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碰?它有什麼特別之處?

2020-12-12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你見過巴掌大的蝸牛嗎?在我們的印象中,蝸牛都是小小的,與世無爭的存在。但是,有一種蝸牛,它不但有巴掌大小,而且已經成功地成為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入侵物種」,它就是非洲大蝸牛。那麼,非洲大蝸牛到底是種怎樣的生物呢?網上流傳的非洲大蝸牛不能摸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今天就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非洲大蝸牛

蝸牛是我們常見的一種動物,狹義上說,它是腹足綱柄眼目蝸牛科和大蝸牛科下所有動物的總稱,而廣義上說,所有柄眼目下的動物都叫蝸牛,比如沒有殼的蛞蝓。

非洲大蝸牛雖然從名字上看,與我們常見的蝸牛應該是一樣的,但實際上,非洲大蝸牛隻是廣義上的蝸牛,因為它屬於柄眼目瑪瑙螺科瑪瑙螺屬非洲大蝸牛種。因此,非洲大蝸牛並不是我們狹義上的蝸牛。

一般情況下,蝸牛的殼都是偏平的螺旋狀的,而非洲大蝸牛的殼形狀則更像是水生的螺類,呈紡錐形,末端比較的尖細、螺層一般在6-7層左右,殼上有褐色花紋或者棕色條紋。

非洲大蝸牛原產於非洲東部,它是一種完全陸棲的蝸牛,成年的體長一般在8公分左右,最大的超過了20公分。與其他的蝸牛一樣,非洲大蝸牛在爬行時也會不斷的分泌黏液,這樣能夠保存自己柔軟的腹部。除此之外,「走過」留下的黏液能夠一定程度的將鎖定自己氣味的天敵們束縛住,也是一種禦敵的方法。

非洲大蝸牛的習性

由於非洲大蝸牛在移動時需要不斷的分泌黏液,所以它們主要分布在比較潮溼的地區,這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水分。其次,別看非洲大蝸牛體型很大,但是它與其他的蝸牛一樣,都是素食性的,它們主要以植物的葉片為食。由於食量較大,所以一旦出現在農田中,會給農作物帶來極大的傷害,因此,它也是一種農業「害蟲」。

非洲大蝸牛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因為在白天,一旦被陽光持續照射,它體內就容易缺水。因此,在白天,它們通常是躲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休息,到了晚上再外出覓食。

非洲大蝸牛的「入侵」

雖然非洲大蝸牛是非洲東部獨有的一個物種,但是由於其個大肉多,因此早在20世紀初,就在其他的國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於是,新加坡最早從非洲引進了非洲大蝸牛。到了1933年,日本的下條久馬一為了能夠在臺灣吃到非洲大蝸牛,就從新加坡引進了。但是,他沒想到正是這一舉動,讓非洲大蝸牛成功的「入侵」了我國。

非洲大蝸牛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首先,它每年會產卵5-7次,而每一次就有200枚卵,也就是說一隻雌性非洲大蝸牛一年就能剩下超過1000隻後代。其次,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非洲大蝸牛從卵到成年個體僅需要4個月左右的時間,而4個月後的成年個體就擁有了繁殖能力。

正是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讓非洲大蝸牛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遍布了臺灣地區,之後,又從臺灣傳到了我國的沿海地區。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國並沒有出現泛濫的趨勢。這是因為在我國的非洲大蝸牛遇到了農藥和天敵(鳥類和蛇類等等)。

不過,在美國,非洲大蝸牛就「瀟灑」多了,在野生環境下,它們缺少天敵,瘋狂的繁殖,讓美國的許多地方頭疼不已。

為什麼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碰?

非洲大蝸牛以其龐大的體型以及強大的繁殖能力,給植物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非洲大蝸牛的主要危害之一。不過,相對來說,非洲大蝸牛對人的危害更甚。

首先,非洲大蝸牛是鼠肺蟲的中間宿主,由於這種寄生蟲最早是在我國廣東的老鼠身上發現的,所以,又被稱為廣東住血線蟲。一旦這種寄生蟲到了人體內,極容易引發腦膜炎,早在1985年,臺灣的一位企業家就與家人生吃非洲大蝸牛,最終導致一家5口死亡,唯一倖存的是他遠在美國的第三個兒子。

其次,非洲大蝸牛身上除了有寄生蟲外,還有許多的病原菌,比如結核桿菌,它能夠直接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並且,並不是說不生吃非洲大蝸牛就沒事。科學家從非洲大蝸牛爬過的地面和植物上也檢測出了各種的病原菌和寄生蟲,也就是說,非洲大蝸牛的體表都可能存在這些病原菌和寄生蟲。因此,當我們人用手碰了之後,如果再與嘴接觸,那麼就極可能會感染。這就是非洲大蝸牛不能碰的原因,這個說法並非謠言。

總結

非洲大蝸牛早已經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中,而且相比於其他的入侵物種,它入侵後,不但會對本土的蝸牛不利(搶奪生存空間),還會對植物產生極壞的影響,最主要的是它是許多病原菌和寄生蟲的中間宿主,而這些病原菌和寄生蟲大都是可以傳染人的。因此,如果你在野外見到非洲大蝸牛,不要好奇的上手,更不要嘴饞的拿回家享用。

相關焦點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屬入侵物種,或攜帶寄生蟲      近期雨水刷城,「有好多拳頭般大小的蝸牛躲在草叢裡,看著『萌萌噠』,不知道能不能吃?」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路邊驚現非洲大蝸牛,別碰也別吃!有人因抓它發高燒...
    圖片來源網絡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到底能傳染什麼疾病?哪樣的是有害的非洲大蝸牛?一起來看。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Ferussac),又名褐雲瑪瑙螺、露螺、東風螺、菜螺、花螺和法國螺等,原產於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 有人說非洲大蝸牛不能摸,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這種體型很大的蝸牛的名字是非洲大蝸牛,與我們常見的那種小小的蝸牛反差極大,不但能危害樹木、草原,而且還會「糟蹋」各種類型的糧食作物,我們對它們的感受似乎都被外表所迷惑,是一種十足的有害生物。聽一些人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用手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雖然非洲大蝸牛的樣子與常見的小蝸牛類似,看上去像是一個「放大版」,實際上它與小蝸牛的親緣關係並不怎麼近。
  • 別碰!這種大蝸牛壞得很
    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記者在社交群上發現,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結果抓完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班裡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因病請假了。大蝸牛和發燒有沒有關係,尚不得知。但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大蝸牛寄生蟲感染率比較高。
  • 非洲大蝸牛到底有什麼危害?我來闢辟謠!!
    非洲大蝸牛入侵福州 可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衰]】近日,拳頭大小的蝸牛驚現福州街頭。經鑑定,這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種,其破壞力很強,會危害500多種作物,甚至連水泥都吃。轉發提醒:非洲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千萬別摸,更不能吃!
  • 夏季大蝸牛出沒,有網友說要焗了它,這大蝸牛到底能不能吃?
    隨著幾場狂風暴雨,咱們廣西算是開啟了夏季模式,這幾天有不少南寧市民跟我們反映,說這段時間在小區裡出現了不少大蝸牛,看著有些眼生,不知道是什麼來歷
  • 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為啥不能讓孩子碰?快轉發提醒更多的人!
    當你傍晚下班走在路邊忽然看見它馱著房子一樣的大殼出現在你腳邊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 非洲大蝸牛在中國泛濫,被列入「黑名單」,中國人表示不敢吃
    非洲男子售賣非洲大蝸牛在大蝸牛的老家非洲,它可就猖獗不起來了——非洲大蝸牛被非洲土著視為蛋白質的重要補給來源。非洲大蝸牛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溫暖溼潤的南方地區,以北緯28度為分界線,該線以北的溫度條件並不適宜非洲大蝸牛的生長繁殖(這部分土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85%左右)。但即便如此,對非洲大蝸牛的檢疫檢驗依然不能掉以輕心。非洲大蝸牛之所以能夠快速擴張,和其強悍的繁殖能力密切相關。
  • 千萬不能碰
    注意 注意 注意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千萬別碰中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什麼蝸牛?別急,我們慢慢說「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 中國人碰都不敢碰的東西,卻被非洲人吃到瀕臨滅絕?當地人:人間美味
    中國人碰都不敢碰的東西,卻被非洲人吃到瀕臨滅絕?當地人:人間美味! 其實中國人在世界各地都有這麼一個稱號,那就是「吃貨」,在全球人的眼中,中國美食應有盡有,中國人也特別會吃
  •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 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近期深圳降雨頻繁,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雨後的綠化帶、灌木叢下經常會有大蝸牛出沒,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對此,專家提醒,這種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易攜帶多種寄生蟲和病原菌,市民千萬不要觸碰或者食用。
  • 雨後看見這種大蝸牛,千萬不能碰!
    雨後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名副其實,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雲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於同一家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最可怕的是,生長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髒!它們的黏液或糞便裡,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蟲會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 法國蝸牛是世界名菜,非洲蝸牛卻遭人嫌棄,中國吃貨看到都躲著走
    但是,有一種蝸牛,法國人是絕對不會拿來做菜的,那就是現在正在我國廈門泛濫的非洲大蝸牛。法國人也將它看作是一種生態危害,不會去吃它。這種蝸牛學名叫做Achatina Fulica,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蝸牛,可它卻是外來入侵物種。
  • 別碰!大批寄生蟲已入侵南昌,路邊多處可見,比三文魚還猛.....
    膽小的朋友們早已被嚇得敬而遠之但是,總有那麼幾個膽子大的不僅抓這種蝸牛來玩甚至已經開始研究起他們的吃法了(什麼都吃,從不挑食)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 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看見非洲蝸牛是不是可以等於去過非洲了)食用危害極大千萬不能碰!不能養!更不能吃! ▼
  • 雨後不少蝸牛爬到水泥牆上是在做什麼?雨後為什麼蝸牛會爬牆上...
    導語:一般在雨後,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蝸牛在牆上緩慢的爬著,看起來像在嗮太陽,又像在吃東西。那麼,你知道雨後不少蝸牛爬到水泥牆上是在做什麼嗎?到底在雨後為什麼蝸牛會爬牆上?其實,蝸牛和人一樣,也需要補鈣哦,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它們的補鈣方法吧。
  • 入侵全球的非洲野味,在這種巨型蝸牛面前,中國吃貨根本狂不起來
    不要對它表露好意,不然它就會不客氣地給您的臉做一個面膜。這種蝸牛名叫非洲大蝸牛,又叫褐雲瑪瑙螺,屬於瑪瑙螺科瑪瑙螺屬,殼略呈紡錘形,與常見的本土蝸牛相比更尖瘦一些,反倒是和一些田螺更加類似。非洲大蝸牛的殼質地較厚,螺紋一般在六七層左右,殼表面白或黃色,其上有垂直於螺紋的棕褐色縱向條紋或者雲狀紋。
  • 法國餐廳供不應求的蝸牛有那麼好吃嗎?到底什麼樣的蝸牛才能吃?
    好吧,言歸正傳,今天的食材就是蝸牛,基於這個東西大家首先想到肯定是法國,法國人吃的蝸牛最主要的品種是勃艮第蝸牛,但是那種蝸牛在法國國內都供不應求,更不要說出口了,反正我在國內是沒有找到哪裡有賣的。那我們國內餐廳的蝸牛是什麼呢?就是這種中華白玉蝸牛,特徵很明顯,體色偏白,殼呈錐形,和勃艮第蝸牛有非常明顯的區別。
  • 中國人不敢碰,卻被非洲人吃到快滅絕了,一年吃上百萬斤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而到了不同的國家裡面,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自然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的美食種類非常多,很多國外遊客來到中國旅遊時,都對中國的美食讚不絕口,其實,我們出國旅遊也會去嘗試當地的美食,因為口味不同,我們有的時候也無法接受國外的食物,非洲大蝸牛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和小龍蝦一樣。
  • 法國人最愛吃的蝸牛,是從非洲進口的大蝸牛嗎?
    雖然中國人很愛吃,不過也不是什麼都吃,比方說,在世界名菜之中,「法式焗蝸牛」中國人就不感冒,而對於法國人來說,法式焗蝸牛可是他們最經典的美食之一,它不僅口感好,而且還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如今,在我國很多地方的法國西餐廳裡,也都可以看到法式焗蝸牛這道菜的身影,作為地方特色美食之一,也有很多人沒去過法國,卻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吃過法式焗蝸牛,那麼,法國人吃的蝸牛,與非洲人喜歡吃的蝸牛是一種東西嗎?根據資料顯示,在19世紀,法國商人在非洲看到非洲人喜歡吃的非洲大蝸牛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商機,於是將非洲大蝸牛帶回法國,還專門辦起了養殖場。
  • 非洲大蝸牛雨後常在廈出沒 專家提醒:勿食用
    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群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說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說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雨後溜達的「大蝸牛」  記者來到位於思明區的海濱花園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