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
時光荏苒
20年光陰轉瞬即逝
給這座陸地面積僅32.8平方公裡的城市
留下了太多故事
你所熟知的澳門
可能是世界第一的「賭城」
可能是周潤發點菸
可能是邱淑貞叼牌
......
今天小編給大家正式介紹一下這座獨具韻味的「海上花園」
這裡不僅有摩登都市的繁華
也是一個充滿包容性的城市
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建築和美食
這裡有25處世界遺產!
這裡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在今天,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今天
跟小編一起去走走
發現不一樣的澳門風情
行程概述
第1天 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亞婆井前地-鄭家大屋-媽閣廟
第2天 港務局大樓-崗頂前地-崗頂劇院-聖老楞佐教堂
第3天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東望洋燈塔-澳門半島
大三巴牌坊
組圖源於:360百科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鬱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
議事亭前地
組圖源於:澳門蘭桂坊
議事亭前地俗稱「噴水池」,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於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
議事亭前地周圍一帶的建築物極富有歐洲特色,不少已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列入受文物保護之建築物,其門面都不許改動,只可以改動室內架構。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更重金聘請葡萄牙的技師以黑白相間之葡國石鋪砌前地及相連街道地面,使之成為帶葡萄牙城市風格的行人專用區,現除了遊客必到之處外,議事亭前地仍是澳門社區活動的熱門地點,50、60年代也有香港粵語電影以此地取景。
亞婆井前地
組圖源於:澳門特區旅遊局
亞婆井前地是位於澳門西望洋山北面的廣場。由於亞婆井前地及周圍古舊建築,故被列為澳門建築、歷史和文化文物區。2005年開始,隨澳門歷史城區之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傳說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呼水池為亞婆井。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為澳門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澳門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處,故為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澳門昔日的葡萄牙人有民謠說:「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
鄭家大屋
圖源:廣東共青團
圖源:新華視點
鄭家大屋位於媽閣街側,建築範圍約4000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接的僕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
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平面為連續不斷的中式坡屋頂,建築高度因房區性質不同而有所分別,僕人房區一般為一層高之硬山式建築,有時也有可上人之平屋頂出現;主房區建築多為兩層高,中間也有達三層者。建築雖主要以中國形制構建,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特色。
媽閣廟
組圖源於:拱關青年
澳門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位於澳門的西南方。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稱能預言吉兇,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港務局大樓
組圖源於:拱關青年
港務局大樓(舊稱嚤囉兵營或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內媽閣山邊,在媽閣街的一段坡道上,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築特色影響的磚石建築。現為政府部門之辦公大樓,於2005年被列入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港務局大樓於1874年建成,初作為在澳門印度當警察之營地。1905年,改為澳門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的辦公地點,故被俗稱為水師廠。由於港務局大樓位處於媽閣內港入口附近的山坡地,其樓頂設置的颱風信號站讓漁民、船隻與居民得知風球信號。
崗頂前地
組圖源於:拱關青年
崗頂前地古稱磨盤山,該地段雖然不大,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觀薈萃。崗頂前地的崗頂劇院、聖奧斯丁教堂、聖若瑟修道院及何東圖書館,都屬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中最古老的西式建築,是中西合璧的代表作。
崗頂前地兩側的高層建築,大多是老民居住宅,給人「滄桑」感,高高的屋脊,被蒼天植被大片濃綠的枝葉掩住了,陽光悠閒地在葉子的縫隙中閃動,狹長的斜巷很幽靜,行人無幾,兩側豎立著西式綠色街燈,街燈肩上搭著吐露芬芳的亞熱帶植物,桃紅色的花瓣兒垂垂的、微微顫動,像巴黎街頭少女的花絲巾,楚楚動人……
聖老楞佐教
組圖源於:拱關青年
聖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
聖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的時候,因為它靠近碼頭,所以教堂內立有風信旗杆,是葡萄牙人決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標。祭壇內供奉著聖老楞佐的神像,穿著絢麗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賜予風信之神。
由於整個建築並非坐落於廣場(前地),或者出於某段景的位置,所以為了突出整個教堂的存在,並要作為一個住宅區域的中心,於是在教堂的下面,加了有近一層高的高臺,使它顯得更加挺拔顯眼。而善男信女拾級而上的過程,也變成進入教堂膜拜前的一種儀式。另外,聖老楞佐教堂的佔地較大,在教堂的周圍有比較大面積的院子,院子裡種滿了生機盎然的植物,在空間和視覺上和周圍緊鄰著的住宅樓做了區隔,所以進入教堂大門基本上也只關注到建築的本體、周圍的植栽以及其間仰頭的藍天,不見俗世的喧囂,幽靜怡人。
聖若瑟修院
組圖源於:澳門特區旅遊局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聖若瑟修院由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創辦,與修院毗連的聖堂則於1758年落成。聖若瑟聖堂連同已坍塌的聖保祿教堂是中國罕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主祭壇供奉聖若瑟像,左右兩側祭壇則供奉耶穌及聖母。該聖堂主堂由四個帆拱頂起的一個直徑12.5米,頂部高度為19米的穹頂,開有兩環各16個窗戶,具通風和採光功能。堂內存有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前臂骨,供教徒瞻仰。
東望洋燈塔
圖源:澳門旅遊雜誌
東望洋燈塔(舊稱松山燈塔),是位於中國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燈塔。東望洋燈塔是東望洋炮臺的一部分,是東望洋山上三大名勝古蹟之一,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燈塔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燈塔總高15米,塔頂設置了巨型射燈,其射程可達16海裡之遠。燈塔旁邊設有一座具17世紀葡萄牙修道院特色的聖母雪地殿教堂。燈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標值,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
澳門半島
組圖源於:澳門旅遊指南
澳門半島是組成澳門的四部分之一,是澳門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澳門最早開發的地區,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位於澳門半島的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澳門半島原是海島,後因西江上遊帶來的泥沙衝積成一道南北方向的沙堤,使這個小島成為與大陸一體相連的半島。
END
本文部分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