支-子、寅、辰、午、申、戌,六個陰支-醜、卯、巳、未、酉、亥。再採取「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的原則,從「甲子」到「癸亥」,則是六十載,而非120年。
這就是為什麼天幹有10個,地支有12個,而一甲子卻是60年的原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採取「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這樣包含哲學智慧的方法而非簡單的加減乘除。了解了之後,小夥伴們是不是覺得豁然開朗呢?這樣以後朋友些問到類似的問題,就可以小小地「秀」一把了。
好了,歡迎在下方留言,更多更精彩的內容請關注奼嫣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