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與教堂,牌坊雕刻聖母像,中西合璧竟然在……

2020-12-12 望路者文化旅遊

今天(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

時光荏苒

20年光陰轉瞬即逝

給這座陸地面積僅32.8平方公裡的城市

留下了太多故事

你所熟知的澳門

可能是世界第一的「賭城」

可能是周潤發點菸

可能是邱淑貞叼牌

......

今天小編給大家正式介紹一下這座獨具韻味的「海上花園」

這裡不僅有摩登都市的繁華

也是一個充滿包容性的城市

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建築和美食

這裡有25處世界遺產!

這裡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在今天,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今天

跟小編一起去走走

發現不一樣的澳門風情

行程概述

第1天 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亞婆井前地-鄭家大屋-媽閣廟

第2天 港務局大樓-崗頂前地-崗頂劇院-聖老楞佐教堂

第3天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東望洋燈塔-澳門半島

大三巴牌坊

組圖源於:360百科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鬱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

議事亭前地

組圖源於:澳門蘭桂坊

議事亭前地俗稱「噴水池」,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於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

議事亭前地周圍一帶的建築物極富有歐洲特色,不少已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列入受文物保護之建築物,其門面都不許改動,只可以改動室內架構。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更重金聘請葡萄牙的技師以黑白相間之葡國石鋪砌前地及相連街道地面,使之成為帶葡萄牙城市風格的行人專用區,現除了遊客必到之處外,議事亭前地仍是澳門社區活動的熱門地點,50、60年代也有香港粵語電影以此地取景。

亞婆井前地

組圖源於:澳門特區旅遊局

亞婆井前地是位於澳門西望洋山北面的廣場。由於亞婆井前地及周圍古舊建築,故被列為澳門建築、歷史和文化文物區。2005年開始,隨澳門歷史城區之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傳說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呼水池為亞婆井。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為澳門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澳門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處,故為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澳門昔日的葡萄牙人有民謠說:「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

鄭家大屋

圖源:廣東共青團

圖源:新華視點

鄭家大屋位於媽閣街側,建築範圍約4000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接的僕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

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平面為連續不斷的中式坡屋頂,建築高度因房區性質不同而有所分別,僕人房區一般為一層高之硬山式建築,有時也有可上人之平屋頂出現;主房區建築多為兩層高,中間也有達三層者。建築雖主要以中國形制構建,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特色。

媽閣廟

組圖源於:拱關青年

澳門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位於澳門的西南方。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稱能預言吉兇,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港務局大樓

組圖源於:拱關青年

港務局大樓(舊稱嚤囉兵營或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內媽閣山邊,在媽閣街的一段坡道上,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築特色影響的磚石建築。現為政府部門之辦公大樓,於2005年被列入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港務局大樓於1874年建成,初作為在澳門印度當警察之營地。1905年,改為澳門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的辦公地點,故被俗稱為水師廠。由於港務局大樓位處於媽閣內港入口附近的山坡地,其樓頂設置的颱風信號站讓漁民、船隻與居民得知風球信號。

崗頂前地

組圖源於:拱關青年

崗頂前地古稱磨盤山,該地段雖然不大,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觀薈萃。崗頂前地的崗頂劇院、聖奧斯丁教堂、聖若瑟修道院及何東圖書館,都屬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中最古老的西式建築,是中西合璧的代表作。

崗頂前地兩側的高層建築,大多是老民居住宅,給人「滄桑」感,高高的屋脊,被蒼天植被大片濃綠的枝葉掩住了,陽光悠閒地在葉子的縫隙中閃動,狹長的斜巷很幽靜,行人無幾,兩側豎立著西式綠色街燈,街燈肩上搭著吐露芬芳的亞熱帶植物,桃紅色的花瓣兒垂垂的、微微顫動,像巴黎街頭少女的花絲巾,楚楚動人……

聖老楞佐教

組圖源於:拱關青年

聖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

聖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的時候,因為它靠近碼頭,所以教堂內立有風信旗杆,是葡萄牙人決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標。祭壇內供奉著聖老楞佐的神像,穿著絢麗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賜予風信之神。

由於整個建築並非坐落於廣場(前地),或者出於某段景的位置,所以為了突出整個教堂的存在,並要作為一個住宅區域的中心,於是在教堂的下面,加了有近一層高的高臺,使它顯得更加挺拔顯眼。而善男信女拾級而上的過程,也變成進入教堂膜拜前的一種儀式。另外,聖老楞佐教堂的佔地較大,在教堂的周圍有比較大面積的院子,院子裡種滿了生機盎然的植物,在空間和視覺上和周圍緊鄰著的住宅樓做了區隔,所以進入教堂大門基本上也只關注到建築的本體、周圍的植栽以及其間仰頭的藍天,不見俗世的喧囂,幽靜怡人。

聖若瑟修院

組圖源於:澳門特區旅遊局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聖若瑟修院由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創辦,與修院毗連的聖堂則於1758年落成。聖若瑟聖堂連同已坍塌的聖保祿教堂是中國罕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主祭壇供奉聖若瑟像,左右兩側祭壇則供奉耶穌及聖母。該聖堂主堂由四個帆拱頂起的一個直徑12.5米,頂部高度為19米的穹頂,開有兩環各16個窗戶,具通風和採光功能。堂內存有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前臂骨,供教徒瞻仰。

東望洋燈塔

圖源:澳門旅遊雜誌

東望洋燈塔(舊稱松山燈塔),是位於中國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燈塔。東望洋燈塔是東望洋炮臺的一部分,是東望洋山上三大名勝古蹟之一,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燈塔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燈塔總高15米,塔頂設置了巨型射燈,其射程可達16海裡之遠。燈塔旁邊設有一座具17世紀葡萄牙修道院特色的聖母雪地殿教堂。燈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標值,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

澳門半島

組圖源於:澳門旅遊指南

澳門半島是組成澳門的四部分之一,是澳門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澳門最早開發的地區,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位於澳門半島的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澳門半島原是海島,後因西江上遊帶來的泥沙衝積成一道南北方向的沙堤,使這個小島成為與大陸一體相連的半島。

END

本文部分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金蓮花廣場、大三巴牌坊、漁人碼頭
    」景區遊玩,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景點,為聖保祿教堂的前壁牌坊。 據介紹:聖保祿教堂建於1637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1835年 1月26日,聖保祿教堂失火,焚燒了兩個多小時,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倖存教堂最珍貴的前壁至今仍屹立原址,現已成為澳門的象徵。
  • 遊覽大三巴牌坊
    澳門印象 您現在的位置:澳門印象 遊覽大三巴牌坊> 中廣網    2004-10-12 [列印本頁] [字號 大 中 小] [關閉]    中廣網10月12日消息(記者王君) 大三巴牌坊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澳門標誌之一
  • 東方最美的一座教堂,澳門最具代表性地標,大三巴現在只剩個牌坊
    東西方文化長期在澳門這塊土地上匯聚交流,留下了許多的景點:媽祖閣廟、大三巴牌坊、普及禪院、大炮臺,還有散落在各處的天主教堂,真讓人眼花繚亂。澳門的大三巴是聖保祿教堂前壁遺址,歷史悠久建於1580年,是澳門最具代表性地標,旅客遊澳門必到大三巴拍張「到此一遊」紀念照。
  •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這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 大火燒過的牌坊,祈求平安的媽祖閣,為何是澳門最受歡迎的景點
    它的前身是一座教堂,名字叫做聖保祿教堂,可惜的是,今我們只能看到這塊牌坊了,雖然僅僅是殘跡,但我們依然能從看出歐洲建築風格和中國建築風格融合的痕跡,體現出了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的完美結合。存留的大三巴牌坊上,雕刻十分精美,每一個石刻雕像都是栩栩如生,被天使和鮮花包圍著的聖母,溫柔又慈祥。整個牌坊,似乎就是一部立體的聖經。從這塊僅存的牌坊上,我們可以想像出,當年這座教堂是何等的氣勢恢宏。
  • 教堂故事——澳門錢幣上的著名教堂
    其實,這枚雙色幣表現的並不是大三巴牌坊,而是澳門的另一個著名景觀——玫瑰聖母堂。玫瑰聖母堂也叫「聖多明我教堂」,教堂內供奉的是花地瑪聖母(Fátima),她是葡萄牙人很受崇拜的神祇,從1929年起,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於玫瑰堂,以利於信徒們敬奉。 每年5月13日的澳門的花地瑪聖母出遊即以此聖堂為起點(圖2)。
  • 中國中西合璧、別具風格的最美十二處天主教堂風景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星羅棋布的散布著各種風格的教堂,她們如璀璨明珠點綴在祖國繁華的都市或不為人知的深山。其中就有許多中西合璧、別具風格的教堂建築,不但是最具典型時代意義的歷史文化產物,而且還凝聚了永久的時代記憶。
  • 中國最有名的「牌坊」,在火災中倖存,曾是東亞第一所西式學校
    教堂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和東方的建築特色,中西合璧,莊嚴宏偉,一經落成便成為澳門最顯眼的建築。在澳門本地語言裡,葡語「So」譯為「三」,「Paulo」合譯為「巴」,又因建築宏偉,當地人便稱其為「大三巴」。不幸的是,1835年1月26日晚,教堂遭遇了一場大火。據說當時教堂內住著一些葡萄牙士兵,在後面廚房裡存放了大量柴草用於取暖做飯,不小心引燃草垛。
  • 原來是一座距今400年歷史的教堂!
    白天晚上的玫瑰堂各有特色,從萩外壁的雕刻和形狀來看巴洛克建築的味道很好,是上橢圓型的一張。聖堂旁邊的鐘樓後來改建為神聖寶庫,展示澳門教區的文物。教堂旁邊的「神聖寶庫」收藏著300件以上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玫瑰堂以玫瑰聖母為主保,由西班牙聖多明戈會的葡萄牙教士接管。 這座教堂是道明會在中國建的第一座教堂,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 濟寧古蹟尋蹤:黃家街教堂與牌坊街教堂
    在濟寧市區,有兩座古老的基督教教堂,它們分別是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附近的黃家街基督教教堂和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附近的牌坊街基督教教堂。這兩座教堂,既是近現代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繁盛的見證,也是濟寧市區得以保留下來的難得的文物古蹟。
  • 看看大三巴牌坊就知道了
    漫步於澳門,藍白相間的路牌,黑白交融的碎石路,美麗的教堂、廟宇依次展現,小巷盡頭傳出粵劇的旋律,飄出粵菜的濃香,令人仿佛進入了不同文化的「時空長廊」,感受到別樣的魅力。△澳門魚行醉龍節是澳門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每年4月7日,澳門從事漁業批發和零售的商販,就會在街市舞木龍祈福,更會邊舞邊喝酒,踏似醉非醉的舞步。
  • 多彩貴州—貴陽市區一個中西合璧的教堂
    位於貴陽和平路有一個中西合璧的教堂,初次被這個奇怪的建築吸引住,縱觀全國各地的天主教堂,都沒見過這種中西合璧的風格,詢問當地的大爺,大爺說90年代重修後,國人不太懂教堂的裝飾,本來應該是彩色玻璃加玫瑰花,卻在教堂上畫仙人,畫松樹仙鶴,這種結合真的是文化大雜燴啊,頗有超前的後現代主義風格,在後面更有趣,一個中式的鐘樓鎮壓在教堂上面,這種搭配,頗有乾隆把玩的那些鐘錶樣式,實屬罕見!
  • 澳門大三巴背後的故事:曾是遠東第一所西式大學,牌坊是學校大門
    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可以說是每個旅客的必到之地。自從1835年一場大火,原為中西合璧的聖保祿教堂,變成了只有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附屬於聖保祿學院。學院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在15世紀到17世紀的時候有不少訪華的外國傳教士來修讀中文,令學院成為這些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重要傳教基地,對推動歐洲和中國的宗教及文化交流起到無可比擬的卓越作用。
  • 罕見:祁東發現一座雕刻「鳳在上龍在下」圖案的牌坊
    《必文房鄒氏族譜》記載:曾老孺人,以堅公之配。以堅公三十有五,棄卻紅塵。洪塘牌坊可以說是一件巧奪天工的石雕工藝品,中國傳統的石雕技法圓雕、透雕、浮雕、線刻都在這裡得到了體現。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鬥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雕刻。
  • 大三巴牌坊下的鴿群
    澳門大三巴牌坊下的鴿群格外勇敢,這些鴿子是和平的象徵。它們時而在牌坊上落腳,時而踩著牌坊上的某一塊紋飾俯衝下來覓食。無論捕食還是振翅,它們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遊人的目光。大三巴牌坊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既有中國牌坊的影子,又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特徵,作為「澳門八景」之一,大三巴牌坊2005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 美國教堂聖母像流淚,引信徒膜拜,專家這樣解釋,遊客:哭笑不得
    每個人對旅行的定義不同,每個人喜歡的旅遊景區也不同,有的人喜歡爬山,有的人喜歡去海邊,也有的人喜歡去寺廟或者教堂的地方。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每年都吸引著很多人前去,甚至有許多人想在美國定居。但是在美國定居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雖然可能無法實現,但是去美國旅遊是一件很容易實現的事情。五一假期應該有很多小夥伴去美國旅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情就是發生在美國教堂的一件事情。
  • 澳門色調之二:媽祖白——澳門文化的多元與包容(組圖)
    這尊媽祖雕像由120塊漢白玉石相嵌而成,其中媽祖臉部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白色代表純潔,象徵著無比的高潔、明亮,在森羅萬象中有其高遠的意境。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屹立在「澳門歷史城區」的中式廟宇、西式教堂與多種宗教建築組成的澳門歷史文化「露天博物館」了。 「澳門歷史城區」——時光聲色交錯下「不變」的澳門 如同到北京不到故宮一樣,到澳門,必去之處便是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它幾乎是澳門的文化地標與象徵。
  • 賭場多,教堂多,手信多——澳門起碼有「三多」
    賭場多,教堂多,手信多——澳門起碼有「三多」 2008年04月14日 00: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對遊客而言,澳門起碼有「三多」:賭場多,教堂多,手信多。  賭場「亂花漸欲迷人眼」  「哇,澳門賭場真多!」筆者在澳門接待過的訪客常常發出這樣的感嘆。
  • 澳門八景: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蹟,是澳門著名的名勝。   教堂原本由一名義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始,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