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紀實

2020-12-19 儀隴手機臺

儀隴縣城天藍水綠

●餘劍 李斌 馬永紅 張明 尹小麗 張梓睿

省級生態縣、省級環境優美示範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一張張新名片,正不斷提升儀隴的新形象。

近年來,儀隴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把綠色作為發展的底色、把生態作為最大的潛力和優勢,持續用力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生態空間、發展生態經濟,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融合共生的路子。

著眼生態惠民

實施「三大工程」 夯實環境保護基層基礎

堅持把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城鄉汙水處理一體化和城鄉垃圾治理一體化工程,築牢生態環境基礎

涼風習習,油房溝水庫碧波蕩漾,映照出青山藍天,好一幅清新美麗的生態畫卷。

「油房溝水庫的建成,讓金城、土門、觀紫、日興等21個鄉鎮的群眾用上了同網同質的自來水,實現了城鄉供水一體化,也打下了良好的生態基礎。」儀隴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縣依託「一江三庫」的優質水源,建成「千噸萬人」城鄉集中供水工程5處,延伸供水管網750餘公裡,全縣37個鄉鎮(街道)、252個村(居)、70.5萬居民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

供水工程先行一步,汙水處理緊隨其後。

日前,馬鞍鎮汙水處理技術員楊華富指導同事清理沉澱池後,準點進入水質監測室,查看汙水處理水質實時監測數據。汙水處理廠投用,解決了馬鞍場鎮生活汙水直排問題,也讓楊華富一身技術有了用武之地。現在,他是廠裡的技術負責人。「每天都有2000多噸汙水在這裡處理。」

楊華富介紹,馬鞍是儀隴的大鎮,全鎮家家戶戶的汙水通過管網,輸送到汙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後變成清流。

「鄉鎮汙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後,徹底解決了場鎮生活汙水直排問題,減少河道汙染。」儀隴縣水務局工作人員楊國斌介紹,近年來,儀隴投入資金10.8億元,招引專業公司實施城鄉汙水處理廠(站)網一體PPP項目,建成汙水處理廠(站)72座,配套建設汙水收集管網670餘公裡,實現所有場鎮及周邊農村居民聚居點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鎮汙水處理率達89.58%。

汙水處理廠(站)建成投用後,水汙染得到有效治理。如今,儀隴境內的河、湖、塘、堰等大大小小的水域呈現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景象。

10日清晨,一輛垃圾轉運車停在度門街道千佛社區村道路上,工人正在收集垃圾,準備轉運到垃圾處理中心。「過去,居民的房前屋後堆滿了生產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蚊蠅亂飛。」正在晨練的張大爺說,現在家家戶戶房前都有一隻垃圾桶,有專人定時清運,大家也自覺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村裡環境變美了。

針對城鄉生活垃圾亂堆放、處理難的實際問題,儀隴縣從2014年起累計投入資金5.6億元,招引專業環保公司,建成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12個鄉鎮垃圾收儲中心、4262個農村垃圾轉運點,構建起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收運處置體系,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河西汙水處理廠

著眼生態富民

突出「三大特色」 培育壯大綠色產業

突出種養循環發展生態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生態工業、綠色本底發展生態旅遊「三大特色」,綠色產業經濟不斷壯大

在雙勝鎮海越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只見幾座大型箱體設備橫臥山腰。從操控間視頻上看到,艙內堆放著黃色顆粒物,機械化裝置正在進行拌和。

「畜禽糞汙、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經過發酵、深加工,最後生產出有機肥。」該中心工作人員蔣鴻告訴筆者,該項目自去年10月建成投用以來,共處理原料約1000噸,生產有機肥600噸。

儀隴縣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推動種植大戶海升集團、養殖大戶溫氏公司深度合作,建成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切實探索出一條丘陵地區龍頭企業帶動下的種養循環發展之路。

儀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種植大戶海升和養殖大戶溫氏深度合作,投入3.2億元,建成全省規模最大、工藝最先進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新組建農業廢棄物運輸社會化服務機構3家,建成秸稈、畜禽糞汙等廢棄物集中收儲點37個,建立起覆蓋全縣所有鄉鎮的農業廢棄物收、儲、運服務體系。

「生產的有機肥用於全縣柑橘、糧油、蔬菜等種植基地,破解了農業面源汙染和秸稈露天焚燒兩大難題,實現了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該負責人表示。

儀隴定下了新的發展思路,轉型升級發展生態工業,堅持把環保作為企業招引入駐的硬性指標和剛性條件。按照「關停取締一批、轉型升級一批」的原則,依法關停「散亂汙」企業146家,達標升級傳統企業440家、發展新興企業22家。著眼工農互動、拉長鏈條,引導香港利達豐、浙江中味等龍頭企業,延鏈發展有機蠶桑、加工型蔬菜,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共贏。

「規劃引領、龍頭帶動,走一條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之路。」這樣的理念也得到了儀隴縣奧特絲絲綢有限公司的認同。2014年,奧特絲落戶儀隴,選定蠶桑基礎較好的銅鼓鄉鹽井壩、新政鎮貓兒寨、柴井鄉張爺廟等村建成有機桑蠶基地。

目前,儀隴縣已發展蠶桑、柑橘、生豬等種養循環綠色示範基地60餘萬畝,萬畝蠶桑獲得歐盟色瑞思有機認證,探索出丘陵地區龍頭企業帶動下的種養循環發展模式。

著眼生態利民

打好「三大戰役」 提升縣域環境綜合質量

堅持從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環境突出問題入手,鐵腕治水、鐵拳治氣、鐵律治土,堅決守住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

初冬時節,藍天白雲下,嘉陵江儀隴段碧波蕩漾,水鳥翩躚,兩岸綠樹掩映,景色宜人。「水清藍天映、河暢輕舟行、岸綠玉帶飄、景美遊人醉。」如詩如畫的美景,讓儀隴成功收穫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及天府旅遊名縣等金字招牌。

著眼生態利民,儀隴縣持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抓重點、破難點、防險點,依法取締搬遷嘉陵江儀隴段沿線砂石企業58家,規範整治環保不達標磚瓦窯廠58家、商混站點28個,近三年城區空氣品質達標率均保持在91%以上。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取締環保不達標或閒置鄉鎮水源地50處,依法關停禁養區養殖場(戶)142家,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均達III類,探索出的跨界河流聯防聯控機制被水利部全國推廣。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成農村改廁5.4萬餘座,沼氣池廁所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農村「廁所革命」經典案例。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土壤環境總體安全可控。

「濱江大道紅色經典廣場附近的排水口存在汙水溢流嘉陵江的情況,請立即整改到位。」今年9月,儀隴縣生態環境局水環境與農村生態股、綜合督察股、環境監測站等部門的相關人員來到縣城濱江大道,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進行督察,發現幾處排水口存在汙水溢流嘉陵江的現象,立即向責任單位負責人反饋了情況。

「我們在對生態環境進行督察時,一旦發現問題,就立即向責任單位負責人反饋情況。對問題嚴重或者一次整改不到位的,還要向責任單位發提示函,督促限期整改。」儀隴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對要求整改的問題,該局會定期「回頭看」,確保整改落到實處。

著眼生態利民,儀隴注重督察問題整改。堅持把中省環保督察問題整改作為重大而嚴肅的政治任務來抓,按照「五個第一時間」「五條辦理標準」「三個堅決防止」要求,建立屬地鄉鎮、行業主管部門「雙責任主體」工作機制,逐一制訂整改方案、明確整改時限。截至目前,55件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信訪件已全面整改到位。堅持治理與處罰相結合,緊盯畜禽養殖等重點行業領域,嚴格開展環境監察執法,重拳整治環境突出問題。近三年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88件,一批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保短板加快補齊。

著眼生態利民,儀隴打好生態修復治理攻堅戰。深入開展綠化儀隴行動,嚴格封山育林管護,近三年新增綠化造林10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1.3%。按照「顯山、露水、增綠、見秀」的原則,高標準打造金松湖、小東山等城市生態公園6個,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8.7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平方米。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投入資金13.6億元,提升改造城市道路10.8公裡、老舊小區14個,生態修復河灘溼地2400餘畝、自然山體3500餘畝,城市環境更加宜居、城市生態更加優美。

賽金鎮潮水壩村的柑橘產業園

著眼生態還民

建立「三大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行穩致遠

建立人人參與的共建共享機制、生態優先的行政決策機制、 全域覆蓋的多方監督機制,夯實生態本底,還民綠水青山,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

傍晚時分,三五成群的市民漫步於河東濱江帶狀公園。「這兒靠近嘉陵江,綠樹成蔭,風景特別好,走累了還可以坐下歇息,是休閒的好地方。」市民李麗告訴筆者,縣城越來越宜居,百姓生活越來越幸福。

在儀隴縣城,每天早晚,無論是在金松湖公園,還是在金魚塘公園、小東山公園、濱江大道等地,健身休閒的市民絡繹不絕。家住小東山公園腳下的退休教師許光平夫婦幾乎每天都要爬山,鍛鍊身體。「宜居之城、康養之都。」談起對儀隴縣城的印象,許光平老人用這句話概括。

近年來,儀隴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為統攬,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持續用力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生態空間、發展生態經濟。

自新政出發,沿G245國道向馬鞍鎮前行,便會路過距縣城僅4公裡的三條溝村。走進村口,兩個巨大的橙子造型卡通人物以微笑揮手的姿勢矗立在村口,迎接四方來客。村裡新建了遊客接待中心和主題公園,建成了柑橘產業示範園、創意農業示範園等,以觀光農業為主題的鄉村旅遊景點正逐步形成。

如今,三條溝村的遊客逐漸多了,農家樂、民宿客棧、茶坊等應運而生,荒山變「金山」,三條溝村因此被評為「國家農業主題公園」。

來到位於馬鞍鎮的朱德故裡景區,自遊客中心搭乘旅遊專線車一路蜿蜒向上,道路兩旁果樹成蔭,青瓦紅牆的客家農房掩映其中,冬日暖陽映射在潔白的大理石廣場上,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令人神往。「好政策帶來好景色,山綠了水清了,遊客多了起來,我們的收入也高了。」脫貧戶許雄平感嘆道,依託景區,每年發展產業可以收入8萬元左右,日子過得更富足了。

近年來,儀隴全面推行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出行「五大行動」,積極推廣應用新能源公交,鼓勵引導餐飲企業分類處置餐廚垃圾、公眾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引領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轉變;先後創建綠色社區32個、綠色學校25所,創評省級生態鄉鎮28個、生態村300餘個,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度達93%。

相關焦點

  • 湘陰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迎國檢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6月12日上午,南京環科所副研究員蘇良湖按照生態環境部部署要求,率隊來湘陰縣現場核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工作。湖南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處處長唐宇主持會議,縣長李鎮江,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鄧淼,副縣長方臘初參加。
  • 不負青山不負民——安福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綜述
    羊獅慕的美景既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更是安福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真實寫照。近日,國家生態環境部授予安福縣等87個市縣為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這是安福縣繼榮獲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範城市、首屆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十佳縣、生態文明建設十大領跑縣、江西省第三批綠色低碳試點縣、「中國最美縣域」和「國家衛生縣城」等榮譽稱號後,又增加的一張「國字號」生態名片。
  • 青川縣全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
    立足生態優勢,不斷釋放生態富民紅利,這只是青川縣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創建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青川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探索提出了建設生態旅遊目的地、生態經濟先行區、生態文明示範縣「三大目標」,持續深入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夯實生態本底、優化生態環境,已成功創建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 榮譽也是一種激勵。
  • 四川青川縣全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
    近年來,青川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探索提出了建設生態旅遊目的地、生態經濟先行區、生態文明示範縣「三大目標」,持續深入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夯實生態本底、優化生態環境,已成功創建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榮譽也是一種激勵。
  • 儀隴:開啟新徵程 建設「示範縣」
    2019年,儀隴緊緊圍繞「三場攻堅戰」「三場突圍戰」「三場持久戰」,準確把牢「三大機遇」、清醒認識「三重壓力」、勇於直面「三項考驗」,以「十件大事」為主線,不斷將項目攻堅、產業培育、城市發展、基礎建設、鄉村振興、汙染防治、民生改善、 管黨治吏等工作推向深入,奮力開啟建設「老區振興、紅色旅遊、美麗鄉村示範縣」歷史新徵程。
  • 吉安報導:不負青山不負民——安福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綜述
    羊獅慕的美景既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更是安福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真實寫照。近日,國家生態環境部授予安福縣等87個市縣為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這是安福縣繼榮獲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範城市、首屆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十佳縣、生態文明建設十大領跑縣、江西省第三批綠色低碳試點縣、「中國最美縣域」和「國家衛生縣城」等榮譽稱號後,又增加的一張「國字號」生態名片。
  • 創建全域生態旅遊示範縣紀實——共享共贏
    來源:上杭新聞網  近年來,立足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上杭縣啟動了全域生態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舉全縣之力,共織美景,邀八方遊客,樂遊杭川。接下來就請看創建全域生態旅遊示範縣紀實——共享共贏。>  以「全福遊、有全福」品牌引申出「紅色古田、養生龍巖」「紅色聖地、精彩上杭」「鄉約你、來上杭」等具有生態氣息的子品牌
  • 九寨溝縣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
    2020年11月30日,「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表彰授牌活動在京舉辦。九寨溝縣獲「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
  • 暢享生態紅利:鹹豐縣紮實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側記
    記者李維君 通訊員彭瑛鹹豐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土更淨、城鄉更美」五大生態工程,將「六城同創」向「六村同創」延展,以生態文明建設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累計創建1個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6個省級生態鄉鎮、75個省級生態村,國家、省級生態鄉鎮佔比達70%,並於2018年建成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目前正朝著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的創建目標奮進
  • 漁洋河畔,綠色新城在崛起——五峰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建設...
    堅持生態立縣,發揮綠色優勢。近年來,五峰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建設為目標,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定調校音 走綠色發展之路  青山如黛,連綿起伏。五峰81%的森林覆蓋率,讓其他縣域羨慕不已。  靠山吃山,五峰也曾迷失,砍樹賣錢、燃燒木料、鑿山挖礦……生態環境一度面臨嚴峻挑戰。
  • 四川生態文明建設創出「川味特色」
    四川省多個縣(市)日前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並受到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逐步走出了一條「川味」十足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生態優勢持續向經濟優勢轉化。  「四川省已初步形成了省級統籌、市縣發力、梯次推進的建設體系,打造了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和『兩山』理念實踐的鮮活案例樣本,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借鑑意義的有效模式。」
  • 雲夢縣通過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預驗收工作
    期間,專家組重點查看了雲夢縣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創建工作文件、檔案資料、原始記錄等,圍繞40項創建指標達標情況進行逐項審查。隨後,專家組召開意見反饋會。會上集中觀看了雲夢縣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專題片,聽取了雲夢縣創建工作匯報。
  • 張家口崇禮區擬被推薦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近日,張家口市崇禮區擬被推薦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新稱號……按照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於組織開展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遴選工作的通知》(環辦生態函〔2020〕156號)要求,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申報、認真篩選、審查,河北省3縣區進入推薦名單,其中張家口市崇禮區擬被推薦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新稱號
  • 憑祥以生態文明打造沿邊綠色文章,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
    近年來,憑祥市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市)為抓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全社會環境保護的氛圍基本形成,較好地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共贏。先後被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廣西衛生城市」「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廣西首批「生態縣」等稱號。
  • 宣城市生態文明創建工作持續推進
    自啟動生態文明創建工作以來,在省生態環境廳大力指導和支持下,宣城市生態文明創建工作持續推進,成果顯著。2017年創成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是全國僅有的9個地級市之一;績溪縣和旌德縣分別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2019年-2020年,宣州區、寧國市先後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區);截止目前,除郎溪縣外,宣城市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實現全覆蓋。 高位推動。
  • 廣西憑祥:以生態文明打造沿邊綠色文章,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
    憑祥友誼關近年來,憑祥市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市)為抓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全社會環境保護的氛圍基本形成為全面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創建活動,2016年以來,市政府先後出臺《憑祥市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堅持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憑祥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工作方案》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市本級相關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目標考核工作辦法,將生態環境目標考核完成情況作為各鎮、各部門年度績效考核的內容之一,形成「縱到底、橫到邊」的工作機制,壓緊壓實責任
  • 廣西憑祥:以生態文明打造沿邊綠色文章,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
    憑祥友誼關近年來,憑祥市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市)為抓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全社會環境保護的氛圍基本形成,較好地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共贏。先後被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廣西衛生城市」「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廣西首批「生態縣」等稱號。
  • 蓮鄉遍開文明花 湘潭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紀實
    湘潭縣不僅創造性地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等物質層面的文明建設;還把公民素質修養等文明軟實力的提升擺在重要位置,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多個層面全方位推進,真正做到了文明建設軟硬實力齊增長。
  • 溧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再創佳績
    溧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再創佳績 發布日期:2018-10-12 16:06 來源:溧陽市政府辦公室 字體:[大 中 小] 10月8日,江蘇省首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名單公示,溧陽市成功上榜。
  • 竹溪:生態文明創建獲省政府通報表揚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郭元江、郭承平)12月9日,筆者從竹谿縣獲悉,該縣生態文明創建工作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通報表揚。這是竹溪躋身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後,獲得的又一嘉獎。該縣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通過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和淨土保衛戰,竹谿縣PM10、PM2.5年平均濃度持續下降,環境空氣優良率保持在92%以上,國控、省控水質斷面達標率為100%,縣級和鄉鎮級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實現100%目標。城區噪聲平均值低於規定指標,區域環境噪聲、功能區噪聲和交通噪聲均達到標準。