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巨蝸牛」頻繁出沒,「熊孩子」喜抓當寵物,專家喊話——「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屬入侵物種,或攜帶寄生蟲
近期雨水刷城,「有好多拳頭般大小的蝸牛躲在草叢裡,看著『萌萌噠』,不知道能不能吃?」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事發——
抓蝸牛玩 手部莫名起紅疹
日前,居住在坡頭某海岸小區的王女士向記者報料,稱其在小區散步時,無意中發現草叢裡有一隻拳頭大的巨型蝸牛,覺得很新奇,一時興起便把它帶回家,送給兒子當玩具,「我兒子很開心多了個新寵物。沒想到,和這蝸牛玩了一會,他的手就起了許多紅疹,嚇得我急忙帶他去醫院。」
事後,王女士查詢了這蝸牛的品種,這一查還真是嚇一跳,她撿回來的竟然是入侵物種,赫赫兇名的「田園殺手」——非洲大蝸牛。
接到報料後,記者來到了該小區採訪。由於剛下過雨,空氣有些潮溼,剛一進小區大門,記者便發現在池塘邊一段五六米長的綠化帶裡就藏著不少蝸牛,有的爬在樹枝上,有的躲在泥土裡。這種外殼呈棕色條紋狀的蝸牛個頭真不小,最小的身長也有四五釐米,大的有小朋友拳頭那麼大。
同住一小區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一天深夜他下班回家路上不小心踩到了一隻蝸牛,聽到嘎嘣脆,以為自己踩到小餅乾了,結果打開手機電筒一看,地上密密麻麻爬滿了小拳頭般大的蝸牛,瞬間被嚇得頭皮發麻。
無獨有偶,記者在市區其他小區走訪時,也發現了非洲大蝸牛的身影,特別是地上、草叢邊,矮凳子下,密密麻麻,大大小小。「我家孩子喜歡去碰,還要抓回去養。孩子抓完蝸牛後,就發燒到了40度。」市民楊女士也有類似經歷。她告訴記者,大蝸牛和發燒有沒有直接聯繫,尚不明確,但醫生表示,接觸這種蝸牛的排洩物,可能會被病毒感染。
追問——
泛濫成災 小區治理很頭疼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北橋公園。上周,陳女士在公園裡散步時,看見幾個小孩蹲在草叢邊上玩非洲大蝸牛。她對此十分擔憂:「我小時候也玩過蝸牛,但和這種完全不一樣,很擔心有毒,或有什麼寄生蟲傳染到小孩身上。」
公園有關負責人說,非洲大蝸牛十多年前就開始泛濫,它專吃水草,還會吃一些昆蟲的幼蟲。由於食量驚人,一些水域的水草都被吃光了,魚兒數量也明顯減少。
「因為最近雨水明顯增多,這種巨型蝸牛就大量冒了出來。我們天天都撿,但它繁殖太快了,根本撿不過來。如果草地上有個爛果子,沒多久上面就會爬滿蝸牛。」赤坎某豪苑小區管理處物業人員說。
「從5月份開始,這些蝸牛就出現了。」該物業人員表示,接到居民的反映後,他們先是聯繫專業機構,但每周一次的清除效果不佳,蝸牛依然十分活躍。目前只能採取人工捕捉的方式,太陽下山後,安排三四名保潔人員和兩名保安,打著手電筒在小區裡找蝸牛,但還是難以控制蝸牛的泛濫。「最好抓的時機是暴雨前,幾個人兩三個小時就能捉到近500隻,有十幾斤重。」該小區安保人員說。
赤坎體育南路某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最近也注意到了小區裡有非洲大蝸牛「大舉入侵」,池塘每次換水後,它們都會莫名其妙地出現。清潔工人多次採取人工捕捉,仍然無法控制。
記者了解到,一些小區近期已經使用生石灰或草木灰等鹼性物品,對非洲大蝸牛進行消殺,確保住戶安全。
解讀——
入侵物種 不宜食用和飼養
據了解,非洲大蝸牛又叫「褐雲瑪瑙螺」,屬於瑪瑙螺科瑪瑙螺屬。它原產東非,現廣泛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以及海南等地。作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它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
每年這個時候,非洲大蝸牛都會在雨後成群結隊地狂歡,繁殖「造牛」。據介紹,下雨過後,每天的九點到十點,是蝸牛繁殖的高峰期。它們一次能產下幾十到幾百粒卵不等,而且成熟期很快,一般四五天就可以出來覓食,五到六個月左右就性成熟了。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因為天敵少,群體快速壯大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不少國家,經過處理的蝸牛,會被加工成菜餚。在很多動物園裡,經過處理的非洲大蝸牛,被用作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飼料。農林專家表示,非洲大蝸牛也是不少野生鳥類的食物。
那麼,非洲大蝸牛可以被人食用,或者當寵物飼養嗎?疾控專家表示,野生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寄生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疾病,故而不宜食用。它的糞便或黏液裡可能帶有蟲卵,因此也不適合居家飼養。
腦血管科醫生也指出,它的學名是螺,但看起來像蝸牛,一隻螺裡面的寄生蟲數量可以多達1000多條,其中一種寄生蟲就是廣州管圓線蟲,如果吃了沒有煮熟的螺肉或者接觸到被汙染的水和蔬菜,就會讓螺裡面的幼蟲寄生在人體。廣州管圓線蟲最容易寄生在人體的腦膜上以及神經系統,它引起的病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脊髓膜炎,會引起發燒、胡言亂語、講不清楚話等症狀。
來源:湛江晚報
文:記 者 林豔芳 實習生 鍾嘉裕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