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你見過巴掌大的蝸牛嗎?在我們的印象中,蝸牛都是小小的,與世無爭的存在。但是,有一種蝸牛,它不但有巴掌大小,而且已經成功地成為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入侵物種」,它就是非洲大蝸牛。那麼,非洲大蝸牛到底是種怎樣的生物呢?網上流傳的非洲大蝸牛不能摸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今天就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非洲大蝸牛
蝸牛是我們常見的一種動物,狹義上說,它是腹足綱柄眼目蝸牛科和大蝸牛科下所有動物的總稱,而廣義上說,所有柄眼目下的動物都叫蝸牛,比如沒有殼的蛞蝓。
非洲大蝸牛雖然從名字上看,與我們常見的蝸牛應該是一樣的,但實際上,非洲大蝸牛隻是廣義上的蝸牛,因為它屬於柄眼目瑪瑙螺科瑪瑙螺屬非洲大蝸牛種。因此,非洲大蝸牛並不是我們狹義上的蝸牛。
一般情況下,蝸牛的殼都是偏平的螺旋狀的,而非洲大蝸牛的殼形狀則更像是水生的螺類,呈紡錐形,末端比較的尖細、螺層一般在6-7層左右,殼上有褐色花紋或者棕色條紋。
非洲大蝸牛原產於非洲東部,它是一種完全陸棲的蝸牛,成年的體長一般在8公分左右,最大的超過了20公分。與其他的蝸牛一樣,非洲大蝸牛在爬行時也會不斷的分泌黏液,這樣能夠保存自己柔軟的腹部。除此之外,「走過」留下的黏液能夠一定程度的將鎖定自己氣味的天敵們束縛住,也是一種禦敵的方法。
非洲大蝸牛的習性
由於非洲大蝸牛在移動時需要不斷的分泌黏液,所以它們主要分布在比較潮溼的地區,這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水分。其次,別看非洲大蝸牛體型很大,但是它與其他的蝸牛一樣,都是素食性的,它們主要以植物的葉片為食。由於食量較大,所以一旦出現在農田中,會給農作物帶來極大的傷害,因此,它也是一種農業「害蟲」。
非洲大蝸牛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因為在白天,一旦被陽光持續照射,它體內就容易缺水。因此,在白天,它們通常是躲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休息,到了晚上再外出覓食。
非洲大蝸牛的「入侵」
雖然非洲大蝸牛是非洲東部獨有的一個物種,但是由於其個大肉多,因此早在20世紀初,就在其他的國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於是,新加坡最早從非洲引進了非洲大蝸牛。到了1933年,日本的下條久馬一為了能夠在臺灣吃到非洲大蝸牛,就從新加坡引進了。但是,他沒想到正是這一舉動,讓非洲大蝸牛成功的「入侵」了我國。
非洲大蝸牛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首先,它每年會產卵5-7次,而每一次就有200枚卵,也就是說一隻雌性非洲大蝸牛一年就能剩下超過1000隻後代。其次,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非洲大蝸牛從卵到成年個體僅需要4個月左右的時間,而4個月後的成年個體就擁有了繁殖能力。
正是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讓非洲大蝸牛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遍布了臺灣地區,之後,又從臺灣傳到了我國的沿海地區。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國並沒有出現泛濫的趨勢。這是因為在我國的非洲大蝸牛遇到了農藥和天敵(鳥類和蛇類等等)。
不過,在美國,非洲大蝸牛就「瀟灑」多了,在野生環境下,它們缺少天敵,瘋狂的繁殖,讓美國的許多地方頭疼不已。
為什麼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碰?
非洲大蝸牛以其龐大的體型以及強大的繁殖能力,給植物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非洲大蝸牛的主要危害之一。不過,相對來說,非洲大蝸牛對人的危害更甚。
首先,非洲大蝸牛是鼠肺蟲的中間宿主,由於這種寄生蟲最早是在我國廣東的老鼠身上發現的,所以,又被稱為廣東住血線蟲。一旦這種寄生蟲到了人體內,極容易引發腦膜炎,早在1985年,臺灣的一位企業家就與家人生吃非洲大蝸牛,最終導致一家5口死亡,唯一倖存的是他遠在美國的第三個兒子。
其次,非洲大蝸牛身上除了有寄生蟲外,還有許多的病原菌,比如結核桿菌,它能夠直接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並且,並不是說不生吃非洲大蝸牛就沒事。科學家從非洲大蝸牛爬過的地面和植物上也檢測出了各種的病原菌和寄生蟲,也就是說,非洲大蝸牛的體表都可能存在這些病原菌和寄生蟲。因此,當我們人用手碰了之後,如果再與嘴接觸,那麼就極可能會感染。這就是非洲大蝸牛不能碰的原因,這個說法並非謠言。
總結
非洲大蝸牛早已經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中,而且相比於其他的入侵物種,它入侵後,不但會對本土的蝸牛不利(搶奪生存空間),還會對植物產生極壞的影響,最主要的是它是許多病原菌和寄生蟲的中間宿主,而這些病原菌和寄生蟲大都是可以傳染人的。因此,如果你在野外見到非洲大蝸牛,不要好奇的上手,更不要嘴饞的拿回家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