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母親生我在臺灣島,基隆港把我滋養……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受這首歌影響,一些上點年紀的大陸人都對基隆有著美好的想像。遊基隆,若有時間慢慢行來、細細品味,定不會讓人失望。
天然良港 奇麗景觀
(圖片來源網絡)
從臺北市區搭客運,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基隆。空氣中有海的味道和食物的煙火氣,老舊低矮的民居、狹窄的街道和現代化的貨櫃、塔吊、豪華郵輪比鄰而居,基隆的現狀讓人五味雜陳。
(圖片來源網絡)
基隆位於臺灣島東北角,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像雞籠形狀而得名。清光緒年間改名為基隆,寓意「基地昌隆」。基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為北臺灣天然良港,也是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基隆港的營運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達到高峰,是世界知名的貨櫃港。這些年,基隆港的地位逐漸被超越,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嚴重滯後。好在離臺北不遠,基隆人可以到臺北找工作。也有臺北人看中基隆較低的房價,來此置產。每到周末假日,坐擁奇麗山海風光的「臺北後花園」基隆更是吸引著大批遊客到訪。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奇巖異石林立的和平島濱海公園,是基隆人的驕傲。和平島位於基隆港東北部,常年受東北季風吹襲和海浪拍打,此地形成了奇特的海蝕地形景觀,有蘑菇狀的「蕈狀石」,有四方形的「豆腐巖」,還有退潮時才會出現的「花豹巖」,仿佛鬼斧神工的地質博物館。更妙的是,海蝕地形會隨海象變化呈現不同風貌,是攝影愛好者的拍照秘境。濱海公園內的海水遊泳池每年6月至9月開放。每到假日,拖兒帶女的小夫妻便帶著帳篷等裝備來此駐紮,整日戲水;年長者則沿著環山步道健步走,觀石看海,各得其樂。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覺得和平島公園遊泳不盡興,可驅車沿海岸公路到大武侖漁港。這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小港,海清沙幼不輸南臺灣的墾丁,假日常見戲水人潮,是基隆市巖岸海域的重要景觀之一,暑假期間常在此舉辦大武侖沙灘海洋音樂祭。
廟口夜市 美食天堂
(圖片來源網絡)
戲水回程,可沿途覓食,路邊小飯店的生猛海鮮價錢公道、豐儉由人。有時還會偶遇當地人拿自己釣得的稀罕海貨來請店家料理,見旁邊的人垂涎,便熱情地邀請一起嘗鮮。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要嘗基隆美食,還得去廟口夜市。廟口夜市是全臺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各色小吃以奠濟宮為中心聚集,其實白天就開始營業,只是晚間更加熱鬧。
(圖片來源網絡)
夜市長四五百米,聚集了300多個攤位,擠得滿滿當當,再加上摩肩接踵的人流,環境實在不能算好,多半是站著吃走著吃。不過,逛夜市的人都有思想準備來體驗人擠人的樂趣。從街口一路吃下來,蝦仁羹、泡泡冰、奶油螃蟹、豬腳大王、紅燒鰻羹……各家皆以獨創口味招攬顧客,口碑遠播,多年食客盈門。店家無論冬夏都是一臉油汗,話不多說,只是手腳麻利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食客們擠出一身汗,還得再來杯青草茶或粉圓冰解暑,才心滿意足地離去。
海洋教育 人才搖籃
靠海吃海,基隆不僅有美食美景和淳樸的民風,還以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知名。
(圖片來源網絡)
臺灣海洋大學佔地50餘公頃,依山面海,風景絕佳,是臺灣海洋人才的搖籃。夕陽西下,漫步防波堤,是海大人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山間有步道可至山頂,萬頃碧波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離海大不遠處的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由三棟不同風格的建築所組成,此館1997年開始籌備策劃,到2013年才建設完成對觀眾開放,是臺灣地區除了屏東海生館之外,另外一座以海洋為主題的博物館。除了靜態的展示,也有一些互動設施,但總體來說適合大一點的孩子,是基隆中小學校外教學的熱門地點。館方為學齡前的小朋友專門設有兒童遊樂廳,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認識海洋、親近海洋。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被寄予厚望的海科館目前還沒有為基隆帶來期望中的人潮。基隆重現風華的希望在觀光業目前已成為共識,但離目標達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8日 18 版)
本報記者 王 堯(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臺灣觀光勝地基隆嶼封島近4年 擬9月底重新開放
基隆嶼擁有絕佳的山海美景,島上還有豐富生態,但因2014年遭到颱風襲擊後,封島近4年。(臺灣《中國時報》/張穎齊 攝)
中新網9月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基隆八景之一的「基隆嶼」,曾經是1年超過7萬人次到訪的觀光勝地,但因2014年10月遭颱風襲擊,導致碼頭毀壞,被迫封島至今。基隆市府交旅處原本預估今年7月重新開放,卻又因故延宕,基隆市長林右昌9月3日率團前往視察時表示,「將努力在9月底開放登島觀光」。
林右昌表示,基隆嶼的修復工程即將大功告成,但因為基隆嶼已封閉多年,在正式開放前,將會試營運一段時間,進行相關調整,後續經交旅處評估安全無虞,將朝9月底開放試營運的目標努力。
林右昌說,過去每逢颱風過境,基隆嶼碼頭堤根都會受到破壞,這次的修復工程經過海洋大學水工模型設計,把堤根部加寬1倍,基礎變得更加穩固,消波牆也加高、加厚,以抵禦強風大浪,保護碼頭的堤根部,並在堤根部設置固定的消波防浪機制,堤嘴也加長,不僅作為觀景平臺,也可以提高內港的靜穩度。
交旅處長李綱指出,因受風災摧毀碼頭及島上設施,基隆嶼只能暫停登島進行修復,歷經3年多、斥資7000多萬新臺幣整修,為遊客及船隻泊靠打造更友善安全的觀光服務環境,整修包括損壞公廁整建、臨海及登頂步道修繕、環境清整等主要項目。
交旅處補充,為維持基隆嶼登島觀光遊憩質量及環境資源保育,市府未來將比照龜山島的營運模式,採用戶付費原則,相關費率會送議會同意後,向登島遊客收取基隆嶼資源保育及環境維護費用,預計今年9月底至明年暑假前,以試營運方式辦理。(來源:中國新聞網)
奇峻基隆山(行走臺灣)
基隆山漫山遍野的芒花迎風搖曳。
本報記者 吳儲岐攝
位於新北的基隆山是九份與金瓜石的界山。曾經偶然遇見,旖旎風光,令人久久難忘。
立冬剛至,北方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南方卻灑滿小陽春的溫煦,臺灣更不消說,涼風卻暑,得閒起興,決定再登基隆山。
基隆山形貌多變,從海上正看,形似雞籠,故舊稱「雞籠山」;從金瓜石、樹梅方向眺望,似橫臥著的孕婦,又有「大肚美人山」之名;從瑞金公路上看,似富士山,又有「基隆富士山」之別稱。
主步道循著山稜線,直插雲霄。沿途有前段三座觀景臺與後段三座中式六角亭,供賞景休憩。起始為石板路,樹木茂盛,石路古意,一路向上,令人身心愉悅。對於旅人來說,步道的風景兩面討好。左望有海,右望有山。海是臺灣最美的東北角海岬海岸,由近而遠,深澳漁港的番仔澳、八鬥子的望幽谷、基隆的和平島,更遠處是有點模糊的野柳岬角,還有最遠處的富貴角。山則是金瓜石玲瓏可愛的茶壺山,疊嶂雄峙的半屏山,還有更遠最高處的燦光寮山。愈往上,其行愈難,而其見愈奇。有人體力不支,或已滿足於沿途景色,行至半山腰處便折回。隨著山勢起伏,我也感到雙腳越來越沉重,仍勉力向上,偶爾歇腳喘氣,一轉身,便見基隆嶼宛若一隻灰色巨鯨,靜靜地浮在淡藍色的海洋上,頓時疲累盡消。
爬到第一座涼亭,路已走了一多半,這時回望九份,小城已在腳下。再往上爬,高度漸高,九份小鎮如積木模型般呈比例縮小,而位於另一山谷的金瓜石山城則漸漸完整地映入眼帘。三處景觀臺與三座涼亭,恰似六層樓,一層視野好過一層,景色大不同,頗有「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之感。
將近山頂處,有一舊界柱碑立於步道旁,字跡斑駁模糊,僅可識讀「共業主顏雲年、蘇維仁、蘇盛地界」。這個不起眼的舊柱碑,曾經見證了金瓜石、九份的崛起與繁華,也曾守望這兩個小鎮的沒落與蛻變。日據時期,金瓜石、九份地區礦權之設定,是以通過基隆山頂之正南北稜線為界,以西的九份地區為顏雲年的礦權範圍,以東的金瓜石則為日本人的礦業會社所管轄。正因為如此,金瓜石、九份發展出不同的礦業與消費文化。直到今天,這兩個小鎮依舊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及至最後一座涼亭,也就到達山頂了。站在基隆山頂眺望山海,心隨景動。幾乎360度的環繞視野,無際的海洋、蒼遠的天空、嶙峋的海岸、壯闊的山巒,如詩如畫,每一幀都可做成明信片。天公作美,此時遠處陽光刺破雲層,從隙縫中發出金光,暈染開重巒疊嶂;近處隨風飄舞的芒花漫山遍野,成雙結對的蝴蝶嬉戲追逐,山脊如刀背,逆光下的山城聚落,一邊如春、一邊如秋,望者無不心曠神怡。
九份遊玩者多,登基隆山者少,登頂者更少。雖然基隆山標高只有588米,但山勢奇峻,登頂過程不輕鬆。夕陽在山,看著太陽逐漸明晰,再變紅、變大,日落的速度超乎想像。等到太陽完全下山,遠處的天空仍不肯褪色,近處的聚落則已是萬家燈火,與山路上排排汽車尾燈遙相呼應,夜晚降臨,我也下山了。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芒花飄舞的秋冬之際,登罷基隆山,與王安石心有戚戚。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4日 20 版)
本報記者 吳儲岐(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基隆:昔日風華待重振
基隆港風貌。
本報記者 柴逸扉攝
「母親生我在臺灣島,基隆港把我滋養……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受這首歌影響,一些上點年紀的大陸人都對基隆有著美好的想像。遊基隆,若有時間慢慢行來、細細品味,定不會讓人失望。
天然良港 奇麗景觀
從臺北市區搭客運,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基隆。空氣中有海的味道和食物的煙火氣,老舊低矮的民居、狹窄的街道和現代化的貨櫃、塔吊、豪華郵輪比鄰而居,基隆的現狀讓人五味雜陳。
基隆位於臺灣島東北角,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像雞籠形狀而得名。清光緒年間改名為基隆,寓意「基地昌隆」。基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為北臺灣天然良港,也是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基隆港的營運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達到高峰,是世界知名的貨櫃港。這些年,基隆港的地位逐漸被超越,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嚴重滯後。好在離臺北不遠,基隆人可以到臺北找工作。也有臺北人看中基隆較低的房價,來此置產。每到周末假日,坐擁奇麗山海風光的「臺北後花園」基隆更是吸引著大批遊客到訪。
奇巖異石林立的和平島濱海公園,是基隆人的驕傲。和平島位於基隆港東北部,常年受東北季風吹襲和海浪拍打,此地形成了奇特的海蝕地形景觀,有蘑菇狀的「蕈狀石」,有四方形的「豆腐巖」,還有退潮時才會出現的「花豹巖」,仿佛鬼斧神工的地質博物館。更妙的是,海蝕地形會隨海象變化呈現不同風貌,是攝影愛好者的拍照秘境。濱海公園內的海水遊泳池每年6月至9月開放。每到假日,拖兒帶女的小夫妻便帶著帳篷等裝備來此駐紮,整日戲水;年長者則沿著環山步道健步走,觀石看海,各得其樂。
如果覺得和平島公園遊泳不盡興,可驅車沿海岸公路到大武侖漁港。這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小港,海清沙幼不輸南臺灣的墾丁,假日常見戲水人潮,是基隆市沿岸海域的重要景觀之一,暑假期間常在此舉辦大武侖沙灘海洋音樂祭。
廟口夜市 美食天堂
戲水回程,可沿途覓食,路邊小飯店的生猛海鮮價錢公道、豐儉由人。有時還會偶遇當地人拿自己釣得的稀罕海貨來請店家料理,見旁邊的人垂涎,便熱情地邀請一起嘗鮮。
不過,要嘗基隆美食,還得去廟口夜市。廟口夜市是全臺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各色小吃以奠濟宮為中心聚集,其實白天就開始營業,只是晚間更加熱鬧。
夜市長四五百米,聚集了300多個攤位,擠得滿滿當當,再加上摩肩接踵的人流,環境實在不能算好,多半是站著吃走著吃。不過,逛夜市的人都有思想準備來體驗人擠人的樂趣。從街口一路吃下來,蝦仁羹、泡泡冰、奶油螃蟹、豬腳大王、紅燒鰻羹……各家皆以獨創口味招攬顧客,口碑遠播,多年食客盈門。店家無論冬夏都是一臉油汗,話不多說,只是手腳麻利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食客們擠出一身汗,還得再來杯青草茶或粉圓冰解暑,才心滿意足地離去。
海洋教育 人才搖籃
靠海吃海,基隆不僅有美食美景和淳樸的民風,還以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知名。
臺灣海洋大學佔地50餘公頃,依山面海,風景絕佳,是臺灣海洋人才的搖籃。夕陽西下,漫步防波堤,是海大人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山間有步道可至山頂,萬頃碧波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離海大不遠處的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由三棟不同風格的建築所組成,此館1997年開始籌備策劃,到2013年才建設完成對觀眾開放,是臺灣地區除了屏東海生館之外,另外一座以海洋為主題的博物館。除了靜態的展示,也有一些互動設施,但總體來說適合大一點的孩子,是基隆中小學校外教學的熱門地點。館方為學齡前的小朋友專門設有兒童遊樂廳,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認識海洋、親近海洋。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被寄予厚望的海科館目前還沒有為基隆帶來期望中的人潮。基隆重現風華的希望在觀光業目前已成為共識,但離目標達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報記者 王 堯(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