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2021-02-13 湛江晚報

雨後「巨蝸牛」頻繁出沒,「熊孩子」喜抓當寵物,專家喊話——「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屬入侵物種,或攜帶寄生蟲

      近期雨水刷城,「有好多拳頭般大小的蝸牛躲在草叢裡,看著『萌萌噠』,不知道能不能吃?」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事發——

抓蝸牛玩  手部莫名起紅疹

       日前,居住在坡頭某海岸小區的王女士向記者報料,稱其在小區散步時,無意中發現草叢裡有一隻拳頭大的巨型蝸牛,覺得很新奇,一時興起便把它帶回家,送給兒子當玩具,「我兒子很開心多了個新寵物。沒想到,和這蝸牛玩了一會,他的手就起了許多紅疹,嚇得我急忙帶他去醫院。」

       事後,王女士查詢了這蝸牛的品種,這一查還真是嚇一跳,她撿回來的竟然是入侵物種,赫赫兇名的「田園殺手」——非洲大蝸牛。

       接到報料後,記者來到了該小區採訪。由於剛下過雨,空氣有些潮溼,剛一進小區大門,記者便發現在池塘邊一段五六米長的綠化帶裡就藏著不少蝸牛,有的爬在樹枝上,有的躲在泥土裡。這種外殼呈棕色條紋狀的蝸牛個頭真不小,最小的身長也有四五釐米,大的有小朋友拳頭那麼大。

       同住一小區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一天深夜他下班回家路上不小心踩到了一隻蝸牛,聽到嘎嘣脆,以為自己踩到小餅乾了,結果打開手機電筒一看,地上密密麻麻爬滿了小拳頭般大的蝸牛,瞬間被嚇得頭皮發麻。

       無獨有偶,記者在市區其他小區走訪時,也發現了非洲大蝸牛的身影,特別是地上、草叢邊,矮凳子下,密密麻麻,大大小小。「我家孩子喜歡去碰,還要抓回去養。孩子抓完蝸牛後,就發燒到了40度。」市民楊女士也有類似經歷。她告訴記者,大蝸牛和發燒有沒有直接聯繫,尚不明確,但醫生表示,接觸這種蝸牛的排洩物,可能會被病毒感染。

追問——    

泛濫成災  小區治理很頭疼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北橋公園。上周,陳女士在公園裡散步時,看見幾個小孩蹲在草叢邊上玩非洲大蝸牛。她對此十分擔憂:「我小時候也玩過蝸牛,但和這種完全不一樣,很擔心有毒,或有什麼寄生蟲傳染到小孩身上。」

       公園有關負責人說,非洲大蝸牛十多年前就開始泛濫,它專吃水草,還會吃一些昆蟲的幼蟲。由於食量驚人,一些水域的水草都被吃光了,魚兒數量也明顯減少。

      「因為最近雨水明顯增多,這種巨型蝸牛就大量冒了出來。我們天天都撿,但它繁殖太快了,根本撿不過來。如果草地上有個爛果子,沒多久上面就會爬滿蝸牛。」赤坎某豪苑小區管理處物業人員說。

       「從5月份開始,這些蝸牛就出現了。」該物業人員表示,接到居民的反映後,他們先是聯繫專業機構,但每周一次的清除效果不佳,蝸牛依然十分活躍。目前只能採取人工捕捉的方式,太陽下山後,安排三四名保潔人員和兩名保安,打著手電筒在小區裡找蝸牛,但還是難以控制蝸牛的泛濫。「最好抓的時機是暴雨前,幾個人兩三個小時就能捉到近500隻,有十幾斤重。」該小區安保人員說。

       赤坎體育南路某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最近也注意到了小區裡有非洲大蝸牛「大舉入侵」,池塘每次換水後,它們都會莫名其妙地出現。清潔工人多次採取人工捕捉,仍然無法控制。

       記者了解到,一些小區近期已經使用生石灰或草木灰等鹼性物品,對非洲大蝸牛進行消殺,確保住戶安全。

解讀——

入侵物種  不宜食用和飼養

       據了解,非洲大蝸牛又叫「褐雲瑪瑙螺」,屬於瑪瑙螺科瑪瑙螺屬。它原產東非,現廣泛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以及海南等地。作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它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

       每年這個時候,非洲大蝸牛都會在雨後成群結隊地狂歡,繁殖「造牛」。據介紹,下雨過後,每天的九點到十點,是蝸牛繁殖的高峰期。它們一次能產下幾十到幾百粒卵不等,而且成熟期很快,一般四五天就可以出來覓食,五到六個月左右就性成熟了。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因為天敵少,群體快速壯大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不少國家,經過處理的蝸牛,會被加工成菜餚。在很多動物園裡,經過處理的非洲大蝸牛,被用作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飼料。農林專家表示,非洲大蝸牛也是不少野生鳥類的食物。

       那麼,非洲大蝸牛可以被人食用,或者當寵物飼養嗎?疾控專家表示,野生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寄生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疾病,故而不宜食用。它的糞便或黏液裡可能帶有蟲卵,因此也不適合居家飼養。

       腦血管科醫生也指出,它的學名是螺,但看起來像蝸牛,一隻螺裡面的寄生蟲數量可以多達1000多條,其中一種寄生蟲就是廣州管圓線蟲,如果吃了沒有煮熟的螺肉或者接觸到被汙染的水和蔬菜,就會讓螺裡面的幼蟲寄生在人體。廣州管圓線蟲最容易寄生在人體的腦膜上以及神經系統,它引起的病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脊髓膜炎,會引起發燒、胡言亂語、講不清楚話等症狀。

來源:湛江晚報

文:記  者  林豔芳  實習生  鍾嘉裕

圖:網絡

相關焦點

  • 遇到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危害特別大
    嚴重可致腦膜炎這東西千萬別碰!一到雨天這種巨型蝸牛就大量冒了出來怒刷存在感!趕緊來看看~深圳龍崗區疾控中心健康教育與促進科甘立勤介紹,大蝸牛(褐雲瑪瑙螺)寄生蟲感染率高。「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有人因抓它發高燒...
    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微博截圖因為這些大蝸牛的真身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還是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哪樣的是有害的非洲大蝸牛?一起來看。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Ferussac),又名褐雲瑪瑙螺、露螺、東風螺、菜螺、花螺和法國螺等,原產於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 別吃!別碰!這種大蝸牛壞得很
    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記者在社交群上發現,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結果抓完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班裡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因病請假了。大蝸牛和發燒有沒有關係,尚不得知。但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比較高。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 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近期深圳降雨頻繁,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雨後的綠化帶、灌木叢下經常會有大蝸牛出沒,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對此,專家提醒,這種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易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病原菌,市民千萬不要觸碰或者食用。
  • 雨後成群出現的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
    最近一段時間,南寧雨水充足,很多市民發現,在雨後的花圃和草地上會成群出現一種體型較大的蝸牛,這種蝸牛對人體有沒有害?
  • 為什麼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碰?它有什麼特別之處?
    非洲大蝸牛雖然從名字上看,與我們常見的蝸牛應該是一樣的,但實際上,非洲大蝸牛隻是廣義上的蝸牛,因為它屬於柄眼目瑪瑙螺科瑪瑙螺屬非洲大蝸牛種。因此,非洲大蝸牛並不是我們狹義上的蝸牛。非洲大蝸牛的習性由於非洲大蝸牛在移動時需要不斷的分泌黏液,所以它們主要分布在比較潮溼的地區,這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水分。其次,別看非洲大蝸牛體型很大,但是它與其他的蝸牛一樣,都是素食性的,它們主要以植物的葉片為食。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怎麼回事?非洲大蝸牛長什麼樣可以吃嗎
    最近不少市民在小區散步時發現,草叢裡、人行道上隨處可見一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有些小孩抓起來當寵物,還有市民說要揀回家煮著吃……關於它的新聞也頻頻登上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儼然成為當前的「網紅」。
  • 泉州:一小區驚現很多蝸牛 千萬別吃別碰別養他
    還有不少人拿出各種東西跟蝸牛比大小。蝸牛的出入在雨後的時候,較為頻繁。特別是泉州這幾天下過雨,天氣又升溫,蝸牛的出入更加頻繁小區的小孩子看到蝸牛會一擁而上去「探望」蝸牛,也有的小孩膽子比較大,甚至會用手抓蝸牛。在此提醒大家注意,這是非洲大蝸牛,非普通蝸牛,無論從形態、外觀,身上攜帶的病菌都是不同的。
  • 雨後看見這種大蝸牛,千萬不能碰!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最可怕的是,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髒!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 大家見到千萬別碰!別養!別吃!
    ~路過的小朋友紛紛來圍觀,這隻大蝸牛瞬間成團寵↓點擊看視頻,近距離看大蝸牛爬行另外,也有不少橫縣網友發朋友圈說,最近他們小區樓下的花園裡出現很多這種大蝸牛,足足有拳頭那麼大,有點嚇人吶!橫州公園也很多……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別碰也別吃!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上世紀30年代,這種大蝸牛被人們當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它們趁「主人」不注意,逃到了大自然中建立了種群並開始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各地都泛濫成「災」。這種「巨獸」吃起東西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作物、植物,田裡的樹上的,統統一掃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所以它已經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最可怕的是,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
  • 非洲「尷尬」的大蝸牛,一年被吃掉1500萬斤,感受蝸牛的絕望
    如今去到世界各地,都能見到中國遊客的蹤影,非洲也是一樣。這裡儘管貧窮落後,但當地人們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尤其當地的美食文化,與中國相差巨大。我們一起來看看,非洲「尷尬」的大蝸牛,一年被吃掉1500萬斤,感受蝸牛的絕望!
  • 大家見到千萬別碰!別養!別吃!
    ~路過的小朋友紛紛來圍觀,這隻大蝸牛瞬間成團寵↓點擊看視頻,近距離看大蝸牛爬行另外,也有不少橫縣網友發朋友圈說,最近他們小區樓下的花園裡出現很多這種大蝸牛,足足有拳頭那麼大,有點嚇人吶!橫州公園也很多……
  • 千萬不能碰
    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千萬別碰中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什麼蝸牛?別急,我們慢慢說「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路邊看到這種東西千萬別碰!廣東已經出現了……
    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記者在社交群上發現,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結果抓完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班裡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因病請假了。大蝸牛和發燒有沒有關係,尚不得知。但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比較高。
  • 千萬別拿手去碰!
    非洲大蝸牛會傳播一種叫做「廣州管圓線蟲病」的寄生蟲病,▽▽▽ 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孩子  把它當成寵物玩!6月8日清晨,一場雨後,番禺區大龍街該一小區牆上爬滿了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讓路過的小區住戶有些擔心。在該小區的兩面牆上可見密密麻麻的非洲大蝸牛,有的正緩慢地往上爬,牆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跡,爬得高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爬了2層樓那麼高。
  • 法國蝸牛是世界名菜,非洲蝸牛卻遭人嫌棄,中國吃貨看到都躲著走
    非洲大蝸牛是一種雜食性動物,不光會吃蔬菜水果,餓極了也會吃紙張和同伴的屍體,最嚴重的是,它還可以啃食水泥。入侵到中國之後,有吃貨看它肉多,想做成菜吃。專家卻嚴正警告說,最好不要吃這種蝸牛,因為這種蝸牛內帶有寄生蟲和細菌,會傳播結核病和腦膜炎,危害性極大,也因為體型大,殼比較厚,尋常的烹飪方法無法保證能完全殺滅蝸牛中的寄生蟲,最好不要貿然嘗試。
  • 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為啥不能讓孩子碰?快轉發提醒更多的人!
    當你傍晚下班走在路邊忽然看見它馱著房子一樣的大殼出現在你腳邊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 大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孩子千萬不能碰!
    最近深圳雨水較多大雨過後在路邊或小區的綠化帶裡常見大蝸牛出沒這種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在上世紀30年代,被當做食物引進到我國福建、臺灣養殖,結果因為繁殖快並在自然界中迅速擴散,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這種蝸牛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繁殖力強。每年可產卵4次,每次產卵150-300粒。
  • 中國人碰都不敢碰的東西,卻被非洲人吃到瀕臨滅絕?當地人:人間美味
    中國人碰都不敢碰的東西,卻被非洲人吃到瀕臨滅絕?當地人:人間美味!但實際上,中國人有很多不吃的東西,在別的國家深受當地人喜愛,就比如說這個生物,很多中國人碰都不敢碰,但是在非洲卻被當地人吃到瀕臨滅絕,而它就是——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